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生气,我又不是在说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01
反正,来都来了!

在旅行中我最讨厌听到三句话:

1. “来都来了。”

2. “哇!跟我想象的一样!”

3. “我这辈子可能都不会来了。”

旅行可以概括为:在一段固定的时间里遇到的人、发生的事和看过的景。如此一来,时间上的限定给予了旅行非凡的魅力,其间旅行者能名正言顺地面对自己。但也是因为这样,时间上的局限常常会困扰旅行者,使他们做出非一般的妥协。妥协,是一种我不喜欢的态度。

前两天,一个朋友问我:“在旅行中,你最讨厌什么样的态度,或者,有没有什么你不喜欢的想法?”他这一问,我的话匣子就打开了。总结一下,可以概括为下面三句话:

1. “来都来了。”

这是我们常常会听到的一句旅行口头禅,“来都来了。”就是因为这四个字,导致了很多有知名度却没有任何美味的饭店,有知名度却没有任何可看点的景点,有知名度却没有任何可欣赏性的演出,永远都是人满为患。

我自己就常常会被这些地方长龙般的队伍误导,哪怕之前觉得这个地方可去可不去,但看着长长的队伍,又想着反正“来都来了”,就卷进了这样的旋涡。吃完,看完,“欣赏”完,后悔不已的时候,回想起刚才的长队,“这些排队的人都是怎么想的?”

答案很简单,每个人都一样:“来都来了。”

“来都来了。”综合着无奈和侥幸。无奈是因为我们可惜之前已经花掉的时间和精力,想着如果最后没有做完这个动作,前面的努力都白费了;侥幸是因为我们还会在内心存有那么一点希望,万一事实并不像自己预想的那么差呢?

但结果总是令人失望的。不信你可以问问自己,在“来都来了”之后,你通常是真的瞎猫碰上了死耗子,还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2. “哇!跟我想象的一样!”

去普罗旺斯,明明对面一共就那么几小株薰衣草,一些人却一定要在照片里拍出万亩薰衣草浪波动向天边的样子,然后附上:“哇,来到了梦中的普罗旺斯,和想象中的一样美。”而事实却是:那几株薰衣草少得都快找不到了。

去苏梅岛,明明岛上人满为患,而且大多数都说着中文,一些人却一定要在特定的瞬间用特定的角度拍出自己在海滩上悠闲地、安静地看书或者踏浪的样子,然后附上:“安静而美丽的苏梅岛,就是我想象的那种模样,在这里,连时间都停住了。”事实却是:他(她)面前的人都快多过浪花了。

“哇!跟我想象的一样!”伴随着满腔的虚伪与不甘心。我们不愿意承认自己眼前的景色不好,不愿意承认现实与想象有差距,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旅行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完美。

但是,我不明白。我不明白为什么他们要说谎,明明眼前就是另外一番景象,可在他们的照片中,一切都是完美的,与梦中一致的,没有缺憾的。我同样不明白,这样的照片和配文到底是他们在骗别人,还是在骗自己。我更不明白,他们的旅行是为了让自己愉悦,还是为了让别人看到照片。

3. “我这辈子可能都不会来了。”

东京迪士尼乐园是迪士尼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最赚钱的一个度假区,每天都是人满为患。

到了那儿,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中国人用飞快的速度穿行在不同的游乐项目之间,他们有着全能的攻略,知道两点之间最近的路线,知道什么时候什么项目排队的人少,知道哪些项目可以省略,而哪些项目则必须参加。他们通常只会在这里待上一天的时间,而这一天,用他们的话说:“我这辈子可能都不会来了,要玩儿够才行!”

反观在迪士尼的日本人,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他们彬彬有礼地排队,耐心地等待,气氛轻松许多。他们来一次可能只会玩儿几个固定的项目,而其他的可以等到下次再说。对于这样的日本家庭而言,迪士尼更贴合其乐园的本质,像一个大公园,人们是来度假的,不是来赶场的。

我知道这样的比较可能不太合理,毕竟中国人与东京迪士尼的距离要比日本人远很多。但问题的症结并非便利与否,而是“我这辈子可能都不会来了”所带来的焦虑。因为这样的紧张感,我们开始害怕“来不及”,开始不愿“等太久”,开始抱怨“好紧张”。本该是好好享受的旅行,被紧张、焦灼、不耐烦引导,从而让整个过程像极了考试到了最后,却还在答最后一道大题的节奏。

诚然,有些地方你一辈子可能真的只会去一次,但更因为这样,你才应该好好地享受它。如果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玩完”上,可就没有精力“玩”了,在我看来,这样真就“完”了。

“来都来了。”“哇!跟我想象的一样!”“我这辈子可能都不会来了。”这三句话,在我还是一个稚嫩的旅行者时曾经困扰过我,我相信在读这篇文章的你也一定有所体会,或者感同身受。要想摆脱它们其实很简单,但也挺困难。

简单是因为只要我们别这么想就好,而困难却在于我们总忍不住会这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