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天让你读懂管理心理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看不见的手——决策心理学(4)

1992年4月,欧洲的迪斯尼乐园如期在巴黎的郊外揭开了面纱。这家乐园总投资44亿美元,占据着巴黎以东2023公顷的土地,规模空前。迪斯尼的经营者们敢于这么“大手笔”,是因为他们有着空前的自信,在他们看来,乐园开放第一年,至少有1100万欧洲人光顾这一举世无双的杰作,因为已经有270万欧洲人不远万里光顾了美国的迪斯尼乐园,足以说明欧洲人是多么热爱迪斯尼。

如果作更好的打算,也许根本就不止1100万人,美国才多少人啊,每年都有4100万人进人乐园,欧洲人口要多得多,按同比例计算,该有6000万才合理。而且,欧洲人的休假时间比美国人多。

就在迪斯尼的经营者们欢欣鼓舞地在计算机上敲着数字,计算着想象中的滚滚财富时,遗憾的事情发生了:一切都不是想象的那么美好!

尴尬的经营状况,使制造幽默的迪斯尼公司自己都幽默不起来了:

第一,他们没有预料到,富有的欧洲人竟然非常节俭。到乐园来的游客中,许多人自带干粮,根本不在乐园吃住,他们对乐园的餐厅宾馆视而不见。就是住宾馆的人,也不像美国佛罗里达迪斯尼世界的游客那样,一住就是4天,他们最多只会住两天,许多游客一大早来到公园,晚上在宾馆住下,第二天早上就结账,然后再回到公园进行最后的探险。迪斯尼乐园的门票是42.25美元,宾馆一个房间一晚是340美元,相当于巴黎最高等级的宾馆价格,如此高昂的价格,差点要了节俭的欧洲人的命。

第二,他们不仅不了解欧洲人,更不了解欧洲文化。最开始,经营者禁止游客在乐园内饮酒,可是欧洲人午餐和晚餐都有喝酒的习惯,最后只得被迫取消这个规定,此其一。其二,迪斯尼公司认为,星期一应该比较轻松而星期五应该比较繁忙,所以就相应地安排了员工,但是情况却和预计的刚好相反。其三,他们发现游客有高峰期和低谷期,而且两者间的人数相差10倍,但由于法国有关于非弹性时间的规定,他们不能在游客低谷期减少雇佣的员工。

其四,他们误以为欧洲人不吃早餐,一个管理者回忆说:“我们听说欧洲人不吃早餐,因此我们缩小了餐馆的规模,可是我们却发现每个人都需要一份早餐。我们在只有350个座位的餐馆里提供2500份早餐,队伍排得好长。”

尽管迪斯尼乐园的欢声笑语每天都在重复着,尽管每个月都吸引近100万名游客来观光,尽管巴黎迪斯尼是欧洲人花费最大的游乐园,但是,经营者们想象中的利润却始终没有出现,反倒出现了一连串触目惊心的红字:

到1993年9月30日,乐园已经损失了9.6亿美元。

到1993年12月底,累计已经损失了60.4亿法国法郎。

到第二年春天,迪斯尼公司已经筹借了1.7亿美元来挽救欧洲迪斯尼乐园。

这个几近倒闭的乐园还面临着沉重的利息负担。44亿美元总投资中仅有32%是权益性投资,有29亿美元是从60家银行贷来的,并且贷款利率高达11%。因此企业已不能靠经营来弥补由于利率上升而增加的管理费用,与银行之间的债务重组、提供新贷款的交涉也变得十分艰难了。

18、王永庆法则——节省一元钱等于赚了一元钱

台湾台塑总裁王永庆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这样一句话:“节省一元钱等于净赚一元钱”。他的这个思想被台塑集团员工奉为经典,并为国内外企业管理者称为“王永庆法则”。

赚钱要依赖别人,节省只取决于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大多看重的是财富的创造,对于节俭似乎注意不够,有时甚至认为这是小家子气。殊不知,节俭也是理财的一部分。

