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说话办事的利弊权衡艺术(1)
说任何一句话,办任何一件事,都有利弊之别。在话尚未出口,事尚未置办之时,预先权衡利弊得失,掂量轻重缓急,乃成事益人之上策。很多人在说话办事时顾前失后,因小失大,甚至成事不足而败事有余,皆为事前未掂掇好利弊得失关系所致。但说话办事如何权衡利弊也是一门艺术,只有把握了这门艺术的人,才能把话说得遂心,把事办得完美。
该低头时就低头
——说话办事圆通畅达的技巧
在中国古代社会,有两种人最不得志,一种是卑躬屈膝者;一种是自视清高者。
其实,总结一下这两类人都犯了同一种错误,即不通中庸之道。
汉武帝死后,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身份辅佐着汉昭帝,把持朝政。因而,许多想升官的人,便带上各种礼物纷纷来投靠他。霍光是个惜命之人,总怕有人会谋害他,所以他定下一条规矩,凡是要见他的人,必须经过赤体搜身,然后由两个卫士挟持着方可入内。
当时东海萧望之等一批儒士应诏入京,接受考试录用,他们当然也得经过搜身,才能见到霍光。大多数人都依从了,只有萧望之认为这是对自己人身的侮辱,坚决不肯接受,他说:“如果要搜身,我宁肯回家种地。”
霍光无奈,只得在自己身边加了两个侍卫,然后召他进来。
萧望之进谏说:“大将军以德辅佐幼主,德能感化天下,所以四方之士皆来应试,准备为朝廷效力。现在想要见你一面,都要受搜身之辱,恐怕就不如周公辅佐周成王那样有大德了吧。”
霍光对他的指责未加计较,萧望之却也终因抗拒搜身而未被录用。同来的人有人讥笑他,萧望之说:“人各有志,何必强求。”看来,不晓圆通之道的人是很难在人生的战场上取胜的。
晋代也有这么一位倔强之人,他就是有名的诗人陶渊明。
他出身没落士族,是东晋名将陶侃的曾孙子。陶渊明自幼博览群书,有远大的抱负,很想为国家效力。
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交,政局动荡,社会很不安定。朝中官吏多鼠目寸光,贪功好利之极。陶渊明在任江州祭酒时,就已闻见了许多官场险恶的事,因不愿与那些贪官污吏同流合污,所以没多久就辞职了。
后来,又经人举荐,任镇军参军、建威参军,41岁时当上了彭泽县令。就在他上任80多天后,朝中派来一位督察大员视察政事。
据说,这位督察一向高傲,特别喜欢阿谀奉承,而且收惯了下属的礼物。
县衙里的一个小吏报告陶渊明说:“大人,您赶快筹办一份礼物,穿戴整齐地去拜见督察大人吧,不要被他怪罪下来。”
陶渊明听了,厌烦之感顿生,满不在乎地说:
“我不就是个小小的县令吗,我才不肯为区区五斗米的俸禄向那种卑鄙小人低头哈腰呢?”说罢,解去印绥,辞职回家了。人们十分敬佩他的气节,称他为“靖节先生。”
五斗米,晋代县令的官俸,后来泛指微薄的官俸;折腰就是弯腰,指屈身施礼。成语“不为五斗米折腰”即由此出,用来比喻清高,有骨气。
陶渊明退隐之后,悠闲自得,勤于吟咏,或写优美静居的田园风光,或写淳朴勤劳的农家生活,或寄情于“小国寡民”的天真理想,或抒写个人的自适情趣;内容雄浑,风格真纯,清新质朴,个性鲜明,影响极为深远。被后人誉为田园诗人的鼻祖,又称为隐逸诗人的宗师。其代表作有《归田园后》《桃花源记》《归去来辞》等篇。
其实,官高位显,有一定的排场也是情理之中的,但不要把官高位显之人都看成傲慢之人,所以,能否处理好与上级的关系,这与下属的办事技巧似也密不可分。
海瑞在淳安知县任上,对京里来的大官儿丝毫不讲情面。那时严嵩在朝中正红得发紫,一次,他的干儿子、最狠毒的帮凶鄢懋卿以副都御史的身份来经理东南盐课。由于他后台硬,每到一地,排场之阔绰难以形容,敲诈勒索更是明目张胆,仅在扬州一地就搜刮了银子二三百万两。人们听说他要到来,知道自己马上就要家破人亡了,因此,比听到倭寇登陆的消息还要害怕。
但是,鄢懋卿即将进入包括淳安县在内的严州府地界时,表面上却装得非常清廉,他牌示各县,自教“素性简朴,不喜欢承迎,所过之处,凡饮食供给,俱宜俭朴为尚,毋得过为华侈,靡费里甲。”
