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篇 Special Topics
Y.2 油气价格低迷下的阿拉伯世界:出路与前景
摘要: 2014年6月以来,全球油气价格持续走低。当前油气低价对阿拉伯世界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一方面有望推动阿拉伯世界产油国加速经济转型,另一方面也会对阿拉伯各国的社会统治基础、地区治理架构乃至中东热点问题带来深远影响。面对油气价格低迷带来的压力,无论海湾地区的阿拉伯产油国,还是埃及等油气生产和消费国,都开始进行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尝试。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地区秩序失衡和全球国际格局转型背景下,未来阿拉伯国家发展转型的前景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
关键词: 中东 石油 阿拉伯世界 油气价格 发展转型
一 油气低价时代的来临及其根源
2014年6月以来,全球油气资源价格开始持续走低。据美国能源情报署(EIA)统计,2016年1月和2月,西得克萨斯轻质原油(WTI)价格分别为31.68美元/桶和30.32美元/桶,欧洲北海布伦特原油(Brent)价格也在2016年1月跌到了30.70美元/桶,均为2003年以来的最低价。虽然西得克萨斯轻质原油价格和北海布伦特原油价格在2016年6月分别回升到48.76美元/桶和48.25美元/桶,但二者距2008年6月的133.8美元/桶和132.32美元/桶的价格高位,仍有很大差距。油价连续下跌幅度之大,几乎超出了所有观察家的分析和想象(见表1)。
表1 2001~2015年国际原油市场平均价格
资料来源:U. 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EIA),Spot Prices for Crude Oil and Petroleum Products, September 21, 2016.
相比之下,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减排压力,被视为清洁能源的天然气价格跌幅则相对较小。2010~2015年,美国亨利港(Henry Hub)天然气平均价格分别为每百万英热单位(Btu)4.37美元、4.0美元、2.75美元、3.73美元、4.37美元和2.62美元,同期液化天然气平均价格分别为每百万英热单位11.83美元、15.12美元、10.98美元、9.94美元、9.56美元和4.97美元。2016年3月,亨利港天然气价格一度跌至每英热单位1.73美元,成为数十年来的最低价格。不仅与价格高位时期的每英热单位13.42美元(2005年10月)和12.69美元(2008年6月)难以相提并论,也远低于2014年2月的6美元。2011~2015年,日本液化天然气年底(12月31日)到岸价格,分别为每百万英热单位14.73美元、16.75美元、16.17美元、16.33美元和10.31美元;同期德国液化天然气年底(12月31日)价格分别为每百万英热单位10.49美元、10.93美元、10.72美元、9.11美元和6.61美元。与2008年以来的价格高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见表2)。
表2 2001~2015年全球主要天然气市场价格
资料来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Natural gas),June 2016.
面对油气价格持续低迷的状态,国际社会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看法:较为乐观的看法认为,目前国际市场上油气资源的价格或已“触底”,持续近两年的“油价低迷即将结束”。对市场前景持悲观看法的观察人士则认为,在当前全球油气资源供求关系继续失衡的情况下,国际市场上油价反弹仍将是“有限的”,甚至不能排除国际油价再次走低的可能性。退而言之,“即便未来趋势是上涨,也很难看到油价重回每桶100美元左右的水平,两年前这个水平还显得很正常”。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6年10月发布的《区域经济展望:中东与中亚》报告认为,2016年国际市场上的石油均价约为43美元/桶,2017年将会上升至51美元/桶,到2021年石油均价仍会保持在60美元/桶以下。