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新世纪文学群落与诗性前沿
喻子涵更新时间:2019-04-09 11:11:15
最新章节:第18章 后记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当代文学研究离不开两个维度,一是前瞻,观察其分合、演变与走向,一是潜入文学生产的现场,研读作家作品,以对文学本质做深刻认知与体察。因此,“文学群落”与“诗性前沿”就是喻子涵著的《新世纪文学群落与诗性前沿》的两个特点。具体而言,该书以中国新文学进入新世纪为考察起点,以区域性、边缘性文学状态为研究范围,以散文诗、现代新诗、散文为研究主体,从文学形态、作家群落、创作话语切入,试图发掘区域性、边缘性文学的原生价值和存在意义。第一部分以“形态、观点、个案”为题,探讨散文诗的本体形态、品质与要素、现代性传统以及创作的基本理念,并以十个散文诗作家为个案,解析其创作的特色与品质,从而呈现散文诗的生命力及其创作路径;第二部分以“流派、群落、话语”为题,梳理新世纪以来现代诗的发展走向、功用回归及群落特征,并以大量笔墨对具有原生特质的贵州诗歌多样化发展及边缘话语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与评价;第三部分以“地域、群体、叙事”为题,重点解读生长于地域民族文学土壤的叙事文本,尤其是从文学地理学角度深度关注乌江流域作家群的散文和小说创作,分析其话语建构手段和多元形态特征,探寻地域文化与文学生成的内在关系,对促进区域性、边缘性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5-05-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喻子涵
主页
最新上架
- 会员
文学理论的实践视域
本书重在阐述文学理论的实践特质问题,并进一步从实践角度探讨文学理论的功能、价值以及理论机制问题,在实践走向、范畴开掘、原理反思、理论演进等方面对文学理论实践视域的展开提出重要设想,并立足学科体系、教学状态、文学现实和地方本土文学文化资源,对文学理论解决实践问题可能出现的偏差进行具体分析,探讨打开封闭的文学理论体系,在实践层面推进文学理论建设的可能性。文学17.4万字 - 会员
通往实践的中国文学理论建构
新世纪以来文学实践巨大的展开活力及令人震惊的展开规模,对当下国内尚居于主导地位的观念认识论文学理论形成无可规避的促迫。文学并不仅是文本,也不仅是认识对象,它更是实践对象,并且就是实践过程本身。本书研究要点在于揭示文学理论与文学研究对象的实践性关系,在这一关系中研究文学理论的实践属性、文学理论的实践逻辑、文学实践的鉴赏与批评活动、文学理论的实践文本学,以及文学理论的实践论研究方法等。文学25.7万字 - 会员
中国学术期刊中的莎士比亚:外国文学、戏剧和电影期刊莎评研究(1949—2019)
本书以中国学术期刊中的莎评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文类、时期和期刊的多语境下和多种物质文化资料的互文中展开对当代中国莎评现状的解读,同时关注学术期刊作为“文化权力体”对文学评论的引导和建构作用,通过分析“十七年”时期、新时期初期(1978-1981)、20世纪八九十年代、21世纪外国文学、戏剧和电影期刊莎评话语的特点和规律,以及这些“变”与“不变”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出版因素,讨论中国当代莎士比亚研文学33.8万字 - 会员
雪莱在中国(1905—1966)
本书主要研究雪莱在中国现代文学不同时期的译介与接受,以1905年梁启超主持的《新小说》刊载的雪莱画像为起点,讨论雪莱在不同时期不同身份的译介者中所突出的特质和呈现的观点,以此考察其与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及发展之关系。文学29.8万字 - 会员
生产者的诗学:鲁迅杂文研究
本书钩稽鲁迅杂文内在的修辞逻辑、文章形式、生成语境及作家的主体位置,以鲁迅杂文中固有的“生产者”“消费者”等概念为核心,开拓研究的新视点,追求构建对鲁迅杂文的“整体性的认知”,再一次在不断试错的意义上接近甚或进入鲁迅杂文,创新我们走进鲁迅及20世纪中国的理论资源和话语资源。文学29.7万字 - 会员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第十四辑)
本书分为“专人专书”“校勘辨正”“儒学新论”“儒藏讲谈·青年学者论坛”四个部分,收录《沈钦韩遗文辑存》《从三科九旨论大一统义》《正俗之间——谈谈俗字及与古籍整理之关系》等文章。文学32.3万字 - 会员
元代文学史
