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公元前256年前后的战国世界

公元前256年,是刘邦的生年。这一年,以刘邦的祖国楚国的历法计算的话,是楚考烈王七年;以天子所在的周朝的历法计算的话,是周赧王五十九年;以后来统一天下的秦国的历法计算的话,是秦昭王五十一年。就在这一年,秦国灭掉了西周,天下失去了挂名的天子。这一年,秦始皇四岁,与母亲一道在赵国的首都邯郸做人质。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战国时代的晚期。战国时代,顾名思义,就是列国混战的时代。当时参加混战的国家,主要有七个大国,秦国、楚国、齐国、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史称“战国七雄”。

战国时代,虽说是列国混战的时代,不过,也是有其来龙去脉的,各国间的离合走向,也并非无章可循。大体说来,当时混战中的列国,有一个基本的离合关系,叫做“合纵连横”。合纵连横的纵,是指南北方向;合纵连横的横,是指东西方向。合纵,就是南北联合;连横,就是东西串连。合纵连横,就是南北联合以割断东西,东西串连以分化南北,讲的是列国间多极外交上的战争谋略。合纵连横的关系,千头万绪,人事纷纭,绝非三言两语说得清楚,不过,如果我们打开当时的中国地图来看的话,由合纵连横所表达的天下形势,大致是可以一目了然的。

秦国 首都在咸阳(今陕西咸阳),以关中地区为中心,兼有四川盆地和甘肃、宁夏部分地区,位于战国世界的西边。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势日益强大。到了秦昭王时,秦国已经成为列国中最强大的国家,咄咄逼人,持续不断地侵攻周边国家,步步向东蚕食扩张,是天下的西极,列国中的超级大国。

楚国 以淮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为中心,是战国世界的南极。楚国曾经强大一时,将势力一度扩张到淮北和河南一带。不过,到了楚怀王时,楚国内乱纷争不已,国势日渐衰落。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领军攻破楚国的首都鄢郢地区(现湖北宜城、江陵一带),占领了楚国西部和南部的大片领土,楚国被迫将首都向东北方向迁移到了陈(现河南淮阳)。从此以后,楚国日渐削弱,失去了扩张的势头。

地图1 诸侯称雄形势图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地图出版社,1982年)

齐国 以山东半岛为中心,首都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地理上与秦东西相望,算是战国世界的东极。齐国也曾经强大一时,与秦国东西呼应,各自称霸称帝。公元前284年,燕国、秦国、赵国、韩国、魏国五国联军攻破齐国,齐国国势衰退,从此一蹶不振,基本上退出了列国间的争斗,力求自保。

燕国 以河北北部为中心,兼有辽宁南部,首都在蓟(今北京),是战国世界的北极。燕国在地理上偏处中原的东北,在七国中力量最为弱小。不过,正因为燕国弱小,单独成事困难,更需要多利用外交手段获取自己的利益,倡导合纵连横的游士说客,常常汇集到这里来。当时最有名的纵横家苏秦,就是在燕国发迹的,齐国被五国联军攻破,就是他为燕国施展谋略的结果。

赵国 在西秦、东齐、南楚、北燕之间,有韩、赵、魏三个王国。韩、赵、魏三国,都是从原来的晋国分离出来的,又被称为三晋。赵国以邯郸(今河北邯郸)为首都,领土北及陕西东北部,兼有山西大部、河北东南部,山东西部和河南北部的部分地区,也在其领土内。赵国在三晋当中最为强大。有名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在赵国率先引进游牧民族的骑兵技术和装备服饰,赵国的军事力量由此称冠各国,长期与秦国抗衡,势均力敌。公元前260年,秦国和赵国在长平(现山西省高平西北)展开大战,结果赵军惨败,四十万赵军投降秦国,被秦将白起坑杀。从此以后,赵国衰弱,再也没有力量和秦国争夺天下了。

魏国 魏国的首都在大梁(今河南开封),领土主要在今山西省西南部的河东地区和河南省北部的河内地区。魏国国土分散,西接秦,东南接楚,东接齐,北接赵,中间与韩国犬牙交错,为四战之国。魏文侯的时候,魏国率先进行改革,国势一度非常强大。然而,公元前342年,魏军在马陵之战中大败于齐国,从此一蹶不振。公元前293年,魏韩联军被秦将白起击败,二十四万将士阵亡。尔后魏国的命运,就是不断地被秦国攻击蚕食。

韩国 韩国的首都在郑(今河南新郑),领土主要在今山西省东南部和河南省中部,国土西接秦国,南接楚国,西北东三面与魏国交错相连。韩国在三晋中领土最小,国力也最为弱小,一直困处于周边大国之间。公元前293年魏韩联军败于秦将白起后,韩国基本上沦为秦国的属国。

总的来说,公元前256年前后的战国世界,是一强六弱的天下。秦国一强在西,无日无休地东进蚕食,秦国灭亡六国、统一天下的大势已经成形。为了便于东进,分断六国,秦国分别与六国各个联盟,对处于守势的六国实施又拉又打的策略,这就是当时连横之策的基本方向。六弱之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在关东,都没有力量单独抗衡秦国,为了阻止秦国无厌无止的侵攻,六国组织南北同盟共同抵抗秦国,这就是当时合纵之策的基本方向。当然,各国之间利害关系交错复杂,合中有分,分中有合,因人成事,因事及人,更使当时的列国关系增添了无量的变数,常常使人眼花缭乱。关于战国时代的天下形势,请参见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