美国能源情报署的预测相对乐观一些,该机构在2016年5月公布的《2016年国际能源展望(IEO)》报告中,参照欧佩克的投资和生产决定、全球能源需求、非“欧佩克”国家的经济状况等要素提出了关于未来油价长期发展趋势的两种场景。在低油价情境下,如果经合组织(OECD)以外的国家能够在2012~2040年保持3.9%的GDP增长率,那么2040年的原油价格大约为76美元/桶(按照2013年美元购买力计算);如果在此期间非经合组织成员国家的GDP增长率保持在平均4.5%以上,原油价格将会在2020年达到149美元/桶,2040年将会进一步增至252美元/桶。该机构在9月发布的《短期能源展望(STEO)》中也指出,2016年和2017年北海布伦特原油平均价格大约分别为43美元/桶和52美元/桶,同期西得克萨斯轻质原油平均价格则分别为42美元/桶和51美元/桶。2016年和2017年的天然气价格将会逐步回升,但仍会在低位运行,美国亨利港天然气均价将分别为每百万英热单位2.42美元和2.87美元。
国际油价持续低迷,直接原因是国际油气市场供求失衡。2015~2016年国际油气资源市场,基本上延续了2014年以来的供需失衡状态,即油气资源生产增长明显高于消费增长,造成市场供应过剩,从而拉低油气价格。据英国石油公司(BP)2016年6月发布的《全球能源统计报告》,2015年全球石油产量为43.619亿吨,比2014年的42.287亿吨增加3.1%。其中“欧佩克”国家石油产量为18.066亿吨,比上年增长4.2%,占全球石油生产总量的41.4%;其他非“欧佩克”国家石油产量为25.553亿吨,比2014年增长2.4%,占全球石油总产量的58.6%。消费方面,2015年全球石油消费为43.313亿吨,比2014年增长1.9%。其中经合组织成员国石油消费为20.564亿吨,比上年增长1.1%;非经合组织成员国石油消费为22.749亿吨,比上年增长2.6%。全球石油生产的增长明显高于消费增长,供大于求现象明显。天然气领域也是如此。2015年,全球天然气总产量约35386亿立方米,比2014年的34632亿立方米增加2.3%。而2015年全球天然气消费约为34686亿立方米,比2014年的34102亿立方米增长了1.7%。显然,天然气生产和消费的增长并不同步,同样存在严重的供需失衡局面,仅2015年生产盈余就达到700亿立方米。由于受2015年暖冬影响,美国天然气库存已经在2016年下半年达到了“创纪录”的高点。
从深层看,造成国际能源市场失衡、油价低迷,还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国际能源结构性变化引发的影响。近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全球“页岩革命”持续发展。2008~2013年,美国页岩油产量以平均每年50%的速度增长。这不仅成功扭转了长期以来美国原油生产下降的趋势,还使美国在全球能源市场上的份额和话语权大幅提升。2015年下半年以来,迫于低油价带来的压力,美国境内页岩油生产下降。然而,经过前期勘探和开采成本的沉淀,以及开采效率和技术的提升,目前美国页岩油开采成本已从2014年的平均每桶60~70美元降至每桶30~50美元。一旦油价反弹至每桶50美元以上,一些美国生产商便会迅速恢复生产。加拿大、中国、阿根廷也分别成功地实现了页岩油气的商业性开发。此外,阿尔及利亚、奥地利、墨西哥、波兰和俄罗斯也在积极从事页岩油气资源的开发。
与此同时,其他可再生性新能源也发展迅速。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减排压力,以及持续多年的高油价,迫使各国不得不寻找碳氢能源之外的可替代能源,形成一波发展可再生性新能源的浪潮。2010年全球太阳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为41346兆瓦,2014年便已达到179998兆瓦,2015年更达到230606兆瓦,增幅高达28.1%。2010~2015年全球累计安装风电机组产能分别为197663兆瓦、239177兆瓦、284698兆瓦、320633兆瓦、371893兆瓦和434722兆瓦,增长率分别为23%、21.0%、19.0%、12.6%、16.0%和16.9%。其中,中东地区累计风电装机产能从2014年的157兆瓦增加到2015年的274兆瓦,增幅高达74.5%。在核电方面,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2015年公布的《世界核电反应堆》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全球范围内投入运营的核电反应堆共438座,装机容量为376216兆瓦,在建核电反应堆70座,装机容量为68450兆瓦。除太阳能、风能和核能外,地热能、生物燃油等其他新能源技术同样发展迅速。新能源的发展逐步减轻了人类对碳氢能源的依赖,使传统的能源产品开始相对过剩。
