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划定十三行历史街区保护紫线
2004年2月1日,建设部颁布实施《城市紫线管理办法》,自此,广州市不少专家学者呼吁,为十三行历史街区划定保护紫线,使还没有被破坏的历史街区得到积极保护,使正在进行的破坏行动得到坚决制止,使已经被破坏了的历史文化遗存得到有效复原。
城市紫线,是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除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紫线管理就是对划定城市紫线和对城市紫线范围内的建设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一 对历史街区要有敬畏之心
打开广州城市地图,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其保护完好的历史文化街区,实在不多;很难找到一块面积较大、历史风貌尚未被大肆破坏的历史地段。曾被古老城墙包围的城区,全都建起了大型玻璃幕墙的高层建筑;很有特色的骑楼街被拦腰砍断;风格统一的历史街坊已不复存在。相比之下,十三行路以北、桨栏路以南、人民路以西、康王路以东,建于清末民初的十三行街区还是比较幸运的,多少还显现出一些古典风貌(见图1-6)。十三行路以南的文化公园本来是保留有十三行夷馆遗址的一片公园用地,只因投机性的突击开发,遭到不可挽回的破坏。
图1-6 十三行历史街区
“十三行”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出现的、半官半商性质的、国家级的对外贸易组织。它预示着国际资本主义经济贸易将越来越深刻地影响闭关锁国的封建主义经济模式。存活了近160年的“十三行”记载了一个特殊的文化制度和特殊的战争背景,构筑了一个对国内政治有重大影响的经济特区和对世界文明有贡献的国际舞台,在迎接中国近代社会的体制演变中,无疑具有某种划时代的作用。
十三行时期所形成的城市街区、码头、仓库、商馆、驿站、洋行、公行、园林、寺庙、会馆、工场、税口、炮台、村镇等,都曾是“中国第一商埠”的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经济“增长极”,对此后的城市建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十三行夷馆是中国大陆最早引进西方建筑文化的实例,十三行路南北的街巷、文化遗址、文物建筑、水体和绿地,可以统称为十三行历史地段,或十三行历史街区。其当代街巷基本上是在鸦片战争大火焚毁后的废墟上兴建而成的商铺屋或骑楼街,传承了十三行时期的建筑文脉,富含十三行历史文化信息,见证了广州100多年的近代历史。发生在该地段的近代城市建设活动是在中国封建王朝严酷的营造等级制度下,出现的中西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第一个高潮。西堤是“十三行”的“后生”或十三行历史地段的外延,有许多近代大型公共建筑和纪念性构筑物。十三行历史街区经历了火烧连营、飞机轰炸、大拆大建的百年沧桑,才形成如今这般模样。
十三行历史街区完全符合划定城市紫线的标准。这里是历史(文物)建筑、构筑物及其风貌环境所组成的城市核心文化地段,为确保该地段风貌特色的完整性而必须进行建设控制。虽然这里被正式命名的文物建筑只有西堤的两栋近代建筑和一座体量很小的纪念碑,但不能否定其他历史建筑遗存的文物价值。现在暂时不为文物,不见得不久的将来就不是文物。因为文物保护是动态的。如《上海市历史文化保护与优秀建筑保护条例》已把时间跨度的下限拉近了30年。《威尼斯宪章》早就扩大了文物古迹的概念:文物古迹不仅包括单个建筑物,而且包括“能够从中找出独特的文明、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或乡村环境”。“文物古迹保护包括一定规模的环境保护,不能与其所见证的历史和其产生的环境分离。”十三行历史街区及其相关历史地段,既是千年商都——广州商埠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也是开展涉外商贸旅游难得的文化资源与代表性的景观环境。
二 要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划定紫线,实现城市科学的发展,这是真正的硬道理。回顾国际名城保护运动的过程,没有理由不努力保护好十三行历史街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为了发展经济,对历史城区进行了肆无忌惮的拆除,造成文化资源的大量消失。为此国际社会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如法国的《马尔罗法令》(1962),日本的《古都保护法》(1966),《内罗毕建议》(1976),《马丘比丘宪章》(1977),《华盛顿宪章》(1987),以及保护历史园林的《佛罗伦萨宪章》(1982),等等。
中国的有关法律已制定、已颁布的也不少,但有效执行的并不多。打起官司来,往往输的都是文物部门或弱势群体。有关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的紫线、生态水体保护的蓝线、环境绿化保护的绿线等,这些有益于公共利益、社会长远利益,符合人伦道德、自然伦理的“线”往往得不到权力与法律的保护。
划定紫线,是坚持社会进步和城市文明的体现。它涵盖历史学、人文学、宗教学、景观学、建筑学,生态环境、管理工程、旅游经营等多方面的知识和规律。除了十三行商馆区,泛十三行所含的文物古迹与历史文化街巷同样需要“紫线”保护(见图1-7)。划定紫线有很强的政策性,涉及各方面、各部门、各集体和个人的实际利益,要充分体现浓郁的人文民主化思想,运用科学技术、空间艺术等方法。划定紫线,除了有利于保护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形态的历史文化遗存,还可以保护、承载有关各种人类口头的、非物质性的文化遗产以及无形的文化生态环境。
划定紫线,历史街区与现代化并不存在互否定律。历史街区与现代化之间并不隔着万里长城。建筑本土化特色正是国际化的表征。名城保护、历史街区的保护,并不是制止一切改造活动。让人们长期挤在低矮、阴暗、潮湿、面临倒塌的房屋内居住,这显然背离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学习巴黎、威尼斯等一些世界知名城市的做法,在不破坏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对十三行历史街区的历史建筑进行内部现代化改造、提高市政设施功效,不但可以满足人民高质量生活的需求,而且可以极大地调动群众的热情,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产业,为国家提供丰富的经济来源。名城保护与高质量生活并不矛盾,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图1-7 十三行历史街区结构功能
划定紫线,应贯彻“重点保护、合理保留、局部改造、普遍改善”的原则,突出“十三行”历史文化的传承,复兴精细雅致的骑楼商业街、商铺屋,组建博物馆群及纪念性的标志景观。不宜浮躁,“修旧如旧”,唯求精雅。原来是多少层,还是多少层;原来是多大体量,还是多大体量;原来是什么格局,还是什么格局;原来是什么风貌,还应该是什么风貌。分清文物类建筑、保护类建筑、保留类建筑、沿街装饰类建筑,实现“微循环保护复兴”。要变,只能是在格局、风貌、景观、密度、色彩、质感、环境许可范围内采取局部补充、完善、协调、美化行为,使建筑内外的“居住与创业”条件得到实质性改善的“变”,而不是“大拆大建”的“变”。
三 让保护紫线发挥法律效应
规划应该具有法律效应。划定保护紫线就是运用法律手段来保护历史街区。从广州名城实质保护范围看,十三行历史街区正处中心地带(见图1-8)。以往在紫线范围内,历史风貌的保护,市场是不会关注的,而“紫线”却可以给市场带来好处。公共利益应该由政府来提供和保证。但公共利益难以与政府的某些具体成员的自身利益直接挂钩,故难以激励公务人员认真负责,从而忽视老城区弱势群体利益。过去历史文化街区被破坏的事实告诉我们,克服“规划失效”,防止在规划编制、审批、实施过程中的“政府失效”是重要的关键问题所在。
图1-8 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实质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