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基础与实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组织管理与社会责任(2)

3.2.4 影响管理者道德素质的主要因素

1.外部因素的影响

外部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早期教育因素、组织的管理体制及制度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大环境因素等。一是早期教育因素的影响。个人早期受的教育、生活环境,尤其是在其幼、童年时期所处环境的熏陶、所受教育的程度对其以后观念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通过这时期感知、认知事物,其个人的道德观初步形成。二是组织的管理体制及制度因素的影响。组织的管理体制是否有利于自身发展,领导者是否可以为管理者创造一个工作、发展的平台,组织是否做到结构科学合理,规章制度是否健全完善,人才培训培养机制是否激励有效等,都对管理道德的形成有较大影响。三是文化因素的影响。一个具有较强的、积极向上的健康文化的组织可以抵御外来风险,化解内部冲突,可以使组织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准则。四是社会大环境因素的影响。一定时期社会上大多数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会受外部影响,甚至改变个人的管理道德观。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多种因素综合导致了一些人的道德观危机,如社会不同层次的管理道德问题、职业圈子中的管理道德问题、组织内部日常管理中面临的管理道德问题等。

2.内在因素的影响

内在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管理者自身的意志、能力、信念因素、自身责任感因素等。

一是个人意志、能力和信念因素的影响。个人意志坚强、个人能力较强、个人信念坚定的管理者对事物判断比较准确,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无论外部诱惑如何,其大多数会在道德准则判断与道德行为之间保持较强的一致性,不会因一时之事、一念之差而做出不正确的选择。

二是个人责任感因素的影响。责任感是每个人对工作、企业、社会等所做出行为的负责态度,有较强责任感的人,是一个能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履行职责和正确行使职权的管理者,敢于、勇于对自己行为负责,很少出现违背道德准则的情况;缺乏责任感的人,对自己行为的后果不愿承担责任,甚至认为事不关己、推卸责任,缺乏最基本的道德素质。

上述几种因素基本上决定了一个人管理道德观的形成,不同的道德观导致了不同的管理行为,造成各种各样的管理道德问题。

3.2.5 提升管理道德的途径

1.抓好管理道德教育

一是提高管理道德认识,包括管理者对其管理的地位、性质、作用、服务对象、服务手段等方面的认识。对管理道德价值的认识就是要认识管理道德的实质、内涵,充分认识到管理道德对个人、组织乃至社会的重要性,它是培育管理者管理道德的前提。只有提高对管理道德的认识,才能在思想上重视、在行动上实施、在发展中提升。二是培养管理道德情感,就是管理者在处理自己和职业的关系及评价管理行为过程中所形成的荣辱好恶等情绪和态度,主要包括对所从事管理工作的荣誉感、责任感,对服务对象的亲切感,热爱本职工作,敬业乐业等。管理道德情感一经形成,就会成为一种稳定而强大的力量,积极影响人们管理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三是锻炼管理道德意志,就是人们在履行管理义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并做出抉择的力量和精神。是否具有坚毅果敢的管理道德意志,是衡量每个管理者管理道德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四是坚定管理道德信念,就是管理者对所从事的管理工作应具备的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理想等发自内心的真诚信仰。管理者一旦牢固地确定了管理道德信念,就能自觉地、坚定不移地履行自己的义务,并能据此来鉴别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培养和确立终身不渝的管理道德信念,是每个管理者管理道德修养的中心环节。

2.提炼、规范管理道德准则

管理道德建设的过程,就是管理者管理道德素质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这需要管理者把管理道德认识、管理道德情感、管理道德意志、管理道德信念等与所从事的管理工作、组织的实际情况等结合起来,注重吸收西方道德观中合理的成分,广泛继承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的精华,提炼出体现管理特色的管理道德准则,使管理者了解、明确管理道德规范,认清管理道德的标准和行为准则,以利于管理者形成良好的管理道德。

