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穿越指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轿子、车与马的抉择,这是一个问题

——交通工具

好了,我们置办齐了衣服、住宅,再算算衣食住行这几项,接下来就该置办出行的交通工具了。

“要八人抬的大轿子!多来它几乘!”

呃……您淡定……您在清宫戏里经常看到朝廷大臣们都坐着轿子上朝,下朝了还坐着轿子跑来跑去,而您要是真的穿越到了北京城,会发现坐轿子的官员反而不多。这是清代统治者明确进行的官方限制,跟您出身的民族有关哦。

最早在刚入关的时候,旗人大臣多数骑马,民人大臣多数乘轿,统治者也没有太关注这些事情,只是规定民人武职大臣在京城内不可乘坐轿子为顺治九年规定。。到了乾隆朝,乾隆皇帝结合当时的“国语骑射”政策,开始广泛注意大臣们的交通工具问题。他说道:


闻得满洲大臣内乘轿者甚多。各部院大臣乘轿乃系向来体制,至武职大臣等操演官兵、教习马步射,非文职大臣可比。伊等位分既尊,自应遵照旧制骑马,以为所管辖人等表率。若自求安逸,则官兵技艺安望精熟?再闻年少宗室、公等平日亦皆乘轿,伊等不过闲日上朝,自应练习骑马。似此希图安逸,亦属非是。此关系我满洲旧习,着严行禁止。乾隆十二年上谕。


简单说,乾隆十二年的时候乾隆帝劝导旗人大臣说,你们里面部院一级的大臣,由于身份相关,可以坐轿子。至于武职大臣还坐轿子不骑马,你自己都这么弱,如何要求兵丁呢!另外皇族的王爷、贝勒们也一样,应该多练习骑马啊!至于民人大臣,雍正四年和乾隆五年都重申过,民人大臣凡为武职,无论在京内、京外,均应骑马。

这个上谕下达之后,朝廷上下认真学习,大臣们深刻体会了上谕思想,纷纷表示:好的皇上!我们听您的!不坐轿子了!——我们改坐车好了……

于是旗人大臣们都纷纷改坐车……

乾隆皇帝知道后,十分无语……他申斥道:


前因王等与部院满洲大臣俱各偷安坐轿,竟不骑马,朕曾降旨禁止,此特令伊等勤习武艺,不至有失满洲旧规,非谓王、大臣等不可坐轿也。今闻王、大臣内有坐车者,坐车与坐轿何异?……嗣后止惟王等与满洲一品大臣等照常坐轿,其余概令骑马。再,都统等不可坐轿,业经禁止,今坐车行走者有之。都统既有训导官兵之责,理宜习勤表率,岂可偷安!此次训谕之后,倘都统与部院二品以下堂官等再有坐轿者,御史等指名参奏。朕必将违禁之人治罪,断不轻贷。乾隆十五年。


仿佛都能听到乾隆皇帝心里在怒吼:我叫你们不坐轿子,是让你们去骑马好不好!你们都改坐车,这跟坐轿子有森马区别啊!你们逼我是吧!善意劝导没用是吧!那就改成必须骑马好了!

所以就形成了清代的制度——旗人大臣除亲王、郡王与一品文职可以乘轿外,其余均骑马;民人武职大臣骑马,其余均可乘轿;另外,年及六十岁的大臣,无论旗民,如果实在不能骑马的,才可以改乘轿子武职大臣则为七十岁。


顺便一提,您可能听过一些人想要表达自己家祖先在清朝地位很高,会说什么“紫禁城里骑马”之类的,这在清代的确是一种殊荣。清代紫禁城里,除了皇帝一家不大受管制外,只有亲王、郡王和贝勒可以骑马,其余的旗、民大臣,都要有“恩赏在紫禁城骑马”的殊荣才可以。