比尔·盖茨和一位朋友同车前往希尔顿饭店开会,由于去迟了,以致找不到车位。他的朋友建议把车停在饭店的贵客车位,盖茨不同意。他的朋友说“我来付”,盖茨还是不同意。原因很简单,贵客车位要多付12美元停车费,盖茨认为那是“超值收费”。作为一位天才的商人,盖茨认为:花钱像炒菜一样,要恰到好处。盐少了,菜淡而无味,盐多了,苦咸难咽。哪怕只是几元钱甚至几分钱,也要让每一分钱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一年夏天,32位世界级企业家(总资产超过英国一年的国民经济总收入)举办一次“夏日派对”,盖茨应邀出席这个盛会。他身上穿的一套服装,是他在泰国菩提岛休假时花了不到10美元买的,还抵不上“歌星”、“影星”干洗一次衣服所花的钱。盖茨说,一个人只有当他用好了他的每一分钱时,他才能做到事业有成,生活幸福。

美国知名品牌的大公司——沃尔玛,以总资产2950多亿美元的不凡业绩,连续第三年蝉联世界500强榜首。沃尔玛的成功,离不开它的严格管理,离不开“俭”;沃尔玛的知名,也源于它的高效益和出手的“阔”。

沃尔玛的“俭”的确是从一张纸做起的。如果你没有复印纸,想找秘书要,对方一定是轻描淡写的一句:“地上盒子里有纸,裁一下就行了。”如果你再强调要打印纸,对方一定会回答:“我们从来没有专门用来复印的纸,用的都是废报告的背面。”据报道,“2001年沃尔玛中国年会”与会的来自全国各地的经理级以上代表所住的,只不过是能够洗澡的普通招待所。沃尔玛的节俭不只是针对员工的,企业老总坚持率先垂范。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尽管是亿万富翁,但他节俭的习惯从未改变,没购置过一所豪宅,经常开着自己的旧货车进出小镇,每次理发都只花5美元——当地理发的最低价,外出时经常和别人同住一个房间。

沃尔玛也有“阔气”的时候。摆“阔”主要体现在兴办公益事业上。山姆·沃尔顿不仅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多项奖学金,而且这个“小气鬼”还向美国的五所大学捐出数亿美元。

沃尔玛赢在“吝啬”。无独有偶,世界驰名的丰田汽车公司正是因为提倡“吝啬”,才赢得了“世界第一车”的美誉。丰田公司有个著名的“三河商法”,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吝啬。丰田公司的老板丰田喜一郎非常讨厌浪费,他说过:搞企业必须有基础,而这个基础就是要杜绝浪费。他强调,丰田公司的批量生产模式就是要彻底杜绝浪费,追求汽车制造的合理性。从创业之初,喜一郎就强调:“钱要用在刀刃上……用一流的精神,一流的机器,生产一流的产品。要彻底杜绝各种浪费。”正是因为完美地贯彻了“吝啬”的精神,丰田汽车公司取得了自己事业的巨大成功,成为了世界汽车行业六巨头之一。

许多人都知道吝啬可以创造财富,但是很少有人能像沃尔玛、丰田那样一以贯之,并且让吝啬成为公司的一种经营理念。在创富的道路上,我们听到过许许多多理念,每一个都有大量的理论支持。但是丰田、沃尔玛却用家庭式的节俭之道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19、三分之一效应——在中间的不一定是最好的

所谓“三分之一效应”,属于决策中的心理偏差。在经营与决策中,经常要面临各类选择。选择无非有两种:二者择一,或多者择一。

二者择一,当然也有难度,但难度不大;而在“多者择一”的决策中,随着选择对象的增多,选择余地的增大,选择难度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在增多和加大,最后使当事者陷入迷茫。

为了证实“三分之一效应”,一位社会心理学家曾做了个小小的实验,他做了三个阄儿,其中两个写有“有”,一个空白,然后一字排开,摆放的顺序是“有”字阄在两边,空白阄在中间。然后让被试者从中只抽取一次。虽然每个阄的中彩概率是均等的,但绝大多数人在心理上对第1个和第3个都会有点儿抗拒,总认为不可能那么巧,两个“有”字阄正好排在最前和最后,因此绝大多数人都抽取第2个。

在生活中,“三分之一效应”最典型的体现就是顾客购物时对于店铺的选择。当顾客走进一条商业街的时候,通常是不可能在第一家店铺成交的,他总认为前方有更合适的。通常也不会是最后一家,因为一旦前方没有了可供选择的店铺。

