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秦国历史与北方历史地理研究
更新时间:2025-04-24 18:47:27
最新章节:内容简介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本书是作者从事中国历史地理学和秦国历史文化学习和研究的部分成果。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1)秦国历史与文化研究,收录论文9篇,主要研究秦国区域开发及其文化精神、秦国工商业发展、秦国东伐战争以及秦昭王朝政治的特点。(2)《水经注》研究,收录论文、札记4篇,主要论述《水经注》撰述、所载祠庙和区域记述的意义等问题。(3)历史城镇与聚落研究,收录论文12篇,主要论述统万城、明人建都观念以及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地理与文化等:(4)历史地理学其他问题研究,收录论文和采访问答共4篇,主要论述明代延绥镇,陕西织造局、制钱局,史念海历史地理学的主要思想和实践,以及关于历史军事地理学及其研究的基本看法:以上各部分内容,著录着作者从事历史地理学和秦国历史文化学习和研究的印记,体现了作者学习和从事相关学术研究的基本态度、路径和部分思考。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7-07-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最新上架
- 会员
信仰与习俗:社会文化史视野下的唐代道教
道教是唐代历史中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对民众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要很好地认识和把握唐代历史,就应该深入地了解道教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本书选取了神仙道教与唐代社会、道教与唐代妇女、道士的宗教世俗生活、道教法术与民间习俗、道教神仙与民间信仰、岁时节俗中的道教印记以及儒、释、道之间的互动与融合等几个方面进行剖析,试图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来透视唐代道教,对道教在唐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做出较历史51万字 - 会员
元初“中州士大夫”与南北文化统合
元朝的大统一,结束了中国近四百年的分裂,但实现文化、心理认同上的真正统合,是更为艰巨的历史任务。本书的研究取径跨越文、史,提出“中州士大夫”概念,揭示了北方在唐以后中国文化发展脉络中曾经存在的主动性,基本厘清了从金朝中期到元朝中期,汉地北方、南方文化统绪流变的基本线索,分析了南北士人精英围绕“文”与“道”的思考、论辩、交流和融通,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元朝在完成政治统一之后,如何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内实现历史24.8万字 我赴人间惊鸿宴:长安少年行
人气青年作家、译者小岩井首部历史人物志!用极具电影画面感的故事,用几十个历史人物串起大唐最浓墨重彩的历史:帝王、宠妃、储君、名臣、酷吏、英雄、叛将、枭雄、诗人……大唐从高光时刻到危机四伏再到硝烟四起,大唐群星从朝堂到山野、跌宕起伏的命运。我是一名盛唐时期的游侠,仗剑行走天下,是日来到京城,漫步在长安城繁华的市井烟火中。听着来自西域各国的小商小贩们说着蹩脚的大唐官话,我坐在街头咬着烤馕吃着水盆羊肉,历史10.1万字- 会员
孔庙国子监论丛(2017年)
《孔庙国子监论丛》为公开对外发行刊物,本刊登载有关孔庙研究、国子监研究、儒家思想研究、古代教育及科举制度研究、博物馆学研究等多方面的学术论文。《孔庙和国子监论丛》不但为馆内外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学术文化平台,它也日益成为该馆展示优秀学术成果、拓展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且不断为该馆推出的各项陈列展览及大型文化活动提供智力支持。历史27.6万字 - 会员
民国研究(2019年秋季号/总第36辑)
《民国研究》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专刊,主要刊载关于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相关史实与理论的研究文章。现为CSSCI来源集刊。本辑为总第36辑,共19篇文章,分政治、经济、文化、人物与成果述评五个栏目。历史22.2万字 - 会员
洪武之治:南征北伐与明初四大案
朱元璋率领群雄平定江南,推翻元朝,建立大明王朝。一方面,他勤政爱民、修养生息、编户齐民、推行科举、治贪打黑,使明朝渐渐步入正轨,焕发出勃勃生机;另一方面,他晚年丧子,为了子孙后代能够稳坐大明江山,故意制造胡蓝之狱,残暴屠戮功臣。本书以史料为基础,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向读者讲述朱元璋治理下的洪武时代。朱元璋到底有没有“火烧庆功楼”,诛杀开国功臣?常遇春为何会暴死军中?徐达和刘伯温是不是被朱元璋毒杀?本历史21.5万字 - 会员
抗战变局中的华东
抗战变局中的华东,处于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并存,汪伪政权、国民党政权和中共抗日根据地政权并立的复杂状态。本书利用海峡两岸大量一手档案,力图从军事史、政治史和社会经济史各个层面,展现中共抗日力量在华东敌后的崛起、发展和坚持,以及全面抗战前期国民党军游击战的兴起和战争中后期的走私、疲沓与各自为政,呈现战时华东地方社会经历的关键性变动和诸多日常性面貌,考察芸芸众生在严酷的战火中应对苦难、努力生存的生命历程历史19.5万字 - 会员
德国巴陵会馆藏文献中的中国叙事
本书对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由传教士撰写、巴陵会纂辑发行的各类文集文本进行研究分析。这些文献是当时德国读者感知中国、遥望中国的热销读物,其中有近60册“中国故事”,涵盖中国宗教与民间信仰、神话故事传说、文化礼俗、在华传教工作境况、中国信徒传记等题材。这些作品承载着传递中国社会文化信息,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引导了德国读者受众对中国的整体认知。本书在爬梳巴陵会在华传教史、厘清传教手册文本体裁发展历史11.6万字 - 会员
侵华日军在中国实施的霍乱细菌战研究
抗日战争时期,霍乱菌是日军细菌战部队使用最广泛的细菌武器之一。侵华日军的霍乱细菌战是造成中国抗战时期霍乱大流行的重要根源,所造成的严重危害必须加以揭露。本书第一章概述了世界各地以及抗战前中国的霍乱流行历史;第二章考察侵华日军的霍乱菌武器化研究活动;第三章考察侵华日军1937—1941年的霍乱细菌战试验和作战方法技术的形成;第四章至第六章逐年考察1942—1945年日军在华霍乱细菌战情况;第七章从总历史12.2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