通过提炼管理道德标准,实行管理道德的规范化管理,使管理者时刻自觉地对照管理道德准则检查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将管理道德准则内化成管理道德认识,从而培养成良好的管理道德行为习惯,既有利于管理者自身建设与发展,又有利于组织管理水平提高与发展。

3.树立典型,加强引导

在管理道德建设过程中,树立典型、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是重要的。典型引导是激励人们自觉规范道德行为的有效途径。一是注重发挥组织领导者管理道德的表率作用。领导者是该组织的精英,是高层管理者,其模范、表率行为对其他管理者管理道德的形成具有更直接的效果。对领导者来说,管理价值、道德价值高于物质利益,领导者应把国家、员工赋予的职位当做为国家、为组织贡献,为员工服务的机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勇于负责,不计得失,自强不息,以身作则,讲真话、办实事,“言必行、行必果”。树立领导者良好的管理道德,对推动整个管理道德层面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是树立典型人物,做好舆论导向,发挥引导作用。现实生活中涌现出来的许多典型人物的感人事迹,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是人们所景仰的,在这些典型人物身上也充分体现出优秀的管理道德。因此,大力宣传典型,把道德规范人格化,有利于使管理者以典型人物为榜样,学习典型人物的人格,激发自身去追求典型人物所拥有的优秀的理想人格,并且以这种理想人格为标准塑造自己,促进管理者管理道德水平的形成和提高。

4.管理道德行为列入岗位考核内容

管理者是否具有管理道德,不是看其是否会背诵管理道德的多少规范条款,而要看他是否能理解管理道德,把管理道德要求与自己的工作相结合,落实到实际行动和具体工作中,形成稳定的职业行为。管理道德规范化、制度化若成为管理者的习惯行为,就会在管理工作中发挥巨大作用,也必将在组织内部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使组织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因此,一个组织应将管理道德建设纳入管理者岗位考核内容之一,加强检查、考核、奖惩,使每一个管理者不断地对照准则自我检查,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行为方向,最终养成良好的管理道德习惯。

管理者是管理道德的主体,管理道德是对管理者行为的规范和制约,一个合格的管理者也必然是一个有道德的管理者。做有道德的管理者,应该是每一个管理者的职业准则。在当今时代,管理者和组织应注重开展和加强管理道德培养,提高管理者的管理道德,使管理者有所为、有所不为,养成良好的管理道德习惯,才能有效地提升组织管理水平,获取更大的效益,实现长效发展。

3.3 社会责任

3.3.1 社会责任的含义

1.责任与组织的社会责任

责任通常在两个意义上使用。一是指分内应做的事,如职责、岗位责任等;二是指没有做好分内的事,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一个人应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只要你做到了这一点,你就履行了自己应该做的义务,也就负了责任。

组织的社会责任,是指决策者在追求自身利益发展的同时所必须承担的一种义务。保护和改善公众利益是组织应尽的一种长远目标的社会义务。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其运作的任何环节,均应考虑对其利害关系人应负的责任,这是商业运作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对组织社会责任含义的分析看,这里的社会责任不完全具有强制性,而是一种社会规范。实践证明,一个有着对社会具有责任感的组织、管理者及员工能够获得较高的社会声誉,有利于实现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三种典型的社会责任观

(1)传统社会责任观。传统社会责任观认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对其经营的公司而言仅是雇员,并不拥有他们所经营的公司,其一切经营活动应当对公司的股东负责。他们的主要责任是按股东的利益来经营业务,为股东谋取利润和长期收益。企业资源如果不用在为股东谋福利的地方,就如同未经过股东同意而乱花他们的钱一样。企业经理的行为受到企业经济需求的限制,没有任何一个决策者可以因为参与社会而降低企业的赢利率。解决社会问题是政府应该做的,而不是企业的事情。这种观点的代表者是经济学家和诺贝尔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他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只有一个:在遵守竞争规则的前提下,企业可大力推行能增加利润的各种活动。也就是说,大家公开且自由的竞争,而没有任何欺骗。他甚至强调说:“企业具有一种而且只有一种社会责任——在法律和规章制度的允许的范围内从事旨在增加它的资源和它的利润活动。”当管理者将组织的资源用于公共产品服务时,也就是在削弱市场机制的基础,如果这种行为降低了利润和股息,股东就会受到损失。如果企业以提价的方式来补充行使社会责任的成本,则消费者就会遭受损失。如果市场不接受更高的价格,企业销售额就可能下降甚至难以生存。

