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做大的12字箴言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勤”字箴言:天道酬勤苍天不负(1)

李嘉诚经历了少年时期的苦难人生,但他却没有被生活的重压压垮,相反却从中得磨练。他在茶楼勤学观察人的本领,又勤奋的“抢学”了中学课本的全部知识,在钟表公司学会了技术,在五金厂学会了推销……

李嘉诚在每个工作环境中都留下了他勤奋的身影。天道酬勤,幸运之神常垂青那些好学勤奋的人!后来李嘉诚自己也说:“在20岁前,事业上的成功百分之百是靠双手勤劳换来;20至30岁之间,10%靠运气好,90%仍是由勤奋得来;30岁之后,机会的比率也渐渐提高;到现在,运气差不多要占三至四成了。”

1.茶楼勤学艺,处处皆留心

命运对人是公平的,你付出多少,你想要什么,命运便会给你提供得到它的条件,只不过,这些条件都是隐晦的,需要你去识别。假如你得到一份低贱的工作,你总是抱怨它与你的身份不配,与你的人生追求大相径庭的话,那你什么也得不到。如果你将其作为训练自己的毅力以及培养各种能力的手段,你将会大有收获。

李嘉诚不愿依赖舅父的照顾:决心自己找工作。庄氏终于被儿子的坚毅所打动,同意李嘉诚再去找一天工作,但她又说:“事不过三,第三天还找不到的话,就一心一意进舅父的公司做工吧。”

苍天不负有心人。次日正午,李嘉诚终于在西营盘的“春茗”茶楼找到一份工作,但这份工作却有一个条件,那就是老板要李嘉诚找一位有相当资产和信誉的人作担保。

李嘉诚一下子便把这几天的劳累与艰辛抛在了脑后,兴冲冲地跑回家,跟母亲说起这事,母子二人知道最好的担保人,就是在中南钟表公司做董事长的舅父。舅父不在家,李嘉诚实在等不及了,他实在不愿意放弃这个机会,他央求母亲,跟他去看看。母亲无奈之下,只好随李嘉诚去茶楼。

母亲见了老板,向他诉说家庭的不幸。老板深深地被这对母子的遭遇所打动,竟然同意由母亲为儿子担保。

李嘉诚终于有了平生第一份工作,虽然只是一个茶楼的堂倌,但这是经过一番挫折之后才得来的,所以备感珍惜。而且,他开始体会到一个简单的道理,只要想做的,通过努力就一定能做到。

茶楼里的工作时间长,店伙计每天必须在凌晨5时左右赶到茶楼,为客人们准备好茶水茶点。

在李嘉诚上班的头一天里,舅父送了一只小闹钟给他,让他掌握早起的时间。

通过求职这件事,舅父不再怀疑这位瘦骨伶仃的外甥的独立谋生能力。不过他还是没料到李嘉诚今后会做出大事业来。而当时的李嘉诚,也不敢有什么宏愿大志,他知道,眼下最现实的,是好好地做好这份工作,养活母亲和弟弟、妹妹。

茶楼工作异常辛苦,工作时间长达15小时以上。白天,茶客较少,但总有几个老翁坐在茶桌旁泡时光。李嘉诚是地位最卑下的堂仔,大伙计休息时,他还要呆在茶楼侍候。晚上是茶客最多的时候,茶楼打烊时,已是夜半人寂了。李嘉诚后来回想起这段日子,说他是“披星戴月上班去,万家灯火回家来”。这对于一个才十四五岁的少年来说,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李嘉诚后来对儿子谈起他少年的这段经历时,感慨地说:“我那时最大的希望,就是美美地睡3天3夜。”

尽管这样想,但他不敢有丝毫懈怠。李嘉诚每天都把闹钟调快10分钟,定好响铃,最早一个赶到茶楼。后来,他一直将这一习惯保留了大半个世纪。而在今天,大家都知道李嘉诚的手表永远比别人的快10分钟,这早已成了商界交口赞誉、津津乐道的美谈。

