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种植技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绪论

本章学习提示:

马铃薯(俗称洋芋、土豆、山药蛋)是世界上仅次于水稻、小麦、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分布范围极广,在温带、热带和亚热带的150多个国家均有栽培。它生长周期短,单位面积产量高,营养丰富,用途广泛,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山区人亲切地称为“金豆豆”“命蛋蛋”。

本章重点介绍马铃薯的营养价值、主要用途、起源与分布以及生产现状和发展前景。学习本章内容后,你将会对马铃薯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第一节 马铃薯在生产中的意义

一、马铃薯的营养价值

马铃薯块茎营养丰富,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糖类、矿物质盐类和脂肪、纤维素、多种维生素。欧美一些国家的人食用马铃薯与面包并重;有的还把马铃薯作为保健食品,因为马铃薯的营养价值高,养分均衡,食用马铃薯有利于健康。俄罗斯人认为“马铃薯的营养价值与烹饪的多样化是任何一种农产品所不可与之相比的”。美国农业部门评价马铃薯:“每餐只吃全脂奶粉和马铃薯,便可得到人体所需的一切营养元素。”由此可见,国外对马铃薯食品的重视程度。马铃薯的营养价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马铃薯块茎含有大量的淀粉、糖类

淀粉是食用马铃薯的主要能量来源。块茎中淀粉含量为13%~18%。一般早熟种马铃薯含有11%~14%的淀粉,中晚熟种含有14%~20%的淀粉,高淀粉品种可达25%以上。块茎还含有葡萄糖、果糖和蔗糖等糖类13.9%~21.9%。刚收获的块茎一般含糖量很少,在贮藏过程中糖分逐渐增多。尤其在1℃~4℃的低温下贮藏,块茎中的糖分会很快地增加。因为块茎中的淀粉和葡萄糖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低温下贮藏块茎,淀粉可转化为葡萄糖。如果把贮藏温度升高到20℃左右,块茎中的葡萄糖又可逆转为淀粉。如下所示。

每100克新鲜块茎能产生110千卡的热量,约为胡萝卜的2倍,甘蓝的3倍,番茄的4倍。因此,马铃薯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高寒山区人们的主粮。

(二)马铃薯蛋白质营养价值高

马铃薯块茎含有1.6%~2.1%的蛋白质,薯干中蛋白质含量为8%~9%。据研究,马铃薯的蛋白质营养价值很高,在同等条件下,马铃薯单位面积上的蛋白质产量是小麦的2倍,水稻的1.3倍,玉米的1.2倍。其品质相当于鸡蛋的蛋白质,容易消化、吸收,优于其他作物的蛋白质。而且马铃薯蛋白质含有多种氨基酸,包括人体不能自身合成的8种必需氨基酸: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

(三)马铃薯块茎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

马铃薯块茎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盐类。块茎中富含大米、白面中没有的维生素C,含量是苹果的10倍。维生素C可防止坏血病,刺激造血机能等。块茎中还含有维生素A(胡萝卜素)、维生素B1(硫胺素)、维生素B2(核黄素)、维生素PP(烟酸)、维生素E(生育酚)、维生素B5(泛酸)、维生素B6(吡哆醇)、维生素M(叶酸)和生物素H等,其中B族维生素含量是苹果的4倍,维生素B族、维生素C含量显著高于小麦、水稻、玉米。这些维生素对人体健康都是有益的。此外,块茎中的无机盐如钙、磷、铁、钾、钠、锌、锰等,也是对人的健康和幼儿发育成长不可缺少的元素。块茎脂肪含量较低,只有0.1%,相当于粮食作物的1/5~1/2。此外,块茎中粗纤维含量在0.6%~0.8%,使马铃薯灰分多呈强碱性,对保持人体的酸碱度和保持人体血液的中和状态具有显著效果。

最新的膳食指南建议,每人每周应食薯类5次左右,每次摄入50~100克。每100克马铃薯含钾高达300毫克,是20多种经常食用的蔬菜、水果中含钾量最多的。日本一项研究发现,每周吃5~6个马铃薯,可使脑卒中发生概率下降40%。马铃薯与其他作物营养成分详见表1-1。

表1-1 薯、干马铃薯与其他食物成分(100克可食部分)