(2)社会经济观。社会经济观认为,时代已经变了,对公司的社会预期也在发生变化。公司要经过政府许可才能成立和经营,同样,政府也可以解散他们。因此公司不再是只对股东负责的独立的实体了,它还有对建立和维护它们的更大的社会负责。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他主张“现在的大型公司都会承担社会责任,而且肯定要尽量去做”。在社会经济观下,利润最大化只是公司的第二位目标,而不再是第一位的目标了,公司的第一位目标是保证自身的生存。在他们看来,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关心企业的长期资本收益率的最大化。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他们必须承担社会责任以及由此产生的成本。他们必须积极融入到自己所在的社区并资助各种慈善事业,从而在改善和服务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

(3)正面社会责任观。正面社会责任观是指管理人员应当负有下列义务和责任:参与和改变环境的活动,协调企业与所处环境的关系,以实际行动调和企业、股东和社会大众之间的利益分配。

在正面社会责任观下,要求管理人员的行为要合乎道德规范,在衡量企业绩效和社会角色时,不能仅仅停留在法律的规范之内,更要注重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即使遵守道德规范可能影响企业的短期利益,但仍然值得提倡。要求管理人员致力于改善或提高企业内外部的现行标准,在没有法律依据的情况下,也应负起赔偿污染受害者的道义责任。应正确评估企业活动对股东及社会产生的影响,努力消除不良影响。应随时向社会提供有关信息,并充分考虑企业外部团体的各种意见,接受社会对企业的评估。应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法规的各种活动,不追求具有对企业特殊利益的法律制定。企业与政府之间要保持坦诚的态度进行合作。

3.3.2 社会责任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1.社会责任的基本内容

(1)企业对投资者承担的社会责任。投资者是公司的出资人,也是企业的拥有者,没有投资者就没有企业,企业利益应与股东利益是一致的。因此,企业首先要为投资者带来具有吸引力的投资回报,同时还要将其财务状况及时、准确的报告给投资者,与投资者之间达成良好的互动。反之,则只会限制企业的发展,降低企业创造利益回馈股东及社会的能力。

(2)企业对顾客承担的社会责任。从顾客满意到顾客忠诚,已成为很多企业营销的根本目标,“顾客是上帝”是企业活动的中心,顾客已经成为企业最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之一。为了赢得顾客的信任和忠诚,企业必须意识到更多的社会责任,而不是单纯从经济效益出发看待问题。

一是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获得质量可靠、安全有保障的产品是消费者的基本权利。因此,企业除恪守法律法规和国家强制性标准、关于产品(包含服务)质量和安全性的规定外,还应针对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升级可能造成的标准缺失或滞后改进生产技术,确保产品符合当时技术水平的质量和安全性要求。企业有责任及时弥补和消除产品使用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质量缺陷和安全隐患。

二是保证交易过程公平合理。企业在与消费者的交易中使用的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和店堂告示等,应恪守公平原则。应使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合同中涉及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条款应放在醒目位置或加以提示说明。企业不得倚仗其在市场、技术和资金方面的优势地位,在合同中做出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企业有义务保证交易程序的设计对消费者公平合理。例如,在签订合同前,给予消费者必要的审看条款的时间;向消费者交付产品后,给予合理的验收时间和便利条件;大宗交易(如房产、保险)宜设定犹豫期,赋予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解除合同的权利;等等。为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企业还应积极保护及谨慎使用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及时就品牌被他人冒用或混淆的情况向消费者做出提醒。