正是因为找工作的倍加艰辛,才使李嘉诚更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他真诚敬业,勤勉有加,很快便赢得了老板的赏识,他也成了加薪最快的堂倌。

其实,不论怎样,我们都应该善待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因为无论工作好坏,是不是为我们所喜欢,都是得到了一个发现自我、展现自我的机会,同时也是得到了一个体验人生,积累经验的机会。我们应该感谢第一位老板,感谢第一份工作,尽自己所能,努力干好本职工作。抱这种想法的人将来必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因为绝大多数机会不是能力带来的,而是为人处世的态度带来的。而且,对任何人来说,此时干什么工作并不重要,关键看将来成为什么人。

茶楼是个浓缩的小社会,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也许是泡在书堆里太久的缘故,李嘉诚对于茶楼里的人和事,有一股特别的新鲜感。

李嘉诚喜欢听茶客谈古论今,散布小道消息。他从这里了解了社会和世界的许多事情。这些事情大部分都是在家中、课堂上闻所未闻的,许多说法,都与先父和老师灌输的那一套大相径庭。世界在李嘉诚面前展现了错综复杂、异彩纷呈的一面。李嘉诚的思维不再单纯得如一张白纸。尽管如此,父亲的遗训依然刻骨铭心,他在纷纭变幻的世界中并没有迷失自我。

渐渐地,他发现茶楼的客人各具特色,又各有喜好。言谈举止间,有的显得儒雅风流,有的粗俗不堪,有的则默默无语。于是,在干好自己手头工作的同时,他开始暗暗观察起每一个客人。

他首先根据各位茶客的特征,揣测他们的籍贯、年龄、职业、财富、性格等等,然后找机会验证。接着他又揣摩顾客的消费心理,看他们喜欢喝什么茶,喜欢什么茶点。

刚开始,他一点也猜不透茶客的情况。但他没有气馁,继续观察,不断总结规律。终于,他发现自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了。他高兴极了,觉得观察人太有趣了。

后来,李嘉诚对一些常客的消费需要和消费习惯了如指掌。如谁爱吃虾饺、谁爱吃干蒸烧麦、谁爱吃肠粉加辣椒,谁爱喝红茶、谁爱喝绿茶、什么时候上什么茶点,李嘉诚心中都有一本账。

李嘉诚投其所好,又真诚待人,顾客感到特别受尊重,高兴之余,自然乐得掏腰包。能赢得顾客并能让顾客乖乖掏钱,自然也能获得老板的欢心,老板很快便给他加了薪水。

于是,李嘉诚更加自觉地训练起了察言观色、见机行事的本事,他因此很快成了一个十分出色的堂倌,并迅速了解了各种人情世故。

此外,茶楼也是一个传播生意信息的场所,李嘉诚从茶客的谈话中暗自学到了许多做生意的诀窍。

就当时而言,李嘉诚训练察颜观色、见机行事的本领,主要是为了干好这份得来不易的工作,后来,他这种本领却派上了大用场,成为他了解客户的真实需要、驾驭客户心理的绝招。可以说,若无这项本领,李嘉诚绝不可能有后来的辉煌。

2.“抢学”知识,勤奋是成就大事的资本

李嘉诚无奈少年辍学,环境创造人,环境也能毁灭人,但上帝是公平的,不用说,上帝的天秤站在李嘉诚这边。环境迫使李嘉诚早熟,环境也使他处处留心,抢时间勤学知识。

在李嘉诚那个年代,当时香港虽在战时,但科技的力量仍无所不在。中国遭受日本侵略,日本在太平洋战场最终落败在美国手里,这一切无不与科技水平有关。可以想像,进入和平年代以后,科技的作用将更为显着。

时刻关注时局发展的李嘉诚认识到,没有知识便成就不了大事业。他首先给自己定下了一个近期目标——利用工余时间自学完中学课程。

那时的李嘉诚是“披星戴月上班去,万家灯火回家来”,每天工作都在15小时以上。回家后,还要就着油灯苦读到深夜,有时经常会忘了时间,以至于想到要睡觉时,已到了上班的时间。

