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六 智者黄石公

刺杀秦王不果,以后,秦政府的追查日益紧急,张良于是改名换姓,东迁到东海郡下邳县(今江苏睢宁)隐居下来。东海郡大致在今江苏省,过去是楚国的东边领土,远离秦地中心关中地区,山高皇帝远,是秦王朝的统治相对薄弱的地方,也是违法不轨、牛鬼蛇神隐居聚集的乐土。秦末之乱中崛起的英雄豪杰,出于东海及其邻近地区的不在少数,如韩信是东海淮阴人(今江苏淮安),陈婴是东海东阳人(今安徽天长)。下邳县是东海郡邻接泗水郡的边县,紧邻下邳的泗水下相县(今江苏宿迁),是项氏一族的迁徙聚居地,张良与项氏一族的密切关系,由此生发;张良与刘邦的关系,也是因为东海与泗水相邻,下邳与沛县相距不远的地理牵连。

据说张良在下邳隐居已久,有一天,张良独自一人在城中漫游,经过流经下邳城的沂水桥头时,迎面走来一位身着布衣的老者。老者走到张良的近处,不知是不小心还是出于故意,鞋子掉到了桥下。老者回头看着张良说:“小子,到下面去把鞋给我捡上来。”

沂水桥故址。当地人称“桥”为“圯”,故称“沂圯”。黄石公与张良相约在桥上传授兵书。

沂水桥下一景。这是黄石公丢鞋子到桥下要张良去捡的故事发生地。

为纪念张良所建的留侯祠

张良是六国贵胄后裔,是刺杀始皇帝的主谋,虽说是亡命在逃,也是年轻气盛、英雄一方的人物。听了老者的话,张良不禁愕然怒起。只是看在对方年老的份儿上,强忍下来,下得桥去,将鞋拾取上来。

老者毫无感谢之意,伸出脚来吩咐张良道:“给我穿上。”张良心里有些犯嘀咕了,既然已经捡上来了,那就给他穿上吧,于是跪下身来,为老者将鞋穿上。老者坦然让张良为自己穿上鞋后,站起身来,微笑而去,没有留下一句话。张良大吃一惊,目送老者远去。

老者走出有五百来步远,转身又走了回来,指着张良说道:“你小子可以教得出来。五天以后的平明时分(天亮时),在这里等我。”此时的张良,知道老者不是一般的人,于是跪下来施礼答道:“明白了。”

五天以后的平明,张良如约前往,不料老者已经等在沂水桥头。老者怒斥张良说:“与老人有约,反而后到,成何道理?”说完转身离去,只丢下一句话,“五天以后早早来”。

五天以后,张良早了一个时辰,鸡鸣时分就赶到桥头,老者又已经先到了,再次怒斥张良说:“为何还是晚到?五天后再来。”

又过了五天。这次张良不敢有稍许怠慢,未到半夜就出发前往桥头等待,不久,老者也来了。老者见了张良,高兴地说:“这回就对了。”从怀中取出一部丝绸包袱递给张良说:“这里有帛书一部,读通了可以成为辅佐王者的师傅。十年以后兴事发迹,十三年后来济北相见,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话说完,老者转身离去,再没有话,也从此不再出现。

天亮以后,张良打开包袱,是一部用墨写在丝绸上的兵书,篇题是“太公兵法”。太公者,周文王、周武王的军政导师姜子牙也。姜子牙善于兵法谋略,辅佐文王行政强兵,辅佐武王灭殷兴周,被尊称为姜太公,封地就在领有济北的齐国。太公兵法,据说是姜太公的著作,是他一生政治军事经验的总结。张良深感奇异,从此将这部书带在身边,随时翻阅揣摩。

赠书教导张良的这位老者,后来被称为黄石公。黄石公的得名,源于他留给张良的那句话:“十三年后来济北相见,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据说,十三年后,张良跟随刘邦经过济北郡,果然在谷城县境内的谷城山下见到了一块黄色的石头,张良大为感铭,取下石头宝贵珍藏,奉时祭祀。张良死的时候,将这块石头放在自己的棺椁中一同埋葬,嘱咐后人,扫墓祭祀的时候,一定要供奉黄石,如同自己生前。