比“赐紫禁城骑马”再高一等的,就是“赐紫禁城肩舆”。根据清代规定,亲王、郡王和贝勒这三种本身就可以在紫禁城骑马的高等皇族,以及其他被恩赏过紫禁城骑马身份的旗、民大臣,凡是旗人的,年至六十五岁以上,凡是民人的,年至六十岁以上,可以改乘肩舆。肩舆其实就是一把椅子,两边拴上木杆,由双人抬行。极个别的,还有“恩赐四人抬小轿”的,这就是一般人望尘莫及的咯。

什么?“哎呀,我不会骑马,赏我紫禁城骑马怎么办呀,难道还要现学?不骑马会不会被认为有违圣旨?”这个事儿的确挺麻烦,清代的大臣,特别是汉人大臣,有很多本身不会骑马,他们最终的方案是“虽蒙恩赏,仅令人牵马随行”……仔细想想也挺累的……


上面确认了您的出身以及职官等可以乘坐什么交通工具,下面我给您介绍一下清代三种常用的交通工具,您再来仔细构思一下购买方案吧。


马不用多说,大家都认识。清代贵族的宅邸里多数都有自己的马圈,有的还有专门养马的一拨人员。应该说,在您会骑马的前提下,在北京骑马出行,是最为方便的了。一匹不怎么讲究的马,价格大概几十两银子,配上一般的骑具,加上喂马的草料,也不会有太多的花费,十分方便快捷。不过您要是想要什么好马,那可就贵了去了。要知道北京旗人很多,而旗人是有养好马的风尚的清代有一些旗人甚至在爱马死后,将它葬在自己坟地的边上。,世家大族经常将马匹的好坏作为自己府邸的“门面”,也竞相攀比,故而好马的价格基本都是天文数字。

无论如何,如果您会骑马,穿越到清代北京城其实还是挺占优势的。如果您是一位女士也没问题,从清初到清末,旗人女性都可以骑马出行。虽然晚清这种情况少了一些,偶尔出现一个骑马的旗人女性大家也会多看几眼,但是当时人并不认为她们这样算“不守礼”。


车跟马不同,不需要事先学习,所以清代北京城中最流行的交通工具就是车了。当时经常能见到的车有四种,一般是根据身份的不同来使用的。

身份最高的车在民间称为“方车”,这种车体积很大,门朝前开,动作也很慢,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的轮子是红色的,所以制度上管它叫“朱轮车”。这种车在朝廷的规制中是给皇族的高级命妇乘坐的,车内坐的不是公主、格格,就是福晋等。所以您要是在大街上远远地看到这种车,还是尽可能地躲远一些比较好这种车由于典制过高,行动不便,在晚清的时候已经很少使用了,经常改用其他方便的车型。清末民初时北京城内最常见的朱轮车是固伦荣寿公主所乘坐的。……

次于朱轮车的,本身还有一些官方规定的“黑轮车”,是专门给大臣的妻室乘用的,不过这种车实际上似乎并没有使用开来,一般大臣的妻室都是乘用民间的车型,方便自由。

至于民间的车,依照其体积的大小则有“长辕车”、“大鞍车”、“小鞍车”三类。

“长辕车”,有人怀疑即是官方的“黑轮车”,因为它和“朱轮车”都是车轮位于整车最后部,相当平稳舒适,行进速度却特别慢,赶车人也不是坐在车前,而是在路上随行。但是也有人认为“长辕车”是一种特殊的车型,因为根据晚清的记载,它基本上是由男性高官乘坐的左右开门的车。对于长辕车的记载散乱且矛盾,本文中姑且略加论述,具体尚待今后研究。

而“大鞍车”和“小鞍车”就十分常见了,二者根据体积大小进行区分,外观上都是门朝前开,车轮位于整车的中部,故而它们的速度较快,但是较为颠簸,赶车人则跨在车沿上驾驶。

在使用车的时候,一般只需要一头骡或者马,加上一位赶车人即可,如果经常用车,考虑到动力问题,还可以多加一头骡或马作为预备。赶车听上去容易,其实大概算得上是个“技术工种”,雇一位赶车人,月薪大概要几两银子,再加上车和骡马的钱,一年怎么也要二百两左右,一般人是根本置办不起的。所以清代北京人经常“打车”,即临时雇用一架车到某地,北京市内的话,大概“打”一次车也就只要几百文,远比置办一套划算。


