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精神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爱 国 篇 (1)

杨利伟: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

【北京人物】

杨利伟(1965~),男,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太空人。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

杨利伟少年时的梦想,便是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像海鸥一样,翱翔蓝天。1983年,杨利伟顺利地考进了空军第八飞行学院。经过四年的刻苦训练,他儿时的梦想成为了现实,他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空军歼击机飞行员。

1996年初夏,杨利伟接到上级通知——参加航天员初选体检。杨利伟没有想到,他的梦想不仅仅可以翱翔蓝天,还可以遨游太空,而这早已不是一个梦想,它即将变为现实。初检通过的杨利伟被安排到北京空军总医院接受临床体检。当时的杨利伟,异常兴奋,他深知加入这个团队是多么的不容易,每一个选拔环节都是那样“苛刻”,不仅要“过五关斩六将”,还要经过医学临床上的十几项检查。几个月下来,八百多名初选者能够入围的已所剩无几。

在临床医学和航天生理功能各项检查中,杨利伟的指标都达到优秀。1998年1月,他与其他13位优秀的空军飞行员一起,成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2003年7月,他被授予三级航天员资格。

“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准备阶段,经专家组无记名投票,杨利伟以其优秀的训练成绩和综合素质,被选入“三人首飞梯队”,并被确定为首席人选。飞船发射前,杨利伟曾参加飞船模拟发射演练。这次飞行,牵动着亿万人的心。

2003年10月15日清晨,进入飞船的杨利伟,按照规定程序开始有条不紊地进行发射前的各项检查。8时59分,指挥大厅里的气氛开始紧张起来,火箭即将点火,许多观看飞船发射的人,仿佛在一瞬间被凝固住了。杨利伟在飞船内震惊地目视前方,等待着即将到来的辉煌的一刻。

“10,9,8,7,6……”指挥大厅里传出响亮的倒数口令,屏幕上,杨利伟向大家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顿时全场掌声雷动。

飞船起飞了,深邃而美丽的太空呈现在杨利伟眼前。飞船已经脱离地球引力,来到了太空,进入了太空轨道。杨利伟突然感到自己的身体似乎要飘了起来,这样失重的感觉很奇妙,但也十分难受,就好像头朝下脚朝上。杨利伟意识到这是只是一种错觉,如果不及时克服,就很可能诱发“空间运动病”,影响任务的完成。

凭着顽强的意志,杨利伟利用平时训练的方法,强迫自己在意识上去战胜这种错觉,很快,他就恢复了正常。

飞船正在以每圈90分钟的速度高速绕着地球飞行。时而白天,时而黑夜。黑白交替之间,地球边缘好似镶着迷人的金边,非常漂亮。拿着摄像机的杨利伟赶紧拍下了这壮观的景色。他的心中腾起强烈的自豪感,为中国骄傲,为中国人民自豪。他郑重地在飞行手册上记载到:“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

就在飞船飞行到第七圈时,杨利伟在太空向祖国人民展示了中国国旗和联合国国旗,表达了中国人民要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的美好愿望。这是一次完美的飞行,杨利伟在太空飞行中的杰出表现,让全世界对中国及中国的航天英雄刮目相看。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成功地完成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任务。

【在京档案】

2008年8月6日上午8时,在午门广场举行奥运火炬北京传递活动的起跑仪式,航天英雄杨利伟担任第一棒火炬手。2003年10月15日,作为执行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乘“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遨游了21个小时,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随后,他便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航天英雄”荣誉称号,并颁发“航天功勋奖章”。

林毅夫:赤子“海归”扶摇中国经济

【北京人物】

林毅夫(1952~),原名林正义,曾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曾担任第七、八、九、十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2005年,林毅夫获选成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目前,他担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与此同时,兼任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

儿时,林毅夫的父亲林火树给其取名林正义,寓意是希望儿子成人后能够为人正直、有正义感。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而林毅夫正是受到这句话的触动而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毅夫”。林毅夫自小便志向远大,他谨记国父孙中山的遗训:“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如果一个人有能力为十亿人谋福祉,那他就应该全心投入到这样的事业中。林毅夫正是怀着这样的决心从台湾毅然泅过海峡,重回祖国的怀抱,最终实现了父子二人的一个梦想。

重回大陆不久,林毅夫就进入北大经济系政治经济专业进行学习。在当时,很多人对林毅夫的“弃暗投明”的举动并不了解。而最初林毅夫渴望进入的是中国人民大学,但校方却以“来历不明”这一理由将他拒之门外。求学北大的过程中,林毅夫由于熟悉西方经济学理论、英语口语流利,很快便从众多同学中脱颖而出。

1980年,对外开放政策刚刚在大陆实行不久,而这时却迎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他正是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舒尔茨。渴望宣传先进经济理论的舒尔茨当然不会放过到北京大学宣讲的宝贵机会。当时,北大为找一个合适的翻译花费了很多心思,而林毅夫最终荣幸地成为翻译的不二人选。这对林毅夫来说十分意外,但却为他打开了一扇奔向世界经济学殿堂的大门。舒尔茨非常赞赏林毅夫的翻译功力。偶然的机会,舒尔茨问林毅夫是否有意愿到美国读博士,林毅夫不假思索地回答“愿意”。

