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概览
第一节 国土与人口
一 地理位置与面积
文莱位于东南亚马来群岛中的一个大岛——加里曼丹岛(原称婆罗洲)的西北部,距离赤道440公里,在北纬4度至5度5分、东经114度2分至115度22分之间。其东、南、西三面与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州接壤,并被分割成不相连接的两个部分,北濒浩瀚的南海,与我国的南沙群岛邻近。海岸线长约160公里,从文莱湾的东北角向西南一直延伸到马来西亚沙捞越州边境。文莱全国面积为5765平方公里。
二 行政区划
文莱全国划分为4个区,即文莱-穆阿拉区、都东区、白拉奕区和淡布伦区。
文莱-穆阿拉区(Brunei-Muara District)东濒文莱湾,北临南海,南与马来西亚沙捞越州接壤,西与都东区为邻。面积为571平方公里,地势低平。全区人口为290500人,占全国人口的71.5%。首都斯里巴加湾市和最大港口穆阿拉都位于这个区内,是全国的政治、商业、文化和宗教中心。
都东区(Tutong District)北濒南海,南与马来西亚沙捞越州接壤,东面与西面分别与文莱-穆阿拉区和白拉奕区为邻。面积为1166平方公里,南部边境地区地势较高,其余地方地势低平。全区人口为44300人,占全国人口的11%,是文莱土著民族的居住区,出产水稻和蔬菜,畜牧业比较发达。
白拉奕区(Belait District)北临南海,西面和南面都与马来西亚沙捞越州接壤,东邻都东区。面积为2724平方公里,西南部地势较高,其余地方地势平缓且海平面低。全区人口为62500人,占全国人口的15.4%。该区由号称“石油城”的诗里亚镇和瓜拉白拉奕镇组成,是文莱的经济中心。文莱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及生产均集中在这个区内,该区有石英矿。另外,该区还出产水稻、木材和胡椒等。
淡布伦区(Temburong District)位于文莱东部,马来西亚沙捞越州的林梦地区将其与文莱的其他地区隔开,其北部隔文莱湾与文莱-穆阿拉区相望。面积为1304平方公里,这里山峦起伏,地势较高。其人口较少,全区人口为8900人,仅占全国人口的2.2%,部分土著民族至今仍居住在马来传统的长屋内。该区是文莱原始森林集中的地区,著名的文莱国家森林公园就位于此区。从首都斯里巴加湾市乘船前往该区,沿途景色迷人,两岸灌木丛生,风光秀丽,颇有“两岸猿声啼不住”“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在该区乘车经过马来西亚沙捞越州的林梦地区可到达文莱首都,但费时较多。区内出产木材、沙石、水稻、硕莪粉和椰子等。
三 地形特点
文莱沿海为狭长平原,内地多山。东部的淡布伦地区地势较高,多丘陵、山地,东南与马来西亚沙捞越州交界处的阿干山海拔1841米,为文莱最高峰。西部的白拉奕河流域、都东河流域及文莱-穆阿拉地区是文莱的主要部分。这里山脉横亘,沿海多沼泽平原。这一带地势较低,大部分地方海拔在90米以下。文莱全国四大河流为文莱河、都东河、白拉奕河及淡布伦河。文莱约75%的国土被原始森林覆盖。
文莱的地表是在第三纪地盘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由砂岩、页岩和黏土组成。尽管有森林覆盖,但是由于地层沉降,长年累月的高温和高降雨量导致地表遭到严重的腐蚀和风化,形成了起伏不平的山脉和险峻的沟壑。近年来,海平面上下浮动较大。当海平面升高时,形成梯状山坡;当海平面下降时,溪流的腐蚀能力大大增强,形成河流。由于洪水和河流不断冲刷山坡,山坡水土流失现象非常严重,其沉积物形成了沿海平原。
四 气候
地处低纬度的文莱属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热带季风影响气候变化。2~4月为旱季,气候闷热;5~6月和9月至次年1月为雨季,其中12月降雨量最大。全年温差不大,白天一般为30多摄氏度,晚上通常为20多摄氏度,年平均温度为27.9摄氏度。雨量丰沛,靠海岸地区的年均降雨量为2540毫米,而内地的降雨量更大,有些地方的年降雨量高达5100毫米。全国可分为三个降雨带,一是东部的淡布伦区,年均降雨量为4000毫米;二是包括文莱-穆阿拉区、白拉奕区和都东区的大部分地区,年均降雨量为2900毫米;三是从杰鲁东到中都东谷地的一小块地方,降雨量相对较少,年均降雨量为2400毫米。文莱的湿度很大,全年在67%~91%。文莱常年月均气温和降雨量见表1-1。
表1-1 文莱常年月均气温和降雨量

资料来源:Google网站。
文莱不直接处于经过南海的热带风暴、旋风和台风区域,但受风浪影响较大。文莱很少发生台风、地震和洪水等严重自然灾害。
