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第2版)(列国志(新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宗教与民俗

一 宗教信仰

在新西兰居民的宗教信仰中,基督教占主导地位,大约有2/3的居民信奉基督教。源自英国的各新教和天主教派别都有自己的信众,信仰圣公会的新西兰人约占25%,信仰长老会的约占18%,信仰天主教的约占15%,还有一些人信仰新教的其他派别。此外,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也带来了各自的宗教信仰,几乎全世界主要的宗教,如伊斯兰教、佛教、犹太教、摩门教、兄弟会、锡克教等,在新西兰都有人信仰。毛利人也有自己独特的宗教,他们把外来的基督教《圣经》的教诲和毛利人先知的预言结合起来,形成了毛利人自己的基督教教派——拉塔纳教会(Ratana Church)和伦伽图教会(Ringatu Church)。20世纪后期以来,新西兰信仰宗教的人数有下降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信教者约占全国总人数的69.1%, 80年代降至63.6%, 90年代降至57.6%。

因为新西兰人大多数来自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他们的宗教信仰是从自己的母国带来的。英国白人移民多数信仰新教,因此新教在白人移民中占了绝对的统治地位。但移民分属于新教的不同教派,如圣公会、长老会、卫理公会、教友会、美以美会等。欧洲移民在新西兰殖民过程中,往往在自己所在的地区建立自己的教会组织,例如圣公会坎特伯雷协会的成员帮助建立了克赖斯特彻奇城,他们就在那里建立了英国的国教会即圣公会教会。苏格兰的自由教会成员帮助建立了达尼丁(Dunedin)城,他们就在那里建立了长老会教会。今天,新西兰各地区的宗教仍然反映了早期殖民者的定居模式和宗教信仰。

新西兰基督教教会的组织结构与英国非常相似,只是到近年来才有一些变化。教堂的建筑多仿照英国教堂的风格。

新西兰也有天主教。早在150多年前,在奥克兰就有天主教堂。天主教鼓励非西方传统的人结合自己的语言和宗教传统形成自己的信仰,并承认其他教会的精神、道义和文化价值,注意吸收毛利人的文化、习俗、观念、思维方式、价值观、语言等来改造天主教会,用毛利语出版《圣经》和《祈祷书》,使天主教在新西兰的土壤上生根。最近二三十年,天主教在新西兰发展较快。

在欧洲人到来以前,毛利人和其他许多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的族群一样,因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无能为力,心中充满了对自然神和各种神灵的崇拜。他们相信自然界有个上帝,他创造了人,控制着人类的活动。人间的神父只是上帝与人联系的纽带。毛利人的宗教仪式宣扬叫作“塔甫”的法律,它实际上是毛利人的一种精神信条。每个毛利人都必须遵守,谁违反了塔甫,谁就会遭到严厉的惩罚。塔甫神圣而又令人恐惧,谁要是遭遇了不幸或是命运不济,都以为是违反了塔甫,得救的办法是请求上帝的宽恕。在现实生活中,毛利酋长就是塔甫的化身,他们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请求上帝宽恕就是请求酋长的宽恕,对塔甫的崇拜实际上就是对酋长的崇拜。

毛利人还崇拜一种超自然力的“玛纳”。人们相信“玛纳”最大,具有超人的神力。毛利人还信仰多种神灵,如坦加罗阿是掌管海洋和鱼类的神,被尊为渔民的保护神;塔涅是掌管丰收和植物的神;此外还有农神农戈、战神图等。

同殖民者一起到来的基督教传教士,极力用基督教文明“教化”土著居民。但毛利人皈依基督教,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最早组织到新西兰传教的是一个名叫塞缪尔·马斯登的牧师。他是澳大利亚悉尼罪犯移民区的主要牧师,他的任务是管理罪犯和对他们进行感化。他在悉尼同来自新西兰的毛利人有接触,遂产生了去新西兰毛利人中传教的愿望。1807年,他回英国物色到新西兰工作的传教士,最初响应的有威廉·霍尔和约翰·金,前者是一个造船者,后者是麻制品工匠,以后陆续有其他人加入去新西兰传教的牧师行列。1813年,马斯登买下一艘名为“敏捷号”的双桅船。1814年3月,“敏捷号”试航新西兰,于同年8月返回悉尼时,带来了9个毛利酋长。马斯登在他的农场里热情地款待了他们,希望能通过这些酋长在新西兰开展传教工作。

