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从美国国家安全局前身(5)
(四)与第三方的交往
第三方常常是企业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然而,他们却常常成为重要的信息外流处。因此,加强对同第三方交往的管理是必要。具体做法如下:
(1)了解你的“舞伴”。检查一下供应商和生产合作伙伴与其他竞争对手有多少业务来往,搞清楚你的合作伙伴与其他卖主以及竞争者的重要程度,并且衡量一下,如果你打破了这种合作关系后,你的所有权的价值程度。
(2)在你的“客人”面前要保护所有的数据信息。除非有明确的需要,否则一定要保护好你的信息。如果信息被公开或者遗失在被划分为公共场合的地点,在法律中这是不再受到保护的。
(3)设计和限定协议。在管理制度中建立一个适当而合法的界限,力争做到确保一切都合乎法律和伦理道德。强调所有人知道文件、机密协议和竞争契约都属于合法的,并且为企业及其他团体之间划分出明确的界线。
(3)技术保护
从技术上保护企业信息安全指的是提高技术的先进性,以保护企业信息安全。
这里所谓的技术保护,主要是指应用各种软件保护网络信息,即采取各种软件对企业网上的信息加以保护。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安全问题也同样令人担忧。不仅本企业公开网页是对方经常造访之地,竞争对手还有可能通过非法手段侵入本企业内部网址,调取数据库资料,修改数据,盗用银行帐号,等等。
【番外:NSA“黑室”——美国密码之父的光荣与落寞】
在这个世界上,即使你的能力通天,如果碰不到合适的舞台,也只能仰头望“天”兴叹。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情报界就有这样一个人,他就是被现代人誉为“美国密码之父”的赫伯特·亚德利。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在那个还不知互联网是何物的年代,要想快速出名是比较难的。亚德利深知这一点,于是他头顶“神童”的光环,乘着父亲供职的铁路公司的列车出发了,他要去华盛顿,因为沃辛顿这个小镇已经承载不了他的梦想。那么,他的梦想是什么呢?可能在当时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不过他十分肯定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告诉所有人答案。结果是,列车停靠在了华盛顿市联邦车站,他的梦想如同美利坚民族即将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国而冉冉升起。在到达华盛顿后不久,他顺利进入了国务院,并且担任机要员兼报务员,年薪900美元。他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在他听来,桌上电键滴滴答答的敲击声就是创造历史的声音。
一个小镇青年怀着忐忑的心情在华盛顿安稳下来,并且一举进入了国家的核心机关供职。照理来说,能否干好本职工作是他最大的忐忑,然而亚德利并没有这样想,他的目标明确,且对自己的未来十分自信。他所担心的是,当时的美国在破解密码方面已经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因为据他所知,其他国家雇用了一些破译员去解开外国密码电报之谜。“那么,美国为什么不这样干呢?”他暗自忖度着。在他终于肯定地给出答案的时候,他已经知道,这就是自己一直想要追求的梦想。并且他将把它作为终生追求的目标,他将为编密技术贡献自己的一生。
然而,他在国务院公干的日子似乎有点平淡,因为并没有机会让他接触到真正的密码破译工作。不过,亚德利绝对不允许自己平庸,他总能找到一个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正如中国“铁人”曾经说的:“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终于,1916年5月的一个夜晚,随着纽约电报局与白宫间的电报线路开始工作,亚德利的机会也来了。通常,国务院机要员们的工作就是把来自纽约的电报通过密码室的设备发向白宫,对于内容是什么大家都不会关心,主要是这些电文都是加密的,而且凭借他们的能力是无法破译的。不过,亚德利却不这么认为,他把一份发给威尔逊总统的500字的电报抄了下来。他也知道,但凡给总统本人的电报,那一定是经过严格编码和保密的,所以破译难度一定很大。
对亚德利而言,这封不同寻常的电报正是他期待已久的“战利品”。结果连亚德利自己都感到惊异,他竟在不到两小时的时间内完全破译了这份电报。他本来一直对美国密码怀有敬意,而此时却让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因为这封由总统顾问豪斯拍给威尔逊的电报是途经英格兰的海底电缆传过来的。这意味着,一贯以破译电报密码著称的英国皇家海军密码局也能轻而易举地截获并破译它,也就是说美国的国家机密对于英国人来说就是“公开活动”。
面对这种局面,亚德利思考再三后,埋头伏笔一年终于写出了一篇论述美国编密技术可悲现状的论文,在文中他直接指出美国密码极易被破译的事实。尤其是当战争阴影开始出现的时候,亚德利把这篇题为《译解美国外交密码》的文章呈给上司戴维·萨蒙。萨蒙看这篇文章时的神情说明了一切,他一言未发,眉头紧锁,表情相当凝重。最后,萨蒙问亚德利:“你确定英国密码专家一定能够破解美国的密码吗?”
