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随着社会实现大规模数字互联,产业界的数字化颠覆与转型可谓当前世界大趋势之一,影响着占全球GDP总量三分之二的企业。当前,汽车、飞机、火车、家用电器、重型设备和工程技术制造商以及医药、公用事业和原材料企业都置身于我们所说的技术变革的浪潮之中。
在所有发达国家和众多新兴国家中,密切互联、数据驱动的智能化工业产品和流程即将成为主流。嵌入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是一种越来越广泛的趋势,作为其分支的产业物联网(IIoT)将以数字化方式统筹工厂车间、实体产品、厂内员工以及企业各部门和流程,激发巨大潜在价值。
超越产品:成果和价值
几年后,我们在回顾21世纪的前20年时,会称其为“产品终结”时代。数字技术越来越发达,将帮助人类建立一个新世界。届时,消费者将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硬件产品,企业应通过与实体产品相关的数字化服务,为消费者提供复杂“成果”。
终有一日,软件“组织”和数据分析将渗透产业界的方方面面,推动经济进入一个崭新阶段。企业也将抛弃传统模式,不再为未知的市场制造利润微薄的“傻瓜”产品,而是瞄准顾客的即时需求,建立个性化的客户关系。客户要求企业提供“紧跟潮流”、连接软件的产品,甚至最终推出蕴含巨大潜在价值的“活产品”和“活服务”。成果提供者也可运用数字技术,监督成果的状态及其实际使用模式。
在数字化大趋势的洗礼下,B2B(Business-to-Business,企业对企业)和B2C(Business-to-Customer,企业对客户)的界限将逐渐模糊。事实上,行业数字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过去习惯同企业级客户往来的公司,突然间不得不像面向消费者的企业一样思考,这也就是所谓“行业消费主义”的一个表现。这意味着无论是对消费品公司还是B2B工业企业而言,最终成果体验和服务质量将成为决定成败的首要标准——最终也将成为企业价值的唯一重要来源。
这些改变是由客户态度的转变所导致的,因而也就明确驳斥了政府的普遍假设,即认为企业是推进数字化的主体。而在我们看来恰恰相反:对变革的强烈渴望显然来自需求侧,而非供给侧。
推动变革的正是行业消费主义现象的出现和“活产品”的问世。在这方面,许多国家的政府过分关注为车间数字化营造合适环境,殊不知对企业而言,环境并不是实现新型业务模式的正确出发点。
不久,我们就会习惯一种新型市场——经过反复试验的工业硬件产品摇身一变,成为可永续重构的软件载体,其利润率也将随着服务特性的增多而不断提高。
这将对企业及其产品管理方式产生巨大影响。届时,企业将融入生态系统,并与在现在看来不可能的合作伙伴结盟——这对当今大多数工业企业而言又是另一场巨变。
因此,成功驾驭这场根本性转变对工业企业而言至关重要。企业应张开双臂,迎接这段即将颠覆其运营模式、工作方式及组织方式的征程——否则,企业的市场影响力和利润率将会蒙受灾难性损失。
写作本书的目的正是帮助工业企业的领导者构建应对上述挑战所必需的关键能力——如建立统一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简称PLM)系统,在产品和服务中嵌入软件和联网功能,利用数据分析实现价值创造和业务增长,在开发和制造环节建立闭环的敏捷模式,为客户提供“服务”以及构建数字和产业生态系统等等。
两大战场、潜在价值和六个“无悔”
从工业企业的角度来看,数字化颠覆将开辟两个主要战场。一方面,企业要利用新型数字技术,提高各部门效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支撑向“活产品”的现有和未来的市场扩张。企业,尤其是传统工业企业,还可借助数字技术发现并挖掘巨大的潜在价值,以供未来投资。
另一方面,在数字化时代下,以智能软件为生命线的“活产品”如何打开市场?怎样才是由技术推动且能创造价值的先进数字化顾客关系?如何才能将其与我们尚不习惯的全新成果模式相结合?这些都是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许多企业领导者看来,目前上述两个方面都像是不间断施工的大型建筑工地,茫茫然望不到边际,因为所用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工艺也在不断进步。该选择哪个方面?何时进入?采用何种路线图?在这些问题上拿不定主意,企业及高管可能会拖延做决定或者干脆放弃制定面向未来的数字战略。
当然现在,产业物联网的应用进展还是颇为缓慢。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一项研究显示,受访的首席高管中有72%确信产业物联网将彻底改变其所在行业,但仅有20%经过深思熟虑后,制定了产业物联网的应用战略。