第二,欧佩克成员国拒绝“限产保价”的政策影响。以沙特等国为首的欧佩克组织是全球石油生产领域的“巨无霸”,其成员国拥有全球71.4%的石油探明储量,在全球石油生产中占有40%以上的份额。面对2014年以来供需失衡局面,沙特等欧佩克成员国为保住市场份额,拒绝采取任何限产措施,听任国际油气过剩局面进一步发展。直到2016年9月份,欧佩克成员国才在阿尔及利亚达成有限减产协议,同意将原油日产量控制在3250万~3300万桶。
除此之外,伊朗解除制裁对欧佩克限产保价措施效果的冲击也非常明显。伊朗是全球举足轻重的油气资源大国。在遭受西方国家多年孤立与制裁后,伊朗国内百业待兴,迫切需要通过能源出口提振经济,升级国内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水平。2015年7月伊朗核协议达成后,国际社会开始解除对包括伊朗油气生产、加工、出口和金融等领域的制裁。伊朗在制裁解除后的目标,一是提升国内产能,将其恢复至遭受制裁前350万~400万桶/天的水平;二是努力扩大出口,夺回在国际原油市场上的份额,恢复至250万桶/天的水平。因此,伊朗对欧佩克限产建议毫无兴趣。
第三,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也对油气价格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近年来,世界经济虽然摆脱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拖累,但普遍增长乏力。2011~2015年全球GDP增长分别为3.1%、2.4%、2.3%、2.63%和2.4%,明显低于2008年之前的经济增速。世界银行在2016年6月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预测,2016年世界经济增速将保持在2.4%, 2017年约为2.8%, 2018年才能回升至3.0%。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势必会影响到能源消费增长。
二 油价低迷对阿拉伯世界的影响
在22个阿拉伯国家当中,既有日产原油上千万桶的沙特,也有日产原油数千桶乃至数百桶的叙利亚、约旦等国,还有压根就不生产石油的黎巴嫩和吉布提。油气资源价格持续走低对这些阿拉伯国家的影响不尽相同。根据油气出口收入在这些国家财政收入中所占的份额,我们大致可以把阿拉伯世界分为油气资源出口国(生产国)和进口国(消费国)两大类。囿于篇幅,本文仅就上述两种类型的阿拉伯国家进行简要分析。
(一)持续低油价造成海湾产油国财政压力增大,并可能从经济领域外溢到政治领域,影响其未来社会与政治稳定
对于以能源资源为主要财政收入的阿拉伯产油国来说,能源是国家经济安身立命之本,油气价格低迷的最直接影响,便是这些油气资源生产国财政收入和外汇大幅跳水。根据美国能源情报署估算,2013~2015年,阿尔及利亚净石油出口收入分别为557亿美元、482亿美元和238亿美元,跌幅分别为11.7%、13.5%和50.6%。在海湾地区的产油国当中,2013~2015年,沙特的石油净出口收入分别为2838亿美元、2468亿美元和1301亿美元,跌幅分别为7.4%、13.0%和47.3%;同期,科威特石油净出口收入分别为911亿美元、804亿美元和397亿美元,跌幅分别为5.2%、11.7%和50.6%;同期,卡塔尔石油净出口收入分别为433亿美元、384亿美元和197亿美元,跌幅分别为3.9%、11.3%和48.7%;同期,阿联酋石油净出口收入分别为582亿美元、531亿美元和285亿美元,跌幅分别为3.9%、8.8%和46.3%。从更大范围看,包括伊朗、印尼、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尼日利亚、安哥拉和阿拉伯产油国在内的欧佩克成员国,2015年石油出口净收入为4040亿美元,比2014年的7530亿美元减少46%,是“2004年以来欧佩克收入最低的一年”(见表3)。
表3 主要阿拉伯产油国2014~2015年石油出口收入
资料来源:U. 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OPEC Revenues Fact Sheet, June 14, 2016.
