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做个像林徽因一样秀外慧中的女人(3)
东北大学校徽设计、保护奈良古建、八宝山革命公墓主体建筑格局,都是林徽因的杰作。即使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她也没有改变初衷;即使当时建筑学的研究并不是应急之务,然而她和梁思成依旧跋山涉水;乐此不疲;即使不得不待在病榻上,她依旧没有停止前行的步伐,而是通读了二十四史中有关建筑的部分,为写《中国建筑史》搜集资料,每每拖着病体忙到深夜。
林徽因发表了很多关于建筑的论文,《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与梁思成合著)、《清式营造则例》第一章绪论、《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署名林徽因、梁思成)、《由天宁寺谈到建筑年代之鉴别问题》(署名林徽因、梁思成)、《中国建筑史》(辽、宋部分)、《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与梁思成、莫宗江合著),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萧乾在《一代才女林徽因》中这样写道:“我不懂建筑学,但我隐约觉得徽因更大的贡献,也许是在这一方面,而且她是位真正的无名英雄!试想以她那样老早就被医生宣布患有绝症的瘦弱女子,却不顾自己的健康状况,陪伴思成在当时极为落后的穷乡僻壤四处奔走,坐骡车,住鸡毛小店,根据地方县志的记载去寻访早已被人们遗忘了的荒寺古庙。一个患有残疾,一个身染重痼,这对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夫妇就在那些年久失修、罩满积年尘埃的庙宇里,爬上爬下(梁柱多已腐朽,到处飞着蝙蝠)去丈量、测绘、探索我国古代建筑的营造法式。费慰梅在她的《梁思成小传》中曾引用梁思成于一九四一年所写而从未发表过的小结说:“截至一九四一年,梁思成所主持的营造学社已经踏访了十五个省份里的两百个县,实地精细地研究了两千座古建筑,其中很大一部分林徽因都参加了的。”
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说:“作为一个古建筑学家,母亲有她独特的作风。她把科学家的缜密、史学家的哲思、文艺家的激情融于一身。从她关于古建筑的研究文章,特别是为父亲所编《清式营造则例》撰写的‘绪论’中,可以看到她在这门科学上造诣之深。她并不是那种仅会发思古之幽情,感叹于‘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古董爱好者;但又不是一个仅仅埋头于记录尺寸和方位的建筑技师。在她眼里,古建筑不仅是技术与美的结合,而且是历史和人情的凝聚。一处半圯的古刹,常会给她以深邃的哲理和美感的启示,使她忍不住要创造出‘建筑意’这么个‘狂妄的’名词来和‘诗情’‘画意’并列。好在那个时代他们还真不拘于任何‘框框’,使她敢于用那么奔放的文学语言,乃至嬉笑怒骂的杂文笔法来写她的学术报告。母亲在测量、绘图和系统整理资料方面的基本功不如父亲,但在融汇材料方面却充满了灵感,常会从别人所不注意的地方独见精彩,发表极高明的议论。”
林徽因在诗歌文学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梁从诫说:“母亲爱文学,但只是一种业余爱好,往往是灵感来了才欣然命笔,更不会去‘为赋新词强说愁’。”
林徽因的诗歌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总是保持着一种独特的韵味,呈现出丰富性和多层次性,由于她的家学渊源,她的诗歌总是能够将中国的古典美和西方的唯美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情感真挚而丰富,将自己对生活和情感的感悟蕴含其中,即使是那些被前人写过无数次的题材她也能够将其写得充满意境,尤其是那些爱情诗,她抛弃了前人浅吟低唱的方式,将细腻的情感发挥得淋漓尽致,热烈却不失矜持,幽怨中不失宁静,将自己对爱情的体验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林徽因的学识让她在创造诗歌时将当时新格律诗的形式美都进行了尝试,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在她的诗歌里得到了完善,尤其是其将在建筑上的心得运用到了诗歌里,让诗歌具有了形式的视觉美、雕塑的立体感、建筑的凝重感。她将中国诗歌的古典韵味借助西方诗歌的自由体制体现出来,将诗歌的内容做了延展,加之运用了绘画和建筑的构思谋篇布局,让诗歌富有了“凝固的音乐美”。
