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云南利用新兴媒体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研究
省委学建办
互联网和手机的发展,开创了全人类协作产生新知识,并运用于全球化发展的世界新图景。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国际国内形势也随之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党组织的战略任务。云南立足边疆民族地区实际,在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创建新兴媒体平台下学习型党组织的云南经验,并将此经验放置于全球视野下,探讨了新兴媒体对新时期党组织建设的价值与意义。
一 新兴媒体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契合
人类借助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实现了在全球范围内的即时对话与交流。这样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和交往方式,对世界格局、国际关系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与改变。新兴媒体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执政党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平台。
(一)全球视野下的新兴媒体与政党建设
加拿大政治学会主席埃德温·布莱克在《数字化民主》一书的序言中指出:“计算机正改变着我们的政府和选举政治,它不仅改变着政党引导选举的方式,改变着我们关注选举的轮换方式,而且还改变着我们选举出的代表为我们所做的选择,以及公务员们为实现这些选择与我们打交道的方式。”[18]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正在影响着世界各国的政治生活和政治制度,这一点早已被西方学者关注和探讨。在新兴媒体的时代,国家与国家的边界不再以地理疆域来划分,而出现了新的“信息疆域”。实际上,“信息疆域”是一个没有边界的虚拟空间,它与现实空间共同构成现代人类的所谓“全球信息化”的生活形态。在这个“全球信息化”的生活形态中,国家与国家的命运有着更加紧密的联系,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使得跨国界的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容易,新兴媒体时代的社会问题需要多国多边共同协商才能解决,国际国内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在美国,互联网与言论自由的宪政要素有着天然的耦合性[19],因此,互联网在美国有着极其广阔的发展空间,它的政治动员力量被民间大量使用,也被政治家作为动员手段,共同形成了美国特有的网络政治特征。而这样的政治文化伴随着互联网世界的全球化交往进入中国,与之而来的,同样是中国政治体制的变化和政党建设的变化。变化包括知识传播、社会交往、政治活动、商贸往来、社会生产等方面。面对以上的变化,任何一个政党都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与应对,因此,利用新兴媒体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时代要求
当前,国家发展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国际形势表现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国际反恐形势严峻、国际秩序和国家主权存在诸多纷争[20];全球化发展的负效应在日益加剧,世界各国在更大程度更多领域的合作与沟通成为各国发展面临的紧迫问题。国内形势的复杂性表现为:目前我国仍然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传统社会主义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转型。这种转型引起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机制的大转变、大调整引发了诸多的社会矛盾与冲突。社会转型,是一种由传统社会发展模式向现代社会发展模式转变的历史进程,当前我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加速转型期,其速度、广度、深度、难度均前所未有,快速的社会分化与社会流动使社会结构趋于复杂化、多元化,许多潜在的社会冲突不断被激发出来,并呈现出新的特点。虽然我国通过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年国庆大阅兵、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等重大国际事件,展现了强大的政治动员、科技发展的高水平和军事现代化等方面的能力,对汶川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突发性重大灾难事件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应对,也凸显了我国超强的抗打击能力,但是,在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也面临重重困难。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中心和世界矛盾的焦点[21],党和政府自身的建设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形势的走向,急需寻求新的发展战略和理念,切实解决当下我国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条件下,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学习型”概念是一个有着长久历史和深刻含义的概念,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者基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类知识的突飞猛进,提出了学习型社会的概念。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了著名报告《学会生存》,强调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是信息时代的重要生存方式和时代特征。2001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明确提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国家发展理念。随后,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提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将学习型社会理念与党建结合,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全局出发,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强调要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2009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创新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方法,积极探索富有时代特点的新方式,拓展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阵地,充分运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引导其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加强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电化教育等学习教育网络建设,加强数字图书馆、数字出版物等网络学习教育平台建设,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学习教育的信息化水平。[22]
