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中古简史
一 波兰国家建立
据有关资料记载,公元9世纪中叶,在今天的波兰地区形成了一批早期“国家”,其中主要有:奥得河上游的格温希策(Gołęszyce)和奥波莱(Opolanie)、奥得河中游的切博维亚(Trzebowianie)和齐多沙(Dziadoszanie)、维斯瓦河上游的维斯瓦(Wiślanie)、维斯瓦河中游的马佐夫舍(Mazowszanie)、瓦尔塔河流域的波兰(Polanie)、波莫瑞地区的沃林(Wolinianie)和佩日策(Pyrzyczanie)等。这些“国家”是在西斯拉夫众多部族和部落联盟的基础上形成的。不过,严格地说,它们还只是一些国家的雏形,有着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语言,这种语言就是西斯拉夫语支的古波兰语。
在这些“国家”中,波兰是最强大的。公元约963年,皮雅斯特(Piastowie)王朝大公梅什科一世(Mieszko I,约960~992年在位)在波兰的基础上正式建立了封建国家,定都格涅兹诺。
约964年,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梅什科一世迎娶波希米亚大公波列斯拉夫一世(Boleslav I)之女多布拉瓦(Dobrawa)公主。
966年,梅什科一世接受基督教洗礼,皈依基督教,并在波兰境内推行基督教。这不仅密切了波兰同西欧的关系,而且消除了德意志大公们干涉波兰事务的借口。此外,波兰还依靠强大的武装力量,先后兼并数个相邻“国家”。990年,梅什科一世打败了波希米亚大公波列斯拉夫二世(Boleslav II),占领了西里西亚,并将其统治逐渐扩大到马佐夫舍和波莫瑞等地区。
992年,梅什科一世病故,其子波列斯瓦夫一世(Bolesław I Chrobry, 992~1025年在位)继位。波列斯瓦夫一世统治时期是早期封建波兰的鼎盛时期。999年,波列斯瓦夫一世控制了包括克拉科夫和桑多梅日在内的小波兰地区。10世纪末,波兰领土面积达2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10万,是斯拉夫国家中的第二大国(仅次于罗斯),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为4~5人。
波列斯瓦夫一世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三世(Otto III)保持了友好的关系。奥托三世非常重视与波兰的关系,称波兰为罗马的“兄弟和伙伴”。奥托三世同意波兰成立独立的教区,即在格涅兹诺建立总主教区,在克拉科夫、弗罗茨瓦夫、科沃布热格设立主教区。但奥托三世病故后,继任者海因里希二世(Heinrich II)全盘推翻了前任的政策,与波兰交恶,双方遂爆发战争。不过,在长期的战争中,波列斯瓦夫一世经常获胜,因而被称为“勇敢的波列斯瓦夫”。
1002年,波列斯瓦夫一世出兵占领了易北河流域的乌日茨和米尔斯科地区。同年,波列斯瓦夫一世与海因里希二世展开了对波希米亚的争夺。1003年,波列斯瓦夫一世当上了波希米亚大公,以波列斯拉夫四世(Boleslav IV)自居。然而,波列斯瓦夫一世统治波希米亚仅一年,便被海因里希二世赶下台。此后10多年里,波列斯瓦夫一世一直忙于抗击海因里希二世入侵波兰(乌日茨和米尔斯科及波兰境内其他地区)的军事行动。1018年,波列斯瓦夫一世又远征基辅,占领了与基辅之间存在争议的契尔文城堡(Czerwień)。
1025年,波列斯瓦夫一世建立了波兰封建王国,并如愿以偿地成为波兰国王(第一位波兰国王)。波兰遂成为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国家,当时波兰首都仍为格涅兹诺。