注:摘自1987年国际马铃薯中心资料《人类食物中的马铃薯》。

总之,马铃薯块茎是重要的营养食品,在我国各地均有种植。马铃薯是高产作物,又是最廉价的保健食品,大有发展前途。

最后需要指出,不要认为马铃薯营养价值高就没有缺点了。马铃薯的块茎在发芽或变绿时会增加有毒的龙葵素(茄碱)的含量,或有的品种块茎中龙葵素含量高,食用时麻口。在100克鲜块茎中龙葵素超过20毫克,人食后就会中毒。在块茎发芽和表皮变绿时一定要把芽和芽眼挖掉,把绿皮削去才能食用,凡麻口的块茎或马铃薯制品,一定不要食用,以防中毒。

二、马铃薯的主要用途

马铃薯具有多种用途,它既是粮食又是菜,也是发展畜牧业的良好饲料,还是轻工业、食品工业和医药制造业不可缺少的重要原料之一。在农业生产上适于和其他作物间套种以提高产量,也是很好的救荒作物,其茎叶还可以充作绿肥。

(一)粮菜兼用的食物

欧美国家人们食用马铃薯与面包并重,欧洲人每人每年食用马铃薯80~100千克,可见其在生活中的地位。在我国生长期短的北方或高寒山区,只能种植早熟玉米和马铃薯,当地人多以马铃薯和玉米作为主要粮食。国家规定以5千克马铃薯折1千克粮食,其营养价值显著超过了禾谷类作物。马铃薯除蒸、煮、火煨食用外,还可以通过烹饪制成多种多样的食品,作为菜肴具有独特的风味。在我国北方一些省(市、自治区)是人们生活的大宗主要蔬菜,而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则多视为较贵重的菜,比一般蔬菜价格偏高。其所提供的热能较一般食品也不逊色。马铃薯也是北方地区主要冬贮蔬菜品种之一。

(二)畜禽饲料

马铃薯除人食用外还可做畜禽的优质饲料。马铃薯品种多样化,并具有抗干旱、耐低温的特性,在一些半干旱地区、高寒山区和半山区都能栽培,可获得较好的收成。我国广大农村多用屑薯或带有伤口块茎煮熟后喂猪,用鲜薯做多汁饲料喂牛和羊,把块茎切碎混拌上糠麸充作家禽饲料,地上茎叶晒干粉碎可做畜禽饲料。据试验每50千克块茎用以喂猪,可长肉2.5千克;可使牛产牛奶40千克或奶油3.6千克。对家禽而言,马铃薯的蛋白质很容易消化,是有较高价值的饲料。在一些干旱地区、高寒地区马铃薯往往生产量很大,用马铃薯做饲料,使块茎转化成肉、蛋、奶等,不仅可发挥马铃薯高产的优势,而且对脱贫致富,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三)工业原料

马铃薯块茎可制造淀粉、糊精、酒精、葡萄糖、合成橡胶、人造丝、电影胶片、糖浆等数十种工业产品。据资料介绍:每吨马铃薯一般可制成干淀粉140千克或糊精100千克,或40o的酒精96升,或合成橡胶15~17千克;以单位面积作比较,每公顷平均所产的马铃薯可制造酒精1660升,而大麦仅可制造360升,黍稷更少,只有250升。我国马铃薯的传统加工业是精、粗淀粉与粉丝加工,随着近年来加工业的发展,冷冻食品、油炸食品、脱水制品、膨化食品及全粉的生产等相继兴起。特别是淀粉可直接供纺织业、造纸业、食品加工业等利用,还可加工多种变性淀粉,供制作高级涂料、淀粉纸(包糖果用等)、自溶地膜、增厚剂以及合成橡胶等多种产品。淀粉发酵可生产有机酸、氨基酸、酶制剂等,用途很广。

总之,马铃薯淀粉深加工,前途非常广阔。马铃薯可粮菜兼用,既是优质饲料,又是多种工业原料,所以俄罗斯人称马铃薯为“全能作物”。

第二节 马铃薯的起源与分布

一、马铃薯的起源

马铃薯起源于拉丁美洲秘鲁和玻利维亚等国的安第斯山脉高原地区。栽培种的起源中心为秘鲁和玻利维亚交界处的“的的喀喀”湖盆地中心地区。

野生种的起源中心则是中美洲及墨西哥,在那里分布着系列倍性的野生多倍体种。

马铃薯栽培种在南美洲栽培的历史悠久。考古发现,早在8000~10000年前,生活在秘鲁和玻利维亚交界处“的的喀喀”湖边的古代印第安人就开始栽培马铃薯。

16世纪,西班牙和英国的探险家分别从拉丁美洲将马铃薯带回本国种植,而后传入意大利和欧洲各地。但是,在18世纪后马铃薯才作为一种农作物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世界各地对其称谓也各不相同:意大利人叫地豆,法国人叫地苹果,德国人叫地梨,美国人叫爱尔兰豆薯,俄罗斯人叫荷兰薯。

