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宪法与依法治国法律知识(2)
24.保护名胜古迹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吗?
答:如今,旅游成为一种时尚,但是,游客的不良习惯也很多,如在名胜古迹上刻字等行为屡见不鲜。事实上,对名胜古迹的保护,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宪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国家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因此,保护名胜古迹也是《宪法》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应当严格遵循宪法精神,不擅动、不破坏任何一道名胜古迹,尽最大义务保护其完整性。
25.公民行使自由和权利时,是无限制的吗?
答:权利必须依据法律的规定才能实现,同样,权利也只有依据法律行使,才受到国家的保护。超越法律的规定去行使权利和自由,就必然要破坏法律秩序,损害国家的、集体的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和利益。我国《宪法》第五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也就是说,公民在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自由时,不得损害国家的利益,社会公共生活的利益和集体组织的利益,也不得损害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任何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以及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和自由的行为,造成一定危害后果的,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6.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是怎么回事?
答:公民应该遵守公共秩序和尊重社会公德。我国《宪法》第五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公共秩序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关系到社会的文明程度。其具体是指生产秩序、工作秩序、教学秩序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秩序。遵守公共秩序是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之一。
社会公德,是指在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导则、准则,是生活与社会中的人们为了我们群体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是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社会公德在本质上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在历史长河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它对维系社会公共生活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27.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吗?
答: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不仅是公民的一项光荣义务,更是一项宪法上的基本任务。我国《宪法》第五十五条规定:“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
为保卫祖国的安全和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必须有一支强大的革命化、现代化和正规化的军队。强大的人民军队是保卫祖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后盾。服兵役是公民应尽的义务,每一个适龄公民都应按照兵役法的要求,积极服兵役。
28.什么是依法治国?其意义是什么?
答:《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依法治国不同于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它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依法治国是党和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综合来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义重大,其根本意义可以体现为以下三点:
第一,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根本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唯有依靠法治,才能凝聚中国共识和力量,弘扬中国精神,共建法治之中国,复兴中华之文明。
第二,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根本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证明,只有依靠法治,才能攻克一系列难题,才能确保改革有序进行,才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全体人民最大福祉。
第三,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长期执政具有根本意义。只有依靠法治,才能夯实我党的执政基础,巩固执政地位。
29.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是什么?
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规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由此可见,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同时,还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对于依法治国的总体目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也有明确规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0.社会诚信建设是怎么回事?
答:《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强调要牢固树立有权力就有责任、有权利就有义务观念。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使遵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然而,由于社会、历史、经济等原因,现今社会诚信缺失现象严重,已经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势在必行。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诚信就是指公民在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时候,都应当讲究信誉、恪守信用,行为合法,诚信是法律规范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法律的基本原则之一,它不仅是实现自我合法利益的前提,更是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础之一。社会诚信建设是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模式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涉及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参数,它要求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全社会全面构建信任、构筑社会诚信体系,整体推进社会诚信道德建设。弘扬诚信之风、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31.公民道德建设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这表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对于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能够促进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之所以能发挥如此巨大的功能,是因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不但非常全面具体,而且又十分切合社会实际。公民道德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总的来说,公民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其中:
(1)为人民服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
(2)集体主义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要求把个人的理想与奋斗融入广大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之中;
(3)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都应当承担起来的道德责任和法律义务;
(4)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五方面的内容;
(5)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执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包含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主要内容;
(6)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其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