三是提供准确的产品信息及充足的资讯。获知产品的真实情况是消费者的权利。消费者只有在知情权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才能行使选择权。因此,企业在产品宣传中的义务并不仅限于法律所规定的“不从事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而是应向消费者提供真实、正确、全面、实用并且可比较的资讯。企业在宣传中所标示的产品价格、质量、用途、购买优惠等资讯必须真实有效,用于推销产品的宣传资料及广告的内容必须全面,不应仅向消费者提供有利于企业的产品特性和技术资料。

四是建立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和投诉处理机制。在客户服务方面,企业应创建对产品进行公开反馈的环境,根据消费者的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基础服务(如选购指导、技术支持、维修、退换货服务等)和增值服务(如产品维护、保养、升级、异地重新安装以及向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务等)。向消费者提供便捷的联络渠道,制订切实可行的客户服务承诺和流程,根据企业向消费者提供基础服务和增值服务的要求,设置必要的网点,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开展消费者满意度调查,进行与消费者及社区各阶层的对话等。在投诉处理方面,企业应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投诉处理理念,建立适应企业规模、符合消费者要求的投诉管理机制,以双方共同得益为宗旨解决消费争议,而不拘泥于该争议的责任归属或法律法规对赔偿幅度的设定。为避免消费者处于不利地位,投诉处理程序的辅助信息应容易理解和运用。投诉处理应公平、公正、公开、合理,整个投诉处理过程对消费者应是免费的。当投诉不能通过内部机制解决时,应让消费者知道其他解决消费争议的途径,如向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投诉、申请仲裁或提起诉讼等。

五是尊重消费者的人格权和个人隐私。企业有责任尊重消费者人格权,不应该从纯商业的角度将消费者视作销售对象和利润来源。保障消费者的隐私权是企业尊重消费者人格权的核心内容。信任是交易的基础,如果消费者获知有关交易记录和个人信息被企业泄露给他人,必定会对企业失去信任。因此,未经消费者同意,企业不应在宣传中使用消费者的姓名、荣誉、肖像及披露消费者的交易记录。只能在销售产品、客户服务和投诉受理的过程中善意地、合理地使用有关信息,而不得将有关信息有偿或无偿地转让给第三人。同时,企业应通过制订消费者交易记录和个人信息的保密机制,确保各级员工都认识到其重要性及承担相应的保密责任,并将上述机制告知消费者,以建立企业与消费者的互信基础。

(3)企业对员工承担的社会责任。现代企业实施的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其成功越来越离不开创造性的、训练有素的、富有激情和献身精神的员工的积极合作。员工是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也是企业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通过创办企业带领员工共同致富,让员工生活得更体面、更有尊严,也是社会责任的表现。

一是应当为员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工作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员工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因此,企业不仅要为员工营造一个安全、关系融洽、压力适中的工作环境,而且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为员工配备必要的设施,进行劳动保护,关心员工身心健康。

二是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贯彻人才强企战略,保障员工接受职业技能、企业价值理念、科学文化素养等培训,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提高适应激烈竞争的能力。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不仅要根据员工的综合素质把他安排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而且在工作过程中要根据情况对他进行培训,这样既满足了员工自身的需要,也满足了企业的需要。

三是要尊重职工人格,不歧视员工。现代企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员工队伍的多元化,为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应建立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秩序,明确工时与工资标准,支付工资不能低于法律或行业最低标准;要同等对待所有员工,做到同工同酬。

