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扬异域之饮马天竺:王玄策演义(评话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回 出西域使团踏旅途过雪山玄策话天竺

壮志名中华,旌旗卫汉勋。

国风扬异域,锐骑卷胡尘!

昭陵,位于现在的西安,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这个陵墓在考古学上非常之著名,除了它是安葬这李世民还有众多贞观能臣的之外,还有非常多的历史遗迹,其中,以昭陵六骏和十四国君长像最为著名,这些都代表了唐太宗李世民征伐四方的千秋功业。

其中,这十四国君长像,和昭陵六骏一起,位于昭陵的北司马门内。按照《新唐书》记载:这十四国的君长,大多是臣服于唐王朝那些周边部落的首领,比如突厥的颉利可汗、阿史那社尔,吐蕃的松赞干布,还有新罗的乐浪郡王金贞德等等,这都是历史上数得着的人物!

这其中有一位值得注意,此人是帝那伏帝国的国王阿罗那顺,但如果查一查,帝那伏帝国应该属于现在印度的比哈尔邦。看过《西游记》的人大多知道,在唐朝时期,咱们称印度为“天竺”,而就在唐朝时期,天竺也不和唐朝直接接壤啊,那这个国王为什么会被立在昭陵的十四国君长像之中,表示对唐朝的臣服呢?咱们书中代言,这牵涉到了唐太宗时期的一次著名的外交行动,而这一切的事,还要从大唐贞观年间说起。

大唐贞观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648年农历四月前后,现在的克什米尔地区出现了一支队伍,队伍的核心是三辆大车,车上有车老板儿。在大车的旁边,还有三十二个人,一水儿的骑兵,头前一个小伙子还拿着旗帜,上面写着汉字,一看就知道,这是唐朝的使团!而且来的人,那都是精锐!

为什么说是精锐呢?在这支使团队伍中,三十个人的装备很统一,都是压骑白马,岁数在二十岁往上,三十岁往下;右手马槊,左手圆盾;左腰挎着一把唐刀,右腰配着弓箭,头戴圆顶银盔,身披山字纹细鳞甲、白色披风,左右胸各有一片护心镜,打磨得锃明刷亮!咱们书中代言,这就是唐代最负盛名的铠甲之一:山字纹铠!

而在队伍中,有两个人的装扮,稍微有点不同,头上也是银顶圆盔,身披银色鳞甲,左右肩有吞肩兽,左右胸各有护心镜,远远看去,他们俩浑身上下都闪着银光,明晃晃夺人二目!咱们书中代言,这种铠甲几乎就是唐代的标志,叫明光铠!再往他们俩身上看,座下都是一匹大青马,着绿色披风,从这个颜色就可以看出,两个人都是七品的官员。其中一人跳下马来,平顶身高大概六尺挂零,面似冠玉,眉分八彩,目若朗星,三绺墨髯随风飘摆,长得挺帅,看岁数,大概在三十五左右,腰间一把唐直刀。此人就是本书最主要的人物、此次出使行动的正使——王玄策,现在的官衔是正七品上的右卫率府长史。

而另一个人,身高七尺,面如镔铁,豹头环眼,压耳毫毛拧着劲儿地往上长,腰里藏着一把铁鞭,掌中一把加了号的长槊,上秤约约,得六十斤上下,一看就是员猛将!看这岁数呢,大概三十不到。此人就是这次出使行动的副使,也是武官——蒋师仁,官衔是正七品上的致果校尉。

有人问了,这支队伍出现在克什米尔地区,他们要去哪儿呢?告诉您,这支使团从长安出发,经西域到中亚的各部族进行外交访问。现在呢,这些任务已经完成,王玄策他们还得兜一个大圈,经克什米尔地区,奔他们的最后一站——中天竺,也就是今天的印度。可咱们说了,克什米尔地区,属于帕米尔高原,海拔高、氧气稀薄,而且温度低,别看现在已经是农历四月,但实际气温也就是零上几度而已,而且动不动就大雨倾盆。别说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就算在现在,即便不考虑国界和政治问题,只谈行军,用陆军跨越帕米尔高原也不是件简单的事。

咱们且说王玄策这一行人,他们已经在帕米尔高原上行进了七天七夜,大山翻了一座又一座,就算使团的人员都是百里挑一的精锐,现在也都被恶劣的气候折磨到了极限。又是一场大雨过后,大家呼吸都觉得困难,说实话,跟西域和中亚地区溜达一大圈,大家伙儿还从没遇上过这么折磨人的地方!咱们说副使蒋师仁,他是武官出身,行军打仗很有经验,他把大号的浑铁槊担在了铁过梁上,喘着气跟王玄策说:“王大人,咱们大家伙儿都太累了,这一场大雨,兄弟们都冷,咱们趁着雨停了,歇会儿,把衣服烤干再走吧!”