她的经典诗作《你是人间四月天》就是当时新月诗派的代表作: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这首诗,不仅具有美的意境和纯净的内容,形式也很纯熟,语言华美,在华美中还可见清新自然的感情流露,而且迎合了当时新月派诗歌的原则:讲求格律的和谐、语言的雕塑美和音律的乐感。这首诗中的格律圆润协畅,诗中流露出来的韵味轻巧、自在、活泼,没有丝毫刻意雕琢的痕迹。让人在满足了视觉上的感受之外,还被其细腻的情感深深触动。
林徽因的散文作品不多,但是篇篇是精品。和诗歌一样,她的散文风格独特,而且感情真挚、细腻,充满了诗性美、画意美,文字活泼,很多独到的见解至今让人眼前一亮。
林徽因的小说和诗歌一样,受到了外界的好评,她的小说主要以反映女性意识为主。她以艺术家的气质向当时的男权社会发出呐喊。作为当时思想先进的女士,她以独特的视觉观察社会,思索人生,将男权社会人们忽略的东西展现在大家面前,让女性的灵魂世界得以让外界知晓,将女性的精神生活和时代情绪熔铸成美的艺术形象,折射出女性的时代情绪。
萧乾说:“徽因的这些作品,有一部分是我经手发表的,如《模影零篇》。我不懂诗,但我十分爱读她的诗。她的小说,半个世纪前读的,至今仍留有深刻印象。……每逢我聆听她对文学、对艺术、对社会生活的细腻观察和精辟见解时,我心里就常想:倘若这位述而不作的小姐能像十八世纪英国的约翰逊博士那样,身边也有一位博斯韦尔,把她那些充满机智、饶有风趣的话一一记载下来,那该是多么精彩的一部书啊!”
当时有人将林徽因、冰心、庐隐这三位新文化运动中引人注目的女性誉为“福建三才女”。但是傅斯年却说:“其夫人(林徽因)今之女学士,才学至少在谢冰心辈之上。”
林徽因所在的时代,女性思想还没有彻底解放,而林徽因能够在圈子里“呼风唤雨”正是因为她的学识。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让她气质温婉,在细微之处都能够因智慧平添美感,还让她很有主见,对学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萧乾敬佩地说:“她可不是那种只会抿嘴嫣然一笑的娇小姐,而是位学识渊博、思维敏捷,并且语言锋利的评论家。她十分关心创作。当时南北方也颇有些文艺刊物,她看得很多,而又仔细,并且对文章常有犀利和独到的见解。对于好恶,她从不模棱两可。同时,在批了什么一顿之后,往往又会指出某一点可取之处。”
学识是女人最好的门面,没有学识的支撑,美貌只是一个华丽而易碎的外壳而已。一个人如果没有了思想,没有了睿智的闪光点,那么就不会具有清醒的头脑和客观的处世态度,不能够了解时代的发展趋势和社会的动态,自然也就很容易淹没在钢筋水泥构架的世界里。
学识可以改变一个女人的境遇,懂得包容别人、尊重他人,不会试图强硬地改变一个人的观点或者生活的习惯,所以很容易建立自己的圈子和适应周围的圈子,为生活和工作提供各种助力和便利。
学识可以帮助女人完成人生的目标,天生丽质自然是傲人的资本,但是却不足以让人一路顺遂,只有学识才能够让女人无论在应对任何场合时都能够游刃有余,在那些他人绞尽脑汁都无法解决的问题面前,用自己的经验和学识轻易化解。
学识是女人一生都不会遗失的财富。因为学识不仅仅体现在处理事务上,还体现在个人的气质和内涵上,所以有学识的女人谈吐高雅,让身边的人佩服不已。
学识可以让女人走得更远,可以更好地经营生活和事业,通过心灵的滋养和成熟让生活更广阔。
优雅的女人强大而不强势
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一个人如果心态积极地去面对人生,乐观地接受挑战和应付麻烦事,那他就成功了一半。”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生活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难免会遭遇挫折或不幸,这不是人力所能选择的。然而如何去面对这些难题,在挫折面前保持什么样的心态则是我们可以选择决定的。不同的心态会让人们的生活迥然不同。人生所呈现出的色彩是艳丽还是暗淡往往取决于我们选择怎样的心态。
当遭遇困难时,大多数人的态度是:算了吧,选个容易的,或者觉得自己不行,干脆倒退回去,结果陷入失败的深渊。成功者的态度则不然,他们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困难,用积极的意识鼓励自己,想尽办法让自己不断前进,直至取得成功。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心理素质和心态决定着人的一生。内心强大的人可以积极地面对人生的种种困难,即使遇到难以解决的事情也不会被击垮,相反,压力和困境能激发他的创造力和潜能,让他冲出逆境,化不利为有利。而内心弱小的人在困难面前不堪一击。