四是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和正当利益。研究落实职代会、厂务公开等企业民主管理制度与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效结合,让职工参与企业管理;在企业改革、改制、重组中,建立健全职工维权机制,确保职工反映意愿和问题的渠道畅通,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4)企业对竞争者承担的社会责任。在经济生活中,竞争有它不可替代的功能,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对于处在市场环节上的企业而言是十分必要的,它是促使经济效率发挥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竞争和交易过程的公平合理是市场经济有效性的根本保证。通过企业间的公平竞争,市场机制优胜劣汰的作用得以发挥,促使企业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改善管理、积极创新,从而实现提高效率和优化资源配置的目标。消费者也能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到更高质量的产品。然而,市场竞争又是一种有序竞争,市场经济下,企业不仅要讲究“竞争”,更要树立“合作”的意识。因此,企业首先要摒弃“同行是冤家”的狭隘思想,建立起与其替代者、互补者甚至是直接竞争者合作共存的观念,借助其他企业和组织的资源和力量,为自己的经济目标服务,这才是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生存之道。因此,企业在竞争和交易过程中应采用公道的商业操守,在遵守国家关于公平竞争、反垄断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法律法规的同时,还必须做到在经营中不采用任何不正当竞争的手段。

(5)企业对环境承担的社会责任。保护环境免受企业经营的冲击是企业的核心责任。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环境日益恶化,特别是大气、水、海洋的污染日益严重,野生动植物的生存面临危机,森林与矿产过度开采,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很大威胁,环境问题成了经济发展的瓶颈。为了人类的生存和经济持续发展,企业一定要担当起保护环境、维护自然和谐的重任。企业对环境承担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维护环境质量,使用清洁能源,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这要求企业必须努力保证生态效益,以“绿色产品”和“生态技术”为研究和开发的主要对象,并设法达成产品与服务完整的生命周期。

一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求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使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基本上不产生或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产生的压力。

二是要努力推进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降低排放强度,缓解环境压力,实现污染由末端控制转向全过程控制的必由之路。清洁生产体现的是“预防为主”的方针,从改造产品设计、替代有毒有害材料、优化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废物综合利用等多环节入手,达到“减污、增效”的目的。

(6)企业对社会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要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个主要部分,必须遵守法律、现存规则以及国际标准等。同时,企业有权利、也有责任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是要依法经营,诚实守信,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目前,我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不够完备,社会商业信用体系不够健全,市场经济秩序还很不规范。企业应严守法律,诚信为本,以自身行动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做出积极贡献,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责任。

二是要扶贫帮困,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企业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和社会公众的支持,回报社会也是企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企业发展壮大了,有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资本后,就应当增强关注民生、回报社会的责任意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热心参与公益事业,以自己的爱心和行为回报和反哺社会。

三是企业要在做强做大的过程中,不断增加社会就业。随着事业的发展,企业应尽可能多地帮助社会解决就业问题。这方面有两条途径:其一是通过增加投资,新增项目,扩大就业;其二是提倡各企业科学安排劳动力,扩大就业门路,创造不减员而能增效的经验,尽量不要把人员推向社会而加大就业压力。

2.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意义

(1)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够有效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纵观西方国家的工业发展史,不看重绿色GDP的增长、不注重资源开发与技术创新、不注重环境保护和治理,付出的代价是非常大的。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紧缺的国家,因此,企业在追求赢利、提高利润的同时,应站在全局立场上,坚持可持续发展,高度关注节约资源,切实承担其社会责任。承担社会责任意味着企业会采取环境保护政策,采用各种方式开发和改造节能、节材、环保项目,把企业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资源尽可能地进行再回收和再利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从拖欠工资到特大矿难事故,这一切问题显示出,企业不承担社会责任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从2005年至今,社会各界要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呼声不断。当前要实现政府极力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就必须要解决。

一是通过企业自身的管理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企业职工的身体健康和心理满意状况牵涉到整个社会的发展与稳定。社会责任型企业会重视人的价值,以人为本,激发人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切实保障员工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使企业员工队伍保持和谐稳定,避免了劳资冲突,从而对整个社会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二是通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实现对社会各方面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发展。双赢互利是和谐社会的要旨,同样也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旨。意味着企业会以诚信的方式经营,公平竞争,这样就会为企业界带来一股清流;意味着企业不会为牟取利润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可避免社会矛盾的引发;意味着企业会关注社区、环境的状况,这使企业体现了社会公民的职责。