新兴媒体对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推动力的大小,取决于新兴媒体在民众生活中的普及程度和传播影响力。就中国新兴媒体的发展现状来看,互联网和手机已经成为中国民众日常生活中接触频率较高、影响范围较广的媒体形式。
(三)新兴媒体的传播特征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5.13亿,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微博用户达2.5亿以上,全国共有网站230万个。[23]而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年7月19日在京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手机网民达到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中国网民使用微博比例已经过半,其中微博手机用户数量从2011年年底的1.37亿增至1.70亿,表明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新趋势。
地处边疆的云南省,互联网的发展也非常迅速。截至2010年年底,在云南相关部门备案的网站已超过3万家,初步形成了由重点新闻网站、商业网站、行业网站和个人博客不同层次的网络媒体格局。通过实施“新兴媒体建设工程”、“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全省100%的乡镇接通了宽带服务,100%的建制村接通了互联网,城乡互联网用户达到102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3%。与此同时,手机在云南的普及速度也非常快速。以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为例,1996年8月,迪庆州正式开通迪庆州州府所在地香格里拉县城的GSM,同年年底,全州移动电话数不到100户。[24]2005年,中国移动云南公司在全省范围内实施了“兴边富民移动通信工程”,该工程将移动信号基本覆盖到了迪庆州所有的自然村。[25]随着信号的覆盖,移动又推出了村落短号服务、存话费送手机等各种优惠活动,极大地推进了迪庆藏区手机网络的普及速度和范围。接着,在2009年7月,中国移动云南公司在全省范围内实施了“136农村移动信息富民工程”,即:围绕一个中心,以“信息到户,农民致富”为中心;重点建好三个平台,即网络平台、服务平台、信息平台,旨在推进云南农村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农村移动通信普及率和信息化服务水平,为农民增收致富创造有利条件,[26]在更大程度上提升了迪庆州和云南其他地区的手机普及速度。截至2010年,迪庆州移动用户20万左右,约占全州37万人口的59.45%。因此,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已经成为民众日常生活中接触程度较高的媒介形式。
相对于传统媒体,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既有媒体的一般属性,也有许多自身的传播特征。
第一,存在形态。按照技术支持平台和接收终端的不同,新兴媒体主要包括两种具体形态:一是互联网媒体。这是指建立在互联网技术之上,以计算机为显示终端的各种媒体形式,既包括门户网站、搜索引擎、论坛、博客、播客、晒客、换客、“群”和微博等媒体形态,也包括各种传统媒体在网络上的复制形态,比如各种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等。二是移动媒体。这是指基于个人移动数字处理终端和无线数字通信技术开发出的一种电信增值服务,也是最新电信增值业务与传统媒体结合的产物。目前最主要的载体是手机,表现形式主要是手机报、手机电视、手机广播等。
第二,传播特征。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不仅包容了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传播特征,实现了文字、视频、声音等多媒体的传播功能,而且在传播的双向性、互动性、广泛性和及时性等方面都超越了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它们的传播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全时传播。新兴媒体时代,被称为“C”时代“Connected 24 hours Era”,即全天24小时都与媒体发生联系,24小时都在不间断地传播和接收信息。二是全域传播。1964年,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认为电子媒体时代,人类可以跨越全球进行联系和沟通。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的普及,全球化的联系成为媒体使用者的生活现实。三是全民传播。手机作为一种个人化的媒介,随着普及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人都有手机将成为世界各国都有可能实现的社会事实。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2011年度末的手机签约率同比增长7.3%,达到1.282亿。这表明,相对于日本的总人口,手机普及率已超出100%,达到人手一机。[27]人人都有手机,也就意味着人人都是传播者,手机时代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传播时代”。四是全速传播。广播电视的现场直播是对重大事件的即时传播,互联网和手机时代的全民传播,则是对所有事件的全速传播,也即对事件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进行全面即时的传播。2010年江西省微博直播——“女厕攻防战”[28]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五是全媒体传播。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实现了文字、音频、视频、图片等同时传播并能达到很好传播效果。六是多渠道传播。电脑、手机、摄像机、掌上电脑等多样化的客户端是新兴媒体时代传播渠道多元化的具体体现。[29]七是深度链接,充分体现信息库的集合效应。八是终端的社会化互动,构建起了信息化公共空间。
基于以上传播特征,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对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作用。首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是目前社会舆情的集散中心。新兴媒体不仅是私人的通信工具,而且成为公共信息的传播平台,是民族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边形和差异性反映最明显、最集中的领域,它有力地推进了科学思想理论的传播和普及,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与此同时,也加剧着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的碰撞和冲突,甚至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的重要工具。其次,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是社会舆论的表达空间,既为壮大主流舆论提供有效途径,又对舆论引导工作提出更高要求。例如,汶川地震的“开放报道”、北京奥运会新兴媒体的无界传播、网络“公民外交”反击西方某些媒体对“3·14”事件的歪曲报道,充分说明了新兴媒体可以成为主流舆论的倍增器。另一方面,通过新兴媒体的聚焦和扩散效应,也可能促使社会议题的性质或影响迅速改变,形成舆情焦点和热点,并从2010年开始,草根媒体迅速崛起。例如:“邓玉娇案”、“药家鑫案”、“躲猫猫事件”以及“表哥事件”等,都是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发酵放大而迅速蔓延,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值得思考的是,在全球信息化的背景下,国际政治问题和国内矛盾的关联性、聚合性、突发性,通过新兴媒体的催化和放大,很容易使一些局部问题扩大为全局问题,使一般性问题演变为政治性问题,使个人的偏激言论扩散为非理性的社会情绪,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因此,利用新兴媒体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已经成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现实任务。