生活的艰辛已使李嘉诚的意志逐渐坚强起来,尤其在学知识方面,他更是有着顽强的毅力。他咬紧牙关勤奋学习,坚持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

尽管李嘉诚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却为无钱买教材而发愁。李嘉诚自小心性高傲,他不愿受人施舍,更不愿欠下人情。因此,他没有考虑去借。

然而,他工资微薄,不仅要维持全家人的生活,还要保证弟弟、妹妹的学费。他希望弟弟妹妹不要像自己这样因生活所迫过早地辍学打工,而能够一帆风顺地读完应读的学业。那么,他哪来的钱买书呢?李嘉诚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

他通过观察,发现大多数中学生将用过的教材当垃圾扔掉,而有些颇有心计的学生却将旧教材出卖换钱。这样虽然所得甚微,但毕竟换了钱。

他猜测:既然有人收购旧书,就会有专做旧书生意的书店。然后他开始注意留心考察,结果很容易便证实了他的推断。

李嘉诚于是到折旧书店廉价买些旧教材,一次只买一两种。学完之后,又拿到那个旧书店去卖,然后再将卖旧书的钱买回“新”的旧书。就这样,李嘉诚不仅学到了知识,又省了钱,真可谓一举两得。

李嘉诚后来在谈起这件事时,仍很得意,似乎那时节省几元钱比现在赚几亿元还兴奋。他说:“先父去世时,我不到15岁。面对残酷的现实,我不得不去工作,忍痛中止学业。那时我太想读书了,可家里是那样的穷,我只能买旧书自学。我的小智慧是被环境逼出来的。我花一点点钱,就可买来半新的旧教材,学完了又卖给旧书店,再买别的旧教材。我学到了知识,又省了钱。”

1999年,李嘉诚再次回忆起这段日子时说:“那时候,人家是求学,而我是抢学。”

从这一件小事上,可以看出少年李嘉诚,已有了一些商业头脑。这可以说是李嘉诚平生的第一次生意经,此时,他仅仅14岁。

大凡成大器者,聪明是其一,最重要的还是勤奋。虽然在艰辛的环境下,李嘉诚仍能积极“抢学”,充实自己的知识水平,十分难能可贵。与那些有充分的学习条件和充足的学习时间、却不思进取的人相比,确可显示他的与众不同。

李嘉诚学历不高,但学识很高,从这里可找到答案。

学习应该是一辈子的事。任何人,如果想成大事,可以没有学历,但不可没有学识。一般人因李嘉诚、王永庆、松下幸之助,甚至比尔·盖茨,都没有太高的学历,因而得出“读书无用”的结论,这显然是错误的。他们只是没有令人炫目的学历而已,学问之丰富,已超出一般高学历者甚多。

李嘉诚在茶楼熬过了最艰辛的一年,由于他的真诚敬业,再加上做事肯用心,老板不断给他加工钱,他开始能够像其他堂倌一样,轮流午休或早归,薪水也早已超过了一些正式堂倌所能拿到的限额。

李嘉诚从心里感激茶楼老板,是老板帮他实现了养家糊口、供养弟妹求学的愿望,并给予了他极好的人生锻炼机会。

当然,李嘉诚的志向绝不是做一个小伙计,他觉得茶楼工作做得再好,终究难有出头之日,他渴望从事新的技术职业,尤其是跟复杂的钟表打交道的行当。于是,他便想去舅父的中南公司。

为了去舅父的公司,李嘉诚犹豫了好些天。李嘉诚迈向社会之初,曾忤逆了舅父的一番好意,现在又想回头,他恐怕舅父怪罪。经过一番思考,李嘉诚逐渐认识到自己似乎不应再有太多的顾虑,自己经过了一番社会闯荡,经过了磨练,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进舅父的公司,不应算是接受恩赐,而是为舅父做事。况且大丈夫能屈能伸,即使受一点小小的委屈,又有何妨?