那时,林毅夫想这也许只是舒尔茨的随口一问,可令他没想到的是,就在舒尔茨回到美国不久,他就推荐林毅夫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可以接受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的教导,是很多经济学人士的梦想,而林毅夫却真的得到了这份殊荣。1982年,林毅夫从北大毕业,继而远渡重洋,进入了现代经济学的梦想殿堂——芝加哥大学,继续学习。他的老师正是舒尔茨,而他所研究的内容是农业经济。

林毅夫在美国求学期间,得到了全额奖学金。可是远在台湾的家人却对他十分挂念。在林毅夫生活窘迫之时,他的家人也曾给他汇款予以资助。不仅如此,林毅夫的哥哥林旺松还投入资金在北京大学设立了中国经济研究奖。这一奖项为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提供了资金,使其可以每年举办全国“经济学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活动,促进了中国高校优秀大学生对经济学发展的交流,与此同时,这个活动还可以加强青年学生和经济学家之间的联系,继而从中选拔优秀的人才,进行深入培养。

【在京档案】

林毅夫于1987年回国,是我国自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归国的经济学博士。林毅夫归国后曾工作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担任副所长的职务。3年之后,他升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1992年,他撰写的《中国的农村改革及农业增长》一文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这篇论文也被当时众多国际经济学刊物多次引用,更因此被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授予了经典引文奖。林毅夫凭借这两篇文章一举踏入了国际发展经济学和农业经济学界,并奠定了其地位。1994年,林毅夫重回母校——北京大学。他在多位海归经济界人士的帮助下,建立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该中心在今时今日已成为中国经济研究的核心机构。林毅夫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期间,担当着朱镕基总理和温家宝总理的经济决策智囊的角色,他还是“十五”计划的起草人之一,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吴文虎:为国争光,培养科技新人

【北京人物】

吴文虎(1936~),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奥林匹克信息学竞赛(IoI)国家集训队总教练。1955~1961年,分别就读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及自动控制系。语音识别及语言理解、语音合成、语音信号数字处理是其主要研究方向。1990~1997年,担任人机语音通讯实验室的负责人,承担多项国家级项目,并多次获奖。1991~1999年,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普及委员会主任。从1989年至今,作为总教练和领队多次带领中国队参加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截至2008年,中国队已在这项赛事中拿到51块金牌,届届名列前茅。2002年获信息学奥林匹克国际委员会颁发的“特别贡献奖”,2004年获中国计算机学会颁发的“杰出贡献奖”。

吴文虎生于国难当头的岁月,童年的记忆中充满了屈辱和艰辛,直到新中国成立才获得继续上学的机会。由此,感恩报国就成了吴文虎做人的准则。1955年,怀着一颗报国之心,吴文虎考上了清华大学;1958年,服从组织安排,从电机工程系转到了自动控制系学习尖端的科学技术。196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直到今天。

五十年来,吴文虎坚守在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尽管已是古稀之年,仍坚持给本科生上大课。吴教授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较为抽象,对于从未用过计算机的学生而言,难度极大。为让学生学到真本事,吴教授在教学设计上下工夫,强化上机动手实践,让学生在课堂上与之互动。短短两个小时的课程,吴教授的课前工作往往要准备好几个星期。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前辈师长的言传身教,令吴教授明白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含义: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有爱,关心学生的成长。要通过自身垂范来教学生怎样做人和做学问,亲身示范怎么做学问才叫严谨和求实,怎么做才能长真本事。

1984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也正在酝酿中。吴教授被学校推荐加入到这项工作中,从此便与这项国际青少年赛事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9年,首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在保加利亚举行,包括吴教授在内的5个人组成中国代表团前往参加。由于经费短缺,代表团成员自带方便面和罐头,经过8天的漫长车程,抵达目的地时,吴教授已经双脚浮肿,连鞋都穿不上。即便条件这样艰苦,3名高中参赛选手仍表现出色,一举夺得3块奖牌,总分排名第二,为祖国争了光,也在世界大赛上为中国队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二十多年来,作为教练和领队,吴文虎教授带领中国队参加了15届比赛。比赛前夕,吴教授经常未来得及倒时差,就要投入到各国领队都必须参加的题目审查和翻译工作当中,为此彻夜工作,以保证队员们发挥出最好的水平。参加间隔一天的两轮比赛,就意味着连续两晚不能休息。但无论面对多么大的困难,吴教授都会自信满满地鼓励同学们奋力拼搏,为国争光。每当获奖,全队都会把鲜红的五星红旗置于胸前合影留念。

每当有人问起:“作为大学教授,您为什么对学科竞赛这么感兴趣,一干就是20年?”吴教授总是说这与在清华求学时的体育熏陶有关:“学科竞赛和体育比赛一样,都要倡导‘更快、更高、更强’。”上了年纪后,虽然不能亲自上阵,但以教练的身份,同样可以用挑战来抒发爱国情怀。在吴教授眼中,中国的孩子行,中国就行,因为金牌是最有利的证据。

【在京档案】

吴文虎教授在清华大学从教五十年来,在科研上多次获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教学上获1997年清华大学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998年全国优秀教师一等奖;1999年获得首都劳动奖章;2000年获全国科学普及先进个人奖;2001年获北京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年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奖。2003年获清华大学教书育人奖。

孙慧环:忘我工作,为北京奥运树立良好形象

【北京人物】

本周热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