五 国旗、国徽、国歌
国旗 文莱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1,旗面由黄、白、黑三色及国徽组成。黄色的旗底上是黑色和白色的两个斜着的平行四边形,中央绘有鲜艳的红色国徽。黄色是该国的传统颜色,代表苏丹至高无上;黑、白斜条是为了纪念文莱历史上两位功勋卓著的亲王。
1906年,根据英国和文莱两国签署的协议,英国政府向文莱派出首位常驻专员。该常驻专员提出文莱应该有自己的国旗,文莱决定设计国旗。当时的国旗由黄、白、黑三种颜色组成,分别代表文莱在上述协议上签字的苏丹和辅政的两位亲王佩义兰·班达哈拉和佩义兰·佩曼查。当时,他们是文莱王室的三股势力。1959年文莱颁布第一部宪法时,规定在原国旗图案上加上国徽组成新的国旗图案,文莱1984年1月1日独立后至今一直沿袭这一国旗图案。
国徽 文莱的国徽据说是由王室标记发展而来的,顶端的旗帜和黄罗伞是王室的象征;黄罗伞下面的翼状物,象征国家的公正、安宁、繁荣与和平受到保护;两侧的两只手标志着政府促进福利、和平与繁荣的决心;中间的新月是文莱官方宗教伊斯兰教的象征,新月上写着文莱的国家标语:遵照真主的旨意行事;下面的一行字是文莱国家全名“文莱达鲁萨兰国”,意为“文莱是和平的疆域”。
国歌 文莱国歌《真主保佑苏丹》,由尤拉·哈林作词,伯萨·萨加作曲。创作于1947年,1951年被定为国歌。歌词大意是:真主保佑陛下万寿无疆,公正英明地治理国家,幸福地领导我们臣民,君主国和苏丹生活安宁。真主啊!保佑文莱这个和平之邦平安。
六 人口、民族、语言
(一)人口
1.人口概况
文莱是东南亚人口最少的国家,人口呈自然增长状态。截至2013年7月,文莱总人口为406200人,年增长率为2%,人口密度小,为每平方公里71人。文莱人口结构呈年轻化,5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数的8.3%, 15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数的25.2%, 65岁以上人口仅占总人口数的3.5%。文莱的人口出生率为16.1‰,死亡率为2.7%。据2010年统计,男性人均寿命为76.5岁,女性为78.8岁,与2001年相比都有所提高。预计到2021年,全国老龄人口将突破3.5万人,占总人口的8.6%,届时,按照联合国的标准,文莱将进入老龄化社会。
据亚行统计数据,近年来文莱人口一直以较快的速度增长,2004~2011年的年人口增长率最低为1.8%,最高为3.5%。2007年以来人口增长率已经有所下降,但仍然超过全球人口增长速度(2011年全球人口增长率为1.1%)。同时,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文莱城镇人口所占的比率也逐年提高,2011年已达到85%(见表1-2)。
表1-2 文莱2004~2011年人口情况统计

注:人口统计时间截至各年7月1日。
资料来源:亚洲开发银行,Key Indicators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2012, Brunei。
2.劳动力及就业情况
(1)本国劳动力就业情况
近年来,文莱的劳动力数量有所增长,且整体增长速度超过人口增长速度。2011年,文莱的劳动力为20.6万人,比上年增长3.5%,但劳动力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仍不到50%。由于国富人少,就业并不是文莱社会经济发展中得到重点关注的问题,但政府依然采取措施对文莱的失业率实施了有效控制,使其从2005年的4.3%下降到2011年的2.6%(见表1-3)。
表1-3 文莱2004~2011年劳动力及就业情况统计

资料来源:亚洲开发银行,Key Indicators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2012, Brunei。
从表1-3可以看出,文莱的男性就业率明显高于女性。但文莱妇女具有强烈的性别平等意识,政府也通过各种措施和政策,引导和鼓励女性投身社会,在提升自我素质的同时分享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成果。文莱半数以上的女性选择外出就业,2011年女性就业率达到58.3%。文莱政府公务人员中女性的比例已达到50.4%,其中28%居于高位,在商界约有一半中小型企业由女性掌管。女性公务员可以享受长达105天的带薪产假。从收入情况来看,文莱女性人均年收入排名居世界前列。2011年,文莱女性的人均年收入为3.8万美元,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卢森堡和挪威。文莱妇女的经济参与度在全球的排名高于文莱男性。
