
会员
在银幕遇见中国:新时期农民形象的流变
谢晓霞更新时间:2020-08-27 15:04:33
最新章节:后 记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本书借助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背景,以现代性为主要理论工具,从启蒙、意识形态、消费主义三种角度切入;纵向上系统、全方位梳理分析新时期电影中农民形象的演变,横向上解剖社会、文化等宏观因素如何通过创作团队的中介,形成电影中的微观农民形象;以别样方式让农村题材电影曾经的黄金时代重现于读者脑海,对当下浮躁高调的商业电影,也有让创作回到民间、亲吻大地的努力。
上架时间:2016-12-01 00:00:00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谢晓霞
主页
最新上架
- 会员
传统的踪迹:古典章回小说的现代承继
本书运用英国F.R.利维斯、T.S.艾略特,美国哈罗德·布鲁姆,法国雅克·德里达、朱莉娅·克里斯蒂娃、蒂费纳·萨莫瓦约,荷兰杜威·佛克马等文学理论家的著述,对“传统”“影响”“踪迹”“互文”等文学史问题进行研究阐释,不局限于现代范畴,也超越内部或外部研究视域。文学33.7万字 - 会员
文学汉语实践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本书以晚清至“五四”时期黄遵宪、严复、梁启超、林纾、王国维、章太炎、吴稚晖、胡适、鲁迅和周作人这十位“轴心作家”的文学汉语实践为中心,回归语言本位,沿着文学汉语的汉语造型、主体意识和文学形式等维度展开探讨,呈现语言层面的现代文学发生史。文学58.4万字 - 会员
文学的位置:挑战与博弈
具体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文学:审美与历史视域》,主要围绕文学的“审美”与“历史”展开论述,文学之所以未曾被哲学、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各个学科覆盖,“审美”的存在无疑是一个重要理由。而强烈的审美愉悦诉诸感性,但审美经验不仅是几件艺术作品带来的心理潮汐,而且可能转换为另一种历史认知。当然,所谓的历史认知包含不同的视角与观念。审美的介入就是与这些视角与观念形成积极的对话,这个对话过程就是一文学30.5万字 - 会员
生产者的诗学:鲁迅杂文研究
本书钩稽鲁迅杂文内在的修辞逻辑、文章形式、生成语境及作家的主体位置,以鲁迅杂文中固有的“生产者”“消费者”等概念为核心,开拓研究的新视点,追求构建对鲁迅杂文的“整体性的认知”,再一次在不断试错的意义上接近甚或进入鲁迅杂文,创新我们走进鲁迅及20世纪中国的理论资源和话语资源。文学29.7万字 - 会员
垒建新文学价值的河床(1923—1937)
本书探讨的是1925-1937年中国新文学的价值实践,这是一个文化上群龙无首、多元共生的时期,不同文学观念在抗衡中并没有互相取代,而是各行其是。文学39.5万字 - 会员
德语左翼作家笔下的中国叙事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具有世界革命意识的德语左翼作家将书写视域延展至正在经历无产阶级革命与反法西斯斗争的中国,并以中国革命为题材进行文学创作。本书将注意力集中于安娜·西格斯、弗里德里希·沃尔夫和埃贡·基希等德语左翼作家创作的典型的中国叙事作品,以情节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切入文本,剖析、审视和挖掘文本叙事生成的过程和策略。本书选取英雄叙事、女性形象、空间叙事三个维度,分析作为叙事基点与旨归的中国叙事在文学14万字 - 会员
异域回声:晚近海外汉学之文史互动研究
本书聚焦于一种特定的文学现象,即古代文学中的文史互动,包括诗歌与历史的互读、历史与小说的互渗、历史与文化的互融等专题,涉及文史领域的重要体裁如咏史诗,经典作品如《三国演义》,重大事件如荆轲刺秦,并收录了与柯马丁、钱南秀、艾朗诺三位教授的对谈。在搜集英语世界的大量研究成果(大部分是新世纪以来、尚未被译成中文的论著)的基础上,结合海外汉学的发展,阐述汉学家对中国古代文史互动的最新研究方法和视角。文学19.7万字 - 会员
中国学术期刊中的莎士比亚:外国文学、戏剧和电影期刊莎评研究(1949—2019)
本书以中国学术期刊中的莎评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文类、时期和期刊的多语境下和多种物质文化资料的互文中展开对当代中国莎评现状的解读,同时关注学术期刊作为“文化权力体”对文学评论的引导和建构作用,通过分析“十七年”时期、新时期初期(1978-1981)、20世纪八九十年代、21世纪外国文学、戏剧和电影期刊莎评话语的特点和规律,以及这些“变”与“不变”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出版因素,讨论中国当代莎士比亚研文学33.8万字 - 会员
寓意的逻辑:爱伦·坡小说研究
本书以敏锐的学术眼光捕捉到常为爱伦坡小说研究者忽略的语义逻辑问题,在确定了坡的小说逻辑诗学这一基本框架之后,分别围绕“文学与控制论”“视差与表层阅读”“文类能量与进化”“语言游戏与语义增殖”“新媒介与秘密写作”“文学与仪式”以及“双重束缚与替身结构”等七个层面对坡的小说加以重新阐释,凸显其寓意赖以发生的逻辑机制。文学23.6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