我国马铃薯栽培始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明朝万历年间,由欧美传教士带入,有400多年的栽培历史。京津地区是亚洲最早见到马铃薯的地区之一。另外较早传入地区是台湾和闽、粤沿海各省。马铃薯在我国有20多种别名:或因其源,称为荷兰薯、爪哇薯、爱尔兰薯;或缘其形,称为土豆、地豆、土卵、地蛋、山药蛋;或因区别于山芋(甘薯),而称为蕃芋、蕃人芋、洋山芋、阳芋等。而最为常用的名称在东北和华北大部分地区多称土豆,西北和西南地区多称洋芋,山西和内蒙古一带多称为山药蛋,全国则统称之为马铃薯。

二、马铃薯的分布

尽管马铃薯在世界各地种植的历史(除原产地外)只有400多年,但由于马铃薯生产周期短、单位面积产量高、块茎营养成分丰富、用途广泛,既可作蔬菜作物和经济作物,又是抗旱、救灾作物,是中国第五大粮食作物。其分布范围极其广泛,在世界上温带、热带和亚热带的150多个国家均有栽培,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等温带国家。

马铃薯在我国各地均有栽培,主产区在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等地区,中原和东南沿海各地较少。栽培面积较大的省(区)有四川、贵州、重庆、云南,其次为甘肃、内蒙古、河南和湖北,还有吉林和辽宁。四川省在我国栽培马铃薯面积最大,常年在100多万公顷以上。分布特点是北方多,山区多,杂粮区多。

根据我国各地马铃薯栽培耕作制度、品种类型及分布等多年的资料,结合马铃薯的生物特性,参照地理状况、气候条件和气象指标,我国马铃薯栽培地区可划分为北方一季作区、中原二季作区、西南混作区和南方冬季作区等。

北方一季作区:包括东北的黑龙江、吉林二省和辽宁省除辽东半岛以外的大部,华北地区的内蒙古、河北北部、山西北部,以及西北地区的宁夏、甘肃、陕西北部,青海东部和新疆天山以北地区。本区无霜期多在100~150天,年平均气温不超过10℃,最热月份平均气温不超过24℃,大于5℃积温在2000℃~3000℃之间,一般年降雨量100~800毫米,一年只栽培一季。

本区由于无霜期短,气候凉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于马铃薯生育。栽培面积大,约占全国总栽培面积的50%以上,也是我国的种薯基地。

中原二季作区:包括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四省的南部,湖北、湖南二省的东部,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各省,面积小于全国的5%。

本区因夏季长,温度高,不利于马铃薯生长。为了躲过炎热的高温夏季,选择在春、秋二季栽培,一年栽培两季,春季多为商品薯生产,秋季主要是生产种薯。

南方二季作区:包括广西、广东、海南、福建、台湾等省(区)。本区无霜期在300天以上,最长可达365天,即终年无霜,年平均气温18℃~24℃,年降雨量为1000~3000毫米。

本区属海洋性气候,夏长冬暖,主要在稻作后,利用冬闲地栽培马铃薯做饲料用。

西南一、二季垂直分布区:本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西藏等省(区)及湖南、湖北二省的西部山区。

本区多为山地和高原,区域广阔,地势复杂,海拔高度变化很大,所以,马铃薯在本区有一季作和二季作栽作类型。

第三节 马铃薯的生产现状

一、世界生产概况

在世界上,马铃薯是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第四大农作物,各大洲有150多个国家种植,主产国在亚欧,如俄罗斯、乌克兰、中国、波兰,面积之和占世界总面积的一半以上。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世界常年栽培马铃薯的总面积为2.772亿亩,平均单产15吨/公顷,单产最高的国家是荷兰。俄罗斯、中国以大面积获高产,而英国、北欧、波兰、美国、加拿大等国地处北纬,夏季冷凉,适合马铃薯生产,单产水平较高,其中荷兰是著名的种薯出口国,平均单产在45吨/公顷左右,我国约为10吨/公顷。