黄石公与张良的故事,是司马迁采访收集的传说。司马迁不是迷信鬼神的人,但他以为人世间的怪异神奇是有的。张良本身就是一位神奇的人物,他早年刺杀秦始皇,后来辅佐刘邦平定天下,晚年超脱人世辟谷求仙,一生不同凡响,为人行事,宛若有仙人指引。司马迁以为,张良见黄石公的事,怪异是怪异,也在人间的情理变异之中,所以特别详细地记录下来。

历史不仅是往事的记录,也是对于往事的解读。作为一种历史学的解读,张良是信奉黄老道家的人,黄老道家是假托黄帝和老子为始祖的新道家学派。熊铁基《秦汉新道家略论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假托黄石现身的老者,大概是战国末年黄老道家的一位智慧的传人。黄石公当是齐国济北谷城人,齐亡以后,避难迁居下邳,虽说是隐居,却密切关注天下形势。张良来到下邳,他的身世来由、一举一动,都在黄石公的眼中。张良是韩国贵胄后裔,韩灭以后,他主谋刺杀秦始皇,惊天动地。在秦政府眼里,张良是死罪要犯,而在六国旧人的眼里,张良是天地英雄。以黄老智者的黄石公看,英雄张良,宛若璞玉尚须雕琢。刺杀秦始皇,不过是恩怨发于个人的匹夫之勇,而为祖国复仇的大业,根本在于推翻暴秦、恢复故国。行事偏离根本,逞意气于一搏,正是年轻气盛、少年方刚的血气。若要成就大事,尚需要加以打造磨炼。就性情而言,强权暴政之下,首先要能够韬晦隐忍,等待时机;就行事而言,复国灭秦,一定是有组织的军政大事,需要相当的智慧谋略,兵法政略的学习正是眼下的要事。黄石公自感年事已高,有意将自己密藏多年的兵书托付于张良。他用忍耐试探,一而再、再而三地委屈张良,良苦用心,意在磨炼英才。

黄石公交付给张良的《太公兵法》,就是假托姜太公名义的古代兵书系列,至今流传于世的,有《黄石公三略》、《阴符经》和《六韬》。我通读三部太公书,感叹有加,张良后来辅佐刘邦定天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的智慧谋略,正是渊源于《太公兵法》。据说张良修得《太公兵法》以后,说与别人听,都没有反应,说与刘邦听,刘邦马上觉得好,当即一一实行。张良不由得感慨:“沛公殆天授”,从此不愿意离去。天授天授,上天所授予也。张良的聪明智慧,是上天所授,刘邦的英断决行,也是上天所授,上天又假手黄石公和《太公兵法》将二人连结在一起,打造出君主和帝师、主帅和谋臣的天作之合。

我读《六韬》之《文韬·文师篇》:“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武韬·发启篇》:“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共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大有豁然开朗之感。多年以前,我在考察刘邦集团的时候,曾经提出“共天下”的理念,即共同所有、公平分配天下权益的意识,是刘邦集团的原则和共识,刘邦集团之所以能够取得天下,新建的西汉王朝之所以能够克服秦始皇的绝对专制皇权,发展出一种新型的有限皇权,其思想根源就在这里。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第4章第三节之三“共天下与有限皇权”,三联书店,2000年。

刘邦集团“共天下”的理念,是由张良提出来的。公元前202年,刘邦和项羽决战垓下,张良正式向刘邦提出,只有君主能够与诸侯臣下“共天下”,才能上下内外协力,击败项羽,取得胜利。刘邦接受了张良的建议,与各国约定共同分配天下权益,终于集结诸侯国联军,一举击败项羽。当时我考察这段历史时,致力于共天下理念对汉王朝政权影响的追究,未遑探索共天下思想的来源。如今当我为黄石公赐书张良再次通读《太公兵法》时,意外寻迹到共天下理念的思想来源,释然之余,得到一种由人及书、由书及人,思想推动历史、历史启发思想的融通关联。

信哉《太公兵法》,大哉共天下理念,其存在和影响,绵绵不绝于两千年后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