王玄策戎装骑马想象图。赵幼华绘

咱们再说王玄策呢,他一看,还真是,大家伙儿虽然谁也没发表怨言,但疲惫之色都很明显。这也难怪,这里的鬼天气太折磨人!于是王玄策一挥手:“好吧!大家伙儿休息一个时辰,然后继续上路!”

“是!”

“明白!”

于是大家伙儿儿赶紧找了一块相对平整的地方,找来一些木柴,摘盔卸甲,车夫把押着的大车也给摘了,马就近拴上,开始烤火休息,有的人把干粮拿来,互相分着吃。大家伙儿休息着,就开始聊天,聊来聊去,满肚子怨气:“哎我说哥哥,咱们在这鬼地方走了七天了,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是啊是啊,这鬼地方没法待!我都有点病了!哎我说王大人,您之前去过天竺,您说说,咱们什么时候才能走出这鬼地方啊!”

王玄策一看,大家都是怨声载道,那就想办法给大家提提神吧!

“嗯,我先问大家一句啊!你们知道咱们现在这个鬼地方是哪儿吗?”

“哎?不知道……”

“我也不知道。蒋大人,您知道吗?”

蒋师仁一听,捋了捋胡子:“王大人,依我看,咱们现在应该是在翻越葱岭。我之前在西域的军中听说过,但没想到这里这么难走!”

“嘿!可不是!满处都是雪山,天气也无常!咱们走了七天,碰上了八场大雨,我们天天都冻得够呛,真他娘的晦气!”

“对对对!”

王玄策一乐:“嗯,蒋大人说的没错,咱们现在就是在葱岭之中。但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个葱岭,据说就是上古时期的不周山!”

蒋师仁听了一蒙:“啊?我说王大人,难道这真是传说中,水神共工撞过的那个不周山?”

“没错!就是那座不周山!”

这回大伙儿一听,兴致当时就来了:“怪不得雨那么多呢!这是水神共工的地盘!”

“对对对!看来这就是神仙给咱的考验,看看咱有没有那能耐!这叫什么什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等咱们过去了,自然能成大事!”

“哎,我看也差不多,我说王大人,咱们还得多久才能越过不周山呢?”

王玄策乐了:“哈哈!大家伙儿不必太急,休息休息,你们看!”

王玄策的手往南一指:“你们看见没?再有小半天时间,翻过那座雪山,咱们就越过葱岭了!到了那边,离天竺就不远了,但是天气会突然变热,你们可小心着点!”

有个士兵听了一咧嘴:“啊?我说王大人,咱们刚出冰窖,就得进火炉啊?”

蒋师仁一听这话,又气又笑,站起来就给那个耍贫嘴的士兵一脚!

“咣!”

这个士兵没注意,当时就被踢了一个大马趴,蒋师仁一瞪眼:“他娘的!哪儿那么多废话!咱们这次出使,代表大唐,就是再苦再难,你也得忍着!”

王玄策赶紧摆摆手:“哎!蒋大人,别发那么大火,咱们这次出使,千难万险,大家有点怨言也不奇怪。我跟你们说啊,有谁想发怨言,就趁现在。等到了天竺,咱们就得代表大唐,你们谁也不许有废话!听明白没有!”

“是!”

“明白!我说王大人,天竺到底什么样啊?”

王玄策晃晃头:“天竺啊!是佛住的地方,风俗习惯跟咱们大唐完全不一样。比如说吃饭,咱们大唐的人多用箸,也就是筷子;天竺人就不一样,崇尚用手抓着饭吃。”

“啊?那不太脏了吗?”

“哎,你也别说,人家用手抓着吃多少年,也没见有什么病的,所以这就是种习俗。再有呢,天竺的古迹也是很多的,给我印象比较深的,什么摩珂菩提寺、耆阇(督)崛山等等,跟咱们大唐相比,完全是另一种风情。这些东西呢,我现在说,可能你们也想象不到,等到了天竺,咱们一起眼见为实。”

说到这有人问了,别人对天竺都不了解,王玄策怎么知道的那么多呢?这呢,我大致把原委给您讲讲。

贞观年间,大唐的国力已经从隋朝末年的战乱凋敝转入强盛,唐太宗李世民就开始开疆拓土,平南扫北、征东击西,那是威风八面啊!不过咱们这呢,仅说西线的情况。

贞观十五年前后,西线战场发生了两件大事!其一,唐太宗任命的交河道行军大总管侯君集攻下高昌,平定西域,建立了安西都护府;其二,天竺国的婆罗门使者,经西域到了唐朝的首都长安,面见唐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