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历史

第一节 上古简史

波兰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许多个世纪。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曾有三个兄弟,分别叫莱赫、捷赫和罗斯。他们想建立属于自己的家园。于是,三兄弟各自出发了:捷赫向西,罗斯向东,莱赫则向北。一天,莱赫来到一片绿草如茵、树木葱茏的土地,只见一棵高大的老橡树屹立中间。在夕阳的映照下,他看到一只硕大的白鹰自远处朝着橡树飞来。原来树上有个鹰巢,大鹰飞来给雏鹰喂食。此时,巢里响起欢乐的啁啾。莱赫认为这是块祥瑞之地,便在这里垦殖定居,娶妻生子,繁衍后代,并给这个地方取名格涅兹诺。格涅兹诺的意思就是“巢”。天长日久,便以格涅兹诺为中心建立起一个公国,它的名字叫作波兰(“美好田园”之意)。格涅兹诺作为波兰最早的首都,被称为“波兰文明的摇篮”。

据早些时候考证,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今日波兰境内的维斯瓦河谷东北部便有原始人类居住。而2000年5月,波兰考古学家在西南部城市弗罗茨瓦夫附近发现了距今50万年的石制工具,以及被古人类猎获的驼鹿、驯鹿、野猪和犀牛等动物的骨头。这是迄今为止在波兰境内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存在的证据。2002年7月,波兰科学院考古和民族学研究所的学者在波德哈莱(Podhale)地区一处山洞进行考古挖掘时,又发现了3万年前古人类的断指。经研究,科研人员认为,这是当时一种礼教的产物,是一种罕见的古文化现象。据推测,古人曾在这个山洞居住5万多年。2010年2月,波兰什切青大学考古人员又在喀尔巴阡山脉北部洞穴发现了距今8万年到10万年的古代洞穴人的3颗牙齿及其制作的器具。

另据一些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论证,在青铜时代,古斯拉夫人已开始在西起奥得河、东至第聂伯河的辽阔地区定居。大约在公元前1300年到公元前400年形成的乌日茨(Łużyce)文明便是古斯拉夫文明的代表。

在公元前的最后几个世纪里,古斯拉夫人分为东西两支:居住在第聂伯河中游的属东方斯拉夫人,居住在奥得河、维斯瓦河和易北河流域的属西方斯拉夫人。后来,在欧洲民族大迁徙期间,大批斯拉夫人涌入南部多瑙河流域和巴尔干半岛,并在公元6~7世纪形成了南方斯拉夫人。其中的西方斯拉夫人便是波兰人的祖先。公元1~2世纪的罗马作家普里尼、历史学家塔西佗和地理学家托勒密则都把斯拉夫人,主要是西方斯拉夫人,称为凡涅特人(Venedi)。而其他斯拉夫人,如罗斯人,又把古代波兰人称为莱赫人。直到17世纪,许多俄国人仍把波兰人称为莱赫人。

在公元前后的几个世纪里,西方斯拉夫人除了从事农业和畜牧业之外,已开始从事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在许多地方甚至出现了手工业中心和商业中心。其社会组织也由氏族公社向农村公社过渡。由于战争的需要,个别地区出现了更大的社会组织,即部落。

公元4世纪,奥得河、维斯瓦河和易北河流域的农业已经比较发达,铁制农具被普遍使用。在手工业方面,出现了制陶、凿石、冶铁、纺织、首饰加工、木材加工、皮革加工和武器生产等。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也促进了部落间的贸易。随着村社长老和部落联盟首领在战争中获利,其与部落普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生产力的发展也加速了农村公社内部的两极分化,土地私有化开始产生。公元4~7世纪,为躲避东方匈奴人的入侵,许多西方斯拉夫人部落向西迁移,小部落大多统合为大部落(部落联盟)。

公元6~9世纪,地方领主纷纷开始修建木制堡垒和要塞。同其他斯拉夫社会一样,西斯拉夫社会在原始社会瓦解后并未进入奴隶社会,而是直接进入了封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