当前,低油价对阿拉伯油气生产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第一,对国内经济增长和政府公共财政形成巨大压力。大部分海湾产油国80%以上的财政收入来自石油产业,因此,石油收入下降会直接转化为财政危机。以沙特为例,石油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70.8%,上升至2014年的90.3%。2014年以来,油价快速下跌让沙特政府财政收入面临巨大压力。2015年,沙特的财政赤字为979亿美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5%,这是沙特自2009年以来首次出现财政赤字。在2015年底沙特官方公布的年度预算中,2016年财政预算赤字为870亿美元。从沙特2016年上半年实际财政支出来看,其实际财政赤字将会远远高于这一数字。为了平衡巨大的财政赤字,沙特政府不得不动用外汇储备,对内发行债券200亿里亚尔,对外向国际财团借款100亿美元,并向国际市场发行债券175亿美元。据统计,沙特外汇储备已经由2014年的7320亿美元降至2016年8月的5620亿美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16年沙特的GDP增长率将由2015年的3.5%降至1.2%。2016年4月,惠誉评级将沙特主权信用评级从“AA”降至“AA-”,展望为“负面”。
第二,国内政治稳定面临的压力骤增。在阿拉伯产油国,石油收入与政权稳定紧密相连,这也是海湾产油国能够在2011年以来的“阿拉伯之春”中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换言之,石油收入可以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福利性社会补贴,化解民众对政府的失望和不满情绪。一方面,大量政府补贴造成市场价格严重扭曲、难以为继,比如在沙特,一升石油的价格只有16美分,甚至不及一瓶水的价格;另一方面,长期的高额补贴使大多数民众都习惯于这种寄生性的高福利生活,增加了社会变革的成本和压力,因为“要减少国民的福利,几乎近似虎口夺食,也必定会有政治势力来利用民众对削减福利的不满”。2015年初,科威特一度取消对柴油和煤油的官方补贴,最终因民众强烈反对不得不放弃。与此同时,石油收入锐减迫使这些国家不得不采取措施削减各种补贴,节省财政开支,这就难免会影响到民众的各种福利性补贴,政权稳定性面临的风险也会随之上升。正因为如此,有国外学者指出,“海湾地区政权稳定性面临的风险正在上升”, 甚至有美国媒体公开宣称,应当开始为“沙特王国的崩溃做好准备”。
第三,对外政策领域面临的掣肘上升,财政吃紧让海湾产油国干预地区局势的能力日益受限。“阿拉伯之春”发生后,以沙特为首的海湾产油国为扩大自身影响力,积极参与各国内部政治重建进程,其中尤以利比亚、也门和叙利亚内战最为突出。2011年以来,沙特的军费开支年年递增,从2011年的485.3亿美元激增到2014年的807.6亿美元,2015年更是高达871.8亿美元,在当今世界各国的军费开支中仅次于美国、俄罗斯等军事大国。2011年,沙特军费开支占GDP的比例为7.2%, 2013和2014年分别上升至9.0%和10.7%, 2015年则达到了13.7%。在石油财政收入日渐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包括沙特在内的阿拉伯产油国不得不削减其在军事和安全领域的投入。比如,沙特已经将2016年的军事和安全预算削减了30%,其他国家也在采取类似的举措。显然,资源投入趋减意味着阿拉伯产油国对周边地区的政治影响和军事投射能力将逐步递减。
(二)对阿拉伯油气进口国来说,低油价既带来改善经济困境、加速经济转型的机遇,也带来新的挑战
一般来说,油气资源价格下跌有助于财富从进口国转移到消费国,这对依赖油气资源进口的国家当然是个好消息。但在阿拉伯世界,纯粹的石油消费国只有黎巴嫩等极少数国家,其余大多数既是油气生产国,又是油气消费国,因此,油气资源价格波动对它们的影响颇为复杂。而且,阿拉伯世界各国经济和政治联系密切,经济波动具有较强的传导性,产油国的经济困境也会不可避免地传递并影响到其他阿拉伯国家。