(四)新兴媒体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的运用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的同时,明确指出:拓展创新学习的内容、方式、载体、渠道、平台、阵地;有效整合各种资源,调动各方面力量,积极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更加富有时代特点、更加生动活泼、更加易于接受、更加富有成效,满足党员多方面的学习需求,促进学习全员化、常态化、长远化。
按照建设要求,各省市自治区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发挥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的传播特点和优势,积极开展新兴媒体平台上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
广东省委宣传部与中国移动广东公司签订联合协议,共同打造了以手机为载体,集手机彩信、手机网站、手机部件和互联网为一体的“网络学习天地”信息服务系统。“网络学习天地”内容涉及科学理论、社科知识普及、中华文化、学习信息服务等板块,同时开辟了针对广东省发展现实的新闻栏目,例如“六个‘为什么’观点摘要”、“珠江三角洲发展规划纲要摘编”、“回眸60年”、“理论热点面对面”等栏目,对中央和广东省委召开的一系列重大会议精神和重大理论观点进行适时传播,同时根据网上调查和互动,调整栏目设置和内容。在成功打造“网络学习天地”信息服务系统基础上,广东省委宣传部又与中国联通广东公司合作,在全国率先推出“3G学堂”手机阅读项目。“3G学堂”设置了“理论动态”、“经济论坛”、“社会特点”、“文化广角”、“经典阅览”、“新书推介”、“名家书画”、“生活百科”、“我的书架”、“在线互动”十个栏目,每个栏目下设有多个条目,在栏目的选题上,以“新”、“精”、“实”为要求,突出视野的开阔性和内容导向的正确性,重点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涵,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和重大工作部署,并大量介绍有关现代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法律和生活等领域的新理论、新知识,重在提高党员干部的综合素养和认知水平。
为切实推进“3G学堂”的传播效果,广东省委宣传部成立了以分管副部长为组长,中国联通广东公司及各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的“3G学堂”项目协调组,省委学建办下发了《关于运用“3G学堂”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通知》,对项目的统一实施、工作进度、宣传推广等进行了专门部署。要求在省直单位党员干部中先期推开,逐步向各市、县及企业、高校发展;要求各地宣传部门加强与当地通信部门的联系,在全省党员干部中发展更为广泛、规模更大的“3G学堂”用户对象;主办单位通过定期召开座谈会、电话访问、网络问卷调查等方式,经常听取用户建议,不断完善“3G学堂”的内容和形式;省内主要媒体对“3G学堂”开展专题宣传,充分发挥该项目在推进广东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安徽建设运行“安徽干部教育在线”,目前,在线注册近14万人,平均每天在线1.5万人。开通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网络服务平台”,开辟了“学习广场”、“日学一时”、“学习动感地带”、“视频讲学”、“网上考学”等栏目,以视听结合的方式提供理论学习服务。上海组织开发“内网学习系统”和“离线学习系统”,使参学的党员干部既可以在互联网上学习,又可以在局域网上学习,还可以网络离线后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灵活性。浙江着力丰富阅读的信息量,目前提供视频点播资源库近5000小时,在线阅读电子图书1200本,共享各类论文期刊100万册。河北、湖南、新疆、深圳等地广泛开展“啄木鸟”、“考场状元”、“学习征文”、“知识竞赛”等学习活动,每次活动都有万人参加,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天津、内蒙古等地创建学习博客、学习播客、学习微博、学习QQ群等,上传交流学习体会、视频资料,进一步丰富了个性化学习空间。海南省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对新兴媒体的运用尚在积极探索中。他们的做法主要体现在网络在线互动上,针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设置了网络讨论专题,组织专家学者、领导干部到网站与网民进行交流对话,利用团队学习和集体智慧共同议大事、解急事、化难事。
纵观各省区市利用新兴媒体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实践,网络和手机已成为重要的建设平台,并重视将两种媒体形态的传播特点和功能进行整合,充分发挥互联网海量信息的传播、存储和双向互动等功能,挖掘手机在党员召集和随时随地传播党建信息方面的传播优势。
二 云南利用新兴媒体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情况
云南省的党建工作受到过中央的重视和表彰,并被称为“云南经验”。云南立足边疆省份、民族众多、边境线长等现实情况,提出了“边疆党建长廊建设项目”。从2007年4月开始,云南省委在25个边境县市、迪庆藏族自治州3个县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启动以“强组织、建阵地、聚人心、固边疆”为主要内容的边疆党建长廊建设,进一步夯实“固边、稳边、兴边”的组织基础。2009年8月,省委召开全省边境地区党的建设工作座谈会,要求进一步深化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全面提升边境地区党建的整体水平。2010年11月,省委又召开全省边境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交流推进会,着力把边境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堡垒,维护边疆安宁的坚固基石,抵御敌对势力渗透的钢铁长城。云南省的边疆党建工作得到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中央组织部专门派出调研组赴云南实地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并发表《关于加强边境地区党建工作的建议》,使云南边疆党建成为“云南经验”。[30]在此过程中,云南充分发挥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的传播功能,同时也重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合作与传播所产生的聚合传播效应,有效运用新兴媒体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开展。
(一)继续发挥传统媒体的作用
