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丁:制度化的大屠杀
人口理论的创立者、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认为,在没有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人口增殖力比土地生产人类生活资料力更为强大,因此人口增长有超过生活资料增长的趋势。只有通过积极抑制(饥饿、战争、贫困)和预防抑制才能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马尔萨斯提到的两种方法为那些想要解决人口和生存环境之间矛盾的人们指出了一条“康庄大道”:通过晚婚和禁欲可以有效地减少人口的出生,而瘟疫和饥荒能将已经出生的一部分人被动地淘汰掉。其中人们能够积极地采取的方法自然是前一种。但是有一些人在遇到类似的问题的时候,却想到了马尔萨斯没有提到的办法:他们直接杀掉一些人,以求达到这种平衡。
根据史料记载,古代中国人已经想到过这种办法。在宋代,沙门岛上置有监狱,由于岛上犯人越来越多,而朝廷每年只拨给全岛300人的口粮,所以粮食越来越紧张。后来,沙门岛看守头目李庆便想到了这样的办法:当岛上的人数超过300时,便定期屠杀监狱中那些老弱病残的囚犯。将其捆住手脚,扔进海里淹死,使岛上的人总是保持在300人以内。如此被杀的,两年内就达到700余人。
这真是绝妙的“好主意”:既节省了粮食,又省了看押的麻烦。实际上,人们的“智慧”并不仅止于此:这种定期的“减丁”(“丁”就是人口的意思)制度适应的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自然意义上的生存环境,在另一个范畴内,即社会政治领域内的生存环境中,为了达到减丁目的而进行的定期屠杀被更加广泛地运用。
有压迫就有反抗的道理是统治者们已经深知的。即使那些被统治的人们是“顺民”,当他们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也会奋起反抗。而这种反抗对统治者造成的巨大灾难是其不能也不愿承受的。因此,为了彻底消除这种可能性,统治者们对人民采取了定期屠杀的制度。
严阵以待的斯巴达士兵
为了镇压希洛人的暴动起义,斯巴达人全民皆兵,婴儿从出生就要接受严格的训练,直到将其训练成有强健体魄的武士。如上图所示,他们紧握手中的盾牌,时刻准备为保卫国家英勇献身。
在世界历史上,这种制度由来已久。斯巴达人是统治斯巴达的奴隶主阶级,他们是城邦中的全权公民,但是在人数最多的时候也只有9000户左右。斯巴达人把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大部分变为奴隶,称为“希洛人”。希洛人是斯巴达人集体所有的奴隶,他们的数量达到了20万人。奴隶们住在斯巴达人城市外,固定在土地上,有自己的家庭,带着自己的农具和种子给斯巴达人耕种,每年向主人缴纳大量谷物和乳酪。斯巴达人一直对希洛人严加防范,他们深知这批数量巨大的奴隶一旦造反,对自己将会构成巨大的威胁。斯巴达人为此想到了一个办法:监察官在每年上任的时候,就大规模屠杀一次希洛人,以铲除那些可疑分子和在体力、能力方面较强的人,防止他们造反。这种制度作为传统,一直持续到斯巴达人被亚历山大征服。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也曾经采取这种方法来维持他们的统治。蒙古本臣服于金国,金朝不但一直采取分化的策略,煽动草原上各部互相攻伐,而且实行了残酷的减丁政策,每三年对蒙古人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屠杀。不过,剽悍的蒙古族并没有因此而永远成为金国的臣民。后来,当蒙古强大起来之后,他们继承了金的传统,把这种定期屠杀的制度也反过来使用到金国的人民身上。
【延伸阅读】
美塞尼亚战争
大约在公元前800~前730年,斯巴达人逐渐征服了整个拉哥尼亚地区。此后又经过两次美塞尼亚战争(公元前740~前720年、公元前640~前620年),斯巴达人征服了拉哥尼亚西部的美塞尼亚居民。据希腊神话传说,美塞尼亚最初之王与斯巴达二王之祖原是亲兄弟。当初多利亚人南下,是为了帮助著名英雄赫拉克利斯的后裔三兄弟夺回原属于赫氏的伯罗奔尼撒王位,后来便分立为三个国家:长兄铁美努斯分得亚尔果斯;二弟阿里斯托德穆斯阵亡,由他的两个孪生儿子攸利斯尼斯和普罗克勒斯共同分得斯巴达;幼弟克列斯封提斯分得美塞尼亚。美塞尼亚位于斯巴达以西,土地肥沃,堪称富庶之乡。当斯巴达国家的发展需要大量土地和奴隶时,这个兄弟邻邦便成了它的猎获物。结果,美塞尼亚居民全部被变成了希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