三是赞助教育、文化等公共事业的建设以帮助弱势群体。教育、文化等公共事业的建设,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极为重要。目前我国的人均GDP还很低,国家对教育、文化等公共事业的投资能力有限,企业在公共事业方面的社会责任投资,可以提高国家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从而提高全民身心素质和文化素养。企业进行慈善事业、志愿行动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可在帮助残障人群、孤儿、孤寡老人、贫困者等方面发挥特殊的作用。

(3)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助于企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可作为一种战略,创造出一种竞争优势,进而开发出一套独特的促进企业发展的工具。企业社会责任被看做一套广泛的政策、实践、计划,这些都被整合到整个企业的经营、供应链和决策过程,分布在企业从事商业活动的任何一个角落。企业社会责任渗透在企业经营的每一寸空间,它提供给企业一个进行战略管理的环境扫描的工具,帮助企业以动态的方式把握其优势与劣势,从而制订更具可持续性的发展战略。企业社会责任不仅可获得国际市场的入场券,突破种种贸易壁垒,而且对于快速提升企业品牌形象,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3.3 提升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效途径

1.加强宣传教育,强化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主动意识

世界范围内许多知名企业都非常重视社会责任问题,因而赢得了社会及公众的认同,保持了企业经久不衰的发展态势。摩托罗拉公司在环保、健康、安全等方面已经成为全球在该领域内的典范。企业应从战略的高度思维,追求长期效益,充分认识企业与社会的密切关系,提高承担社会责任的主动意识,在社会中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强化企业自律精神,尽可能多地、积极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

2.健全法律法规,建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监督与约束机制

健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监督和约束机制的关键环节在于政府和社会。从政府方面看,应从维护社会利益和保证社会正常运转的需要出发,以社会公众利益代表和社会公众管理者的身份,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和行使政府权力的形式,建立规范、明确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有关法律、法规约束体系,同时,大力强化执法力度。从社会方面看,应充分发挥舆论媒介和消费者协会、工会等社会群众团体组织的作用,加强社会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监督,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督体系,以形成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社会氛围。

3.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日常管理体系

企业必须将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融入企业运营的全过程和日常管理,完善公司各部门、各单位、各岗位的工作职责、管理要求与行为守则。企业社会责任日常管理体系是对企业现有的日常管理体系的改进、丰富和完善。企业各部门、各单位、各岗位的日常管理要全面落实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在制度、资源和人员上保障企业运营满足安全、高效、绿色、和谐的要求,确保企业全面、全员、全过程履行社会责任。

4.建立全社会企业信用体系

近些年,由于一些企业诚信观念薄弱,导致经济活动中的社会信用出现了危机,企业三角债、银行坏账比重呈上升趋势,经济犯罪不断出现。这些现象的出现不仅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也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可以推动企业文化建设,使社会责任不再只是一种道德的呼吁,而是一种直接和利益挂钩的有效机制。

5.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业绩考核体系

对公司整体、各部门、各单位以及员工个人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和结果符合职责要求和考核目标的程度进行具体评价与奖惩安排,旨在建立促进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由公司社会责任业绩考核制度和业绩考核程序等组成,是公司业绩考核体系和全员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业绩考核制度,是公司全面履行社会责任的机制保障。如果企业没有建立有效的社会责任业绩考核体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效果就难以衡量,企业也难以有进一步履行社会责任的目标和方向,企业也难以持续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应坚持效果导向,循序渐进,持续改进,完善企业社会责任考核内容、标准与方法,不断提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能力。

6.实行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

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程序,健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渠道,向利益相关方提供必要的信息,并且接受利益相关方监督和管理的运作体系。通过建立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的信息披露渠道,完整、准确、及时地向利益相关方提供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有助于各方形成共识,赢得信任,建立与利益相关方和谐的关系往来。

7.增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

从政府方面看,应加强宏观调控,通过战略性改组,本着“抓大放小”的原则,积极支持和发展一批大企业,提高规模效益,这既可增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又可增强其在国际大市场中的竞争力;从企业方面看,应尽快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地与社会交往,树立为社会提供高质量产品或服务的意识,赢得社会的认可,尽可能多地为社会承担责任,以求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

课后练习

复习与思考:

1.组织环境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管理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

2.什么是管理道德?管理道德包含哪些内容?

