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勤”字箴言:天道酬勤苍天不负(3)
有些人认为,推销靠的是口才,靠的是“把稻草说成金条”的本事。这恐怕只是一种误解。靠提供虚假信息欺骗顾客,做的是“绝路”生意,长不了。如果抱着捞一把就走的心态,这种方法或许管用。如果想在这一行有所发展,还需以诚实为本,让顾客当时欢喜,过后不悔。
4.人生字典里没有“满足”——业精于勤荒于嬉
对于商人来说,最可怕的是止步自满,满足于眼前的一些小利润,因为这种满足感等于失去前行的动力,要想做大事业必须对自己已有的成就不满足。所以李嘉诚坚持保持自己的雄心;勤奋工作来做大自己的生意局面。
自从李嘉诚加盟五金厂,五金厂的业务蒸蒸日上,以销促产,产销均步入佳境。老板喜不自禁,在员工面前称李嘉诚是第一功臣。
然而,备受老板器重的李嘉诚,刚刚打开局面,就要跳槽弃他而去。老板心急火燎,提出给李嘉诚晋升加薪,他仍没有回心转意。
李嘉诚去了塑胶裤带制造公司。在现代人的眼里,这是一间小小的作坊式工厂,位于偏离闹市区的西环坚尼地城爹士街,临靠香港外港海域。这间作坊工厂的魅力何在?
上世纪40年代中期,塑胶工业在欧美发达国家兴起。香港作为全方位开放的世界自由贸易港,市面上很快就出现欧美输入的塑胶制品。塑胶有易老化、含毒性等缺点,但这些缺点,被人们趋赶时髦的风气所湮没。时至今日,塑胶制品仍大行其道。李嘉诚在推销五金制品之时,就敏感到塑胶制品的巨大威胁。最初,塑胶制品是奢侈品,价格昂贵,消费者皆是富人阶层。塑胶制品的价格一直呈下降趋势,舶来品愈来愈多,尤其是港产塑胶制品面品,造成价格大跌。李嘉诚清醒地意识到,要不了多久,塑胶制品将会成为价廉的大众消费品。
香港是接受新事物最快的地方。香港没有传统工业,它与世界有广泛的联系,能够迅速地引进适宜在本地发展的产业。最初的塑胶厂屈指可数,但很快成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趋势。
美国汽车业骄子,曾任福特公司总经理、克莱斯勒公司董事长的艾柯卡指出,20世纪前半叶,产业是制造家的天下,社会商品相对匾乏,生产出来就会变成钱。到20世纪后半叶,社会商品日趋饱和,厂家竞争激烈,生产出的产品,非得竭力推销出去才能产生效益,因此,执产业牛耳者,便由制造大师转为推销大师。艾柯卡本人、松下电器的松下幸之助、索尼公司的盛田昭夫等,莫不是以推销见长,把推销与制造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而美国早期的产业巨子,汽车大王福特、钢铁大王卡内基、波音飞机之父波音等,皆是制造家或发明家。
塑胶裤带公司的老板,是个具有现代意识的经营者。他靠塑胶裤带起家,短短的一年,开发出10多个产品。香港的塑胶厂愈来愈多,竞争也将愈来愈激烈。老板四处招聘推销员,前后有20多人做过推销,真正能胜任者寥寥无几。老板自己也常常出马推销,他到酒店推销塑胶桶时,与推销白铁桶的李嘉诚不期而遇。李嘉诚成了老板手下的败将。酒店更青睐塑胶桶,而不惜废掉进白铁桶的口头协议。李嘉诚虽败在塑胶公司老板手下,他的推销才能却深得老板赏识。
接触中,李嘉诚表现出对新行业的浓厚兴趣。但他说:“老板还算蛮器重我,我去他厂做事没多久就走,恐怕不太好。”“晚走不如早走,你总不会一辈子埋没在小小的五金厂吧?看这形势,五金难得有大前途。”
其实李嘉诚离开舅父的公司出来打工,只是作为人生的磨练,而不是作为终身的追求。从五金厂进入塑胶公司,李嘉诚已经多次变换工作。每次变换,李嘉诚都从一个火坑跳进另一个火坑,同时又是通向成功的一次跳跃。每克服一个困境,都是在为独立创业积累经验、铺路搭桥。
进入塑胶裤带公司后,李嘉诚还是干推销员的老本行。
当推销员的日子,李嘉诚每天工作16至20小时,勤奋的他没因香港战乱而放弃拼搏。早上9时上班前,他到其他地区发掘新客户。人家喝下午茶,他继续工作。晚上,他又跑到工厂视察“跟单”。工作尽职勤奋,他开始有了自己的熟客。