本书在揭示元代文学的若干历史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对元代杂剧、散曲、诗文、南戏、话本诸种文体的作家作品进来了全面梳理,对重要文体的起源、体制、内容、分期和流派的区分、流传版本及作品存佚,以及盛衰过程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本书不仅具有宏观的文学史视野,对于各体文学的发生发展给予明晰概述,还对其中的重要作家流派的生平、艺术特色都有细致的评述。全书立足文献,阐释精到,严谨翔实,论述切中肯綮,有利于读者全文学41.1万字 - 会员
宋僧诗文集在日本的刊刻流传研究
本书将39种宋僧诗文别集、总集资料作为一个研究整体,搜集调查其在日本现存的各种不同版本,共索得300余种版本资料,对其在日本的刊刻流传情况加以研究,增加了中国古籍版本研究的新内容和新认识,是对古籍版本研究的重要补充。文学39.2万字 - 会员
德语左翼作家笔下的中国叙事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具有世界革命意识的德语左翼作家将书写视域延展至正在经历无产阶级革命与反法西斯斗争的中国,并以中国革命为题材进行文学创作。本书将注意力集中于安娜·西格斯、弗里德里希·沃尔夫和埃贡·基希等德语左翼作家创作的典型的中国叙事作品,以情节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切入文本,剖析、审视和挖掘文本叙事生成的过程和策略。本书选取英雄叙事、女性形象、空间叙事三个维度,分析作为叙事基点与旨归的中国叙事在文学14万字
同类书籍最近更新
- 会员
中国现代抒情诗叙事性研究
本书从译介、语言、诗体、观念等层面,深入论析了现代抒情诗中“叙事性”的发生机制,具体呈现了现代抒情诗人在叙事性诗学实践中的多元繁杂面目。在此基础上,从抒情主体的叙事性话语、情事互动等层面,对叙事性的诗学形态——情境美学展开了理论上的探析。通过追溯“叙事性”的历史演变,重绘了现代抒情诗表意版图的变化,彰显了“叙事性”在现代抒情诗中的诗学意义,进一步明确了“叙事性”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价值。更新至:第27章 注释 - 会员
文学理论的实践视域
本书重在阐述文学理论的实践特质问题,并进一步从实践角度探讨文学理论的功能、价值以及理论机制问题,在实践走向、范畴开掘、原理反思、理论演进等方面对文学理论实践视域的展开提出重要设想,并立足学科体系、教学状态、文学现实和地方本土文学文化资源,对文学理论解决实践问题可能出现的偏差进行具体分析,探讨打开封闭的文学理论体系,在实践层面推进文学理论建设的可能性。更新至:第28章 注释 - 会员
寻找诗意的家园:贵州生态文学研究
本书是第一部关于贵州生态文学研究的专著。本书分析和评价了贵州生态文学的发展渊源及其主要成就,对生态文学的特征进行了深入论述,对生态文学的思想内涵进行了系统研究。书中通过对贵州民间文学生态意识的解读,探讨了贵州民间文学中深厚的生态思想资源对贵州生态文学创作的启示作用;通过对贵州作家的生态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揭示了贵州生态文学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当下,探讨了贵州生态文学创作对现实的关注更新至:第20章 注释 - 会员
通往实践的中国文学理论建构
新世纪以来文学实践巨大的展开活力及令人震惊的展开规模,对当下国内尚居于主导地位的观念认识论文学理论形成无可规避的促迫。文学并不仅是文本,也不仅是认识对象,它更是实践对象,并且就是实践过程本身。本书研究要点在于揭示文学理论与文学研究对象的实践性关系,在这一关系中研究文学理论的实践属性、文学理论的实践逻辑、文学实践的鉴赏与批评活动、文学理论的实践文本学,以及文学理论的实践论研究方法等。更新至:第15章 注释 - 会员
寻找童书的真生命:世界童书创作者访谈录
这是一本精彩的世界童书创作者访谈录。本书通过采访11位入选“爱阅童书100”书目的童书创作者,揭秘优秀童书背后的故事,剖析创作者的创作理念和儿童文学观。视角新颖、挖掘深入的提问与蕴藏智慧和独特思考的回答,带领读者亲近作者、理解作品。本书也为读者全面了解当下的童书创作和出版生态,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人文视角。文学理论10.9万字 - 会员
文学跨界与跨文化研究
本书从比较文学跨界研究角度对文学与生态学、文学与影视艺术、文学与女性主义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学的跨文化影响、比较与交流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在全球化语境与跨文化交流异常活跃的背景下,许多学科之间的界限变得不那么清晰了,特别是人文学科,彼此的交融愈加深入而广泛,其中文学起到了承载文化传播与促进学科交融的重要媒介作用。因此对文学进行跨学科与跨文化的研究、探讨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具有特定的现实意义。更新至:第20章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