3.简述道德观的四种类型。

4.影响管理者道德素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5.结合目前我国企业管理道德水平的状况,论述提升管理道德的主要途径。

6.如何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

7.企业应当承担哪些社会责任?

8.怎样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

实务训练:

一、案例分析

陈馅月饼事件看管理道德沦落原因、如何提升企业道德水平

2001年9月,某食品厂因为将上年霉变的月饼加工成新月饼销售而被中央电视台曝光。随后,全国媒体一片哗然,与该食品厂没有任何资产和管理关系的全国其他20余家冠名企业都被市场视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整个月饼市场在一年一度的月饼销售旺季普遍陷入困境,使当年全国的月饼销售量较上年至少减少四成,冲击巨大。

针对中央电视台的报道,该食品厂随即发表声明称:“我公司绝无在月饼生产中使用发霉或退回的馅料生产月饼……对蓄意歪曲事实、毁损我公司声誉的部门和个人,我公司将依法保留诉讼的权利。”

事实是:2001年9月3日,有关卫生监督管理部门在当天下午紧急赶到该食品厂,对其加工现场进行监督检查。检查的情况是:70箱“山楂细蓉”的保质期只有3个月,但桶上标注的日期却是2000年6月18日;大桶“莲蓉”的生产日期为2000年11月19日;保质期最多一年的月饼专用添加剂,该厂使用的竟然是1995年生产的;10余袋已经包装好的“莲蓉迷你月饼”的生产日期竟是2001年9月5日。

另据知情人介绍,该食品厂是从1993年开始回收卖不完的月饼,来年再用的。央视记者说:“在当地我还采访了该食品厂存放(回收)月饼的冷库,在他们的登记卡上清清楚楚地写着冷藏物品的名称、时间,而且冷库的工人都表示,自己不会去买这种品牌的月饼,可就是没有人向有关部门反映,这种淡漠令人难过。”

该食品厂的负责人对此的解释是:“全国范围内,这是一种普遍现象。月饼是季节性很强的产品,每个厂家都想抢月饼市场。这个市场很难估量,没有一个厂家做几个卖几个,都用陈馅做新馅。”该厂许多员工还介绍,自从其担任经理后就大权独揽,一手遮天。原来近500名员工大部分下岗或离去,还有相当部分员工被开除,只剩下60多名正式技术员工在岗。前几年有一些员工向地方媒体举报过该食品厂陈馅月饼内幕,当地一家电台曾做过报道,但未引起当地主管部门的注意。而该食品厂的负责人对此不仅不思悔改,还对涉嫌举报人进行打击报复,他在有关会议上公开宣称:“只要有钞票,没有摆不平的事!”

2001年10月15日,该食品厂宣布停业,2002年2月,食品厂以经营不善、资不抵债为由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目前,该厂已拖欠货款2000多万元,而企业本身的资产只有500多万元。2002年2月4日,法院已经受理此案。

分析:

(1)影响食品厂管理道德的因素有哪些?

(2)如何改善管理道德?

二、实践训练

1.实训项目

要求学生通过去图书馆、上网等方式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

2.实训目的

通过案头调查,增强学生对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感现状的感性认识,并且提高学生的管理道德修养。

3.实训组织

该实训项目由指导教师与实训班级利用实践教学时间组织进行。

(1)全班同学前往图书馆阅览室或通过课下上网的方式查阅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资料。

(2)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组,每组同学通过共同讨论和交流,撰写一份企业社会责任的分析报告。

(3)每个小组派一名发言人,在课堂上发表本小组的看法和意见。

(4)每小组把分析报告上交给任课教师。

4.实训考核

由教师根据分析报告与发言表现评估打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