欧美经济发达的国家非常重视马铃薯的生产与科研,育成了适宜本国栽培的各种专用型优良品种,并根据品种特征实行一整套规范化的栽培管理技术和完整的良种繁育体系。很多国家将种薯用于出口,加拿大是世界上最大的种薯出口国,目前正在谋求打开中国市场。同时利用马铃薯为原料的加工业也非常发达,美国、荷兰的马铃薯加工占总产量的50%以上,鲜薯食用只占32%。

二、我国生产概况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马铃薯生产国。据统计,2000年栽培面积为7085.1万亩,总产量662.8亿千克,单产每亩933.3千克。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加工业的发展,马铃薯的需求日益增大,我国的播种面积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由于缺乏各类优质专用型品种,在消费中,鲜食占总产量的50%以上,淀粉加工等初加工占15%左右,出口及饲料占14%,种薯占10%,耗损占10%以上。近几年来,由于马铃薯加工业特别是食品加工的兴起,用于加工的比重有所增加。

在我国马铃薯生产水平偏低,全国平均亩产在10吨/公顷左右,主要因为我国栽培马铃薯大多分布于无霜期短、土壤瘠薄的干旱山区,耕作栽培多较粗放。全国面积最大的省是四川、云南、重庆、内蒙古、贵州,产量最高的是山东、内蒙古,单产以吉林最高,平均单产5549千克/公顷。

我国各省(区)中常年栽培面积在600万亩以上的有内蒙古、贵州和甘肃,450万亩以上的有重庆、黑龙江、陕西和四川,400万亩以上的有山西和云南,300万亩以上的有湖北和河南,200万亩以上的有河北,100万亩以上的有宁夏、湖南、吉林、福建、辽宁、山东和浙江。近年来,河北、河南、山东等中原二季作区和广东、福建等省冬作区的种植面积也有所增加。

三、宁夏生产概况

宁夏马铃薯主要产区集中在南部山区,引黄灌区有少量种植。总体呈现面积小,总产低,平均单产低于全国水平(2004年2500千克/公顷,但山区高,一般在15000千克/公顷以上),马铃薯种植面积发展快。“九五”期间年均达到148.38万亩,2003年进一步扩大到193.54万亩,占到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29.0%,农民人均接近1亩,而2009年已达413万亩,居粮食作物面积第一位。单产水平也逐年提高。固原市六县区马铃薯平均亩产鲜薯由“七五”期间的503.4千克提高到“八五”期间的586.1千克、“九五”期间的697.7千克、2002年的972.4千克,2010年达15000千克/公顷。2010年鲜薯总产达到23亿多千克,折主粮4.6亿千克。我区马铃薯根据地形和生产情况分为四个分布带: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扬黄灌区和南部山区河谷川道优质早熟商品薯市场基地,面积100万亩左右;南部山区半干旱、半阴湿区淀粉加工薯生产基地,面积130万亩;南部山区阴湿区晚熟优质菜用薯生产基地,面积145万亩;六盘山麓海拔1900~2200米冷凉区为主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基地25万亩。

生产的品种主要有三大类型:鲜食菜用型、淀粉加工型、食品加工型即油炸型。

四、海原生产概况

马铃薯是康熙年间传入固原地区的,由于适宜当地的温凉气候,而且抗灾能力强,因此得以迅速推广。在海原也经过了300多年的发展史。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马铃薯作为一种不可多得的保健食品,一直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结下了深深的“土豆”情缘。宁夏中南部山区(包括海原)有适宜马铃薯种植的优越自然条件,种出的薯块、所有的品种均属国内中上品质,优于盛产马铃薯的周边毗邻地区。