根据《中共云南省委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宣传工作方案》的总体要求和部署,云南日报、云南人民广播电台、云南电视台等省级主要新闻媒体均在重要版面和时段开设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宣传专栏和专题,推出有分量、有影响的深度报道和专题节目。
云南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推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专栏,同时在要闻版、理论版、读书版等重要版面开辟“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访谈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笔谈”、“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读书”等子栏目。其中,“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访谈录”已先后访谈并刊发了曲靖、丽江、大理、德宏、楚雄、临沧等15个州(市)委书记的访谈文章。“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笔谈”、“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读书”已分别刊发文章共计100多篇。
云南人民广播电台分别在新闻广播中开设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动态”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论坛”板块,民族广播、交通之声频道开设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访谈录”板块,经济广播频道开设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读书”板块。
云南电视台在《云南新闻联播》中开辟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专栏,分专题、分部门对全省各地、各部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进行专题报道。
据不完全统计,省级主要新闻媒体自2010年7月以来,截至2012年4月底,共刊发、播发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相关新闻稿件超过3160多篇(条)。
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过程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它们在确立信息导向、引导社会舆论、组织新兴媒体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彰显了强大的传播影响力和公信力。此外,云南省针对自主学习,将过去的菜单式学习植入网络,有效地利用新媒体进行自主学习,保证了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进行信息知识的扩展。云南在创建学习型党组织过程中,理性地分析了传播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党建工作中的不同传播功能和作用,明确了以传统媒体作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信息传播的前期阵地。
(二)有效发挥新兴媒体的作用
传统媒体对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广泛报道和讨论,调动了广大党员的学习热情,为新兴媒体平台下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云南地处边陲、幅员较广、交通不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如何在新形势下创造性地利用好新技术手段和新兴媒体构建边疆地区学习型党组织,让各级干部与发达地区的干部同步接受新知识、接触新信息,提高服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本领,云南各级党组织进行了不断探索和实践。
1.举办面向全省的“云南省领导干部时代前沿知识讲座”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结合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干部队伍的现实状况,省委决定由省委干部教育委员会主抓,省委省直机关工委负责承办,省委办公厅、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委党校等有关部门配合组织实施,用5年的时间,每月举办一期面向全省的“云南省领导干部时代前沿知识讲座”。从2006年12月至2012年8月,已成功举办63期。每期讲座通过政府电子政务视频网络进行远程实况转播,设立600多个分会场,覆盖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550多个乡(镇),听取讲座的各级领导干部人数总计已达49.7万人次。通过收听收看讲座,云南各级领导干部开阔了视野、开阔了思路、开阔了胸襟,提高了素质,促进了各地各部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几年来,通过“时代前沿知识讲座”,极大地推进了云南省学习型领导班子和学习型领导干部建设工作,全省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有力地推动了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创建在线学习学院,打造网络培训课堂
为落实中央关于“推广网络培训,提高干部教育培训教学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的要求,深入贯彻中央组织部干部自主选学工作交流会议精神,云南省委于2005年下发了《〈干部教育条例〉实施意见》和《“十一五”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干部自主选学、在线学习等方式,努力满足干部个性化、多样化学习需要”,从云南实际出发,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教学和管理手段,搭建学习平台。省委组织部依托云南广播电视大学创建了云南省干部在线学习学院,搭建起一个高质量、大容量、系统化的学习平台。2007年6月,网络平台成功启动,并首先将部分厅级干部和全省129个县(市、区)的书记、县(市、区)长近500名学员纳入试点。通过开展试点,探索干部在线学习的特点和规律,为学习平台升级建设提供依据和目标。2009年6月,中央组织部召开干部自主选学工作交流会议后,云南省及时召开全省干部自主选学暨在线学习工作推进会,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把在线学习作为干部自主选学的重要载体全面推开,将参学对象扩大到所有省管干部、省直党政机关的正处级领导干部、州市县党政机关的处级领导干部、县(市、区)党政班子副职后备干部等。2012年将参学对象再次扩大到全省州(市)、县(市、区)党政机关的科级及以下干部,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基层干部等。
通过与北京市干部在线学习中心、杭州精英等的在线合作,为云南干部在线学习学院学习系统开发了强大的综合功能,真正把该系统建设成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学习平台、交流平台、管理平台。强化学习功能,使参学干部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局限,只要有互联网的地方,随时可以凭用户名或密码进入一个“网络课堂”,进行在线学习并获得学分。完善交流功能,使参学干部可以通过学习系统交流学习体会、研讨问题,促进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查看课件点击率、学员课件评论、课件排行榜等,了解干部的学习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提高网上课程质量。健全管理功能,为每位参学干部建立电子学习档案,详细记录学员的基本情况、学习课程、已完成学时等信息。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可以根据管理权限,进入在线学习后台管理系统,随时了解和掌握所管理干部的学习情况,实现了干部培训信息的动态化、同步化管理。