企业的不知所措不单是因为数字技术的发展太过迅猛。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基础技术(如传感器、云计算、处理能力、商业智能算法、机器人、人工智能、认知计算和大数据)的结合变得日益复杂。
之所以将本书命名为《工业X.0》,主要是认识到技术目前正在不断演进,其更新换代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工业4.0很快就会进化到5.0、6.0,并一直持续下去。
然而在这场技术风暴的洪流当中,所有工业企业都可以基于数字化模型、准则和措施,为自身创造直接价值。企业若能遵循上述做法并充分利用,无论未来发生什么,无论数字技术如何发展,都可以确保数字化变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当下技术热潮的积极作用在于:企业有机会实现“非常规”增长,正确执行数字化策略的工业企业有望以空前的速度获得利润,实现扩张。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亚马逊(Amazon)和脸谱网(Facebook)等数字驱动型企业取得的空前成功可以在工业界复制。
亚马逊和脸谱网这类纯软件平台为许多工业产品做出了示范。并非所有产品都能被改造成平台,但可以肯定,每一个工业产品迟早都会被整合入另一个平台型产品当中。
本书围绕一系列基本的数字化“无悔”能力展开,旨在尽可能地为工业界人士提供帮助。企业都应贯彻并利用这些能力,作为实现数字化的跳板。书中包含详尽的战略性导读,指明了工业界在未来几年所面临的形势及应对策略。
企业的信息流动性和数据普及性
工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常被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或者叫“工业X.0”更恰当一些。这一转型深刻影响着企业的成本结构、流程设计、员工参与,以及更主要的是产品和服务的形成。
目前为止,数字化不仅仅指现有制造设备和工厂车间的逐步自动化。广义上,这一概念还涵盖企业各部门采用的全新数字化组织方式,以及围绕软件驱动的联网产品构建的全新运营模式。
因此,从内部来看,企业数字化不仅涵盖了所有不与消费者进行直接交互的流程或运营——如创意生成、测试和原型制作,或者是研发;还决定了企业与客户、供应商及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
从外部来看,企业数字化意味着要寻找能吸引客户的产品或服务主张,因为这些产品和服务既高效又便捷,能够为客户提供成果,或者为企业创造可观的价值。
因此,要制定一项可靠的数字化战略,培养敏捷性和加快流程是必不可少的两大要素。工业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开发中心必须要能根据市场变化做出实时反应。在需求驱动型经济中,开发部门必须能在短时间内生成超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最终做到独一无二。
只有打破企业内部的谷仓模式,建立畅通的信息环路,连接设计者与工程师、营销人员、消费者、供应商及董事会,才能完成这一根本性变革。未来的数字化企业将具备以下特征:最大限度的数据普及性;就地分析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多的分散化决策。
创“新”和创“核”——找准重心
一般来说,企业需要制定一套双管齐下的创新策略,这一点非常关键。多数工业企业仍是一边逐步推进创新,一边继续运营着利润丰厚的传统产品线或服务线。但同时,企业必须发动另一个创新引擎,“跳出思维定势”,提出新的客户主张。这类主张与过去截然不同,是以数据为依据,且富有远见。这将需要额外的人力和财力。
要在一家企业内实施不同的创新速度、关注不同的技术范围,的确并非易事,但要想在“超互联”未来获得成功,就必须做到这一点。最终,企业需将这两股创新流合二为一,形成面向未来的新型商业模式。
客户需要和期待的不再仅是更大、更好、更快或更小的产品和服务。理想情况下,工业企业应透过紧密的数字化客户关系,预见客户之所需以及客户的客户之所需。企业必须了解“客户购买的理由”,这就需要企业根据客户需求采取新的创新方法,充分利用生态系统中的外部资源,依靠终端用户市场的数字化反馈环路。
这一趋势还会显著影响整个产品价值链的运作方式,以及产品工程师、工厂员工以及地区代理商的工作方式。从这一角度来看,引进并融合智能机械和软件工具,意味着员工互联网由此诞生。
数字技术将助力企业各部门员工。最终,工厂员工将与半自动化机器近距离合作,员工与机器能够相互了解。员工还将配戴数据收集设备,例如智能眼镜或智能头盔,以增强自身能力,大幅提高生产率。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可以帮助产品工程师进行软件设计和衍生式设计。人工智能甚至会进入企业管理层,协助战略管理决策。
