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政治课(一)
“我就是郭宗谊,权锦衣卫亲军都指挥使,因为锦衣卫亲军司尚在筹建之中,所以我现在还只是个光杆大帅。”
郭炜这随意的一句开场白,顿时引得坐在武成王庙偏殿中的少年们低低地哄笑起来,一时间稍稍冲淡了因为双方初次会面而生的紧张肃杀气氛。
自从在高平之战郭荣身先士卒获得大胜以后,众军尤其是殿前司的官兵无不钦服。郭荣在战后赏功罚罪,一改晚唐以来皇权对藩镇禁军的骄将惰兵一味姑息的政策,对有功将士的奖赏固然很重,对临阵叛降的将校惩处起来更是毫不含糊,用战后斩帅的严厉举措让众军重新领略到军律的可畏。郭荣在显德元年这一连串的作为,在军中和朝廷上都迅速地树立起了自己的威信,也就必然地加强了皇权,因而连带地让整个皇家也都有了威严,郭炜作为唯一出阁的皇子,也就自然而然地沾了光。
所以对于郭炜的亲临武学,短训班一众少年都是很有些忐忑不安的,更何况他们将来在锦衣卫亲军的前途也都取决于郭炜,故而在郭炜刚进来的时候,室内气氛那是相当的严肃。
幸好郭炜前世的经验发挥了作用,不就是大老板接见新员工,并且给他们讲课么?这是多么简单轻松的一件事啊。看着袁继忠三人在前排坐好了,室内的气氛却仍然是凝重不改,郭炜随即就抛出了他的减压开场白。
满意于自己头句话取得的效果,郭炜紧接着开始转入正题:“诸位是武学招收的第一批生员,都是属于锦衣卫短期训练班的,此班乃是武学专为锦衣卫亲军司而办,从中顺利结业者都将成为锦衣卫亲军的首批将校,所以诸位都是经我的挑选才进的武学。不过在挑选诸位的时候,我都只是依据殿前司、吏部和枢密院提供的资料,诸位中的大多数我还并未见过,直到今天才有机会真正认识一下。下面我就开始点名,请听到自己名字的人依次起身报一声‘有’。”
不管众人的反应,郭炜径自按照花名册念起名字来。
“马仁瑀……”
“有!”马仁瑀腾地站起身来,应声之后仍然站得笔直。
郭炜笑了笑,这是自己的疏忽,马上以手示意马仁瑀坐下,同时补充道:“坐下,诸位应答以后便坐下吧。”
“李继偓……”
“有!”
“王廷训……”
“有!”
…………
一番折腾下来,短训班的少年们都习惯了郭炜的口令,而郭炜则对照着花名册上的说明,一直在努力地观察分辨着众人,除了早就认识的韩微、李延福、李守节、赵匡义等人以外,对其余的活跃分子和重点人员也都有了点初步的印象。
“好的,今天算是真正认识了诸位,锦衣卫亲军司等着诸位结业来归,诸位在锦衣卫亲军司的前程也完全取决于诸位在武学的成绩。”
郭炜为点名仪式的结束进行了一下总结性发言,然后继续前文。
“武学的第一批生员是专为锦衣卫亲军司培训,武学却并不是仅仅为锦衣卫亲军司开办的。自大唐以来,文臣修业有弘文馆、崇文馆,有国子学,有太学,有四门学;就连书学、算学、律学都有专门的实科教授;甚至祠部、太乐署、太医署、太仆寺、司天监、少府监都开办有自己的专门学校;唯独武臣,大唐尚偶尔有武举,后来却只能从行伍间打杀进身,兵书战策都要众人自行修习,因此拔擢大将多有朝政不通甚至军政不通者,都要仰赖从吏提点,以至于被从吏上下其手而不自知!武学,就是陛下给武臣进修兵法书律而设,就是为了改变武臣予人粗野乱国祸民的印象而设。”
郭炜一口气说到这里,稍微停顿了一下,向着室内四处扫视了一番,看着下面众人的不同表情,一边审视分析着各人的天赋性情,一边则继续斟酌言辞。
“诸位心中定然不服,总是说在武学里经博士、助教们教授诸家兵法及历代用兵案例,固然是受益匪浅,但是纵然在读书授业之前,自己也不能算是粗野的;而就是不在武学听博士、助教们讲述那历朝的忠义故事,自己也从未乱国祸民。当然,诸位目前正当少年,又多是生长军中,大周立朝以来又是保境安民,诸位自然是没有乱国祸民之举的,也不曾有机会自百姓处听到世人对晚唐以来武臣的真正评价。”
“远的不说,我就讲讲年初北伐晋阳吧,为何我军高平大胜之后反攻北汉,一入北汉境,当地民众便箪食壶浆欢迎我军?想必诸位也知道的,都是因为刘氏在河东苛敛以养军,百姓赋役之重远甚于国朝,所以河东百姓愿意为我军供应军需助攻晋阳。河东百姓为的不就是有一个不那么贪残的朝廷么?刘氏的贪残不就是为了养军么?结果呢……”
郭炜歇了一口气,趁着机会环视了一眼室内,就看见马仁瑀等几个参加过北伐晋阳的殿前司官兵不自觉地红了脸,原先因为不服气而梗着的脖子也缩起来了。郭炜不由得在心中暗暗点头,虽然郭荣身边的亲卫与在河东的剽掠无关,但是做下这些事的毕竟也是禁军,是同属于禁军的耻辱。马仁瑀等人没有因为事情与己无关就坦然地置身事外,而且还有着基本的羞耻感,知耻近乎勇,自己选人终究没有选错。
“陛下是体恤河东百姓的,早早就从潞州驰诏晋阳城下,禁止诸军剽掠,并且晓谕当地百姓只征当岁租税,另行征募有余粮的百姓入粟,且对其拜官有差,主要军需仍是发泽、潞、晋、绛、慈、隰及山东近便诸州**粮。可是晋阳城下的十余万军卒积习难改,罔顾陛下禁令,在河东大肆剽掠,使得河东民心失望,由当初的箪食壶浆转而各自保聚山谷劫掠粮道,这正反之间的一进一出,前线大军的粮秣供应负担就加重了多少?攻打晋阳最终功亏一篑,可是与此有关?这能说是没有乱国祸民么?”
“诸位大多因为年少而并未参加北伐晋阳,参加了的也多是陛下的扈从而并未参与剽掠,但是自晚唐以来武夫给百姓国家造的祸,恶评是给整个武臣的,少数人的洁身自好改变不了大局。若想挽回武臣在民间的声誉,就需要诸位从根本上扭转风气,之前无论何处军卒的恶劣积习,都不得带入锦衣卫亲军司来,我要在锦衣卫亲军重铸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