“我一向认为,某个人能办到的事情,别人也能办到。”亚德利不假思索地答道。这让萨蒙陷入了沉思,他还是有点怀疑这个20多岁的年轻人,他宁愿相信这是这个年轻人想出风头的轻率行为。不过,既然有人质疑了,就要证实一下。一个月之后,萨蒙把一些用全新的密码编写的电报交给了亚德利,心里暗自想他一定破译不了。几个星期以后,亚德利把译解出来的电报放到萨蒙的办公桌上。这对于萨蒙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他终于承认了“无码不可破”的事实。
此时,一战正在欧洲大陆进行得如火如荼,不久后美德关系正式破裂,“山姆大叔”终于拿起武器对德国人开火了。对于亚德利来说,他需要的是一个更大的平台,让他的才华得以展现。于是,他从相对安稳的国防部调离,申请转到了美国陆军部。1917年6月27日,他终于如愿以偿地穿上了军装,并被任命为陆军上尉,掌管了军事情报处第八科(简称MI8),该科负责制订所有的密本和密表。
至此,亚德利终于由一名截获总统电报的“黑客”成为情报人员,开始名正言顺地为总统及美国陆军编码和破译截获的情报。
险些“流产”,终于“诞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声终于在同盟国各国内部的动荡中落幕,以德国为首的各同盟国纷纷向协约国集团求和,至此一战结束。多年后,人们对一战的评价是,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当时以亚德利为首的军事情报第八科在美国参战过程中做出了非常杰出的贡献,然而当战争谢幕后,似乎大家很快就把这些都忘掉了,以至于有传言说军方已经决定要解散这一组织。
当亚德利乘船从巴黎返回美国时,他的神情是忧郁的,因为他似乎已经意识到了这一传言并非空穴来风,因为美国国内各方面的确在讨论是否要将其撤销的问题。不过,亚德利的顶头上司、美国军事情报处处长马尔巴勒·丘吉尔将军向陆军参谋长提出了要永久性保留第八科的建议,并且责成亚德利提交一份在和平时期保留这一机构的可行性报告。
这无疑是一个好的讯息,也是唯一的转机。于是亚德利很快就将一份保留MI8并把它改为和平时期的机构的报告递呈到上司案头,之后丘吉尔将军将这份报告呈送陆军参谋长。报告送上去的第二天,就得到了代理国务卿弗兰克·L·波尔克的批准。1919年5月20日,陆军参谋长佩顿·C·马奇将军的签名墨迹末干,美国的“黑室”就诞生了。为了保密,同时也由于国务院认为依照法律这笔预算不能在哥伦比亚特区内使用,亚德利把“黑室”设在纽约市。
未来的美国国家安全局雏形已经在一栋民房中生根,并且一开始就被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因为它的保密工作做得实在是太出色了,以至于他的每位新雇员一到,很快就会收到一份备忘录,上面列有许多保密规定,并且介绍了“黑室”的掩护身份:“不得对别人说出工作单位和工作性质,但也不要显得神秘万分,可以说自己受雇于陆军部翻译部门。”
除了掩护身份之外,“黑室”还有一个为了保密而使用的通信地址——纽约中央大火车站第354号信箱,一切通信均使用这个地址。远不止如此,为了进一步掩盖真实的工作性质,亚德利在大楼的第一层开办了一家企业,叫做“电报编制公司”。如果有人闯进了大门,会看到这是一家合法公司。这家公司确实编制了一种商用电码——“通用商业电码”,并且通过出售这种电码牟利。
可以说,亚德利的个人事业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被遗忘的和被拷问的
几年前,因为所能截获的电报数量有限,所以情报主要是来源于无线电通信的侦收站,通信部队给了他们巨大的支持,他们不遗余力地监听德军的作战通信。即使在美国本土,通信兵也会沿南部边界派驻“流动牵引车”部队,侦收墨西哥的某些电信。现在情况完全变了,不仅截获的电报几近于零,而且通信兵对他们的支持也完全中断了,于是密码破译工作越来越艰难。
1926年全年,“黑室”只收到11份日本电报,而且都是截收来的无线电报。这些电报使用了几种不同的密码,而且电报的数量太少,所以“黑室”的工作人员很难找出一点破译的头绪来。到了1927年情况虽然稍有改观,收到400多份电报,破译了其中的150份,但是大多数情报的价值都很小。鉴于这种情况,政府对“黑室”的态度骤然改变,在预算方面的缩减尤其突出。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为“黑室”当家人的亚德利在千方百计控制开支无望的情况下,不得不开始裁员。半数以上的工作人员被解雇,曾经辉煌一时的美国“黑室”被裁切得七零八落,整个破译队伍只剩下7个人。
1929年3月4日,赫伯特·胡佛宣誓成为美国第31任总统,亨利·刘易斯·史汀生当上了国务卿。在揣度人的心理,尤其是上司的心理方面,亚德利显示出了不太精明的一面。史汀生甚至给“黑室”定了性——一个完全非法的机构,并且立即要取缔。
“黑室”此时几乎全靠国务院支持,经费一停,就意味着即刻完蛋。亚德利一向以为自己所从事的是极其伟大,对国家民族有积极意义的工作,却突然被扣上了“不道德”的帽子,他不仅想不通,而且还很伤心。
1929年10月份最后一天的午夜,“黑室”正式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