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对象与田野点
本书的研究对象为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的哈尼族僾尼人,田野点为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格朗和哈尼族乡南糯山村委会。下面从自然地理、历史沿革、田野经历等方面对研究对象和田野点进行概述。
1.哈尼族概况
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哈尼族人口总数为143万余人,在全国少数民族人口中位居第15位,在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中位居第3位。哈尼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元江—红河、澜沧江之间的哀牢山和无量山区的半山地带,约北纬21°~26°、东经99°~104°。哈尼族大多居住在海拔800米到2500米之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的山区半山区地带。就行政区域而言,哈尼族主要分布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玉溪市等地。哈尼族是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国外的哈尼族统称“阿卡”,主要分布在东南亚诸国的北部山区。据1996年在泰国清迈召开的第三届世界哈尼族/阿卡文化学术研讨会的统计,国外哈尼族/阿卡人数约为50万人。
哈尼族是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之一,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据《尚书·禹贡》记载,大渡河名为“和水”,沿岸有“和夷”居住。隋唐时期,哈尼族与彝语支先民共称为“乌蛮”。唐初,滇东南六诏山区的“和蛮”部落,曾多次向唐朝贡方物,与中原有着经济和政治联系。南诏国时期,和蛮直属南诏,与滇东北和滇南的彝族一起,被称为“三十七蛮部”。其中,因远部最大,包括今元江、墨江、普洱、镇沅、景谷东部及新平西部;思陀、落恐二部在红河县;溪处部在元阳北部;维摩部在泸西南部和丘北县;强现部包括文山、砚山、马关、西畴四县。前四部在哀牢山,后三部在六诏山。哀牢山与蒙乐山一带,自隋、唐至今,就是哈尼族的聚居区。哈尼、糯比、路弼、卡惰、罗缅五个名称,首见于清代文献;毕约、惰塔二名,晚近才载于民国方志。“和尼”则为哈尼族自唐代至清代1300多年来的历史名称。“和蛮”一名,出现于《新唐书·南蛮传》、《同鉴·唐纪》和《张曲江文集》中。现在通用的“哈尼”是一个使用人口最多的自称,首载于清初康熙《蒙自县志》,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哈尼族民间传说也表述了与古籍文献记载中十分相近的迁徙历史:哈尼族的先民,曾游牧于遥远的北方一条江边上的“努美阿玛”平原,后逐渐南迁,经“谷哈”散布各地。“谷哈”原意为湖滨平原。红河、元阳一带的哈尼族认为“谷哈”指今昆明滇池,相传其祖先是经今昆明南下而来;而新平哀牢山的哈尼族则说“谷哈”指大理洱海,相传其祖先是经大理南下而来。
根据语言工作者的划分,哈尼族有11个支系,即哈尼支系,自称哈尼,他称糯美、糯比、各和等;豪尼支系,自称豪尼、白宏、和尼,他称多塔、阿棱等;多尼支系自称多尼,他称多尼;海泥支系自称海尼,他称也是海尼;和尼支系自称和尼,他称罗缅;雅尼支系自称雅尼,他称纠为、纠交、僾尼;卡别支系自称卡别,他称卡别;卡多支系自称卡多,他称阿里卡多、阿古卡多;碧约支系自称碧约,他称碧约;哦怒支系自称哦怒,他称阿西鲁马、西摩洛;阿木支系自称阿木,他称阿木。哈尼族有多种自称,以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碧约、白宏(和尼)等六个自称单位人数较多,另外还有锅锉、哦怒、阿木、多泥、卡别、海尼等自称单位。本民族内部各自称单位之间的互称和其他民族对哈尼族的称谓也不一致,如元阳的哈尼互称糯美、糯比等,雅尼互称觉围(也作纠为)、觉交(也作纠交)。见于汉文史籍的历史名称有和夷、和蛮、和尼、禾泥、窝尼、倭泥、俄泥、哈尼、斡泥、阿木、糯比、路弼、卡惰、毕约、惰塔等,其中的大部分,均与目前的自称和互称相同或相近。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民族识别,统一称为哈尼族。