轿

清代官员的轿子又称“官轿”,大致有两种,一种为夏日所用的“明轿”,一种为其他季节所用的“暖轿”,又叫“暗轿”女性因为隐私的问题,只能乘坐暖轿。。如其字面意思,夏季的轿子由木头制成,通体雕饰,上半部有窗,透风通气。其他季节的轿子由各种布缎遮盖,上半部虽然有窗子,但是一般被遮蔽住。清代官方不仅对乘轿人的身份进行了规定,还对不同身份的人所乘轿子的细节进行了规定,如亲王、郡王可以用八人抬轿,三品及以上可以用四人抬轿出京则用八人。,四品及以下只能用两人抬轿,并且规定了轿子的各个部位的细节,如暖轿顶部的材质、颜色,轿身各部位的颜色等。

民间所用的车

您看清宫戏里的大臣坐轿子,就几个人抬着走就完了,其实远不是那么简单。

首先,抬轿子的轿夫一般都要找专业的人员,都是精壮的小伙子,具有抬轿子的技术,才能让轿子平稳舒适,佣金自然不便宜,一位轿夫月薪大概要一两银子。其次,由于轿子是纯人力来抬的,人总有累的时候,所以一般用轿子出门的时候,要同时带两班或者三班轿夫以进行替换。在甲班抬轿的时候,轿子后面跟着一辆或几辆车,乙班和丙班就坐在里面休息。于是您拿出计算器算算,您要是四人抬轿分三班,就是十二位轿夫,每位月薪一两,一年就是快一百五十两,这还不包括给轿夫雇车的钱什么的……最后呢,由于清代的轿夫都是精壮的小伙子,每天工作又相对清闲,所以经常兄弟几个就地开设赌局,以至于争勇斗狠,有点黑社会的样子,很容易闹出事来牵扯到大臣自身。所以清代北京人坐轿子的相对较少,有些人偶尔坐轿,也是临时雇用,也就是出租车哦不,出租轿。

看了这些介绍,您决定购买哪种交通工具呢?是不是还有些拿不准?其实清代人也大概帮我们总结了一下:


要其坐轿坐车,则以贫富论,不以阶级分也。缘坐轿,则轿夫四人必备两班三班替换,尚有大板车跟随于后,且前有引马,后有跟骡,计一年所费,至省非八百金不办。若坐车,则一车之外,前一马,后或两三马足矣,计一年所费,至奢不过四百金。相差一倍,京官量入为出,不能不斤斤计较也。余初到京,皆雇车而坐。数年后,始以二十四金买一骡,雇一仆月需六金。后因公事较忙,添买一跟骡,月亦只费十金而已,然在同官汉员中,已算特色。盖当日京官之俭,实由于俸给之薄也。何刚德《春明梦录》。


简单说,光绪朝的时候,坐轿子一年至少要花费八百两银子,坐车的话一年最多也就花四百两银子,说白了,都是要看银子多少的。摸摸您的荷包,心理盘算盘算,是不是应该在穿越之前学了骑马再过来呢?或者您就干脆减少出行,有事的时候打辆“车”,一年算下来估计几十两银子就够了。

什么,您说您还是觉得贵?好吧……其实比小鞍车什么的再低级的话,还有独轮手推车什么的,北京人给它起了一个“亲切”的外号,叫“独轮王八拱”之所以称之为王八拱,是因为这种手推车体积不算大,底盘又低,所以被戏谑地形容为王八拱车。。不过乘坐这种独轮车其实也需要一点技术,毕竟它只有一个轮子,平衡很不好掌握。而且这种车,在北京城外可以作为赶路所用,因为价格便宜,一些囊中羞涩的官员也会乘用它,但是在北京城内,基本上就只有平民用了,作为一个官员或者稍有身份地位的人,肯定不希望在城内被同僚们看见自己坐在这种乡土气息浓重的小推车上的……实在不行,反正清代北京城也不是很大,您就腿儿着吧……那不花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