面对这种全新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蓝领和白领工人以及经理、高管都需要接受全新的培训和技能的再学习。总而言之,企业必须更加积极地培训和发展现有员工,为数字化时代做好准备,否则将会遭受严重的技能短缺。
糅合产品、生态系统和平台型产品
最终,产业物联网要求企业广泛收集来自客户、分包商、合作商及供应商的信息,使其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能够持续对策略产生影响。因此,企业要想快速构建能力、实现灵活装配和快速上市,关键在于充分利用生态系统中的盟友。除此之外,生态系统还将使得传统行业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生态系统的建立有技巧可言,需要商业领袖进行横向思维,广泛搜索潜在的合作伙伴和不同寻常的商业案例及机遇。虽然此举与过去以产品为中心的生产制造相去甚远,但对企业而言仍是大有裨益的,且能创造巨大价值。
在生态系统的大背景下,许多工业产品将采取平台的形式。这一做法的先驱当属苹果(Apple)和谷歌(Google)等公司。二者都围绕其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创建了一个类似于生态系统的开发者社区作为平台。企业外部的应用开发者为“傻瓜”型智能手机赋予了价值,实现了开发者、平台所有者和客户的共赢。同样,我们也完全有理由相信,工业企业能在矿用卡车、喷气发动机或家居技术(如照明、安保、供热系统等)方面复制类似成功经验。但当然,并非所有工业产品都能转化成平台型产品。
如何使用本书
众所周知,数字化将在制造业掀起滔天巨浪,在引人入胜的同时也让人无所适从。之所以写作本书,是想引导您畅游这块崭新的疆域。乱花渐欲迷人眼,但若是懂得如何解读这些变化,数字化的众多特征便可为未来提供可靠参考。
既然如此,不妨考虑使用本书——如果您愿意,可以把本书当作产业物联网的使用说明书。虽是面向大众的入门读物,但本书的目标读者主要是那些积极践行数字化的人士。书中不仅明确指出企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还为其绘制正确的数字化路线图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方针。企业的转型之路不会是千篇一律。
实现行业数字化没有固定路径,同样,本书的阅读方式也不唯一。既可顺序阅读,亦可按需挑选特定内容阅读。本节为您提供章节导读。
每一章均可独立阅读,文中还列举了企业案例和章节要点。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至第三章,概述产业物联网转型,帮助企业在新世界中找准定位。第一章描绘当前大局,着眼共建产业互联网所涉及的极具颠覆性的新技术热潮。为何会形成一个前所未有的制造模式以及对企业而言极其陌生的运营方式?本章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读。第二章指明了我们前进的方向,解释为何产业物联网势必会带来一种新经济形态,即成果经济。第三章探讨产业数字化蕴含的巨大价值。
第二部分包括第四至第九章,详细介绍了数字化战略需要涵盖的关键方面。第四章助力企业踏上数字化之路,提出了六项“无悔”能力——企业现在就可以着手构建,一定能够取得成效。第五章聚焦大(且不断增长的)数据。只要企业的数据分析无误,大数据或许会成为工业X.0时代最强劲的价值驱动因素。第六章纵览数字化产品的开发,探讨增强软件能力、实现软硬件生命周期同步及建立强大的数字化产品生命周期管理(Digital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简称DPLM)系统的重要性。第七章强调了在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时代,员工管理所面临的挑战。第八章带您领略产业物联网时代下的创新,将创新者主要划分为四类,并解释了为何只有一类能在成果经济中实现真正的蓬勃发展。第九章探讨在产业物联网的互联世界中,企业如何融入生态系统、建设平台并从中获益。
第三部分,即第十章,展望2030年以及更远的未来。我们将身处一个神奇的超流体世界,届时,产品可以变形,拉动式经济将取代成果经济。
本书的末尾附有各章要点、术语表和索引。通过章节要点,可以快速便捷地掌握企业实现数字化所需采取的行动。
作壁上观只会损失惨重
部分员工、投资者和合作商对推行数字化持怀疑态度。对此,领导层和商业领袖需要发挥独创性、勇气、毅力和高超的变革管理技巧。但一切都是值得的,而且我们也别无选择。
形势正在改变,但不应将产业界的快速数字化转型视为一种威胁。相反,这是一个创造价值的好机会,有利于营造一个不断变化且振奋人心的工作环境。工业企业应抓住机遇,而不是持观望态度——否则将有可能落后于数字化大潮,导致利润低下、盈利缓慢、创新能力薄弱,甚至被市场所淘汰。
相比之下,只要采取正确方法推行数字化,企业就无需担心。应从小处着手,收获成效后再迅速推广。这也是数字化时代的魅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