文莱公民,尤其是马来人,倾向于在政府机构任职,不愿意经商或涉足服务业。政府为促进经济多元化健康发展,避免在非行政领域过度依赖外来劳动力,鼓励本国公民投身其他行业,并积极为他们创造就业机会。
(2)外来劳工政策
除本国公民和永久居民,文莱还有大量外来劳工。文莱的外来劳工数量约为本国劳动力的一半,仅在私营领域就业的外来劳工就达9万人左右,这些劳工主要来自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为加强对外来劳工的管理,从2004年起,文莱外来劳工的签证申请须由雇主提出。需要劳务输入的文莱企业将自己的经营情况、所需劳工数量和国别及申请理由等上报文莱劳工局;获得劳务输入配额后,企业在政府规定的银行开设专门账户,存入相应的劳务保证金(大致相当于劳工回到劳务派出国的机票费用);劳工抵达文莱后必须接受体检,不合格者(如患有肺结核、艾滋病、癫痫、精神病等)将被遣返回国,合格者可获得1~2年的工作签证。外来劳工在文莱工作期间的合法权益受到相关法律的保护。雇主须在每月10日之前支付其薪酬,一旦被检举有拖欠工人工资的情况,他们将面临最高可达1500文元的罚款。确实无力支付员工薪水的雇主将面临最高6个月的监禁。
为解决本国的失业问题,保障本地人的就业机会,文莱政府近年来不仅不鼓励雇主聘请外来劳工,甚至会对外来劳工就业进行限制。2010年3月,文莱劳工局暂时冻结外国按摩院、美发院从业人员到文莱工作的签证申请。6月,劳工局又宣布冻结9类非专业职业的外来劳工工作签证申请,包括收银员、普通文员、保安人员、接线生、会计、仓库看守员、印务人员及糕点制作人员等。同时,文莱还规定银行业的外籍雇员不得超过员工总数的一半。
(二)民族
1.民族结构
在文莱,外来民族的人数已大大超过土著民族——达雅克人,主要有马来族和华族。
马来族 马来族是文莱的主体民族,约占全国人口的2/3。马来族最早于13~15世纪自苏门答腊和马六甲等地迁徙而来。20世纪,为在文莱开采石油和发展种植业,又有大批马来人迁入,他们主要来自邻近的沙捞越和沙巴。此外,移居文莱的菲律宾的比萨扬人、他加禄人,印度尼西亚的爪哇人、杜逊人、克达扬人和伊班人等,也有相当多的人融合到马来族之中。
马来族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蒙古人种马来类型,讲马来语。马来语原来使用阿拉伯字母,现已改为使用拉丁字母。马来族最早信奉拜物教和佛教,15世纪后,大多改信伊斯兰教,属逊尼派。马来族的诗歌、音乐、舞蹈、戏剧和造型艺术比较发达。文莱的马来族一般居住在沿海地区,他们主要在政府机构和金融、贸易、石油等部门工作,也有少数人从事农业和渔业。文莱王室也属马来族。
华族 华族是文莱的第二大民族,仅次于马来族,现占全国人口的15%。
早在中国明朝时期,就已经有华人移居文莱。自19世纪下半叶起,有更多的华人为谋生来到文莱。他们主要来自中国南方的广东、福建等地,以客家人居多,也有少数海南岛人和潮州人。1930年以后,由于文莱推行限制移民政策,直接从中国来文莱的华人大幅度减少。从这以后,文莱的华人主要是在当地出生的,或者是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出生的。
19世纪时,文莱的华人居住在旧坡(原名甘穆巴肯),现在他们多分布在斯里巴加湾市、诗里亚和文莱-穆阿拉区的乡村。从事农业的华人以种植蔬菜、胡椒和橡胶为主。在工业城市,华人除大批在文莱壳牌石油公司任职外,还经营锯木厂、家具厂、食品加工厂、橡胶厂、金银首饰厂和饮料厂等。文莱的商业服务业基本上由华人经营。华商有的经营进出口业务,有的充当中间商,也有的从事零售业。城镇中的旅馆、饭店、服装店和理发店等多数是由华人开设的。老一辈的华人普遍认为,在文莱赚钱要比在其他许多地方容易。
土著民族 当地土著民族的语言相互比较接近,与马来族同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蒙古人种马来类型,为原始马来人的后裔。
文莱当地的土著人统称为“达雅克人”,意为“内地人”或“山里人”。他们包含许多民族成分,主要有克达扬人、杜逊人、伊班人、梅拉瑙人等。他们讲达雅克语,该语有多种方言,但没有文字。大多数人仍然信仰万物有灵的拜物教,部分人信仰伊斯兰教或基督教。达雅克人有的尚处在人类最古老的原始公社氏族阶段,也有的仍旧处在游牧和渔猎时代。有的部落则定居下来,从事农业,主要种植旱稻、橡胶,擅长造木船、编织和金属加工。达雅克人盛行入赘婚。他们一般居住在山区,村落多建在江河边,由几间长屋组成。各村都建有首领住所、客人住所和男子住所。近年来开始出现小家庭单独建屋居住的倾向。他们还喜欢文身。但是,一旦迁居到海边或城市,达雅克人的特殊文化和生活习俗便很快消失,其生活方式、住宅类型及服装全都接受马来人的影响。他们与马来人通婚后,往往要改信伊斯兰教,连自称也改为“马来人”。因此,随着与马来人融合的日益增多,土著民族在文莱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小。