二 封建割据
波列斯瓦夫一世被加冕为波兰国王仅两个月便因病去世,他的儿子梅什科二世(Mieszko II Lambert,1025~1034年在位)继位。梅什科二世统治时期,王室兄弟间的权力争斗和邻国的侵略逐渐削弱了波兰,早期封建君主制的波兰王国渐趋衰落。1031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康拉德二世(Conrad II)率军占领了上乌日茨(Górne Łużyce)和下乌日茨(Łużyce Dolne)的部分地区。同年,基辅亲王雅罗斯拉夫(Yaroslav)夺走了契尔文城堡。
1034年,梅什科二世逝世,波兰政局动荡,暴动四起,王国陷入危机。梅什科二世之子卡齐米日一世(Kazimierz I Odnowiciel,1040~1058年在位)于1037年返回波兰并试图继承王位,却因分裂势力发动叛乱而被逐出波兰。自此,波兰的中央政权消失,国家分裂为许多独立区域,各区域的政权为当地的贵族所控制。1037~1038年,波兰爆发了历史上最早的农民起义。起义席卷了大波兰地区,并波及西里西亚。1039年,波希米亚大公布热季斯拉夫一世(Břetislav I)趁机率兵侵入波兰,夺取了西里西亚。后来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海因里希三世(Heinrich III)害怕波兰起义继续蔓延,便出兵帮助波兰贵族镇压了起义,并迫使布热季斯拉夫一世从波兰撤兵。
1039年,卡齐米日一世再次回到波兰。因为格涅兹诺遭到战火的严重破坏,他便把首都迁到了克拉科夫。经过多年的对外战争,卡齐米日一世收复了马佐夫舍和波莫瑞,又用重金从波希米亚“赎回”西里西亚。到1050年,波兰基本重新获得统一,卡齐米日一世故被后世称为“复兴者”。尽管如此,卡齐米日一世却未被加冕为波兰国王。
1058年,卡齐米日一世逝世。他的儿子波列斯瓦夫二世(Bolesław II Śmiały,1058~1079年在位)继任,并于1076年成功被加冕为波兰国王。波列斯瓦夫二世进一步强化了波兰的军事力量,他大胆机智,处事果敢,被称为“大胆的波列斯瓦夫”。但是,他未能平定贵族的叛乱,反而被逐出了波兰。他的弟弟、大贵族拥戴的瓦迪斯瓦夫一世(Władysław I Herman,1079~1102年在位)继位。在瓦迪斯瓦夫一世统治期间,波兰权贵们提出了削弱中央政权和要求各个区域独立的正式纲领。1098年,波兰分裂为三部分。事实上,在波列斯瓦夫二世于1081年逝世之后,波莫瑞已逐渐脱离波兰。
1102年,瓦迪斯瓦夫一世逝世,其长子兹比格涅夫(Zbigniew)与次子“歪嘴”波列斯瓦夫三世(Bolesław III Krzywousty,1107~1138年在位)展开了王位的争夺。最终,波列斯瓦夫三世击败了兄长,成为波兰大公。为了统一波兰,波列斯瓦夫三世在1119年派兵占领了东波莫瑞。1124年,他又迫使西波莫瑞王公臣服。这样,波兰又暂时获得统一。但是,波列斯瓦夫三世未能使波兰的国力恢复到波列斯瓦夫一世时期那样强大,也没被加冕为波兰国王。他不得不承认封建割据已是大势所趋,并在遗嘱中将波兰的领土分给了自己的四个儿子。但为了避免波兰的彻底分裂,他确定了长子继承制,即长子享有对波兰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并拥有大公的称号。