海瑞早已知道鄢懋卿的贪鄙,根本不相信他这套冠冕堂皇的骗人鬼话,就派差人出去探听,探听的结果证实了鄢懋卿一路上穷极奢靡,甚至连夜间使用的小便壶都要地方官吏做了银的送给他。淳安县是一个穷苦的山城,拿不出很多钱来支应上边来的这个大蠢虫。但是不拿钱,又如何应付过关呢?海瑞经过左思右想,拿定了主意。他派人给鄢懋卿上了一个禀帖,禀帖中说:“据我们派人调查的结果,所得知的情况和你的正式通知恰恰完全相反,事实上你所到之处无不花天酒地。这就使我们很为难了,若照正式通知办事,深怕获怠慢之罪,而大肆招待,又怕违背了你体贴平民百姓的好意,究竟应该如何办,请示。”鄢懋卿见了海瑞的禀帖,知道海瑞是个铁面无私的知县,弄不好自己将很难下台,只好咬牙说:“当然照正式通知办事。”但再一想,犯不着到淳安这样一个穷县,去碰海瑞的钉子,于是绕道他往,没有进入严州府地界。
其实,据史记载,海瑞的性格不比陶渊明柔弱,而且还是一位更值得百姓和后人钦敬的好官。相比之下,海瑞不但顶住了那位人人害怕的贪官,而且亦没有因此而失去自己的地位。勿庸置疑,一位知县纵然再清贫,恐怕从维持生计的角度看也会比那位田园诗人的鼻祖陶老先生好过得多吧!所以我们说话办事不要单从一个角度去看,处世也不能过于死板呆滞。用现在的话说应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因人制宜。
给上司留足面子
——说话办事维护上司的技巧
在职场上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区别就是上级与下级的区别。
我们都知道,中国人爱面子,尤其是官场上某些当权者们,更把面子看得尤为重要。他们很注重下属对自己的态度,往往以此作为检验下属对他尊重不尊重、会不会来事的一个重要“标准”。
从历史上看,因不识时务,不会看上级脸色行事而触了霉头的人不在少数,其中,也包括一些忠心耿耿的人,如三国时的许攸就是因为“冲撞”上级而遭到杀头的。现实中一些人有意无意地给上级丢面子、损害上级的权威、常常刺伤上级的自尊心的也大有人在,因而也常常遭到穿小鞋、受冷落的报复。
其实,这不能全怪上级,即使宽容的上级也希望下属维护他的面子和权威,而对刺激他的人感到不舒服、不顺眼。唐太宗李世民是以善于纳谏著称的明君,但也曾因魏征当面指责他而感到生气。一次,他在宴会群臣后,酒后吐真言,对长孙无忌说:魏征以前在李建成手下共事,尽心尽力,当时确实可恶。我不计前嫌地提拔任用他,直到今日,可以说无愧于后人,但是魏征每次劝谏我,当不赞同我的意见时,我说话他就默然不应。他这样做未免太没礼貌了吧?长孙无忌劝道:“臣子认为事不可行,才进行劝谏;如果不赞成而附和,恐怕给陛下造成其事可行的印象。”太宗不以为然地说:“他可以当时随声附和一下,然后再找机会陈说劝谏嘛!这样做,君臣双方不就都有面子了吗?”唐太宗的这番话流露出他对尊严、面子和虚荣的关注,反映了上级者的共同心理。
面子和权威之所以如此重要,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把面子与上级的能力、水平、权威性密切挂钩。一位牌技不高的科长在同下属打扑克时,常因输得一败涂地而对玩牌的人破口大骂,很明显地暴露出对下属“手下不留情”的不满。渐渐地,下属们不再同他一起打扑克,怕刺伤科长的自尊心。其实像这位科长一样小心眼的上级在生活中比比比皆是,可谓防不胜防。所以平时娱乐时,一些人不喜欢和上级在一起,这方面的因素无疑是个主要原因。
试想,如果唐太宗并没有这么英明,并没有这么大的胸怀和气量;恐怕魏征的脑袋早就搬家了。这其中的经验与教训不能不为下属三思,引以为戒。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作为一个下属,我们与上级交往时的言行的确应该慎之又慎,分寸适度。
常言说,“官大一级压死人。”无论哪一级的上级,都比较讲究面子,对自己的威信也十分重视,对下属说的话也十分在意。