1814年12月,马斯登带着其他传教士乘“敏捷号”到达新西兰,开始传教。此外,他们还在毛利人中进行调解工作,以化解毛利人部落之间的矛盾,避免流血冲突。最初,毛利人怀着种种疑虑听他们传教,没有马上皈依基督教。后来传教士的人数逐渐增多,到1838年已建立13个传教士移民区。为了更好地开展传教工作,传教士为毛利语创造了拼音,制定了有规则的语法。19世纪30年代,一个名叫威廉·科伦索的印刷商兼传教士印刷了毛利文的《圣经》。毛利人逐渐皈依基督教。

传教士还为新西兰运来了牛、马、羊、鹅、鸡和火鸡等畜禽,并带来了欧洲的生产方法和知识,教给毛利人耕作和建筑技术。

毛利人反对西方人入侵和殖民的斗争,最初是以宗教性质的运动出现的。他们极力把自己的传统和新引进的基督教结合起来,并尽量在组织上保持独立。毛利人独立的宗教活动是和先知运动分不开的。有两位杰出的毛利宗教领袖在新西兰宗教生活中留下了永久的足迹,他们是19世纪的先知特·库蒂(Te Kooti, 1814~1893)和20世纪的先知塔胡坡提基·维勒姆·拉塔纳(Tahupotiki Wiremu Ratana)。特·库蒂是毛利人战士,曾被放逐查塔姆群岛,在那里学习了《圣经》,然后创立了伦伽图教会。此教会到1938年才得到正式承认,现有信徒约6000人。拉塔纳建立了拉塔纳教会。拉塔纳教会创立于1925年,它带有民主主义色彩,强调放弃旧的信仰和部落社会组织,呼吁纠正毛利人受到的不公正待遇,现有信徒约35000人。

新教会的出现可以看作毛利人自行皈依基督教的一种形式。新教会的信仰源泉是《圣经》。《圣经》是最高的权威,节选的《圣经》多为与毛利人的思维方式和经历相似的部分。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对其进行解释,使基督教适应毛利人的需要。拉塔纳教会包含10条简短的信条,其内容简单务实。该教会相信三位一体说和赎罪论,认为一切人都是兄弟,称颂人间的爱和正义。伦伽图教会和拉塔纳教会是毛利人基督教的主要体现者,是基督教本地化的结果。毛利人的基督教是毛利人信仰和外来的基督教信仰的交融,它起着维系毛利人文化传统、语言、民族认同的作用。

毛利人先知特·怀蒂(Te Whiti)在布道时说,让毛利人受难是上帝的计划,这不是悲剧,毛利人通过受苦受难可以获得上帝的恩宠。上帝会自己拯救人类,上帝的愤怒是针对陌生人的,但会支持毛利人。布理安·科利斯、彼得·蒂诺万主编《新西兰社会的宗教》(Brian Colless and Peter Denovan, eds. , Religion in New Zealand Society),北帕默斯顿,1985,第31页。

除接受殖民者传来的基督教外,毛利人社会还有自己的宗教传统。这些宗教没有像基督教那样明确表述的教义,它们有很多象征物。象征物是神的体现,用以帮助崇拜者理解神灵的存在,如神柱象征大地和上天的联系。

每个教会都有自己的组织系统,伦伽图教会的主要领导团体是教士大会(General Assembly)。它每年召开一次大会,大会选举一位领袖,他在一位秘书长和由12位委员组成的执行委员会协助下管理教务。拉塔纳教会的组织有所不同,它由一位主席领导,主席是创教人的后裔,其领导团体是中央委员会。该教会分政治和宗教两翼,宗教翼由宗教会议领导。教会不同级别的牧师佩戴不同的披带。

伦伽图教会遵奉星期日为安息日。其教徒不常做周日祈祷,而是每月12日祈祷。他们庆祝新年和每年7月的收获节。拉塔纳教会有两大纪念日:1月25日是教堂开放日,11月8日是拉塔纳教会第一次获得神启的日子。拉塔纳教会还庆祝复活节和大部分基督教节日。每逢节日,教徒们都要聚会,一连庆祝几天。