(一)科技推广的历史

1.以病害防治为主,从选育抗病品种突破,解决生产中的突出问题

马铃薯晚疫病危害是一项世界性的难题。19世纪40年代,欧洲晚疫病流行,濒临绝产的马铃薯造成爱尔兰大饥荒,曾夺去了20万人的生命。在新中国成立前和新中国成立初期晚疫病发生严重,损失高达80%,四川一些地区达90%。1958年宁夏南部山区流行晚疫病,马铃薯减产达1.25亿千克,20世纪60年代初研究推广了抗病品种才使此病得到控制。20世纪70年代初,宁夏山区以环腐病、黑胫病危害为主,环腐病发病率高达39.4%,个别生产队达80%以上,全自治区每年损失约4800万千克。当时的固原地区农科所设专题开展了“马铃薯环腐病综合防治研究”,与此同时,原固原地区固原县、西吉县、泾源县、隆德县、海原县等推广单位也相继开展了“马铃薯抗病品种选育与减灾防病技术措施的研究”“马铃薯实生苗繁育实生薯栽培技术的应用试验”“马铃薯掰芽移栽防病措施的试验示范”等应用研究工作。总结推广了小整薯播种、夏播留种和芽栽等一整套栽培新技术,使环腐病发病率降低到0.72%,黑胫病发病率降低到3.7%,有效地控制了马铃薯细菌性病害的扩大蔓延。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原固原地区第三次马铃薯病害大流行,病毒病上升为主要病害。据原固原地区农科所在山区8县的调查资料,马铃薯总病株数为51.9%。其中,病毒病为44.34%,占各类总病株的85.4%。在科研方面,原固原地区农科所与植保站联合攻关,在植保专家灵提多研究员带领下,于1975年立项开展了“马铃薯茎尖脱毒薯技术应用研究”,并取得了科学翔实的第一手技术资料和生产试验成果,为大面积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1977年国家有关部委在固原召开了“全国首次马铃薯病毒病防治工作会议”,国内著名植物病专家裘维藩教授率领的10多位知名马铃薯专家亲临会议指导,为马铃薯脱毒薯技术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隔10年后,这一高科技生物技术成果才在宁夏山区逐渐推广应用。

2.以增产增收为主,从单项技术突破,解决贫困温饱问题

20世纪60年代初期,国家正处在内忧外患的百废待兴时期,又连年遭受自然灾害,生产力水平落入低谷,人民的生活十分困难,对粮食的数量需求十分迫切。马铃薯由于抗旱、易种被作为主要救灾作物而扩大种植。山区所有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抗灾自救,采取开荒扩大种植面积,造农家肥、打炕、烧生灰以增加肥料投入,冬季的积雪、冰,汇集入田,以增加土壤含水量,以及异地换种等传统措施,有效地增加了马铃薯产量,帮助人们度过了灾荒之年。1983年,为了解决“三西”地区群众生活极端困难、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特殊情况和具体困难,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开发“三西”、建设“三西”的重大决策。马铃薯被宁夏回族自治区确定为实施“温饱工程”的首选项目。当时,“薄、粗、旱”(土壤瘠薄、耕作粗放、干旱缺水)是制约旱作农田生产的主要因素,在国家级中青年专家杜守宇的主持下,以培肥土壤为突破口,提出了“以肥调水”的新论点,开展了以无机促有机、有机无机相结合,秋施、深施肥,增施化肥为重点的实验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技术成果,从而把山区的农业生产推向了化学农业和传统农业相结合的新阶段。随之把此项培肥技术应用于马铃薯生产,开展了平种垄植、双行垄植、坡地水平沟种植、间套作、地膜覆盖等栽培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推广等。这些新技术的推广促进了马铃薯产量开始回升,为解决贫困温饱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3.以推进产业化发展为主,从工厂化种薯繁育突破,解决产业升级问题

多年来学习和引进外地经过多年研究成功的土壤耕作、水肥运筹、良种配置、病虫害防治等单项技术成果,通过技术集成和优化组合,总结出了一整套实用技术规程,推广应用于生产实践中,使山区的马铃薯主产区单产连续突破了1000千克、1200千克、1500千克大关,2005年月亮山阴湿区达到了2000千克以上,跃上了一个新的水平。推动马铃薯生产向品种专用化、种薯脱毒化、种植标准化、布局区域化、生产集约化“五化”方向发展。

(二)种植生产现状

海原县是农业大县,雨养农业的特征非常突出。海原十年九旱,少有的降雨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正是马铃薯生长最需要雨水的季节。这一气候特点,既降低了马铃薯种植的风险,也减少了生产成本。海原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区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的发展思路,把马铃薯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切入点,在海原县的中南部山区大力推广马铃薯种植。海原马铃薯的种植现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从2005年的36.5万亩发展到2012年的101.85万亩,人均种植面积达到2.4亩以上,年马铃薯总产量100万吨,2013年全县完成马铃薯种植101.5万亩,是宁夏马铃薯第二种植大县。重点建成南部35万亩马铃薯产业聚集带和中北部50万亩马铃薯产业聚集带。主要品种有青薯168、陇薯3号、冀张薯8号、克新系列等品种。