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内部又分哈雅(僾)、碧卡、豪白三种方言和若干土语。哈尼语的地方变体与哈尼支系的分布有密切的关系,方言、土语的名称大多可从哈尼族的不同自称中寻找渊源。自称哈尼和雅尼的哈尼人操哈雅方言,哈雅方言内又分哈尼次方言与雅尼次方言,其中,雅尼次方言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内。哈尼族过去没有文字,靠刻木、结绳记事。民间文学主要散见于丰富的口头文学,内容包括神话、传说、故事、谚语等。1957年,党和人民政府帮助哈尼族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创造了拼音文字。1981年在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的帮助下,以西双版纳勐海县格朗和乡苏湖寨的语音为标准音,对试行的哈尼文进行了补充和修改,制定了正式的哈雅方言雅尼次方言的文字方案。
2.西双版纳的僾尼人
据2004年统计,西双版纳哈尼族人口186067人,其中景洪市71492人,勐海县61232人,勐腊县53343人。这些僾尼人主要分布在山区半山区,比较集中地聚居在勐海县的格朗和乡和西定乡、景洪市的景哈乡和勐龙镇以及勐腊县的勐润乡和关累镇。其中,勐海县的格朗和乡是西双版纳哈尼族僾尼人最集中居住的区域之一,僾尼人口占该乡人口总数的87.49%。
相传公元7~8世纪时,西双版纳哈尼族僾尼人的祖先主要居住在红河中游两岸地区。公元9世纪中叶,因战争被迫陆续外迁,在南迁的过程中,经元江、江城等地进入西双版纳至澜沧江东岸,而后渡过澜沧江,被“召片领”接纳为臣属,逐渐分布于西双版纳全州的山区半山区。新中国成立前,西双版纳傣族称之为卡戈或卡培,汉族称阿卡,僾尼人内部称阿卡或阿卡雅(也作阿卡然)。“雅”,在哈尼语哈雅方言雅尼次方言中意为“人”。1953年召开的格朗和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决定把“雅”译为“僾”,从此便有了“僾尼”一称,整个西双版纳的“雅尼”随之称为“僾尼”。在民族地方文献史籍和哈尼族文化论丛中,多以“僾尼”的字样出现;而在哈尼族学者的相关民族研究和地方内部史志资料中
,则多以“爱尼”的字样出现。这种对“僾尼”或“爱尼”名称的不同选用,是出于历史、地域或民族认同的原因,还是仅为汉字化繁为简的结果,已经无从考证。但就“阿卡”这一他称,学术界普遍认为泛指分布于东南亚各国的哈尼族。
本书力图保持与《哈尼族简史》、《云南方志民族民俗资料琐编》、《哈尼族社会历史调查》等权威文献的一致性,经过反复斟酌,决定选用“僾尼”而非“爱尼”。因此,后文中的“僾尼人”通“爱尼人”,同指西双版纳哈尼族的雅尼支系。就本书的田野点——勐海县格朗和乡南糯山村民委会——而言,“僾尼人”指僾尼人的纠为支系,俗称平头僾尼。
僾尼人最初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勐海、小勐宋、勐遮山头,后来才慢慢分布在全州除勐养、勐旺、攸乐山、瑶区外的各个地方。哈尼族僾尼人在西双版纳有三个支系,有大小支系之分。纠为(也作鸠为、吉为等,当地人称平头僾尼),是大支。服饰是妇女穿裙,团头,主要聚居于格朗和、西定、景洪龙山等地。吉坐(当地人称尖头僾尼),是小支。服饰是妇女穿裤,尖头,聚居在景洪吉坐山和大勐龙。木达,当地自称南林,服饰是妇女穿裤,圆头,聚居于景洪南林山。僾尼人村寨内部有自己的社会组织,每寨有嘴玛(寨主),负责主持和管理宗教祭祀活动;贝摩(祭师),负责念经驱鬼、开路送魂;尼帕(巫师),负责占卦,用草药和巫术给人治病等。