与上级上级进行交谈,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以处理的问题,这时候应该权衡利弊。权衡利弊不是当老好人,而是能把话说得委婉一点。
这样即能保住上级面子,又不至于得罪上级,这种办法春秋时的优孟使用得很好。
优孟是楚国的艺人,身高八尺,喜欢辩论,常常用诙谐的语言婉转地进行劝谏。楚庄王有一匹心爱的马,因为非常喜欢,所以给它穿上锦绣做的衣服,让它住在华丽的房子里,用挂着帷帐的床给它做卧席,用蜜渍的枣干喂养它。结果马得肥胖病死了,于是庄王让臣子们给马治丧,要求用棺椁殡殓,按照安葬大夫的礼仪安葬它。群臣纷纷劝阻,认为不能这样做。庄王急了,下令说:“有谁敢因葬马的事进谏的,立即处死。”
优孟听到这件事后,走进宫门,仰天大哭。庄王吃了一惊,问他哭的原因。优孟说:“这马是大王所心爱的,堂堂的楚国,只按照大夫的礼仪安葬它,太寒怆了,请用安葬国君的礼仪安葬它吧。”庄王问:“怎么葬法?”优孟回答说:“我建议用雕花的美玉做棺材,用漂亮的樟木做外椁,用枫、豫樟等各色上等木材做护棺,发动士兵给它挖掘墓穴,让年老体弱的人背土筑坟,请齐国、赵国的代表在前面陪祭,请韩国、魏国的代表在后头守卫,要盖一所庙宇用牛羊猪祭供它,还要拨个万户的大县长年管祭祀之事。我想各国听到这件事,就都知道大王多么的重视马了。”庄王恍然大悟说:“我的过错竟然到了这个地步吗?现在该怎么办呢?”优孟说:“让我替大王用对待六畜的办法来安葬它:堆个土灶做外椁,用口钢锅当棺材,调配好姜枣,再加点木兰,用稻米作祭品,用火光做衣服,把它安葬在人们的肚肠里吧!”庄王当即就派人把死马交给太官,以免天下人张扬这件事。
俗话说,人在屋檐下不能不低头。得罪领导与得罪同事不一样,轻者会被领导批评或者大骂一番;若遇上素质不高、心胸狭窄的人可能会打击报复,暗地里给你穿小鞋,严重者甚至会一辈子压制一个人的发展。杨雄在《法言·修身》中谈到“四轻”的危害时讲“言轻则招忧,行轻则招辜”,从与领导相处的角度讲,不慎言笃行,一旦冲撞了领导,就会影响你的进步和发展。所以,为维护领导的权威,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领导理亏时,给他留个台阶下
常言道:得让人处且让人,退一步海阔天空。对领导更应这样。
领导并不总是正确的,但领导又都希望自己正确。所以没有必要凡事都与领导争个孰是孰非,给领导个台阶下,维护领导的面子对你以后跟领导办事会大有益处。
(2)领导有错时,不要当众纠正
如果错误不明显无关大局,其他人也没发现,不妨“装聋作哑”。如果领导的错误明显,确有纠正的必要,最好寻找一种能使领导意识到而不让其他人发现的方式纠正,让人感觉领导自己发现了错误而不是下属指出的,如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甚至一声咳嗽都可能解决问题。
(3)不冲撞领导的喜好和忌讳
喜好和忌讳是多年养成的心理和习惯,有些人就不尊重领导的这些方面。一位处长经常躲在厕所抽烟,经了解得知,这位处长手下有四个女下属,她们一致反对处长在办公室抽烟,结果处长无处藏身,只好躲到厕所里过把烟瘾。他的心里当然不舒服,还不到一年,四个女下属换走了三个。
现代社会上流行这样一句话,你以为你是谁?这话很有道理。你与领导发生矛盾或者发现领导有某种毛病时,一定要先想到自己的地位和身份,而更重要的一条就是记住牌场上的那句话:“小二不要管大王。”
烤火最好离远点
——说话办事不即不离的技巧
中国人都知道“伴君如伴虎”,更有“龙眼无恩”之说。为什么?皆因为“君”有着至高无上的生杀予夺之权。古语说同患难易,共享福难。上司虽不是至高无上的“君”,却是近在咫尺的权,他的喜怒哀乐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你的命运。所以与上司交往一定要保持一定距离。
《韩非子·杨权》:“去甚去泰,身乃无害”意思是去掉过分和过度的,身体就不会受到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