2.种植效益不断增加

全县马铃薯总产值由2005年的9800万元增长到2012年的6.42亿元,农民人均马铃薯收入由2005年的194元增长到2012年的912元,分别增长555.1%、369.1%。农民人均马铃薯收入占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百分比从2005年的16.9%增长到2012年的21.5%。2013年预计实现马铃薯总产值6.75亿元,农民人均马铃薯收入达到960元以上。

3.机械化作业水平不断提高

抢抓国家农机购置补贴项目有利机遇,把提高马铃薯机械化水平作为推进马铃薯产业提质增效的关键措施,目前全县每年马铃薯机械化种植面积达35.6万亩,机械化收获面积20万亩,有效提高了马铃薯播种质量和效率。

4.马铃薯脱毒种薯三级繁育体系建设迅速发展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优良品种少、优质种薯短缺的问题,填补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的空白,破解制约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瓶颈”,通过积极争取项目,引进企业参与建设,建成海原县马铃薯良种繁育中心,建设组培室860平方米,日光温室3500平方米,网室4.5万平方米,现有2000吨种薯贮藏库1座,100吨种薯贮藏库27座,年原原种繁育能力达到2000万粒以上,主要品种有青薯168、陇薯3号、青薯9号、冀张薯8号、庄薯3号等优新品种,马铃薯脱毒种薯三级繁育体系的建设,有效推动了马铃薯产业提质增效。

5.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提高

通过大力实施粮油高产创建和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建立马铃薯高产示范基地,在基地开展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脱毒种薯覆盖、机械化播种和收获、病虫害统防统治、覆膜马铃薯种植等技术,并在全县示范推广,促进马铃薯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脱毒化、效益化方向迈进。依据耕地地力评价系统,根据不同地域耕地肥力情况,为种植户发放施肥建议卡。按照“分片包干、挂牌服务、跟踪指导、责任到人、技术到田”的思路,加大对种植户技术指导和培训,马铃薯产业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提高。

6.贮藏保鲜能力逐步提高

按照“家家建窖、户户贮藏、规模经营”的思路,充分利用国家和自治区惠农扶持政策,广泛动员农民群众建设标准化贮藏窖,进行反季节销售。全县共建设标准型马铃薯贮藏窖2675座,其中10吨型贮藏窖1470座、20吨型290座、60吨型贮藏窖914座、2000吨型2座。加上农户自建小型贮藏窖,全县每年可贮藏鲜薯约30万吨以上,实行反季节销售,有效增加收入。

7.产品加工和市场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

始终坚持以马铃薯专业市场为主体,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购销大户为依托,提高产品深加工、扩大外销能力。全县规模以上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5家,其中自治区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2家,年鲜薯加工能力达到5万吨,年销售收入达到5000万元以上。共建设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3个,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组织17个,农民经纪人和流通大户近百人。

8.示范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2013年建设高垄管灌马铃薯原原种和原种种植示范基地3.1万亩,其中原原种0.2万亩,原种2.9万亩。主推青薯168、费乌瑞它、冀张薯5号、青薯9号等优新品种7个,推广机械化应用、测土配方施肥、种薯消毒处理、中耕起垄、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统防统治等6项新技术。重点在曹洼乡流转土地1.5万亩,按照“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运行机制,引进2家企业、2个合作组织参与种植,实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进行示范引领,农技人员蹲点挂牌指导,周边农户实地务工、学习种植和管理技术,示范引领海原全县马铃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经济效益和经济份额的不断提升,使马铃薯成为了海原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马铃薯产业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经济份额不断提升,经济优势日趋凸显,经济地位愈显重要。

(三)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

海原县在马铃薯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脱毒种薯推广体系尚不完善

海原县马铃薯种植规模已达100万亩,由于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推广体系起步晚,受群众认识和资金短缺等因素制约,全县马铃薯脱毒种薯推广存在一定困难。