僾尼人善于种茶,他们居住的南糯山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主要产地之一。另外,他们普遍种植玉米、豆类、荞麦、小麦、小米等粮食,并种植经济作物如花生、甘蔗、棉花、蓝靛和紫梗等。新中国成立前,西双版纳僾尼人的社会生产以刀耕火种式的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旱谷、玉米、瓜豆等作物,耕作粗放,广种薄收。僾尼人的信仰主要为祖先崇拜和万物有灵的多神崇拜。每个僾尼族村寨都要建一道寨门,称作龙巴门。龙巴门既是村社神的象征,也是村寨与山野的分界,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之物,离开了龙巴门就意味着离开了神和集体。僾尼人把“松米窝”作为元祖,一直沿用父子连名制,父连子,子连孙,即父亲名字的末一字,作为儿子名字的头一个字。父子连名制谱系,僾尼人称之为“子”,是僾尼人宗族和身份的认知系统。僾尼人的“子”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僾尼人认为是“女人当家”、“人鬼共居”,没有形成真正独立的人的时候所传的“神谱”,只有危难或祭祀时方能提及和背诵。“神谱”记述的是开天辟地及世间万物诞生的顺序,反映了僾尼先民先有天地,后有万物,最后产生人的认知观念。第二部分是始祖谱系,指僾尼人祖先“人鬼分居”后的男性始祖排列下来的“子”,记录了始祖及其后所有世系代数和人名的谱系表。
僾尼人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父权制的个体家庭,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前男女社交自由,结婚自主,离婚自由。僾尼人用自己染织的藏青色土布做衣服,装饰大银片、银币等。僾尼人能歌善舞,音乐或激昂高亢,或舒展明朗,舞蹈或粗犷奔放,或沉稳秀气,普遍流行的舞蹈有“咚巴查”、“竹筒舞”等。
3.田野点概况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地处北纬21°28′~22°28′、东经99°56′~100°41′,东接景洪市,东北接普洱市,西北与澜沧县毗邻,西和南与缅甸毗邻。全县国境线长146.6公里,东西最长横距77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15公里,总面积5511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3.45%,坝区面积占6.55%。勐海县不仅享有“滇南粮仓”的美誉,还是云南大叶茶原产地之一。
汉代前,勐海县隶属昆明、嵩部落,是“西南夷”的一部分。西汉,隶属益州郡。东汉光和年间,划归永昌郡。唐南诏时,隶属银生节度。宋淳熙七年(1180),境内设九勐土司地。元朝,属车里路军民总管府。明朝,隶属车里军民宣慰使司。明隆庆四年(1570),宣慰使召应勐将辖区划为十二版纳,本县内设四个版纳。清朝,沿袭明制。清顺治十八年(1661),域内重置九勐土司地。1912年,改设勐海、勐遮、勐混3个区。1913年,域内设勐遮、勐混(实驻勐海)两个区。1927年,改区设佛海县、南峤县、宁江设治局。1950年2月,域内解放。1951~1958年,建制几经变动。1958年11月,勐遮、勐海两县合并为勐海县。至今,隶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2004年,勐海县辖6个镇5个乡,即打洛镇、勐海镇、勐混镇、勐遮镇、勐阿镇、勐满镇、勐往乡、勐宋乡、格朗和哈尼族乡、布朗山布朗族乡、西定哈尼族乡。全县11个乡镇下设85个村民委员会、946个村民小组。(见图0-1、图0-2)
格朗和(哈尼语,意为幸福、吉祥的地方)哈尼族乡位于勐海县境东部山区,距县府28公里,是西双版纳僾尼人最集中居住的地区之一,面积312平方公里,人口1.5万人。乡政府驻地黑龙潭,辖苏湖、帕宫、南糯山、帕真、帕沙5个村民委员会。1953成立“格朗和僾尼族自治区”; 1957年12月12日,十二版纳合并为五个县级版纳时,改称为格朗和区,隶属版纳勐海;1987年10月23日区改乡,正式成立格朗和哈尼族乡。
本书的田野调查及材料收集主要集中在格朗和乡南糯山村委会。1953年前,南糯山属车里县。1953年置格朗和哈尼族自治区时,南糯山划入该区。南糯山村委会(辖31个村民小组,935户4207人,僾尼人口占95%)位于景洪市西面,距离景洪市23公里,紧邻214省道,是著名的普洱茶原产地之一。生长在南糯山半坡寨的一株大茶树据传说是在57代(一代以25年记)以前由一个名叫沙威的“阿波”(僾尼语:爷爷,这里是敬称)栽种的,故名“沙威拨玛”(僾尼语:沙威大茶树)。经专家考证,这棵茶树系人工栽培,树龄约800年。