舅父没有让他失望,同意他进入中南钟表公司上班。

李嘉诚进入舅父的公司后,舅父并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外甥,便特别照顾于他。李嘉诚依然从学徒干起,刚开始还不能接触钟表活,只能做做扫地、煲茶、倒水、跑腿的杂事。

李嘉诚在茶楼里已受过极严格的训练,对这些事自然是驾轻就熟,胜任愉快。

最初,许多职员并不知道李嘉诚就是老板的外甥,他们常在庄静庵面前夸奖李嘉诚,说他“别看他年龄小,真是又伶俐又勤快”,“甚至看别人的脸色,就知道别人想做什么,他就会主动帮忙”。察颜观色的本事是他在茶馆练就的一门绝技,已高出一般人甚多,怪不得连这些成年人也得佩服他。

李嘉诚进入中南公司的目的,就是想掌握一门技术,学会装配修理钟表。为了尽快学到技术,他便利用打杂的空隙,跟师傅偷偷学艺。由于李嘉诚勤劳诚恳,深得师傅的喜爱,他便乐意传给李嘉诚一些技术。他心灵手巧,仅用了半年的时间,就掌握了各种型号钟表的装配及修理技术。

对于李嘉诚的不断长进,其舅父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但却从不当面夸他半句。

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黑暗的日占时代结束,但香港的殖民地位依然不变,又恢复了英国的统治。

战前,香港人口163万,日占时期锐减为60万。英国接管香港时,大批房屋遭到破坏,有17万人无家可归。战时逃出香港避难的人,以每月10万人的数量回流香港。食品短缺,燃料不足,住房匮乏,严重制约着香港经济的发展。港英政府决心采取一切措施以恢复香港经济。

在这种情况下,庄静庵预见到香港经济将有超常的发展,于是着手扩大公司规模,调整人事。李嘉诚被调往高升街钟表店当店员。

李嘉诚在茶楼,已学会了如何与人打交道,在钟表店当学徒时,又学过装配修理的手艺,已对各类钟表了如指掌。因而,他很快就掌握了钟表的销售技巧,做得十分出色。

店里的职员们,谁都觉得这位年纪最小的高升店员了不起,学师才几个月,对钟表却如此熟悉,像吃过钟表饭多年的人。大家都认为李嘉诚会成为一个能工巧匠,也能做一个出色的钟表商,但谁都没想到他后来会有那么辉煌的成就。

在中南钟表公司,李嘉诚从一个泡茶扫地的小学徒慢慢地升为公司属下的高升街钟表店店员。他年少位卑,但生活的境遇使他骨子里有股不屈的傲气,他渴望出人头地,渴望像舅父、像茶楼里遇到的那些大老板一样,干一番大事业。

他给自己定下了新目标——利用工余时间自学完中学课程。一旦有了目标,他就义无反顾地去实现它。他把工余时间几乎全用在了学习上。李嘉诚利用自己所学,时刻关注着钟表业的市场信息。经过半年的观察分析,他逐渐形成了自己对钟表业现状和未来的成熟看法。

1946年上半年,香港经济迅速繁荣起来,很快便恢复到了战前最好年景与1939年同期的水平。再加上港英政府实行更为开明的政策,战时遭破坏的工厂商行都恢复了生产营业,市景日益繁荣,香港人口激增到100多万。

中南钟表公司的业务也借着这股繁荣的大潮,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重新建立了东南亚的销售网络,港内港外的经销形势蒸蒸日上,营业额成几何级数递增。庄静庵决心抓住大好时机拓展事业,再筹划办一家钟表装配工厂,然后将中南公司的业务逐步扩展为以自产钟表为主,建立香港的钟表基地。

李嘉诚也看好中南的前景,他更为香港经济的迅速繁荣而兴奋不已。李嘉诚站在维多利亚港湾边,眺望着尖沙咀五彩缤纷的灯光,陷入了沉思——今后的路该怎样走?

一条路,就是在舅父羽翼下谋求发展。中南公司,已成为香港钟表业的巨擘,留在中南公司里,自然会收入稳定,生活安逸;而另一条路则要艰辛得多,而且充满风险,那就是再一次到社会上闯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