从有利因素来看,油气资源价格下跌有助于减轻阿拉伯油气进口国在能源补贴方面的财政负担,借机推进能源价格改革和经济转型。目前,阿拉伯世界中的埃及、约旦、巴勒斯坦、黎巴嫩和叙利亚等国,普遍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油气价格低迷无疑有助于其减少在此领域的外汇开支和财政压力。以埃及为例,从2005~2006财年到2009~2010财年,埃及用于国内燃油消费的财政补贴,从72亿美元增加到119亿美元,涨幅高达65%。2013~2014财年,埃及用于能源补贴的预算约为210亿美元,占其GDP比重的8.5%。巨额财政补贴不仅造成了大量能源浪费,也严重扭曲了市场价格,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从2014年7月开始,埃及开始实施削减能源补贴的新政,柴油价格在2014~2015财年上涨了64%~78%,天然气价格上涨了175%,汽油和电力价格也出现了大幅上涨。此举使埃及在2014~2015财年节约开支60~140亿美元,能源补贴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由20%缩减至13%,极大地缓解了埃及政府的财政压力。
此外,油气价格低迷还有助于缓解部分阿拉伯油气进口国的经济困境,促进国内经济转型。阿拉伯货币基金组织(AMF)在2016年4月9日发布的《阿拉伯经济展望报告》中指出,2016年,阿拉伯国家的经济增长将继续受全球经济环境、部分阿拉伯国家内部环境以及财政改革的影响。然而,阿拉伯石油进口国的快速发展将有效减轻上述消极因素对阿拉伯国家整体的影响,预计2016年阿拉伯国家整体经济增长率将达到2.8%, 2017年将回升至3.1%。报告认为,与阿拉伯石油出口国相比,石油进口国的增长会更快一些。预计2016年阿拉伯石油出口国的经济增速为2.6%, 2017年为3.1%,其中,海合会国家2016年的经济增速预计为2.5%, 2017年为2.6%。相比之下,阿拉伯石油进口国的经济表现将更为强劲,预计2016年经济增速为3.8%, 2017年有望达到4.3%。
从不利因素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油气价格低迷将会造成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运输等领域的国际投资急剧减少,不利于各国油气资源产业的健康发展,甚至一些新发现的油气资源项目和新能源项目也不得不放缓进展。第二,来自阿拉伯产油国的侨汇收入出现大幅下降,经济困难和就业压力也随之加剧。长期以来,大量来自非产油国的阿拉伯劳工在海湾地区工作,侨汇收入已成为不少非油气出口国的重要外汇来源之一。据沙特官方媒体《阿拉伯新闻报》2016年2月1日报道,2015年在沙特就业的外籍劳工人数约972万人,其中900万人在私营部门就业,当年外籍劳工向境外汇款额高达1569亿里亚尔,同比增长2.3%,创22年以来新高。随着海湾产油国工作岗位减少,并开始采取限制外国劳工、促进本地就业的新政策,这些阿拉伯劳工及相应的侨汇收入将随之下降。一方面是居高不下的适龄就业人口(不少阿拉伯国家25岁以下人口超过60%),另一方面是工作岗位增长缓慢甚至出现下降,从而形成空前庞大的失业人群。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中东地区青年人的失业率已从2011年的25%上升至2015年的30%,是全球平均失业率的两倍。第三,来自阿拉伯产油国的经济援助开始下降,进一步增加了外汇收支平衡的压力。2011年中东爆发“阿拉伯之春”后,以沙特为首的阿拉伯产油国曾对埃及等国提供了一系列经济援助。在阿拉伯产油国财政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它们对其他阿拉伯国家的经济援助也会逐步削减。据统计,2013~2014财年,埃及从海湾阿拉伯国家获得的外汇收入约390亿美元,其中来自埃及劳工的侨汇收入约200亿美元,沙特和其他阿拉伯产油国对埃及的官方援助为190亿美元。2014~2015财年,海湾国家对埃及的援助下降为120亿美元,同期埃及的外汇储备只有200亿美元左右。