波列斯瓦夫三世死后,他的长子瓦迪斯瓦夫二世(Władysław II Wygnaniec,1138~1146年在位)继任,其余三子也分得了相应的领地。波兰分为四个公国。但四兄弟没有坚持执行他的遗嘱。1146年,波兰爆发内战,瓦迪斯瓦夫二世被逐出波兰,他的次子波列斯瓦夫四世(Bolesław IV Kędzierzawy,1146~1173年在位)在克拉科夫继位。1157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红胡子”腓特烈一世(Frederick I Barbarossa)入侵波兰,波兰的王公们不战而降,波列斯瓦夫四世宣誓效忠皇帝。
进入13世纪,王室兄弟间的争斗依旧不断,波列斯瓦夫三世遗嘱中的长子继承原则被彻底破坏。由于皮雅斯特家族各支系的分裂,波兰又分成更小的诸多公国,地方分权制取代了早期的封建君主制。
由于中央权力的衰弱,波兰开始借助外部势力保障领土安全。1226年,为了抵挡普鲁士人的进攻,波兰大公康拉德一世(Konrad I Mazowiecki, 1229~1232年在位)邀请条顿骑士团进入波兰,这一决定可谓“引狼入室”。1231年,条顿骑士团取得海乌姆诺(Chełmno)地区作为封地,并从1233年开始征讨普鲁士。13世纪末,条顿骑士团占领了普鲁士全境,建立了自己的国家,随后宣布不再服从波兰大公的命令,并开始侵扰波兰领土。
1241年4月,蒙古将领拔都(Batu Khan)率大军远征欧洲,与波兰大公亨里克二世(Henryk II Pobożny,1238~1241年在位)率领的军队在列格尼卡(Legnicą)发生激战,双方死伤甚众。最终蒙古军队获胜,亨里克二世阵亡。几乎同时,蒙古的另一支军队在莫希(Mohi)打败了匈牙利军队。波兰与匈牙利战败,令西欧各国陷入恐慌。幸运的是,1241年12月,蒙古大汗窝阔台(Ögedei Khan)去世,蒙古军队遂撤退。后来,蒙古军队又于1259年和1287年两次入侵波兰。
三 国家重新统一
整个13世纪是波兰的多事之秋。除了外敌的入侵,波兰国内争夺王位的内战亦不断,王宫频频易主,封建割据的局面愈演愈烈。
然而,在封建割据时期,波兰经济仍有所增长,农业的发展推动了手工业生产和商品交换,城镇及其人口不断增加。当时,波兰境内已经有近百座城镇。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外敌的入侵都促使波兰打破封建割据的局面,重新建立强大的统一国家。最先进行统一尝试的是西里西亚和大波兰的王公们。大波兰大公普热梅斯乌二世(Przemysł II,1279~1296年在位)曾成功地把相当部分的波兰土地置于自己的管辖之下,并在1295年被加冕为波兰国王。但不幸的是,几个月之后,他被勃兰登堡侯国收买的大波兰权贵刺杀。
14世纪初,库亚维(Kujawy)大公“矮子”瓦迪斯瓦夫一世(Władysław I Łokietek,1320~1333年在位)试图重新统一波兰。当时,波兰社会要求统一的呼声十分强烈,“矮子”瓦迪斯瓦夫一世的举动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但他面临的形势也十分严峻。1308年,勃兰登堡的封建主派兵进攻格但斯克。由于没有足够的兵力,瓦迪斯瓦夫一世只得以重金请求条顿骑士团给予军事援助。1309年,条顿骑士团在赶走勃兰登堡军队后,并没有撤离,而背信弃义地占领了格但斯克及整个东波莫瑞地区,并在原有的普鲁士领土和新占领的波兰领土上建立了强大的条顿骑士团国家,继续吞食波兰领土。条顿骑士团随后同波希米亚国王约翰一世(John I)结成同盟,从南北两个方向威胁着波兰。
1320年,“矮子”瓦迪斯瓦夫一世在克拉科夫被加冕为波兰国王,结束了封建割据,重建了“波兰王国”。波兰王国实行等级君主制,国王以下分为贵族、僧侣和市民三个等级。为解决外部威胁,“矮子”瓦迪斯瓦夫一世向同样受到波希米亚侵略的匈牙利和受到条顿骑士团威胁的立陶宛寻求支持。同年,“矮子”瓦迪斯瓦夫一世将女儿嫁给匈牙利国王查理一世(Charles I)。1325年,“矮子”瓦迪斯瓦夫一世的儿子迎娶了立陶宛大公盖迪米纳斯(Gediminas)的女儿。通过联姻,“矮子”瓦迪斯瓦夫一世建立了波兰-匈牙利与波兰-立陶宛的同盟。通过数年征战,除了西里西亚、波莫瑞等地区之外,“矮子”瓦迪斯瓦夫一世收复了波兰大部分领土。