随着现在社会竞争的加剧,很多人都感觉压力很大,有些内心脆弱的人承受不了压力,整日生活在痛苦和挣扎中。内心强大的人则无所畏惧,无论遇到任何事情都能够坦然面对、泰然处之、宠辱不惊,即使是面对旁人不能够抵挡的诱惑也能够心无旁骛,固守心中的那份坚持。
即使我们提倡人人平等,但是在生活和事业中,对女人来讲却并不存在真正的平等。面对感情的痛楚、面对事业的低谷,女人该怎么做呢?其实方法很简单,好好爱自己,做一个内心强大的女人,让自己在爱情的旋涡中不至于迷失,在工作的挫折面前不至于畏缩不前,让自己的生活和事业都更加顺遂。
林徽因就是这样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无论身边的男人多么强大她也不会想着依附,无论事业遇到多大的困难她也从没有放弃初衷,即使是被病魔折磨她也从不屈服,她用强大而不强势的灵魂赢得了身边人的尊重和爱戴。
在世人眼里优雅而知性的林徽因就如同她的出生地江南一样,给人的感觉永远是春水煮茗、桃柳抽芽,有一种轻灵和鲜艳的美丽,所以人们会不自觉地爱上她的《你是人间四月天》,以为能够写出如此莺歌燕舞的女人一定和江南一样具有安静素然的优雅、温婉而迷人,所以她成了万千男人的白莲,即使岁月流逝,她在人们的心中依旧容颜不改、令人心动。可是却很少有人会想到或者去刻意留意她的童年,对于她的成长经历人们只看到了她的乐观而执着,坚定又清脆,柔婉又坚忍,诗意又真实,而忽略了她所承受的寂寥和苦楚。
虽然林徽因的强大让她不轻易被往事所伤,承受得住生命之重,但是我们却不得不怀着虔诚的心仰望她。
林徽因的父亲曾取过三房太太,很小她就知道自己的父亲不喜欢母亲,而母亲的心里很苦,常常背着人独自哭泣。林徽因因为从小就聪颖淑慧,几乎过目不忘,很小就能够出口成章,所以林长民很喜欢她。但是即使是这样,大家庭的复杂和矛盾还是给她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阴影。
林长民比较中意年轻貌美的三夫人,而且三夫人给他生了4个儿子和1个女儿。在那个时代,虽然林长民的思想很激进,但是传统的重男轻女的观念却根深蒂固,所以,他对三太太和其生的孩子投入了更多的关注,不仅他们住的地方最敞亮,而且他还经常与他们待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景象更像一家人。而林徽因却只能和母亲待在后院,不断地听母亲的抱怨和埋怨,她不得不过早地体会世态的阴暗,因而变得早熟而敏感。
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曾道出了林徽因童年的感受:“我的外祖父林长民(宗孟)出身仕宦之家,几个姊妹也都能诗文、善书法。外祖父留学日本,英文也很好,在当时也是一位新派人物。但是他同外祖母的婚姻却是家庭包办的一个不幸的结合。外祖母(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是林长民的第二位夫人)虽然容貌端正,却是一位没有受过教育的、不识字的旧式妇女,因为出自有钱的商人家庭,所以也不善女红和持家,因而既得不到丈夫,也得不到婆婆的欢心。婚后八年,才生下第一个孩子——一个美丽、聪颖的女儿。这个女儿虽然受到全家的珍爱,但外祖母的处境却并未因此改善。外祖父不久又娶了一房夫人(林长民的第三位夫人程桂林),外祖母从此更受冷遇,实际上过着与丈夫分居的孤单的生活。母亲从小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矛盾之中,使她常常感到困惑和悲伤。
“童年的境遇对母亲后来的性格是有影响的。她爱父亲,却恨他对自己母亲的无情;她爱自己的母亲,却又恨她不争气;她以长姊真挚的感情,爱着几个异母的弟妹,然而,那个半封建家庭中扭曲了的人际关系却在精神上深深地伤害过她。可能是由于这一切,她后来的一生中很少表现出三从四德式的温顺,却不断地在追求人格上的独立和自由。”
林徽因的童年影响了她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小时候为了让父亲将更多的目光投放到自己身上,她表现得争强好胜,在众多姐妹中一直表现得出类拔萃,从而林长民受到排挤不得不出国考察时将林徽因带在了身边,为她开启了另一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