现阶段学习平台共有标准课件506门,非标课件2000余门。标准课件覆盖政治理论、公务员能力建设、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财税金融、国企改革、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民族宗教、文化艺术、个人修养等领域。同时结合云南实际,专门制作了云南省情、民族、宗教、文化、旅游、禁毒、防艾等专题课件。在加大课件建设力度的同时,还根据学员学习需求和建议,加强课件试题库建设,目前已实现70%的上线课件有试题。截至2012年年底,全省有近10万名各级干部进入干部在线学习平台学习。
通过开展干部在线学习,建立起与各级党校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广覆盖、多渠道培训体系,进一步满足了干部多样化、个性化、高层次的培训需求,有效激发和调动了干部学习的内生动力,使干部教育培训能够更好地为云南科学发展服务、为干部健康成长服务。
3.搭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平台
为推进广大农村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云南省委组织部通过自建托管方式,建立了省、州(市)、县(市、区)三级教学平台,实现各级教学平台保质保量地传输各类教学资源和信息资源,充分发挥教学服务和信息服务功能。截至目前,云南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系统已经建设完成1个省级平台、12个州(市)平台和10个县级平台。以“电信宽带模式”为主、自建“卫星模式”为辅、“依托农村中小学”相结合的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对全省28个不通电的建制村,采用“太阳能光伏电源供电”加“卫星模式”进行站点建设。对既无电信宽带覆盖又无法依托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的“双无村”和依托效果不好的2136个建制村,采用“卫星模式”自建终端接收站点,重点突破。通过集中攻坚,确保了全省终端接收站点建设不留空白点。截至2011年年底,全省共建成终端接收站点15383个,其中,采用“电信模式”建设8233个,依托“农村中小学”建设5014个,自建“卫星模式”2136个,提前实现了省、州(市)、县、乡、村五级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全覆盖。
加强资源整合与共享。依托各地各部门现有的场地、设施、人员和管理机构,构建“远教搭台、部门唱戏、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工作机制。建成省级教学资源库。与云南广播电视大学合作建成省级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库,包括全省远程教育课件的转码、上传和教学课件等,目前已整合制作了2.8万个小时的教学课件,分为科学发展、创先争优、党的建设、云岭先锋、新农村建设、社区党建、七彩云南、民族宗教、科教文卫、实用技术十个栏目,上传到省级教学平台供各终端接收站点收看学习。注重教学课件开发。通过举办云南省首届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课件观摩评比会,查找课件资源开发的短板,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不断加快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步伐。共组织各制播单位摄制“创先争优”、“抗旱救灾”、“换届选举”、“边境党建”等教学课件300余部,上传到各级教学平台,供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并编辑制作43部教学课件上报中组部。
4.制作发布“中共云南省委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专题网页
2010年9月1日,云南省委发挥云南省重点新闻网站——云南网的网络资源优势,正式发布了“中共云南省委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专题网页。专题网页设置了最新动态、精彩大图、党旗闪耀、榜样力量、视频报道、人物访谈、读书心得、理论评论、你来我“网”等栏目,在集纳活动动态、理论评论、人物访谈、最新成果等稿件的同时,还充分发挥网络媒体优势和特点,积极开展网络互动,其中的“你来我‘网’”就是专为党员和网友设置的互动板块,内设留言框和留言展示区,并结合金碧坊论坛,不定期开展话题讨论、读书心得交流活动,为广大党员和网友提供交流心得、畅所欲言的平台。专题网页在建设过程中,报纸的访谈和深度报道、广播的音频信息、电视的视频信息被很好地呈现出来,体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推动党建工作的良好合作方式。同时,云南网还积极协调新华网云南频道、党的生活网、新浪七彩云南等国内重要网站在醒目位置发布云南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专题链接,以进一步扩大云南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影响力。截至2012年4月底,云南网共转载和刊发自采稿件941余篇(条)。
5.重视微博互动的新型党内和党外交流方式
云南省委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开通“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官方网站,利用网络媒体进行宣传的基础上,还加强对新兴媒体的有效应用,开通了“云南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官方微博。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官方微博的开通,重点是吸引年轻党员群体和非党员群众,通过微博随时随地开展平等对话和交流,多级传播和反馈,及时快速地了解社会信息的流向和舆情的发展。同时,微博也可以更快速和更有效地形成党员干部与广大群众就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和沟通,从而为党建工作提供一种“党建对话”渠道。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微博的环状传播模式在党建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微博传播的传播中心是单个的微博用户,围绕着微博用户发出的微博信息,微博的传播形成了多级环状传播态势。第一环是微博用户的亲朋好友,第二环是微博用户的粉丝,第三环是粉丝的粉丝,第四环是传统媒体。通过多级环状传播,形成了1对N的传播规模,产生了裂变式的传播效果。因此,云南学习型党组织官方微博的开通,不仅仅提供了一个“党建对话”的渠道,而且形成了一个多级环状的微博党组织的交流模式。通过这个模式,官方微博可以整合党和政府的传播力量、党员个人的社会传播资源、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传播功能的融合等多方面的力量,随时随地开展党建工作和党建信息传播。值得注意的是,微博传播有一个显著的功能,即信息的自清功能。微博是一个全民参与的传播平台,每一条信息的传播都会受到全民的监督和审核,从而有效地保证了信息传播的真实、客观和有效。
6.开通《学习手机报》
为加大对新兴媒体的运用力度,搭建全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新的学习宣传平台,省委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于2012年5月2日正式开通了《学习手机报》,截至2012年12月31日,已出版70期。
