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进退有度是保身之道(2)
如果能做到大肚弥勒佛那样“笑天下可笑之人,容天下难容之事”,说明你已经进入了忘我的境界。纵观古今,达到这种境界,拥有这种智慧的人还是有很多的。晋代的裴遐就是其中之一。
有一次,裴遐到东平将军周馥的家里作客。周馥命家人设宴款待裴遐,他的司马负责劝酒。由于裴遐与人下围棋正在兴头上,对司马递过来的酒没有及时喝,为此司马非常生气,以为裴遐是故意怠慢他,顺手便拖了裴遐一下,不料裴遐没有留意被拖倒在地,其他人见状都吓了一跳,以为裴遐会难忍这种“羞辱”而对司马勃然大怒。谁知裴遐慢条斯理地爬起来,举止不变,表情安详,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继续与人下棋。
后来王衍问起裴遐,当时为什么还能镇定自如、举止安详。裴遐回答说:“仅仅是因为我当时很糊涂。”
现在我们从古人的身上将视线转移到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要剑拔弩张、恶言相向,即使在公共场合遇到这种情况也不感到意外。
有一次,许多老人围在一起下棋、观棋。其中下棋的两位老人,只为一步棋而争得面红耳赤,双方互不相让,他骂他是臭棋篓子,他骂他是卑鄙小人,骂得不过瘾还动了手,结果不欢而散。从此以后,双方成了仇人,再也不一起下棋,即使见了面也彼此翻白眼。针对这一现象就可以说这些人不懂得糊涂的真谛。
人际交往过程中,没必要将事事分析得滴水不漏,小事上糊涂一些,别太在意计较,这样,不但可以增加彼此间的信任,还可以增进感情加快相互交往的速度。
做人悟语
俗语说:“吕端大事不糊涂。”就是告诉人们要在小事上不妨糊涂些,而真正遇到大事还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关键时刻表现出大智慧。
5、三思而行,绝不义气用事
中国有句古话:“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讲的就是要人们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不能一味地莽撞行事,而应分析时局,做出一些忍让的决策,透析以退为进的大道理。
忍耐是大智者所为,它是一种生存智慧。在中国历史上大凡有智慧的人在面临危险时,都能从大局考虑以忍化解险情,求得生存,然后再伺机而动,取得胜利。
越王句践忍辱负重,最终报仇雪耻就是鲜明的一例。
越国与吴国交战,越王兵败被吴王擒获。当时,句践是越国国王,而吴王夫差刚好继位。为了替父报仇,夫差立志使吴强大起来,蓄势向越进攻。
两年的精心准备后,吴王在大将伍子胥、副将伯□□的帮助下,向越发起了进攻,一举打败了越国。句践走投无路,他对自己目前的状况非常清楚,要想日后东山再起,就必须把自己的心思伪装起来,在吴王的脚下忍辱负重。否则,不要说东山再起,恐怕连命都保不住。因此,他通过伯□□的关系与夫差达成了和议,条件就是要句践和他的妻子到吴国做奴仆,与之随行的还有大夫范蠡。
为了替父报仇,夫差对句践百般羞辱,令他们在父亲的坟旁养马。主仆三人从此便过上了忍辱负重的日子,他们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粗布单衣,住的是一座冬天如冰窟、夏天似蒸笼的破烂石屋,每天都一身土、两手粪,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了三年。夫差出门坐车时,为了羞辱句践,他总是要句践在车前为他领马。每当从人群中走过,就会遭到他人的讥笑:“看,堂堂一个国王现在沦落成马夫,这样还活着,要是我啊,早就死了算了。”句践每每听到这样的讥笑时,虽然心里在滴血,但他脸上仍然表现得笑容可掬,装作不在意的样子。他知道,一旦他不能将自己所有的情绪伪装好,自己东山再起的心思就会被夫差识破,到时候要忍受的就不只这些了。所以,句践忍受了权势、地位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巨大痛苦,忍受了夫差的奴役。
一次夫差病了,句践为了表达自己的忠心,在伯□□的引导下去探望夫差,恰巧赶上夫差大便。待吴王出恭后,句践尝了尝吴王的粪便后,便恭喜吴王说他的病即将痊愈,请夫差放宽心。
正是因为这件事改变了夫差对句践的看法,因而也转变了句践的命运。或许句践真的精通医道;或许句践是在奉承吴王;或许是上天给句践东山再起的机会。总之,夫差在句践探望过后,病情真的好转了,而且很快就痊愈了。夫差见句践对自己忠心耿耿,经过这三年的磨难已经放弃了复兴越国的想法,便决定将他放了。
现实生活中,人们所遇到的困难或挫折,有哪一件能比肩负富国强民的任务更重呢?又有谁能像句践一样,在近乎于残忍的羞辱上忍辱负重呢?也许这是一般人无法做到的事情。
总观这一时期句践的忍,可以说成是顺从。之所以他会这样做,无非是为了尽快回到自己的国土,再次卷土重来。而他的这种忍正是他高明之处所在。他深知,要逃离夫差的掌控,只有用忍耐来伪装自己的心思。否则,很可能会断送性命。
忍耐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士可杀不可辱”这种做人态度似乎有些背道而驰。人们的内心深处早已经给英雄下了一个定义,认为,大丈夫就应该具备“士可杀不可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豪情,只有这样才不愧人们那句英雄的赞语,而那些忍辱的人却被扣上了懦弱无能的帽子。就此看来,人们的这种思想似乎有些偏激。忍耐也要分清状况,一味的忍耐是懦弱无能的表现,但是这里所说的忍耐是为了更好地隐藏,以便寻找东山再起的机会,而不是要人们向困难、权贵永远地低头。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是忍辱负重的最好诠释。
与句践形成鲜明对比的、也正是人们一直称之为英雄的西楚霸王项羽,他的结局难道不能给人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吗?
