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市场先生”是好友还是损友:供需与经济学(1)
皇帝为什么不能拆除磨坊——产权
【轶闻趣事】
1866年,刚打赢对奥地利的战争的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来到他在波茨坦的一座行宫。他兴致勃勃地登高望远,然而,行宫前的一座破旧磨坊却让他大为扫兴。威廉一世让侍从去跟磨坊主交涉,付他一笔钱,让他拆除磨坊。磨坊主不肯,说这是祖业。威廉一世很生气,命令人强行拆除了磨坊。
不久,磨坊主一纸诉状将威廉一世告到法庭。法庭裁定:威廉一世擅用王权,侵犯原告由宪法规定的财产权利,被责成在原址重建一座同样大小的磨坊,并赔偿磨坊主的损失。威廉一世只好派人将磨坊在原地重建了起来。
现在这座磨坊还屹立在波茨坦的土地上,成为著名的游览景点。
【经济学聊天室】
皇帝与磨坊主的故事表明,磨坊属于磨坊主所有,他作为这一财产的所有者,其财产所有权和产权必须得到国家法律的相应保护。威廉一世的权力再大,也得服从法律。磨坊主的磨坊挡住了国王的视线,但磨坊的产权属于磨坊主,国王无权处置。也就是说,产权是受到法律保护的。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产权呢?不同的经济理论和派别得对其所下的定义是不尽相同的,一个为多数理论学派所接受的定义是这样的:产权不是指人和物的关系,而是指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也许这个定义听起来有点拗口,我们不妨举个例子来说:
假设小黄有一套房产,他将这套房子租给小李,小李每年付给小黄5万元人民币。
实际上,小黄就拥有这套房产的完整产权,具体来说:
(1)拥有房屋的占有权。这种占有权具有排他性,即产权是属于小黄的,他在占有房产的同时,意味着其他人不能占有这种财产。
(2)拥有房屋的使用权。小黄能够自主决定房产使用的权力,比如他可以选择自己住,也可以选择出租,他对房产有自主处理的权力。
(3)拥有房屋的转让权。其实小黄的这套房产还可以在市场上自由地买卖,因此产权可以像任何一种商品一样可以自由交易、转让。
(4)拥有房屋的受益权。说所有者可以获得并占有财产使用和转让所带来的利益,又称为剩余索取权。比如小黄向小李收取的每年5万元的租费,就是房屋产权的收益。
产权的问题之所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在于产权与经济效率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没有产权制度,就会导致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等后果。我们不妨通过一个通俗的故事了解产权制度缺失所导致的可能结果。
王戎是“竹林七贤之一”,小时候就聪明过人。一天,他同村里的孩子发现路边长着一棵李子树,树上长满了鲜润的李子,十分诱人。王戎却是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并跟其他人说,李子肯定是苦的。
这时尝过李子的人不禁叫苦连天。他们不禁问王戎:“你怎么知道这些李子是苦的呢?” 王戎说:“路边的李子树不归任何人所有,来来往往的人这么多,如果有好吃的李子早被人摘光了,哪还轮到我们?”
为什么王戎能够从李子树不归任何人所有这点,就能推断出树上的满树李子是苦的?这就牵涉到经济学中的产权概念。“路边苦李”的故事表明,既然李子树的产权是属于公众的,不属于某个人,自然就没有人愿意对李子树进行培育,树上的苦李子也就情有可原了。如果李子树上有好李子,自然会被别人摘光了。
因此,只有通过产权界定,才能使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是产权明晰,所以,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的立法无一不把保护产权作为基本原则。产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产权使所有者权责一致,即所有者有权使用自己的资源,获得由这种使用得到的利益,也承担使用不当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所有者就会最有效地利用自己的资源。
面对目前产权制度缺失的实际情况,我们更应该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注意保护自己的财产权利,在经济活动中要保护好财产获得的法律依据,比如购买房屋的凭证,它是你合法取得房屋的主要凭据,据此你才可以在房产管理部门办理房屋产权登记证,有了这个证件,你的房产才能够被合法地使用、抵押、保险、出租、转增、出售等。
可以说,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建议一套完整、有效、可操作性强的产权保护制度,无疑是重要和必要的。
【知识链接】
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产权,它是指智力创造性劳动取得的成果,并且是由智力劳动者对其成果依法享有的一种权利。即公民或法人等主体依据法律的规定,对其从事智力创作或创新活动所产生的知识产品所享有的专有权利,又称为“智力成果权”、“无形财产权”,主要包括发明专利、商标以及工业品外观设计等方面组成的工业产权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摄影和电影摄影等方面的作品组成的版权(著作权)两部分。
理发为什么花这么多钱——价格
【轶闻趣事】
郑州一家名叫保罗国际的理发店,一夜之间成了全国最有名的理发店。不是因为它的手艺高,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项惊人的纪录,两个人理发,收费12000元,平均一个人就是6000元。这样的天价是如何出现的呢?
小亚和同学莉莉是郑州市某中专二年级的在校学生。在2008年3月底的一天,她们一起到郑州市非常繁华的二七广场逛街。当两人逛到二七路的正弘大厦附近时,看到旁边“保罗国际”的橱窗玻璃上贴着“洗剪吹38元”的字样,原本就准备理发的她们便走了进去。
两人剪完头发,已是下午6时许,可是让两个女孩万万没想到的是,结账时,收银员报出了总共1.2万元的天价。
然而小亚和莉莉拿不出那么多钱,店员说,只要办理一张该店的会员卡,就可以享受5折的优惠折扣,每张会员卡至少要一次性充值9800元,剩余的钱将存在卡里。两人身上当时只有不到300元钱的生活费,无奈之下只好掏出手机向同学求援。而此时,小亚和小莉被告知,不凑够钱就不能离开理发店。
直到当晚10时30分许,通过向30多名同学借款,最终凑够9800元送到了店里,小亚和莉莉才得以脱身。
【经济学聊天室】
自从赵本山在春晚上演了小品《不差钱》后,人们往往发现生活中的自己还是“差钱”的。尤其消费者在购买一些产品和服务时,其天价让人们瞠目结舌。而理发作为一种有偿服务,其所定的价格可以有多高?价格制定的依据在哪里?为什么郑州的天价理发事件会引起人们的诧异?