《学习手机报》由省委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中国电信云南分公司协办。这是以手机为媒介,用手机彩信和WAP方式展现学建工作内容和有关信息服务资讯,以移动终端(手机)用户为主的电子报纸。主要面向各级党政干部和宣传文化系统干部发送。设置有高层论述、理论动态、重要时讯、要论摘登、思想撷英、读者心得、经验交流、工作动态、他山之石、好书推荐、读点经典等栏目,每期容量30至50K,有6至8个分页,图片1至2幅,每期条数在10条左右。出版周期是每周两期,周二、周四17时左右发送。内容主要是宣传中央、省委关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文件、领导指示精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和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动态资讯,省委、省政府有关重大工作部署,宣传文化系统重大工作事项,各地各部门、兄弟省区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时讯、做法经验等。
7.鼓励各地区各部门的实践探索
各地各部门党组织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过程中,也结合各自实践,进行了新兴媒体运用的积极探索。省委高校工委、玉溪市通过搭建专题性学习网站、网络图书书库、网络学习园地等平台,促进党员干部网上学习与交流。昆明、红河、普洱充分发挥互联网覆盖面广、传播快捷的特点和优势,分别开辟“党员学习交流QQ群”、“红河机关干部学习网”、“普洱市领导干部在线学习网”等学习载体。曲靖市在新浪网创办“珠源学谈”微博,变理论灌输为互动对话,提高了网络时代学习的针对性。云天化集团公司建设网络学习平台,使得地域分散的党组织和党员能够同步高效进行学习。省委办公厅、省国税局逐步形成了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学习培训与实践锻炼、传统学习与网络学习相结合的有效学习形式。昆明市在全国首先建立“领导干部培训日”制度,制定领导干部学习考核激励机制,通过学习讨论、网上考试、网上书吧等行之有效的方法,激发广大干部读书学习的热情。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充分利用校园网、宣传栏、校报等媒介,组织开展万人红歌会、征文演讲比赛、文艺演出、书画展等系列活动,营造浓厚学习氛围。西双版纳开通全国首个傣文新闻网站,创建傣族文化网络传习馆。
(三)云南探索的特点
云南利用新兴媒体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实践,突出地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重视并继续发挥传统媒体的作用。通过传统媒体对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目的和要求的相关讨论、报道和访谈,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引起广大党员和群众对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相关问题的注意和思考,从而营造全社会共同讨论、全体党员参与学习的浓厚氛围。
第二,联系实际创建多项学习平台,覆盖各级党组织。云南地处祖国边陲、幅员广阔、交通不便、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利用网络技术手段搭建起“政府电子政务视频网络”、创建“在线学习学院”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平台,开展干部在线学习和培训,实现干部远程自主学习教育,以扩大学习培训面,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效益,缓解工学矛盾,让边远落后地区党员干部与发达地区的党员干部同步接受新知识、接触新信息,从而不断提高服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本领。
第三,积极发挥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的作用。互联网和手机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作用。互联网具有信息集纳的功能,通过学习型党组织专题网页的建设,可以集纳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相关报道和信息,形成多媒体联动促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格局;手机具有全时传播的优势,随时随地传播的特征,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实现了学习型党组织在流动空间中开展学习的可能。
第四,注重新型微博的运用。微博是一种将互联网和手机等终端技术融合起来的新型传播媒介平台,这个平台有着多级环状传播模式的特征,通过对党和政府、个人和媒体多方力量的协商和合作,综合开展党建工作。如2012年昭通市彝良县发生5.7级地震,彝良县政府第一时间通过微博发布消息,让灾区听到党和政府的声音,广大党员积极组织救援,这不仅是现代技术手段的使用,更是一堂生动的党的形象课。云南省的“插甸经验”、“孟连经验”和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的学习,都很好地发挥了新媒体的平台作用。
充分利用和发挥包括新兴媒体在内的各种媒体的传播优势开展工作,可以说是云南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一个突出亮点。但应该指出的是,在利用新兴媒体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首先,新兴媒体平台上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能仅是运用新兴媒体技术,还应该形成相应的机制,理性分析新兴媒体在党建工作中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例如,云南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官方微博开通后,截至2013年3月7日,仅有890个粉丝,发表微博、评论与转发微博的活跃程度较低,微博信息的传播与手机报等媒体信息的传播并没有按照不同媒体形态的传播特征作出相应的调整,同质化现象突出。其次,互联网和手机在学习型党组织的创建过程中,是重要的渠道和媒介工具,但不是唯一的,还应该重视对远程教育、电话教育等党建教育网络的建设工作,强化数字信息的传播,从而建构起一个“传统媒体、新兴媒体、远程教育体系、数字化党建建设”等多极联动和相互补充的学习模式。再次,缺少对新兴媒体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反馈和效果调查,也缺少对少数民族地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方法和内容的思考,比如部分基层党员,因为文化水平的限制,不能有效地运用新兴媒体开展自身的学习,新兴媒体在基层一些地区不能很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最后,云南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的许多好经验、好做法在新兴媒体平台下也未能很好地展示,特别是边疆、民族、贫困、山区的经验做法如何在新兴媒体平台上继续发扬光大,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 云南利用新兴媒体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对策和思考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要求各级党组织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掌握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各方面知识四个方面的内容,并对学习的途径提出明确要求:拓展创新学习的内容、方式、载体、渠道、平台、阵地;有效整合各种资源,调动各方面力量,积极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更加富有时代特点,更加生动活泼,更加易于接受,更加富有成效,满足党员多方面的学习需求,促进学习全员化、常态化、长远化。“要求”强调的是一种“媒体联动,全员学习,长远常态”的学习方式。