乌江岸边,乌江亭长热情地招呼他说:“江东虽小,足可够大王称王称霸,请大王速速过江。”而项羽是那种宁折不弯的人,对乌江亭长的劝说怎么能听得进去?最后只好自刎于乌江岸边。
假设一下,如果当时项羽忍耐一下,听从乌江亭长的劝说过江,结果有可能会是另一番景象,一统天下也不是不可能发生的。虽然这些只是猜测,但是也不能否认机会的存在。
宁折不弯虽然是做人的一个原则,但是,忍辱负重却是为人处事的一种智谋,结果都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回头看句践灭吴这件事,句践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取决于他的忍。当然,忍也要有一定的度,一味的忍耐不是具备大智慧的表现,而是懦弱的象征。
做人悟语
用忍耐应对不利的局面是高明的办法,当人们遇到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以忍耐应对当前的屈辱与刁难是最理想的方法。事实上,很多人都无法体会到忍耐的好处,取而代之的是冲动、过激的行为,使忍耐的作用黯然失色。
6、把花环戴在别人头上
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的劳动成果被他人抢走,可是在与人打交道时,尤其是与职位高过你的人交往时,必须要注意不要守着自己的荣誉不放手。要学得精明些,把花环戴在职位比你高的人头上,虽然牺牲了自己的荣耀,但却可以全身而退。
大凡成就大事的聪明者,他们获得最终胜利的原因不完全取决于外界因素,大部分原因要取决于自己的做人方法。一旦小有成就不免会为自己的成功而感到兴奋,贪功的想法自然会有,这是人的本性使然。可是,不知人们有没有想过,虽然功劳属于你了,等待你的将会是什么呢?聪明人懂得在关键时刻将“花环”戴在别人头上,即使自己有一千分一万分的不愿意,也要隐藏怨恨的情绪,大方地将荣耀交到别人手上。接受荣耀的人自然会记得你这份人情,日后你需要他的时候定能助你一臂之力。由此看来,把花环戴在别人头上,不但没有吃亏,反而占了便宜。
现实中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功高盖主。自古以来人们就很注意这一点,不论做任何事,都要守住自己的本分,绝不能独霸荣誉,避免功高盖主。否则,轻则招致别人的怨恨,重则惹来不可预知的祸患。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事例,那些能在关键时刻与人分享甚至能在关键时刻把荣誉让给别人的人,都能全身而退,有个好结局。
同样对那些可能有损别人名誉的事,主动承担一些,引咎自责,具备这种涵养的人才是懂得做人的人。
汉代晁错自认为其才智超过文帝,朝廷中的大臣也远远不及他,屡次向文帝暗示自己完全可以担任佐命大臣,想让文帝将处理国家大事的权力全部交给他。晁错的这一行为正是功高盖主的表现。
提起韩信无人不知,最终的下场悲惨至极。最大的原因就是没有及时地将功劳放在别人头上,导致功高盖主,最终以悲惨结局收场。
韩信从项梁、项羽起义时,被任命为郎中。为其主屡献良策,可是却屡不被采用,自认为英雄无用武之地,便投奔刘邦,被萧何荐为大将。
楚汉战争时期,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出奇制胜一举攻下关中。后来,刘邦与项羽相持于荥阳、成皋间,韩信被刘邦任命为左丞相,带领兵马攻打魏、平定赵、齐,而后被封为齐王。
在韩信的协助下,刘邦很快建立了汉朝。后来有人诬陷韩信,说他要举兵造反,被刘邦降职为淮阴侯。陈□□叛乱时,有人诬陷韩信与其同谋,欲起兵长安,最后被吕后设计杀害于未央宫。
保全自己、避免功高盖主时必须谨记以下几点:
(1)遵守规定
历史记载表明,遵守法规是保全自己最有效的方法。司马迁在《史记·循吏列传》中提出的循吏,正是遵循法规的意思。能严守法规依此行事者,才是识大体的人。后来,人们将循吏解释为慈爱、仁厚、和善、愉快。认为能够用仁义治理国家的官员才称得上“循吏”,其实这样的解释就大错特错了,正确的解释应该是遵守法令,严格地约束自己。