除书记官以外,拉塔纳教会没有专职或兼职的付薪牧师。根据教会的规定,传教布道的人不应当收取钱财。教会的经费来自教徒的捐款。

与其他很多国家不同,新西兰各宗教组织不仅没有像其他国家的不同宗教组织那样势不两立,反而有一种联合起来的趋势。早在19世纪末,新西兰的基督教教徒就开始争取联合,但真正的联合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1941年7月23日,在主教韦斯特-沃森(West-Watson)主持下,成立了由新教各教派组成的“各教会全国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of Churches)。参加联合谈判的有圣公会、长老会、卫理公会、公理会等教派。该组织是推进各教派合作的最重要机构。20世纪60年代,各教派在讨论联合的问题上取得了进展,1967年成立“关于教会联合联合委员会”(Joint Commission on Church Union),并于1969年公布了联合计划。同年,罗马天主教会也参加到联合进程中来。1975年,各教会全国委员会和罗马天主教会共同建立了联合秘书处,后因圣公会没有批准联合计划,该计划未能实现,但是联合运动并未就此终结。1982年9月26日,在许多地方举行了联合祈祷仪式。一个名叫戴维斯的副主教说:“我相信,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出现‘新西兰教会’……它将拥有新西兰人口的60%到70%。”

二 节日

2月6日为新西兰的国庆节。这一天是“怀唐伊节”,即庆祝英国和新西兰土著居民毛利人签订《怀唐伊条约》(Treaty of Weitangi)的日子。《怀唐伊条约》又译为《威坦哲条约》。现根据《外国地名译名手册》、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地图集》和《中国大百科全书》译为《怀唐伊条约》。每年的这一天,政府都要在总督官邸的草坪上搭起白色帐篷,举行盛大酒会,进行热烈庆祝。

新西兰的其他节日还有很多,全国性的节日有新年、耶稣受难日(复活节前一个星期五)、复活节(每年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澳新军团日(4月25日)、英国女王生日(6月的第一个星期一)、劳动节(10月的第四个星期一)、圣诞节(12月25日)和节礼日(12月26日)。除全国性节日外,还有许多地方性节日和各民族的节日。

三 民风民俗

新西兰人民生性乐观、豁达,他们在工作之余,善于欢度闲暇时光,除在国内外旅游度假外,还经常举办各种全国性或地方性的赛事及文娱表演活动。由于新西兰畜牧业非常发达,许多比赛活动都是围绕着动物进行的,如剪羊毛比赛、牧羊犬技能比赛、障碍赛马、赛狗等。他们还举行水果和其他农产品的展览,进行农事和牧业活动表演。

新西兰人的休闲生活非常丰富。饲养宠物是新西兰家庭中非常普遍的现象,他们最常饲养的动物是猫和狗。

新西兰人特别喜欢体育运动,也喜爱观看体育比赛。他们喜爱登山,北岛的埃格蒙特峰和鲁阿佩胡山,南岛的库克山、塔斯曼山、拉彼鲁兹山、塞夫顿山等都是登山爱好者的理想攀登之地。新西兰人也喜爱漂流活动,他们制造了专门的漂流工具,如独木舟和木筏;在海上驾驶快艇和垂钓也是新西兰民众喜爱的户外活动。温和的气候和变幻莫测的自然景观促使人们进行各种各样的户外活动。

新西兰人冬天最喜爱的运动项目是橄榄球、英式足球、妇女玩的女子落网球(Netball,篮球的变种)、滑雪、滑冰和爬山等。夏天最普及的运动项目是板球、网球、游泳、帆船、徒步旅行等。高尔夫球和赛马是贯穿全年的运动项目。新西兰运动员参加多种国际体育比赛,如橄榄球、英式足球、板球、网球和帆船等的国际比赛。尽管大部分新西兰人住在城市,但他们也非常喜爱乡村静谧的环境。多姿多彩的乡村美景吸引着厌烦了城市喧嚣生活的市民,他们爱到没有受到污染的乡下去尽情地呼吸清新的空气。新西兰的乡村美景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也吸引着无数的外国游客。新西兰人崇尚户外娱乐活动,众多的登山爱好者、徒步旅行家、滑雪者、狩猎爱好者、帆船爱好者在节假日驾车出游,在高山、河流、湖泊、森林和海边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新西兰人为他们健康的生活方式而感到骄傲。但过多地在阳光下暴晒和过分偏爱高脂肪食物和酒精饮料,使新西兰皮肤癌和其他一些癌症的发病率比别的国家高。最近一些年来,新西兰人已经意识到改变传统休闲方式和饮食习惯的必要性。

