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掌握一种未来必不可缺的新技能
脱缰之马再无鞍
——鲍勃·迪伦《变革的时代》
我至今都非常喜欢微信公众号的那句口号:“再小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品牌”。因为这句话验证了这个时代的某种趋势:当每一位用户都拥有了可观的话语权,以往建立的一切商业规则可能都需要被改写。
正在来临的充满变化的时代
几年前,快消巨头宝洁还在沿用过去“兵马未动,广告先行”的策略,新产品一旦上市,便开启一轮电视广告轰炸配合线下店面促销,以快速占领用户心智,从而赢得市场,过去这套策略因为行之有效所以被复制了几十年。然而,突然有一天,这一招失灵了,过去的广告宣传、公共关系、品牌管理,以及企业传媒等传统营销手段统统不再有效,那些被视作杀手锏的地毯轰炸式营销传播策略,让如今的巨头显得笨拙和低效。
和传统的巨头相比,一直以来和他们并肩作战的传统媒体也好不到哪去,流量的流逝、广告收入的下滑、用户的转移、社交网站和各路应用的崛起,以及自媒体平台爆发的生命力,让传统媒体同样无所适从。
如果只看表面,这一切的变化当然来自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工具的普及,尤其是自媒体十年以来的发展。从资深博主面对的零星订阅,到微博明星大V和横行的段子手,再到社交工具上各种短视频中的搞笑片段,现在相当多的公众号一夜之间的阅读量可能超过百万,而知乎上的一条提问,也许就能引发全网的一场舆论风暴,想想看,多么可怕而又让人激动。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普通人在表达自我和反馈产品时有了更多的机会,而当下很多企业的产品推广,可以说根本没有掌握住如今越来越年轻化的用户群体所喜欢的内容和形式。
普通人也可以一呼百应的时代来了
一半是海水,另一半则是火焰。
2016年,在知名网红papi酱的广告招标会上,当21.7万的起拍价,通过一路走高最终飙升到2200万这个数字时,现场的所有人被惊呆了,因为这个“新媒体史上第一拍”刷新了所有人对于自媒体和网红商业价值判断的尺度;而仅仅半年后,90后自媒体同道大叔套现1.7亿的消息更是让圈内人羡慕嫉妒不已,似乎当下是个财务自由近在咫尺的年代。很多人不禁会有一个疑问:作为一个个体的自媒体人,他们在什么时候悄悄地得到了巨大的力量?
也是从这一年开始,我身边的媒体人纷纷辞职,开设公众号做起了自媒体;三四线城市的年轻人架起手机,通过直播找到一个全新的挣钱方式;更不用说还有像罗振宇、吴晓波这样早已“下海”的业界大咖,他们通过内容早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品牌,并聚集了一批忠实的用户,振臂一呼,马上就是全网的新头条。在这样的趋势下,投资人在成千上万的内容创业项目中大浪淘沙,每一家公司不管大小都在招募新的品牌公关和新媒体从业者。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横跨过广告、媒体、公关和内容营销的互联网人,我突然认识到,相比于传统的营销套路,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熟悉内容运营显然更加重要。
好的内容一定要让用户产生共鸣
越是处在变革中的时代,所有人越是希望能在这个信息快速变化的时代中找到不变的方法论和原理。从深层次看,无论是广告、公关,还是媒体,所有的营销手段都离不开内容。
早期的广告和公关一样,是着眼于控制渠道的传播手段,与内容的关系比现在要弱得多,但新媒体打破了过去的强势渠道,把传播的媒介从权威媒体拉向了个人,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最大的改变,我总结就是“压缩”和“共鸣”。首先朋友圈的阅读环境,把过去动辄万字的深度内容都压缩成了短平快的文章进行推送,而当每个个体都具有发声和传播的权利之后,渠道也就失去意义,却赋予了优质内容在人与人之间强大的影响力。
在这样的环境下,传播的主体已经从媒体过渡到了用户,口碑成了对产品最直接的描述和反馈,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如今的环境可以说是“产品成了内容,用户成了媒介”。
就我自己而言,工作内容刚好经历了广告、公关和媒体的转换,在同一类工作中互相跨界了一圈,这中间大概是6年左右的时间,正好吻合了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国内移动端网民指数级增长的浪潮,而这正是今天这一切的基础。
教你抓住不变的本源
传媒的工作经历让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是这些信息成为了人们关注的头条?为什么公众和媒体在感知一个品牌时,都喜欢围绕“故事”进行联想和传播,而非图表、逻辑和数据?在它们的背后,引发用户传播和共鸣的密码是什么?
后来我发现,各类传播的内容是需要高手运营的,隐藏在快速变化的各种信息背后,依然有着不变的规律可循!于是我决定写一本书来分享这些思考,如何制造和运营优质的内容,便有了这本《共鸣》。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尝试给“内容运营”下个定义,因为这是一个相对新鲜的词语,后来我发现有点难,因为内容运营的范畴可大可小,小到可以讲过去某个网络社区中的UCG内容的经营和引导,大到可能涉及品牌策划、公关传播、内容营销、产品运营、新媒体推广等诸多方面。但最终,在颇费一番周折之后,在与一些业内资深小伙伴的交流中,我还是找到了其中的共性,所有的内容被创作出来,其实都是为了追求用户的共鸣感。而本着这个目的,内容运营完全就有规律可循了。
本书中介绍的共鸣八要素,是一切引发传播和共鸣的“底层逻辑”,是那些变化之下不变的本源,同时也是我历经广告、公关、媒体工作后,被验证过的心得与体会,如果你想搞清楚在这个新媒体时代,如何去制造流行的内容?不妨好好翻翻这本书,因为这本《共鸣》能帮助一个人全面地了理解什么是好的“内容”,以及掌握制造与传播它的方法,即“共鸣”。
它们分别是:
❑ 情绪:让内容拥有刺激感官与唤醒行为的力量
❑ 标签:精简你的内容,顺应眼球经济
❑ 角色:理解受众,弄清楚什么人对你的内容会感兴趣
❑ 联系:所有读者总是会优先关注与自身相关的信息
❑ 压力:面对压力,人们更容易对情节产生代入感
❑ 情结:为什么古往今来,最具传播力的都是故事
❑ 落差:为你的故事赋予强大的势能
❑ 发酵剂:拥有细节,你的内容才能更有生命力
在过去,一些专业的媒体人曾运用这其中的部分技巧制作新闻与节目,但是从未有人公开过其中的原理,而本书可以帮你解开其中的奥秘:内容靠什么引发共鸣?
我希望它能真正带给你的东西
任何人都能运用“共鸣”在这个内容发达的时代中先人一步地进行表达,也许你可以把它运用在工作中,无论你是一名公关、品牌、产品经理、运营、新媒体人或者干脆是一名创业者,这本书对你,很有用。
当然,我最大的希望,才不仅仅是读者能通过本书学习一些内容传播运营的方法和案例,而是能让人可以通过本书的“共鸣”体系去争取更大的认同感,想象一下,在人生路上,无论你面对的是市场用户、创业伙伴,还是投资人,不管你是要去推广产品、服务,还是你自己,都会用得上本书中的内容。归根到底,你会发现,熟练地理解和掌握“内容”所引发的共鸣,正成为一种未来越来越必不可缺的对人生的运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