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白傲权贵
唐玄宗暮年时,宠爱年轻美貌的杨贵妃,并把她的近亲都封了官。唐玄宗和杨贵妃每天都在宫里饮酒作乐,时间一久,宫里的一些老歌词听腻了,他便派人到宫外去找人来给他填写新词。就这样,贺知章推荐李白进了宫。
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是凉武昭王李暠的后代。李白出生在西域碎叶城(位于今巴尔喀什湖南),5岁的时候,他父亲才千里迢迢拖儿带女回到内地,在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县)清廉乡(一作青莲乡)定居下来。
李白的父亲从小就对李白进行严格的教育和培养,所以李白5岁时就能诵六甲,10岁时就读遍了诸子百家的书,连佛经、道书他也拿来读。
20岁前后,李白游历了蜀中的名胜古迹,并作了《登锦城敬花楼》、《白头吟》、《登峨眉山》等名诗。雄伟壮丽的山川,开阔了李白的视野,养育了李白广阔的襟怀、豪迈的性格和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李白决心像历史上一些杰出人物那样,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但他不愿像当时的读书人那样,走科举入仕的道路,而是希望依靠自己的学问、品德,获得声誉,一举成名。
抱着这种目的,李白在家乡时就开始了“遍访诸侯”的活动。出蜀之后十余年中,李白游历了大半个中国。他的求仕活动未获得成效,他的诗歌却越来越成熟了,而社会的阅历和生活的磨难,更使他洞悉到世态的炎凉。在这期间,李白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他自己也因而名满天下。后来,贺知章利用唐玄宗找人填写歌词的机会把李白如何有才学、如何想为国出力的情况奏明了唐玄宗。唐玄宗很爱才,对李白的诗也十分欣赏,当即决定召见李白。
公元742年,李白应召进宫。10余年来的愿望终在这一天实现,李白简直有点飘飘然了,于是他口中吟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诗句,高高兴兴地面见唐玄宗去了。
李白到长安后,被安置在翰林院,以才华出众经常为皇帝起草诏命,或侍从皇帝出游,写些宫廷题材的诗文;侍从之暇,则在繁华的长安市上游冶饮酒,贺知章金龟换酒的事就发生在这时候。对于他们的宴饮盛况,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有生动的记载,李白的风采最为出众:“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但是由于他本人的桀骜不驯,不但官僚显贵容不得他,连唐玄宗也打消了重用他的念头,把他晾在一边。李白意识到自己的处境,经过一番思索,终于下决心离开。就这样,他怀着怨愤而又眷恋的心情,告别皇帝,告别京城。这时距应诏入京刚好3年。他的名篇《蜀道难》、《行路难》、《月下独酌》以及一部分《古风》,都写于这个时期。
李白不幸离开长安,却赶上了一个千年的约会。这个意外的相逢,或许是文学史上最美的故事。他出京后,向东到了洛阳,在这里和杜甫相遇。诗仙和诗圣终于会面了,而且还加上了高适。他们三人一同东游梁宋,终日痛饮狂歌,慷慨怀古。这年的秋天,高适一人独自南游,李白和杜甫继续同行,到了齐鲁大地。二人情同手足,“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结下深厚的友谊。
此后李白继续自己的天涯孤旅。他北游燕蓟,南返梁宋,往来于宣城、金陵等地,直到安史之乱爆发,前后一共10年时间。这10年是他创作的高峰期。他或批判现实,或寄情于纵酒求仙,或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或怀念真挚的情谊。《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远别离》、《秋浦歌》组诗、《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哭晁卿衡》、《赠汪伦》等篇章,就写于这一时期。《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写于居留宣城期间。谢脁楼是南朝谢脁担任宣城太守时修建的楼。李白对谢脁十分钦服,登上他的故楼,自然会有万千感慨:
力士脱靴
李白在长安时,诗人名声大噪,产生了许多关于他的优美动听的传说,如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等。相传,一天玄宗与贵妃在沉香亭赏菊花,歌舞急需新词,就命人找李白,而李白在一家酒楼已醉得不省人事。宦官高力士派人将他抬到宫中,玄宗扶李白躺于玉床,贵妃亲调醒酒汤。酒醉中的李白将脚伸给站在身旁的高力士,高力士就单腿跪地为李白脱靴。李白酒醒后,挥笔写成“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清平调三章》),玄宗看后非常高兴。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若论感情之奔放激烈,《将进酒》最能代表李白的特色。一开篇,诗人就用两组奔放跳荡的排比长句,如天风海雨迎面扑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万里长河是那样的伟大,而生命是如此的渺小脆弱。这是一种惊心动魄的巨人式的悲伤,但是悲伤却不悲观,在诗仙看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全诗笔酣墨饱,由悲转乐、转狂傲、转愤激,如黄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感情悲愤而发为狂放,诗句豪纵而不觉其浮嚣,自有一种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在范阳起兵,洛阳称帝,攻破潼关。玄宗幸蜀,长安沦陷,整个国家陷入混乱之中。
此时李白已年近花甲,他认为当此天下大乱之际,正是壮士立功之秋。他进永王李璘的幕府。玄宗幸蜀,太子即位称帝。安史之乱还未完全平复,皇家兄弟先打起来了,结果永王战败。李白沦为朝廷的囚犯,坐监狱,遭流放,甚至几乎被杀头。李白在狱中,亲人朋友多方营救,但是朝廷还是判处他长流夜郎。亲人相送至浔阳江头,然后他只身西行。他仍旧作诗、喝酒,走到了白帝城。这时候朝廷大赦天下,诗人欣喜的心情无法言表,立即返舟东下,重出三峡: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遇赦后,他又作了很多诗。如《自汉阳病酒归寄王明府》、《豫章行》,都是很感人的诗篇。《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一诗中,他这样描写庐山:“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竟然还能写出如此豪壮的诗句,从古到今,能有几人?
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顽强而执着地追求着惊世骇俗的功业。一直到临终,他还写了一首《临路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