顾客会产生一种后悔心理,觉得前边看过的似乎更好一些。如果这条街是一眼看到头的,通常情况下,分别处于街道两头三分之一位置的店铺最好。据婚介资深人士透露,很多大龄青年之所以成为“剩男”、“剩女”,是因为陷入了类似“三分之一效应”的心理陷阱,不少青年,尤其是条件好的白领女性,本来有极好的机会,却一次次错过,主要原因在于总认为前面的“店铺”还很多,“下一个”会更好,结果是不切实际地追求完美,“暮去朝来颜色故”。

这一天,要举行大学生电影节的颁奖闭幕式,晚会上必定是明星云集,大家都想一睹他们的风采。可是每个班仅有两张票,人多票少,只好抽签。班长把签排成一排,让大家抽签,为了以示公平,他让同学先抽,剩下一张才是自己的。大家一个个把签抽走,全是空白,最后,仅剩了第一张和最后一张,两张都写着“有”字,班长这个铁杆的电影迷和倒数第二位同学如愿以偿地得到了票。虽然事后,大家颇有不服,但都是学心理学的,看着班长能如此活学活用,倒也无话可说了。

班长并没有刻意作弊,他利用的心理战术在心理学上被称做“三分之一效应”。拿抽签一事来说,虽然大家觉得每一张签的“中彩率”都差不多,但对第一张和最后一张大家在心里都会有一点儿抗拒,总认为不可能那么巧,两张票正好落在了最后和最前!于是在没有特殊提示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人都觉得从中间随手抽一张的“获奖率”要大一些,而大家的这一心理恰恰被班长利用。

世界快餐业巨头肯德基对快餐店选址是非常重视的,通常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划分商圈。肯德基计划进入某城市,就先通过有关部门或专业调查公司收集这个社区的资料,然后采取记分的方法进行商圈规划,把不同商业地段分成不同等级的商圈。

第二,对已划分好的商圈进行选择,即确定重点在哪个商圈开店。这一方面要考虑餐馆本身的市场定位,另一方面要考虑商圈的稳定度和成熟度。

第三,确定这个商圈内最主要的聚客点在哪里。肯德基开店的原则之一就是,努力争取在最聚客的地方和其附近开店,这也是选址的重要参考之一。

第四,选址时一定要考虑人流的主要动线会不会被竞争对手截住。当人们还没有对品牌形成成熟的忠诚度时,往往只会选择最近的,而不会绕远选择自己偏好的。

经过这一系列精密筹划,肯德基才会谨慎地选择出下一个新店的地址。

20、不值得定律——不要把生命浪费在无关紧要的小事上

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就是不值得定律。那么,到底什么事值得做呢?那就是:符合人们的价值观,适合人们的个性与气质,并能让人们看到期望的事情。

不值得定律是一种心理效应,在正常情况下,如果一个人从主观上认定某件事是不值得做的事,那么在做这件事的时候,他就不会全力以赴地去把它做好,即便做好了,他也不会觉得有成就感。所以,对于个人来说,如果你的工作不具备“值得做”的三个因素,你就要考虑换一个更合适的工作了。

产生“不值得”观念的原因:

1. 价值观。只有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事,我们才会满怀热情去做。

2. 个性和气质。一个人如果做一份与他的个性气质完全背离的工作,他是很难做好的。

3. 环境。一份工作,在不同的处境下去做,给我们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例如,在一家大公司,如果你最初做的是打杂跑腿的工作,你很可能认为是不值得的,可是,一旦你被提升为领班或部门经理,你就不会这样认为了。

伦纳德·伯恩斯坦是世界著名的指挥家,但他最倾心的事却是作曲。伯恩斯坦年轻时和美国最有名的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柯普兰学习作曲,附带学习指挥技巧。他很有创作天赋,曾写出一系列不同凡响的作品,他几乎就成了美洲大陆的又一位作曲大师。可就在伯恩斯坦在作曲方面一发而不可收的时候,他的指挥才能被当时纽约爱乐乐团指挥发现,力荐伯恩斯坦担任纽约爱乐乐团常任指挥。伯恩斯坦一举成名,在近30年的指挥生涯中,伯恩斯坦几乎成了纽约爱乐乐团的名片。

但在伯恩斯坦的内心深处,他更热衷于作曲。闲暇时间他总要找一段时间把自己关在屋里作曲。虽然创作的欲望不时地撞击和折磨着伯恩斯坦,但作曲方面的活力和灵感再也回不到他的身边了,除了偶尔闪现的灵光外,伯恩斯坦得到最多的却是深深的失望与苦恼。他的乐思好像一下子枯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