2005年8月,笔者参与了尹绍亭教授主持的联合国环境署“东南亚山区的土地可持续利用”项目。在同年9月的项目点挑选过程中,项目组通过项目点评估、实地考察并参考外籍专家的意见,选定了南糯山的僾尼寨子——“大巴拉寨”作为一个项目点。大巴拉寨是一个美丽的僾尼寨子,醇厚的民风,热情的村民、开明外向的村组长、能说会道的僾尼妇女、大片的森林、满眼的茶园、传统的手绣、偷跑运输的小面包车、叽叽喳喳围拢来的小孩子、慈祥的老人的脸……记得第一次走进大巴拉寨时,我们身边围满了身体壮硕、面色红润、伶牙俐齿的僾尼妇女。她们在和项目组专家的对话中,没有显露出丁点儿的羞涩,而是落落大方,回答得头头是道,偶遇她们认为不便回答的问题时,几个妇女会暗中交换一下狡黠的眼神,哼哼哈哈地搪塞过去。第一次的接触,大巴拉寨的僾尼妇女便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们和笔者以往阅读的关于哈尼族社会组织、家庭生活等方面的文献中描述的妇女形象大相径庭。在后来的实地调查中,僾尼妇女的形象越来越具体和鲜活,特别是在2006年的一次葬礼中,僾尼人仪式活动中强烈的女性意识渲染和对两性和谐观念的张扬深深震撼了笔者。后来,随着研究工作的日趋深入和思路的日渐明晰,笔者最终选定格朗和乡的南糯山村委会作为田野工作点。在后来的多次田野调查工作中,笔者的走访对象遍及南糯山村委会的十余个僾尼寨子。
在多次田野调查工作期间,笔者的吃、住大多在南糯山的大巴拉寨。大巴拉寨是一个有着130多年历史的古老村寨,较为完整地保留着僾尼人的文化传统。“巴拉”是僾尼语“波光”意思,寨边一道波光闪闪的菁沟和美丽的寨子相映成趣,所以大巴拉寨也就是波光大寨。大巴拉寨的寨址是按照哈尼古规选定的——寨子坐落在一个山凹中,暖和而又水源丰富,四周绿树环合,寨子头有茂密的神林(见图0-3)。大巴拉寨的最低点海拔1120米,最高点海拔1780米,海拔垂直落差660米,占地6.04平方公里,81户,407人。据寨子的老人说,寨子约130年前由勐碗迁至小巴拉寨(老寨),后迁至现址(1980年改称大巴拉寨)。1958年,大巴拉寨划归南糯大队;1966年,由于粮食缺乏及恶劣的交通条件,在县政府的动员和鼓励下,大巴拉寨从老寨(现址东南3公里处,海拔1600米)搬迁至现址并由政府划定寨子村界;1968年,搬迁完毕,共33户人;1984年,水田包产到户;1989年,推广杂交水稻;2004年,紧邻大巴拉寨北面的214省道通车。

图0-3 青山绿树环绕的僾尼寨子
资料来源:笔者于田野点拍摄。后文图片均来自笔者田野点拍摄,不再赘述。
4.田野经历
2005年8月,笔者参加了“山区可持续性土地管理:泰国、老挝、中国云南”(日本联合大学、泰国、老挝、中国的跨区域研究项目),接受土地管理与资源利用的相关培训。2005年9月,笔者跟随泰国清迈大学卡洛克教授赴西双版纳勐海县格朗和哈尼族乡的大巴拉寨(项目候选点)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项目田野调查。初次踏进大巴拉寨,全然没有陌生和惶恐的感觉,这个美丽的寨子霎时抓住了笔者的心,这就是笔者和大巴拉寨缘分的开始。
2006年2~4月,笔者再次来到大巴拉寨,开始了第一次正式的田野调查。前村小组长学爬是一位德高望重,心地善良的老人,得知笔者来大巴拉寨的目的,便安排笔者在他的女儿女婿家住下。前村小组长的女儿叫爬娥,是一个体格健壮、皮肤黝黑、牙齿洁白的中年妇女;女婿叫克索,个头不高,热情好客,是个闲不住的人,家里家外、大事小情都由他亲自张罗。夫妻俩有两个儿子,大的19岁,叫二优(梭江),小的17岁,叫二弟(梭明)。克索是家里的幼子,大哥、大姐和小妹都已结婚分家,克索继承了父母的房产,也承担了赡养老人的义务。克索的父亲秋克和母亲飘咪已70出头,但身体都很健康。从第一天走进克索家,笔者就和他们一家人有了割不断的缘分,后来,它变得像亲情一般亲切和紧密。克索和爬娥年长笔者几岁,笔者称他们大哥大姐,他们称笔者“小颜”。由于居住条件十分简陋,夫妻俩临时为笔者在他们“卧室”与“客厅”之间支起了一张木床,挂了一席布帘,地方小得刚好容身。在大巴拉寨逗留期间,笔者在县民委的帮助下到勐海县档案局、农业局和国土资源局查阅了相关文献,又到乡政府和退休的、在任的两位副乡长(均为僾尼人)进行了交谈。此外,笔者还参与观察了一次葬礼(死者为男性)。僾尼人葬礼中父系宗族集团、血亲意识的强化和舅舅权力、两性和谐意识的极力张扬等等使笔者感触颇深。笔者对这次葬礼进行了完整详细地记录,拍摄了上百张照片,研究的思路逐渐清晰。