其他民族 1888年文莱沦为英国的“保护国”后,有一些英国人和印度人相继移入文莱。英国人来到文莱后,主要是担任殖民官吏和创办石油公司。印度人来文莱主要是充当英国人的仆役和在驻文莱的英国军队中服役。目前,在文莱的英国人和印度人主要是在文莱壳牌石油公司、文莱液化天然气公司及银行、政府机构和航空公司等部门工作,充当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和熟练工人等。
其他的外来民族还有来自东南亚、南亚、大洋洲、美洲等地区的移民,多为临时居住的外来劳工。由于政府提供了优越的社会福利,文莱的本国公民都不愿意从事脏活、累活。因此,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老挝等东南亚国家前往文莱的劳工成为清洁工、建筑工和家庭佣人的主力。
2.民族政策
文莱政府的民族政策重点是保护和促进文莱马来人的地位和利益,对华人限制较多。这一政策首先体现在公民权问题上,只有获得公民权才能在文莱购置房产和土地,才能享受种种特权。取得公民权对马来人来说轻而易举,对华人来说却困难重重。
1960年文莱通过一项法律:凡是在文莱出生,并属于某一个得到政府承认的原住民族(马来人和土著民族属于获承认的原住民族)者,均可视为文莱公民。除此之外的其他人都是非公民。非公民虽然可以申请归化入籍,但条件很苛刻。文莱1960年国籍法规定,申请人必须在文莱总共生活了25年,其中应有20年连续居住在文莱。除居住时间的限制外,申请人还必须通过马来语考试。这种考试对华人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种考试内容包括用马来语说出一些不常见的野生植物的名称,而这些野生植物名称只有少数土著居民才知道。
1984年,文莱政府又将申请入籍的条件由在文莱生活25年且连续居住20年改为在文莱生活30年且连续居住25年。这些规定对于华人来说是难以逾越的障碍,即使对世代居住在文莱的华人也是如此。因此,文莱的华人多数还没有取得当地国籍。目前,在近5.5万名华人中只有10%左右获得文莱公民权。就连在1984年文莱独立前持有英国保护地护照的华人也不能获得公民权,成为无国籍者,他们出国旅游必须申办“国际身份证”。作为非公民的华人不能享受免费医疗服务、免费教育及其他社会福利。他们在政府机构中任职的可能性很小,要想获得土地也非常困难。鉴于这种情况,近年来,一些年轻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华人纷纷从文莱移居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
在社会生活中,文莱政府也允许外来民族维系和发展本民族传统文化。春节被确定为文莱的法定节日,举国一起欢庆华人的传统佳节。华人华侨可以组织社团,发展华文教育,维系和发展华人意识和华族认同。但文莱政府也规定,华人学校必须开设马来语课程,就读华人学校的学生只有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其文凭才能获得认可。同时,政府仅为华人学校提供有限的办学经费。
文莱的土著居民达雅克人虽然被政府承认为当地最早的居民,享有公民权,但他们在文莱社会中的地位并不高。尽管政府允许他们继续信奉其传统宗教,但对他们中一些人改信基督教感到不悦。达雅克人只有皈依伊斯兰教并与马来人通婚,其境遇才会得到改善。但这种改善的代价往往是放弃本民族的宗教信仰,改信伊斯兰教,同时改变以往的生活习性,融入马来人的主体社会。
(三)语言
文莱人非常重视其民族语言。马来语是文莱的官方语言。重要的活动和庆典,特别是一些宗教活动都使用马来语,甚至包括请帖都使用马来语。因此,在文莱不懂马来语是很被动的,特别是参加某些活动,没有人帮你翻译。文莱人对外国人能说马来语是非常惊喜的,认为这是对其民族的尊重,马上就与你很亲近。
英语在文莱被广泛使用,尤其在商界与商务往来中普遍使用英语。文莱公民一般在英国接受高等教育,英语水平相当高。在社交活动中,除了一些老者和中下层妇女,一般都能说英语。文莱的学校教授马来语、英语和加威语。马来族以外的当地土著民族,还有自己的语言。
在文莱的华人,相互之间和在家里多数讲闽南话,少数人讲广东话,外出时都能讲马来语或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