价值规律告诉我们,商品价值是价格的本质,价格只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就是体现在商品里的社会必要劳动,即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简单来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长,则价值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短,则价值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般是指社会生产这种商品的平均时间,如生产一把铁锹的社会平均劳动量是2个小时,这2个小时就是生产铁锹的必要劳动时间,这2个小时的劳动量就是生产铁锹的价值。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单位商品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也就是说,商品的价值不断贬值,商品会越来越便宜。
对于价格而言,商品价格由两大因素组成:生产成本和利润。商品的生产成本,包括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原料、能源、设备折旧以及劳动力费用等;商品的利润,则是劳动者为社会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值得指出的是,生产成本应当是生产商品的社会平均成本或行业平均成本,利润应当是平均利润。按照社会平均成本加上平均利润制定的价格,便是商品的市场价格。
价值规律表明,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也就是说,价格高于或低于商品价值都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但是,价格不能过分偏离商品的基本价值。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商品实行市场调节价。因此,一些生产经营者认为自己可以随意确定自己商品的价格,实际上,他们的定价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和相关法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理发”作为一项有偿性服务,其定价必须遵循价值规律的基本原则,即价格不能过分远离价值。“1.2万元”的天价理发无疑偏离了“理发”这项服务的基本价值,这明显是商家的消费欺诈行为。由此,“天价理发”已经不是单纯的商品价格定价过高,而是涉嫌犯罪了。
只要价格不偏离价值,不再有“天价”出现,相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才能最终享受到 “不差钱”的快意消费感。
【知识链接】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2)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市场体系
指在社会化大生产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由各类市场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包括生活资料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产权市场、房地产市场等,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培育和发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条件。
洛阳的纸为什么会涨价——供需法则
【轶闻趣事】
《晋书·文苑·左思传》中记载:
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左思。在左思小时候,他父亲就一直看不起他,常常对外人说后悔生了这个儿子。等到左思成年,他父亲还对朋友们说:“左思虽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还不如我小时呢。”左思不甘心受到这种鄙视,开始发愤学习。
经过长期准备,他写出了一部《三都赋》,依据事实和历史的发展,把三国时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写入赋中。当时人们都认为其水平超过了汉朝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两京赋》。一时间,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人们啧啧称赞,竞相传抄,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原来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后来竟倾销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抄写这篇千古名赋。
【经济学聊天室】
为什么会“洛阳纸贵”?因为在京都洛阳,人们“竞相传抄”《三都赋》,以致纸的需求越来越大,而纸的供给却跟不上需求,这样一来纸的价格才会不断上涨。这便牵涉了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供需。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经说过,学习经济学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你只需要掌握两件事,一个叫供给,一个叫需求。什么叫供给和需求?供给指的是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这种供给是指有效供给,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生产者有出售的愿望和供应的能力。需求指的是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的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指的是消费者想得到某种商品的愿望。需求不是自然和主观的愿望,而是有效的需要,它包括两个条件:消费者有欲望的购买和有能力的购买。
关于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人们普遍认为需求决定供给,如人们有穿皮鞋的需求,市场上才会出现皮鞋的生产与销售。不过,供给学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
曾经有这样的一个营销故事:甲乙丙三个人向和尚卖梳子。甲先生只卖出一把,乙先生卖出10把,丙先生居然卖出了1000把。同样的条件,为什么结果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甲先生跑了三座寺院,结果使无功而返,终于在下山的时候碰到了一个小和尚因为头皮痒在挠头,他递上了一把梳子,小和尚很高兴地买了这把梳子。
乙先生去了一座名山古寺,找到住持,说:“蓬头垢面对佛是不敬的,应在每座香案前放把木梳,供善男信女梳头。”住持认为有理。那庙共有10座香案,于是住持买下10把梳子。
丙先生来到一座香火极旺的深山宝刹,对住持说:“凡来进香者,多有一颗虔诚之心,宝刹应有回赠,保佑平安吉祥,鼓励多行善事。我有一批梳子,您的书法超群,可刻上‘积善梳’三字,然后作为赠品。”住持听罢大喜,立刻买下1000把梳子。
看似没有需求,被丙开拓出来崭新的市场。通过这个故事来看,经济学的“需求决定供给”的论断不是绝对的。
一般来说,供需平衡时,市场价格就是正常价格。当供大于求时,市场价格低于正常价格;当供不应求时,市场价格高于正常价格。那么“洛阳纸贵”正说明了供不应求,纸的市场价格才会成倍增长。
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的《藤野先生》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大概是物以稀为贵吧。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供需不平衡导致这些商品的尊贵,因此,白菜在浙江能卖出好价钱,而芦荟在北京也能卖出好价钱。
在一般情况下,需求与价格的关系成反比,即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例如,如果每勺冰激凌的价格上升了2毛钱,你将会少买冰激凌,你会购买冷冻酸奶。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这种关系对经济中大部分物品都是适用的,而且,实际上这种关系如此普遍,以至于经济学家称之为需求规律: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需求量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