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们刚刚目睹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世博会,这场国际间的设计“竞赛”佐证着中国的崛起,但一些明显的问题仍然困扰着这个国家的国民和其中的建筑内行们,附带着我们对中国建筑的反思与怀疑。
历史从未停止,但却会反复。当我们挥手告别21世纪的前一个十年,迎来下一个十年曙光的时候,我们仍然感到难以乐观。21世纪的前一个十年,我们能够从零散的节点上看到中国建筑前进的道路,比如国家大剧院、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
十年前,国家大剧院招标立项。这座建筑带来了上至建筑专家、下至普通民众的普遍指责。虽然,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国家大剧院算不上一座好建筑,但是西方当代建筑的引入,以及对中国建筑的冲击还是很有裨益。在全球化的今天,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只有尊重客观规律,“与狼共舞”才能提高中国建筑的整体水平。2008年北京奥运会让我们见证了好的范例,其建筑招标制度的公平、公开和透明保证了好建筑的产生。然而上海世博会对中国馆的招标,却被限制在全球华人之中。为什么中国馆的招标仅限在全球华人之中?为什么奥运会积攒的经验教训不能在世博会吸取借鉴?我们与其对中国馆的招标感到困惑,不如将其看做一个机会。这是一个成全我们建筑设计制度的机会。我们如何不能邀请政府部门、房地产商、业主、普通民众和研究学者一起,在一个相对公正的平台上辩论。因为公平合理的制度需要更多关联者们公平地参与和表达。
在西方,建筑艺术自古以来就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在中国当下,建筑师的地位往往被“权力”和“财力”淹没。虽然他们被戴上了“贵族”的皇冠,但是话语权缺失,专业的精神和自我的空间被现实的利益遮蔽。
我们必须谦卑地承认,中国主流的建筑审美水准仍然停留在崇尚立面设计的“古典时代”。公众的困惑也在于此。但是主流审美水平的落后并不妨碍好建筑的产生。我们不指望一次世博会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公众需要了解真正的答案。比如,公共建筑如何能倾听专家的意见,公众如何才能平等地参与。是否可以在涉及公共项目的时候,举行一次公开透明的听证会等。
中国建筑到底与世界建筑有多远?任何一个量化的词汇都有可能招致民族主义者们的情绪抵触,也很难客观地描述现实。传统可以打破,规律必须遵循。中国建筑只有借助当代建筑的设计理念和手法,才能找寻到中国人的情感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