1333年,“矮子”瓦迪斯瓦夫一世去世,他的儿子卡齐米日三世(Kazimierz III Wielki,1333~1370年在位)成为波兰国王。卡齐米日三世沿袭其父的政策,继续致力于波兰的统一事业。但是,鉴于当时的力量对比,波兰难以用单纯的战争手段来实现国家的统一。于是,卡齐米日三世采用迂回的外交手段来缓和与条顿骑士团以及波希米亚的矛盾。1335年,卡齐米日三世同波希米亚国王约翰一世举行了会谈,双方达成协议,即约翰一世永远放弃对波兰王位的要求,波兰则放弃西里西亚。为了加强波匈两国的同盟关系,1339年7月卡齐米日三世同匈牙利国王查理一世缔结了协议。根据协议,如果卡齐米日三世死后无男嗣,将由安茹家族(Andegawenowie)继承波兰王位,而匈牙利将帮助波兰对抗条顿骑士团。1343年,卡齐米日三世同条顿骑士团缔结了“永久和约”。根据“永久和约”,条顿骑士团将库亚维和多布任(Ziemia dobrzyńska)交还波兰,但仍占有东波莫瑞和海乌姆诺;如果条顿骑士团破坏“永久和约”,波兰国王则有权索还被侵占的全部波兰领土。
卡齐米日三世在统一全国货币、税制和法律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譬如建立了统一的货币制度,规定了全国的赋税标准,包括盐税、关税等标准。1346~1362年,卡齐米日三世在习惯法的基础上编制了《维希利查-皮奥特尔库夫法典》(Statuty wiślicko-piotrkowskie,又称“伟大的卡齐米日法典”)。法典明确地把波兰社会划分为三个等级,加强了贵族的特权,以巩固王权。法典虽限制了农民的人身自由,但也限制了贵族对农民的过度剥削,缓和了贵族与农民的关系。法典还确定了军事体制的改革,规定实行贵族义务兵役制。1364年,卡齐米日三世创建了波兰第一所高等学府——克拉科夫大学,即后来的雅盖隆大学。这是继1348年建立的布拉格查理大学(Charles University in Prague)之后,东欧的第二所大学。该大学的创立是波兰文化教育发达的重要标志。
由于卡齐米日三世在统一事业中主要依靠骑士阶层,没有得到市民与农民阶层的充分支持,其对加利西亚-沃里尼亚王国(Kingdom of Galicia-Volhynia)的征伐又削弱了本国有限的军事力量,最终未能实现波兰的完全统一。
1370年,卡齐米日三世病逝。因为无男嗣继位,皮雅斯特家族的王统中断。根据与匈牙利的协议,匈牙利国王路易一世(Louis I,1370~1382年在位)被加冕为波兰国王,持续12年的波兰和匈牙利的王朝联合开始。路易一世为了维护安茹王朝对波兰的统治,授予波兰贵族广泛的权利。1374年,为确保波兰贵族支持其女继承波兰王位,路易一世在科希策颁布法令,免除了波兰贵族的大部分赋税,这在历史上被称为“科希策特权”(Przywilej koszycki)。这一措施大幅度地提高了贵族的社会地位,限制了王权。
1382年,路易一世去世。1384年,路易一世的女儿,年仅11岁的雅德薇嘉(Jadwiga Andegaweńska,1384~1399年在位)公主被加冕为波兰国王。1385年,波兰和立陶宛在克雷沃(Krewo)签订了条约,雅德薇嘉与立陶宛大公雅盖沃(Jagiełło)结为伉俪,共治波兰。同年,波兰和立陶宛结为波兰-立陶宛联盟。1386年,雅盖沃接受基督教洗礼,取教名为瓦迪斯瓦夫。同年,雅盖沃被加冕为波兰国王,称为雅盖沃·瓦迪斯瓦夫二世(Władysław II Jagiełło,1386~1434年在位),开始了雅盖隆王朝(Jagiellonowie)的统治。