(一)充分认识新兴媒体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各级党组织要充分认识新世纪新阶段新兴媒体在学建工作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既看到有利的方面,也正视不利的方面,力求通过行之有效的努力,变不利为有利,化挑战为机遇:第一,充分认识信息时代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平台上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互联网的运行规则更多是由西方世界掌控的,容易引发文化帝国主义、经济垄断等问题,手机媒体在使用的过程中,已出现诸多敌对势力发起的手机集体动员和召集事件,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危机事件。第二,充分认识利用新兴媒体加强党建理论阵地建设是时代的要求[31],新兴媒体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影响国际国内形势的一个重要因素,运用新兴媒体推动党建工作的开展是时代的必然要求。第三,充分认识新兴媒体应用对稳定当前社会结构的程度很难估计[32],互联网和手机的使用在全中国的普及不均衡,互联网更多是在县区以上的城市和地区、经济发达的村落,不发达地区尤其是像云南这样的少数民族省份,大部分党员和群众都不具备灵活使用新型媒体展开个人党建学习的能力,因此互联网和手机的知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乡之间的知识差距。第四,充分认识利用新兴媒体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的重点不是在部分地区部分党员干部和群众当中的使用,而是有效地在全员和广大地区的使用,需要研究不同层级、不同区域的党组织和党员理论学习的特点,辅之以适合其学习规律和学习情境的学习方法。
(二)切实加强新兴媒体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理论阵地建设
利用新兴媒体,建设“多极联动、相互补充”的党建理论阵地是首要任务,具体建设方式有:第一,各级党组织有效利用报纸、电视和广播等传统媒体传播学习型组织建设的要求、目的、方式,并通过长期、综合的议程设置,形成全社会对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关注、讨论和思考。第二,通过互联网创建专题网页,集纳传统媒体党建信息,同时,邀请官员、专家、学者集中到互联网平台,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各方面知识四个方面的内容,开专栏,做深访,有互动,充分利用互联网“协作式知识的创造”能力,形成官员、专家和学者对于党建理论的集体思考和创作,从而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提供全面的理论知识。与此同时,利用手机随时随地、跨越时空的传播特征,传递片断的、要义的党建理论知识,填补集中学习和网络专题自学以外的其他学习时间和空间。第三,远程教学是一种相对系统和完整,并有一定约束力的学习方式,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应该重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年来积累的远程教育经验,实现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系统的远程教育,并可通过相应的考核方式,检验远程教育的效果。第四,“数字化党建建设”,指的是一种对信息时代各种传播媒体综合利用,形成数字化党建建设机制的思路和理念,也即如何利用新兴媒体技术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机制建设的问题。“机制建设问题”需要解决三个小问题:其一,新兴媒体运用于党建工作的利弊是什么?其二,新兴媒体运用于党建工作的有效方式是哪些?其三,广大党员运用新兴媒体开展学习的情况和效果如何?只有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回答以上三个问题,才能形成适合特定区域的新兴媒体平台上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机制。
(三)充分发挥新兴媒体的独特功能和作用
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正以全球的工具性网路整合世界[33],以互联网为中介的交往和沟通,形成一个有别于现实的虚拟社会,以手机为中介的交往和沟通,形成一个流动空间中的无时间交往[34]。因此,我们可以运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建设“党组织流动信息交互平台”。传统的党组织活动往往是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和地点集中进行,要求全体党员在场,才能完成相应的党建信息的传播和接收。有了互联网和手机,我们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后,就可以启动零时的“党组织流动信息交互平台”应对危机事件,在这个过程中,党组织成员无须全部到场,他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和手机在“虚拟的流动的空间”当中实现对话和交流,让“党的声音”及时有效地传递到突发的危机事件的现场,从而对事件的处理形成良好的导向作用。此外,手机的随身携带、个性传播特征,可以随时随地保持与党组织的联系和沟通,形成个人与党组织更加有效的联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更新,我们相信新兴媒体对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对党建工作的影响和作用必将越来越大。
(四)注重提高党员干部运用新兴媒体的能力和水平
互联网与手机作为新媒体,同传统媒体的根本区别是从单一控制到公共空间建构,社会价值的单一主流意识形态呈现走向了多元化,从舆情监控的角度看,也成为社会矛盾预发的敏感地带。在信息化时代,新媒体的熟悉和掌握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基本素质的表现,一些突发性事情也是经新媒体加热放大后发生的,这也要求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党建学习,熟悉和掌握新媒体,及时了解和掌握网络舆情,成为化解社会矛盾和处理突发性事件的重要手段。我们处在中国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是一个社会矛盾多发期、凸显期的敏感时代。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更加迫切,社会心理的承受度一再降低。人们的思想观念渐趋复杂,价值观更趋多元,政治参与性空前提高。现实生活中诸如住房、医疗、就业、失业等压力和不满情绪,自然会通过网络反映出来。而因为互联网固有的天然落地性、快捷互动性等特性,不可避免地对现实生活中的诸多情绪短时期内加热、渲染、放大,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潮。在造成亿万网民情绪波动的同时,也对社会情绪产生不可忽视的强烈影响,甚至演变为影响一方稳定的社会公共危机。如果处理不当,这种情绪必将生发成为具有破坏性的社会行为。面对日趋复杂多变的社会矛盾,网络环境下的政府公共危机应对必然成为各级政府需要认真思考、科学应对的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如何处理好网络环境下的公共危机事件,也成为考验政府能力、智慧、水平的一道必答题。