(2)公私分明
意思是告诉人们不要将个人利益与工作混淆。换句话说,就是不要以权谋私。一旦把自己的私利参与在公事之中,是很难用廉洁一词形容的,即使能获一时之利,可最终会被他人唾弃,即便以前的功劳再大,苦劳再多也是惘然。
(3)功成身退
古语有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栗栗危惧,若将殒于深渊。”就是告诉人们不要居功自傲,要懂得谦让。功成名就时适当地将荣耀分给其他人一些,免得遭受他人嫉恨,产生不必要的麻烦而不得善终。
以上三点不但适用于官场,同样也适用于职场,尤其是与领导的交涉中,就更应该懂得这些为人处事的大道理。只有这样才能谋求到发展的机会。
做人悟语
把花环戴在别人头上这种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不容易被人接受,也会被别人认为是溜须拍马,落下个拉笼人、虚伪的恶名。要知道,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及时地把花环戴在他人头上,是明哲保身的最好方法。
7、凡事不逞强会获得好感
示弱可以减少乃至消除不满或嫉妒,是自保的好方法。事业上的成功者,生活中的幸运儿,被人嫉妒是难免的,在一时还无法消除这种心理误会之前,用适当示弱的方式可以将其消极作用减小到最低程度。
示弱能使处境不如自己的人保持心理平衡,有利于交际。
在交际过程中,必须善于选择示弱的内容。地位高的人在地位低的人的面前不妨展示自己的奋斗过程,表明自己其实也是个平凡的人。成功者在别人面前多说自己失败的记录,现实的烦恼,给人以“成功不易”、“成功者并非万事大吉”的感觉。对眼下经济状况不如自己的人,可以适当诉说自己的苦衷:诸如健康欠佳、子女学业不妙以及工作中诸多困难,让对方感到“他家也有一本难念的经”。某些专业上有一技之长的人,最好宣布自己对其他领域一窍不通,袒露自己日常生活中如何闹过笑话、受过窘等。至于那些完全因客观条件或偶然机遇侥幸获得名利的人,更应该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是“瞎猫碰上死老鼠”。这样一来,不但可以消除他人心中嫉妒因素,还能够笼络人心赢得他人的同情。
示弱时,可以推心置腹的交谈,也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有意诉己之短,说他人之长。
示弱有时还要表现在行动上。自己在事业已处于有利地位,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在小的方面,即使完全有条件和别人竞争,也要尽量回避退让。也就是说,平时小名小利应淡薄些,疏远些,因为你的成功已经成了某些人嫉妒的目标,不可以再为一点微名小利惹火烧身,应当分出一部分名利给那些暂时处于弱势中的人。
曾有一位记者去拜访一位政治家,目的是获得有关他的一些丑闻资料。然而,还来不及寒暄,这位政治家就对急于想获得资料的记者说:“时间还长得很,我们可以慢慢谈。”记者对政治家这种从容不迫的态度大感意外。
不多时,仆人将咖啡端上桌来,这位政治家端起咖啡喝了一口,立即大嚷道:“哦!好烫!”咖啡杯随之滚落在地。等仆人收拾好后,政治家又把香烟倒着插入嘴中,从过滤嘴处点火。这时记者赶忙提醒:“先生,你将香烟拿倒了。”政治家听到这话之后,慌忙将香烟拿正,不料却将烟灰缸碰翻在地。
平时趾高气扬的政治家出了一连串洋相,使记者大感意外,不知不觉中,原来的那种挑战情绪消失了,甚至对对方怀有一种亲近感。
这整个的过程,其实是政治家一手安排的。当人们发现杰出的权威人物也有许多弱点时,过去对他抱有的恐惧感和怨恨就会消失,而且由于受同情心的驱使,还会对对方发生某种程度的亲密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