1409年,萨莫吉希亚(Samogitian)爆发了反抗条顿骑士团的起义,史称“萨莫吉希亚起义”。波兰-立陶宛联盟支持这场起义,进而与条顿骑士团爆发战争。1410年,波兰-立陶宛联军在格伦瓦德(Grunwald)与条顿骑士团交战,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然后,波兰-立陶宛联盟军队乘胜追击,围困马尔堡,但由于神圣罗马帝国和波希米亚等国的干涉,未能彻底摧毁条顿骑士团。1411年,波兰-立陶宛联盟同条顿骑士团在托伦签订《托伦和约》,规定条顿骑士团有条件地将萨莫吉希亚地区归还立陶宛,将多布任地区归还波兰,并向波兰-立陶宛联盟支付巨额赔款,而波莫瑞等地仍属于条顿骑士团。为夺回剩余的被占领土,波兰-立陶宛联盟分别于1414年和1422年对条顿骑士团发动了两场战争,即“饥饿战争”(Wojna głodowa)和“戈卢布战争”(Wojna golubska)。1422年9月,双方在梅乌诺(Jezioro Mełno)湖畔签订《梅乌诺和约》(Pokój melneński),彻底解决了萨莫吉希亚地区的归属问题,并划定了普鲁士与立陶宛的边界,波兰同条顿骑士团近200年的冲突暂告一段落。
1434年,雅盖沃·瓦迪斯瓦夫二世与世长辞。同年,其年仅10岁的长子瓦迪斯瓦夫三世(Władysław III,1434~1444年在位)被加冕为波兰国王。1440年,瓦迪斯瓦夫三世又被加冕为匈牙利和克罗地亚国王。1444年,瓦迪斯瓦夫三世在瓦尔纳战役(Bitwa pod Warną)中意外阵亡。波兰贵族请求瓦迪斯瓦夫二世的次子、立陶宛大公卡齐米日四世(Kazimierz IV Jagiellończyk,1447~1492年在位)接受波兰王位,想以此保持波兰与立陶宛的联合。但卡齐米日四世坚决主张立陶宛的独立地位,希望波兰和立陶宛两个国家结成平等的“兄弟联盟”。1447年5月,卡齐米日四世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颁布敕令,授予立陶宛贵族与波兰贵族同等的特权,并声明与波兰有争议的沃伦(Wołyń)和波多利亚(Podole)等地属于立陶宛。同年6月,卡齐米日四世被加冕为波兰国王。
1454年2月,普鲁士爆发了反对条顿骑士团的起义。同年3月,卡齐米日四世宣布将普鲁士并入波兰,并向条顿骑士团宣战。由于神圣罗马帝国对条顿骑士团源源不断的援助,这场战争延续了13年之久,史称“十三年战争”。1466年,波兰和条顿骑士团又一次在托伦签订《托伦和约》。根据这一和约,波兰收复了沦陷150多年的东波莫瑞和沦陷230多年的海乌姆诺地区。此时的波兰已基本实现了重新统一,仅西波莫瑞和西里西亚地区还在波兰王国的版图之外。“十三年战争”也使波兰的主要敌人——条顿骑士团从此一蹶不振,无法再与波兰抗衡。
波兰的实力助长了卡齐米日四世对波希米亚和匈牙利的野心。1457年,卡齐米日四世的内弟,波希米亚和匈牙利国王拉斯洛五世(Ladislaus V the Posthumous)病故,无男嗣,其王位分别被两国的摄政者篡取。卡齐米日四世利用亲戚关系,积极安排其子夺取波希米亚和匈牙利的王位。1471年,卡齐米日四世的长子雅盖隆契克·瓦迪斯瓦夫二世(Władysław II Jagiellończyk,1471~1516年在位)被加冕为波希米亚国王,1490年又接任匈牙利和克罗地亚国王。
1492年,卡齐米日四世逝世,其三子扬一世(Jan I Olbracht, 1492~1501年在位)继任波兰国王,其四子亚历山大一世(Aleksander I Jagiellończyk,1492~1506年在位)继任立陶宛大公。扬一世逝世后,亚历山大一世继任波兰国王(1501~1506年在位)并兼任立陶宛大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