三 油气低价下的出路与前景
面对油气价格低迷带来的政治、经济和外交等压力,阿拉伯世界各国纷纷加快社会改革与经济转型步伐。一方面,对内通过削减补贴、压缩公共开支、进行机构改革、调整产业结构等加快经济转型;另一方面,对外广开财路、推进出口多元化、在国外发行债券、大力引进外资等以摆脱经济困境。这些努力既有应对油气价格低迷下财政困难的短期考虑,也有着眼于“后石油时代”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其中以沙特和埃及的经济改革与发展转型计划最具代表性。
沙特以2015年阿卜杜拉国王驾崩后领导人更替为契机,开始了新一轮的社会经济政策调整,内容涉及政府改革、战略定位、财政平衡、项目管理、法规审查及绩效考核等计划。2016年4月,沙特官方正式公布了《2030愿景》,该计划提出了未来沙特发展的三大远景支柱,将沙特定位为“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中心”“全球投资的动力中心”和“亚、非、欧三大洲的枢纽”。根据《2030愿景》计划,沙特政府将出售阿美石油公司5%的股份,以建立世界最大的主权财富基金;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私营经济,计划在2030年使中小企业对GDP的贡献从20%提高到35%,使私营经济对GDP的贡献比例从40%提升到65%。同时将失业率从11.6%降低到7%,将就业人口中女性的比重从22%提高到30%;大力推进国防和油气行业的“本土化”,使本国国防工业能承接沙特50%的军费支出(目前这一比例仅为2%),同时将油气行业的本土化程度从40%增加到75%。此外,该计划还提出要“吸引急需的人才”,承诺给常驻的外籍人口提供绿卡,方便其在沙特长期工作。2016年6月7日,沙特内阁会议又通过了《2020年国家转型计划(NTP)》,该计划是《2030愿景》的组成部分,其核心目标是大幅提高非石油经济收入,到2020年创造45万个就业机会。这些主要目标包括:①大力发展矿业、旅游业等非石油行业,到2020年创造45万个就业机会;②加速私有化改革,计划到2020年实现非石油经济收入增长三倍的目标;③引入间接税,进一步削减水、电补贴,力争到2020年削减补贴2000亿里亚尔;④降低政府部门工资水平,使其在财政预算中的比例从45%降至40%; ⑤斥资720亿美元落实500多个工业振兴计划;⑥将原油开采能力维持在1250万桶/日,同时将天然气产能从110亿立方英尺/日提高至178亿立方英尺/日;⑦将每年正朝的朝觐人数由150万增至250万,副朝人数由800万提高至1500万;⑧扩大外国直接投资,使之从300亿里亚尔增至700亿里亚尔;⑨将沙特本国公民的失业率从11.6%降至9%,将妇女的就业比例从23%提高至28%; ⑩提高非石油部门的出口,使之从1850亿里亚尔增至3300亿里亚尔;⑪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使旅游业投资由1450亿里亚尔增至1715亿里亚尔;⑫打造一个海洋产业国际综合体,创造8万个就业机会,将每年的进口额减少120亿美元。
国际社会对沙特官方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存在很大争议。支持者认为,“国家转型计划”不仅是沙特提振经济的重要举措,也是“沙特为适应‘后石油时代’挑战而做出的明智决策”。“如改革深化如愿,势将导致中东地区乃至国际经济的一些深层次、趋势性变化。届时,沙特将不再仅局限于扮演国际油价风向标的角色,而将成为中东经济走势甚或改革动向的晴雨表。”批评者则认为,《2030愿景》当中“充满了新自由主义的主流陈词滥调,只是新瓶旧酒,而且缺乏具体实际措施”。英国伦敦大学的尼克·巴特勒教授更是直言批评该计划“完全不切实际”。在巴特勒教授看来,“沙特到2020年将不再依赖石油收入,简直比梦话还要乌托邦”。不切实际的《2030愿景》只会让混乱的局面“更加糟糕”,甚至主持拟定改革蓝图的副王储萨勒曼也有可能“被踢出历史舞台”。因此,“对于沙特以外的国家来说,这种战略的幼稚是另一个不受欢迎的动荡和危险的源头”。