1.网络既是社会情绪的减压阀又是社会危机的放大器。网络是社会情绪宣泄的窗口,用传统的维稳观去应对微博背景下的媒体环境,会构成很大的矛盾。中国的互联网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具有鲜明的政治社会色彩。有笑话说:上网干什么?“男人论政,女人谈情”,其社会政治性由此可见一斑。网民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现实生活的诸多问题、情绪、诉求、愿景都会在网络上强烈反映出来。这些东西在网络上的适度反映,对于化解社会矛盾,改善社会情绪,具有良好的积极作用,相当于高压锅上的排气阀,既能迅速加热食品,又不会超压爆炸。但对于特定对象,又会成为社会舆论的加热器和放大器,特别是涉及群体利益和社会敏感的问题。
2.面对网络舆情既要积极应对又不能“唯网络是从”。许多地方政府,特别是市、县地方政府,对于网络舆情的态度,截然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反应过度,二是麻木不仁。前者视网络舆情为洪水猛兽,一帖当前,忘记了互联网作为情绪减压阀的社会功用,认为这些负面的帖文有损当地政府形象,不在顺应民意、完善工作上做文章,而是千方百计找关系托人情,删除帖文。与其把精力放在删帖上,不如在网络上告诉群众:我们注意到了大家的关注,正在采取措施解决中,欢迎网民通过网络对政府工作建言献策监督帮助。这样做,既理顺群众情绪,又对实际工作有所推动,可谓益处多多。另一种态度,对待网络舆情自大麻木,不理不睬。认为又不是堵了政府大门,不必惊慌失措。殊不知,这样做极易引发网络热点,小事变大,网上变成网下,甚至酿成公共突发危机,这是对党的事业对人民的利益不负责任的表现。
3.网络舆情应对是一门科学。(1)黄金24小时“说话”原则。网络传播速度快,其效应是倍数状态传播。一个网络帖文也许因为涉官涉富涉及社会公平,马上便会引发高度关注,短时间内会出现成千上万的跟帖。加之网站之间的转发、翻炒,一个新的网上热点迅速形成。网络舆情一旦形成热点,甚至演变成了网上的突发公共事件,便难免尾大不掉难以收拾。强烈的情绪色彩,加上好事者,甚至别有用心者的推波助澜,甚至会酿成像贵州瓮安那样的群体事件。“黄金24小时”原则,就是要在网络热点形成的24小时内,站出来“说话”,向网民传达至少两个信息:一是大家的关注引起了政府的重视,二是事件正在调查中,调查结果将及时公布。这样既稳定了情绪,又表明了政府对民意的尊重和重视,防止网上热点扩大。(2)不断“播报”原则。网络舆情热点应对中,切忌不予理睬,切忌没有下文。“黄金24小时”要出来“说话”,24小时之后更要“说话”。要不断地告诉网民政府在做什么,事情有了什么样新的进展。这样才能稳定情绪,消弭热点,解决问题。(3)“网言网语”原则。面对网上热点,无论是网络新闻发言人,还是网络评论员,切忌讲空话套话,一定要网言网语说网事,这样在形象上容易为大家所接受。只有取得信任,才能通过网络说明事实,澄清真相,梳理情绪,引导舆论,解决问题。否则,只能适得其反,引起反感,激化情绪,扩大事态。
4.网络应对考验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需要领导干部提升应对网络热点事件的能力。有效引导公众理性表达意愿,引导公众情绪,这在网络时代已成为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和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是当前领导干部迫在眉睫的“必修课”。有效应对网络热点事件,需要特别注重几方面的能力提升:(1)善于倾听“网络民声”,提高网络舆情引导能力。领导干部需充分认识,网络已成为表达民意的重要渠道,要学会顺应这种变化,提高适应力。面对网上热点事件,有人认为“基层组织无法进入,思想工作无法进入,公安武警无法进入”。从传统权力行使的方式和渠道看,面对面与网络热点事件中的众多讨论者一一接触确实难以做到。如果领导干部能够转变认识,将网络视为调研第一线,视为做好群众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场,放下架子,以平等尊重和坦诚的态度主动回应网上言论,完全可以扬长避短,利用网络优势将党和政府的声音传送出去。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领导干部不仅要处理好现实中的突发事件,还应做好网络监测与预警工作,了解公众情绪和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从官方立场及时回应,让政府的声音在第一时间进入公众信息体系,让谣言止于真相,澄清网上不实传言,以权威说法疏通公众过激情绪,引导公众甄别真伪,明辨良莠,对现实问题作出客观判断并采取理性行为,变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促进问题解决。在网络时代和网络世界中,领导干部既不能失聪,更不能失语和妄语,只有主动说话才能把握舆论主动权和事件处置主动权。(2)着力解决“现实民生”难题,提高沟通和服务群众的能力。网络是虚拟的,要有效引导网络民意,提高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得从现实入手。领导干部应经常到网上走走看看,正确对待网络民意,建立网络信息分类处理、反馈解答的长效机制,将网上沟通作为了解民情、采集民意、会聚民智的重要平台,作为与群众联系的直通车,真正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只有借助网络将社会的期待、信心和鞭策化作执政的营养和力量,提高决策水平,想方设法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才能够获得群众的真心拥戴,筑牢引导网上舆情的社会基础。(3)净化规范“网络环境”,提高网络管理能力。公众在行使自由和民主权利的同时,必须受到法制约束,不能超越法律许可范围和违背基本的道德准则来行事。当个人言论在网上超越法律和基本道德界限给他人和社会造成严重负面影响时,就不是网民的私人问题和个人行为了,此时公共权力就有介入的必要。介入的方式并非一味封堵,封堵只会抑制公权部门与公众的沟通,正确的做法是健全和完善网络管理、网络监督的相关法规,净化网络环境,推进公众网上参与公共生活的规范化。文明社会需要有文明的公民和制度作保障,网络环境的净化和规范需要不断健全法制和培养理性公民,在完善网络管理和网络监督法律法规基础上,既要保护网民关心国家、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也要引导网民依法、规范、有序和理性发表言论,理性采取行动,不轻易损害他人合法利益,不危害社会来之不易的安定团结。(4)以网络热点事件为突破口,提高制度创新能力。应善于从网民反映的热点问题中,反思工作体制机制上存在的问题以及管理上的漏洞,将网上热点事件的处理作为进一步做好工作的契机,进行制度变革,完善管理体制机制,防止不良事件重演。如通过“躲猫猫”事件,反思我国监狱管理中存在的漏洞,更好地保护被监管人的合法权益;通过湖北石首市骚乱事件,反思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面对媒体的欠妥之处,完善相关工作制度,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仅是简单知道中央精神和党的方针政策,更重要的是与时俱进,引导和促进当今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要通过学习实现信息接收,更重要的是正确的信息输出,解决我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而实现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通过党组织内部的互动式党建学习,转换成为各级党组织同社会的互动交往,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保证主流意识形态真正成为公共空间的“主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保证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
课题组负责人:陈宗媛
课题组成员:邹建达 高文娟 徐丽霞 魏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