回昆明不到一个月,笔者又一次来到西双版纳,参加德国一个NGO组织在西双版纳举办的“传统农耕系统——东南亚山区的刀耕火种区域性国际研讨会”。经笔者推荐,主办方邀请克索夫妇和寨子的歌手确美(女)到勐腊植物园参加会议。同时,大巴拉寨成为田野参访(Field Visit)的一个点。这是克索夫妇有生以来第一次作为民族代表参加高级别的会议,夫妻俩一时间成为寨里的名人,两人兴奋得不得了,寨里人也十分羡慕。短短一周的时间,笔者和克索一家的感情又拉近了一大截。
2006年7~10月,笔者赴大巴拉寨进行第二次田野调查。这次调查区域扩展到了大巴拉寨所属的南糯山村委会的十余个寨子,旨在对上期工作查缺补漏、核对材料并补充完善,以开展深度访谈为主。就笔者参加过的几个项目而言,内容多涉及人类、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主题,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话题。如果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前期的积累相对多一些。但几个月的田野调查给笔者留下最深刻影响的,还是僾尼人的社会性别关系,妇女的形象是那样的鲜活,夫妻间的关系是如此亲密,两性间的分工合作是如此和谐……经过反复思量,笔者把“哈尼族(僾尼人)的社会性别关系研究”定为本书的主题。
2007年7~10月,笔者第三次来到大巴拉寨,当地普洱茶的生产和销售进入了改革开放以来的鼎盛时期。家家户户都赚了不少钱,好几家人盖起了新房,克索家的老屋也进行了部分翻新,笔者终于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小木屋。屋子很小,是从老屋的一角延伸出来用简易木板搭成的,屋顶是厚实的塑料布,光线不好,通风也不好,但它却是一片独立的天地,笔者从心底里感谢笔者的“大哥大姐”。茶叶的销路很好,管家的女人们的形象也变了,她们戴上了金项链,用起了防晒霜,但爬娥告诉笔者,她大哥黑大离婚了,因为大哥有钱了,买了车,在城里“串”了一个年轻姑娘。克索家的茶叶生意做得相当好,大部分水田租给别人耕种,爬娥不再酿酒和养猪了。通过朋友的帮忙和介绍,笔者联系到了当地有名的僾尼作家、民族历史学家朗确、门图和杨忠明等人,爬娥自告奋勇陪笔者去采访他们。在这次田野调查中,笔者参与观察了一次婚礼和一次葬礼(死者为女性)。寨里的老人都说笔者有福气,因为近7~8年来,寨子里只有两位老人过世,而笔者两次都在场!
在接下来的两年中,笔者开始着手收集和研读有关“社会性别”的文献资料,读了几十本书,上百篇期刊文章,做了十几万字的读书笔记,为下一次的田野调查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009年的7~10月,笔者进行了最后一次田野调查。两年前红红火火的茶叶生意已销声匿迹,农户们受到了很大打击,但传统文化的调适能力发挥出巨大作用。在新的情况下,僾尼人的社会性别关系又呈现出新的面貌。
回顾几年来的田野调查经历,田野给了笔者很多灵感,当地的民族文化为笔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善良纯朴的村民给予了笔者莫大的帮助。笔者和村民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寨子里的老人都亲切地叫笔者“阿布”(小姑娘、女儿),克索大哥和爬娥大姐把笔者看作“城里来的妹子”,我们已经成为一家人。
正是这样的亲身参与,与当地人共同生活、共同体验生活中的惊喜、遗憾、平淡等种种细节,以他们的观点来看待世界,以他们的情感来感知自然与文化,从他们的角度来阐释生产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笔者的研究思路逐渐清晰,田野工作方法逐渐老练。加之前期文献资料的积累和后期反复修正、完善与润色,本书才以今天的样子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