埃及是另一个典型例证。从2014年开始,塞西总统领导下的埃及就开始了经济转型的各种努力。塞西政府的经济转型举措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改革国内财政制度,努力减少财政赤字和对外经济依赖。塞西在当选总统后不久,就要求修改2014~2015财年的预算案,大幅削减财政赤字,将其控制在GDP的10%以内。长期以来,石油和食物价格补贴一直是埃及政府沉重的财政负担。据统计,从2002~2013年,埃及用于能源补贴的财政开支年增长率为26%,每年用于食品补贴的开支约在30亿美元以上。从2014年7月5日起,埃及政府借助油价回落的时机,开始大幅削减能源补贴,由此引起国内油价大涨,92号辛烷汽油价格上涨40%, 80号辛烷汽油价格上涨78%,柴油价格上涨63%,天然气价格更是上涨了175%。2016年7月1日起,埃及政府开始采取“阶梯电价”,逐步取消电力补贴,电价将根据不同用电量分别上涨25%~40%,并计划在未来几年内逐步取消所有用电补贴。
二是开展大规模的经济振兴计划。为缓解国内对粮食进口的依赖,塞西总统在2014年提出“百万费丹”(1费丹约合4200平方米)土地开垦计划,不久又追加到150万费丹,该计划通过打深井抽取地下水灌溉的办法,使首都开罗西部沙漠腹地西米尼亚等地变成良田。2014年8月,埃及政府还启动了规模宏大的“新苏伊士运河计划”,拓宽、疏浚长约37公里的旧河道,并开挖一条长约35公里的新河道。工程造价约82亿美元,主要通过对埃及国内民众发行利率为12%的债券来进行融资,全部工程已在2015年8月6日前全部完成。除运河扩建工程外,塞西政府还有一个更为雄心勃勃的运河发展计划,即围绕大运河地区建立一个国际工业园区和物流中心的“苏伊士运河地区发展工程”。该工程除了要扩大政府财税来源外,还试图借助运河经济和外来投资推动埃及工业换代升级,改善其国内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新运河通航之后的第二周,塞西总统即发布命令,宣布在苏伊士运河走廊460平方公里内创建一个“苏伊士运河经济特区”,特区内将实施被重新修订过的83/2002号法律。经济特区建设规划涵盖了东塞得港、西塞得港、艾因-苏赫纳、阿达比耶、阿里什、阿尔-托尔六座港口和一些机场、跨河隧道、高速公路网等基础设施,其中艾因-苏赫纳将建成一座工业中心,塞得港东部将会建成一个集工业、海港和物流为一体的中心。根据目前的18项主要工程建设规划,未来经济特区内将会建成1000多家工厂,涵盖造船、航海、汽车制造、石化、物流运输、食品加工、水产养殖等众多产业。建成后每年可以为埃及带来1000亿美元的财税收入,并在未来15年提供至少100万个以上的工作岗位。尽管2015年苏伊士运河总收入只有51.75亿美元,低于2013年的53.01亿美元和2014年的52.32亿美元,但运河通航能力却明显提升,整个经济形势也出现了向好迹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6年4月12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指出,埃及的宏观经济稳定计划和结构性改革已“初见成效”,预计2016年埃及的经济增长率将达到4%。不过,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内的一些国际经济机构随后又下调了对埃及经济增长的预期,在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背负各种沉重包袱的埃及经济要想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恐怕仍需要一段时间。
目前,要想对阿拉伯各国的经济改革与社会转型计划进行评价为时尚早。毫无疑问,低油价既给阿拉伯世界各国带来了空前压力,也是各国推进各项改革、加快经济转型的重要动力。无论是沙特等油气生产国,还是埃及等油气消费国和出口国,都已认识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的困境和缺陷,并在为摆脱这种困境而积极努力。对阿拉伯世界的社会发展转型,我们应给予更多耐心和宽容,相信阿拉伯世界最终会以自己的方式和路径实现“凤凰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