2.标准化生产水平低

由于缺少龙头企业和大型家庭农场带动,农户传统种植习惯在较短时间内难以改变,管理粗放,优质专用品种缺乏,标准化生产面积小、单产水平较低,标准化生产推广进程缓慢。

3.机械化水平较低

全县除马铃薯示范基地外,还是以传统耕作为主,劳动强度大、种植周期长,机械化水平低,机播机收面积小。

4.病虫害防治体系不健全

农民对病虫草害防治意识不强,缺乏有效的病虫害监测预报防治体系。

5.专业合作组织运行机制不规范

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流通大户和经纪人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马铃薯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政府引导、市场拉动、专业合作组织运作的市场营销机制不活。

面对这样的发展现状,我们的发展对策应该是:

第一,优化品种布局,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继续做大做强以南部乡镇为主的35万亩和中部50万亩马铃薯产业集聚带,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加大马铃薯品种结构布局调整,根据当地的生态条件和产业发展需要,注重品种特性与区域环境适应性的和谐配套,充分利用资源潜力,在干旱、半干旱丘陵区建设淀粉加工专用薯生产基地;扬黄灌区和库井灌区建设早熟菜用型和食品加工专用型生产基地;南部月亮山阴湿地区与中部半干旱区建设优质种薯生产基地。逐步实现种植区域化、品种专用化、种薯脱毒化,促进马铃薯产业持续稳步发展。

第二,加快良种繁育,提高良种覆盖率。

按照马铃薯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引进、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加快脱毒种薯繁育及生产,规划建设相对完善的马铃薯种薯繁育中心,建设组培苗生产、温室原原种生产、网室原种生产的良种繁育体系,原原种生产能力达到3000万粒以上、年原种种植面积达到6000亩,一级种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按照“统一供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储、统一销售”和“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推广运行机制,到2015年,马铃薯种植全部实现脱毒化,在保证种薯自给的同时,发展商品种薯,扩大外销量。

第三,建好基地,夯实产业基础。

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建好马铃薯生产基地,建立以市供薯,适销对路的经营格局。按照不同的地域特点及适宜品种,大力推广旱作节水覆膜保墒技术、高效节水高垄管灌马铃薯种植。强化示范基地建设,强化技术支撑,研究开发和大力推广脱毒种薯繁育、标准化栽培、机械化作业、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贮藏保鲜等关键技术,提高单产水平,示范引领全县马铃薯产业发展。

第四,加大科技培训,完善服务体系。

继续实施好“百万农民培训”“科技入户”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大力开展农民培训,普及马铃薯生产实用技术,切实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新技术普及率,提高农民的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水平。培育发展种植能手、购销经营大户,组织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农村能人,积极培育和发展马铃薯种植、加工、销售等中介服务组织。建立马铃薯产品信息中心,及时准确地搜集、传递种、产、加、销各个环节的市场信息,让农民、客商了解市场需求、市场价格、市场动态、发展趋势,保证马铃薯种得多,卖得出,能增收。

第五,培育龙头企业,实现转化增值。

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引进和培育扶持龙头企业,促进现有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改造更新、优化升级,延伸加工链条,实现增值。

第六,强化市场建设,拓宽销售渠道。

在订单基地建立、贮藏库建设上实现突破,形成各贩运大户主动签订单,主动搞贮藏,主动开展分级包装、集中配送的市场主体销售一条龙服务的格局。在规范营销市场的基础上,不断规范和完善中介服务组织运作形式,使马铃薯专业合作组织在松散运作的基础上尽快成为利益互动的服务联合体,减少中间环节,加快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实行统一质量、统一价格、统一商标、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五统一”营销策略,加大马铃薯鲜食和种薯品牌创建和培育工作力度,树立“绿色·品牌·诚信”形象,在定等分级、精细包装上下功夫,加深市场认可度。以马铃薯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建立直销窗口,认真做好产地市场与销售市场之间信息的链接、交流、沟通与合作,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运销成本,保护生产者、消费者共同利益。同时,通过鲜薯贮藏,淡贮旺销,变一季销售为跨季销售,做到淡季不淡,旺季不乱,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第七,强化管理,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进一步强化马铃薯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申报认定工作,强化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监管,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轮作倒茬机制,合理流转土地,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鼓励扶持壮大种植大户、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并通过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单产和品质,促进全县种植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转变。

思考和练习题

1.简述马铃薯的发展历史。

2.马铃薯的营养价值有哪些?

3.说说马铃薯的主要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