加盟塑胶公司一年后,老板以营业额计算,派发年终分红,李嘉诚排在第一位,分红红高出第二位7倍。
李嘉诚说:“我表面谦虚,其实很骄傲,别人天天保持现状,而自己就老想着一直爬上去,所以当我做生意时,就提醒自己,如果继续有骄傲的心,迟早一定碰壁。”因此老板十分赏识李嘉诚的杰出才华,因此,李嘉诚18岁就被提拔为业务经理,统管产品销售。两年后,又晋升为总经理,全盘面责日常事务。
李嘉诚以勤奋和聪颖,很快掌握了生产的各个环节。生产势头良好,销售网络日臻完善,许多大额生意,他都是通过电话完成的,具体的事,再由手下的推销员跑腿。李嘉诚成为塑胶公司的台柱,成为高级打工仔,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才20出头,就爬到打工族的最高位置,做出令人企羡的业绩。
李嘉诚应该心满意足了,然而,在他的人生字典中没有“满足”两字。功成名就、地位显赫的他再一次跳槽,重新投入社会,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始新的人生搏击。
5.勤奋实干是做强的根本
经商的人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勤奋实干,投机取巧不是大商人的所作所为,更何况天下没有掉馅饼的事情。一个商人不把实干摆在第一位,只能做一些小打小闹的买卖。
李嘉诚正是凭借脚踏实地、勤奋实干去实现他的抱负。
1950年夏天,李嘉诚的长江塑胶厂在筲箕湾创立。厂房是租借的,由于数十万“大陆难民”涌来香港,香港闹房荒。李嘉诚资金紧张,只允许他租廉价的厂房。从港岛到九龙,李嘉诚跑了一个多月。最后才在港岛东北角的筲箕湾找到勉强合意的厂房。筲箕湾是港岛的偏僻地,厂址就更偏僻,邻靠山谷的小溪。这里山清水秀,是读书的理想地方,办工厂,还是在交通便利的市区边沿好。正因为偏僻,所以租金较低,几经讨价还价,加上实在找不到更合适的厂房,李嘉诚按房主要的价租下厂房。
厂房破旧得不能再破旧了,窗户难得找出一扇完好无缺的,不是玻璃破碎,就是风钩脱落,房顶透下束束天光。香港春夏多雨,雨水哗哗漏泻,李嘉诚不得不花一笔钱修缮。厂房里的压塑机亦是破旧不堪,是欧美淘汰的第一代塑胶设备。香港增加许多塑胶厂,业主多是小本经营,就有人专做旧机器买卖。当时谁都不曾料到,扯欧美塑胶商衫尾的香港人,会成为世界塑胶业的“老大”,出口量居世界第一。
假如说长江塑胶厂能透出一线新景象的话,就是挂在门口的那块“长江塑胶厂”的厂牌是崭新的;业主李嘉诚,正踌躇满志,开创他崭新的事业。
可谁不知道就是这位默默无闻的年轻人,日后会成为香港塑胶业的领头羊?正如仅仅看到长江源头的人,无法想象长江的万里奔腾之势。李嘉诚为他的山寨厂取“长江”之名,已经显示出万里长江的强大抱负。
李嘉诚是那种温和沉稳、不急不躁之人。他行走起来却快步如风。他的时间太紧了,又要省的士费,又要讲究效率,是环境造就的。李嘉诚60多岁,仍保持疾步的习惯。据汕头大学的教师称,李嘉诚在他捐赠兴建的汕大视察,上楼穿堂,步履矫健快速,陪同他的中年教师都气喘吁吁,颇感吃力。
李嘉诚住在厂里,一星期回家一次,看望母亲和弟妹。规模稍扩大后,他在新蒲岗租了一幢破旧的小阁楼,既是长江厂的写字间,又是成品仓库,还是他的栖身处。那时的李嘉诚,把自己“埋”进了长江厂。
人们很难想象,李嘉诚哪来的这么旺盛的精力?他靠远大的抱负和顽强的意志支撑着,正如香港《星岛经济纵横》所说:
“李嘉诚发迹的经过,其实是一个典型青年奋斗成功的励志式故事,一个年青小伙子,赤手空拳,凭着一股干劲勤俭好学,刻苦耐劳,创立出自己的事业王国。他常言:追求理想是驱使人不断努力的最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