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华盛顿榆树想到经济学发展的南北互补
位于美国西北部美丽城市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校园内,有一株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该校师生称其为华盛顿榆树。这棵榆树是于20世纪初从东部马萨诸塞州的剑桥嫁接到该校校园的,所以最初也可以说是女儿树。传说华盛顿将军曾经在剑桥的母亲树下向大陆军发布命令。20年后剑桥的榆树不幸枯死了,剑桥人又从华盛顿大学的榆树剪枝嫁接回去。有趣的是,40年后的1963年,华盛顿大学的榆树也死了,于是再次从剑桥嫁接回来。这棵榆树至今仍然耸立在校园里,伴着风声向行色匆匆的师生们讲述传奇故事。
我在华盛顿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每天都要几次经过这棵华盛顿榆树。我总在想,根本目标一致的两个竞争对手之间,并不必然是你死我活的关系,相反,常常是在竞争中而共同生存,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甚至在人们往往用“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来形容的市场经济中,竞争的本质也是效率而不是淘汰。没有竞争,必然是没有效率的;有了竞争,未必就水火无情。
中国的科学和文化,历史上从来是在南方与北方学问的竞争、互补中而共同繁荣和发展的,类似国画界“南潘(天寿)北李(苦禅)”的说法,几乎在所有的行当中都有所闻。改革开放20余年来的社会科学,特别是我所熟悉的经济学,更是在南北方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根据我许多年的观察,南北方经济学家之间的竞争,推动了经济学的长足进步。而南方人的细腻、北方人的粗犷也都反映在两地学者做学问的过程中,以至竞争过程中的反差更多地表现为互补性。
迄今为止中国的改革开放,具有从南到北、由东及西的区域性推进特点。得天时、地利、人和之利,东南沿海地区创造并积累了丰富的改革开放经验。相应地,无论从理论指导实践的角度,还是从实践丰富理论的角度,沿海各省市的经济学研究都显示出勃勃生机,引导着理论创新的潮流。
浙江省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改革开放以来更是以其制度创新经验的丰富性著称。人们首先会想到的是其著名的乡镇企业“温州模式”。这个模式不仅仅是依靠私人经济的力量繁荣一方水土的发展经济学经典案例,还是顺应制度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创新的制度经济学实验场地。实践的这种创新性,反映在经济学研究中,就形成了浙江省经济学家的务实特点。我本人一直与浙江省的经济学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也与浙江省的经济学家保持着无间的友谊,从中我获益良多。
《浙江社会科学》一直是我喜爱的学术性杂志之一。我和我的一些同事也乐于以自己的研究结果为该刊撰稿,一些拙作曾有幸于该刊面世。这本杂志虽然不是封闭性的,但也更多地表现出浙江省社会科学家的研究特点。我希望它成为南北学者交流思想、切磋学问的一个园地,给全国的社会科学家提供机会,用南北两地的养料共同哺育中国社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