新西兰盛行碰鼻礼,这是在毛利人中流行的礼仪。当有重要客人来访时,毛利人都会选择在毛利会堂或开阔的场地举行欢迎仪式。仪式开始时,首先由三名男性勇士手持木棍表演强劲剽悍的舞蹈。他们身穿毛利短裙,赤膊光足,画上脸谱,头插羽毛。一名勇士扮演挑战者,手持轻巧的小梭镖,挥舞木棒,一边叫喊,一边跳跃,吐舌瞪眼,警惕地走向来访者。他们故意做出一些挑战性的动作,以试探来访者。挑战者把小梭镖放在客人足前,若客人俯身拾起,即被视为和平使者。这时欢迎人群发出尖叫声表示欢迎。接着是进行战斗舞表演。舞者激情洋溢,勇士们不时发出尖叫声,并伸出长舌,瞪圆双目,做出可怕的表情。在欢迎队伍中,有时还有毛利妇女演唱毛利歌曲,妇女们身穿草裙,手持花束或帕伊球(一种绒球),边唱边舞。在欢迎仪式的高潮,由毛利人部落中德高望重的长者与客人行碰鼻礼,碰鼻的时间越长,表明对宾客的礼遇越高。碰鼻时,双方可以感受到对方的呼吸,表示宾主双方同呼吸、共命运。

碰鼻时,同时碰前额,闭双眼。在不同的部落,碰鼻礼略有差异,有的碰一次,有的碰两次或多次。为了便于行碰鼻礼,父母希望自己孩子的鼻子长得高一些。有些母亲在孩子幼小时,常夹拉孩子的鼻子,以便使它长高。

新西兰的婚俗在不同民族中不尽相同。欧洲裔人大多遵循西方习俗。男女双方恋爱到条件成熟时,要举行订婚仪式,邀请一些亲朋好友参加,一般由女方父母宣布两家孩子订婚,并决定结婚的时间和地点,这时男方要送给女方一枚订婚戒指。婚礼一般在教堂举行,时间可以在白天,也可以在晚上。举行婚礼时,新娘身着白色婚纱,新郎身穿黑色礼服,他们乘坐小卧车或旧式马车来到教堂。这时客人们早已在此等候。婚礼由神父主持。婚礼结束后,举行婚宴,席间新人向客人敬酒,大家举杯祝福新郎、新娘生活幸福。在婚宴上,主人发表简短祝酒词,向客人表示感谢,然后切新婚蛋糕。此后,宾主随着欢快的音乐,翩翩起舞,新郎、新娘要首先入场,表示新婚后的第一步。

毛利人结婚有一种习俗,叫作试婚。毛利人从出生到青春期常常是赤身裸体地生活。到了结婚年龄时,相爱的男女要先试婚。试婚期间,男女可以同居,如果彼此情投意合,经父母同意后,只要女方到男方家里过一夜,两人就算结婚了。男方到女方家过夜则不算。毛利人男性20岁后结婚,如果妻子不育,可以再娶一个。毛利酋长可以娶几个妻子。

毛利人信奉原始的多神教,相信灵魂不灭,尊奉祖先神灵。每逢重大活动,他们照例要到河里做祈祷,他们互相泼水,以此表示宗教活动的纯洁。

新西兰欧洲裔人的葬礼亦类似西方。亲人去世后,亲属或公开刊登讣告,告知亲朋好友;或登门告知死讯,通知葬礼时间和地点。遗体安葬方式有土葬和火葬,葬礼由专职的殡仪官主持。出殡时,由殡仪官派车接家属,派灵车运送棺木。葬礼如在教堂举行,要由牧师做祷告,简短仪式后,亲属和挚友紧随灵柩缓缓离开教堂,其他人则紧跟在后面。有些人则选择在公墓或火葬场举行告别仪式,仪式结束后在公墓或私人墓地埋葬死者。毛利人的葬礼有所不同,人死后被移出住所,安置到临时搭建的小房子里,以避免死者给住所带来邪气。毛利人一般实行土葬,也有把尸体搁置在树上或放入临时墓穴的,等尸体腐烂后把尸骨捡回洗净,分成几包,分别藏在几处秘密的地方,以防敌人知道后侮辱死者。

毛利人的财产继承制度,与世界上大多数民族都不同。死者的财产不是由子女继承,而是由兄弟继承,只是在死者没有兄弟的情况下,才由子女继承。

毛利人还有文身的习俗。文身既是一种装饰和艺术,也是地位的标志。文身大体分全身文身、局部文身和脸部文身几种。酋长在前额文刺一种叫作蒂蒂的花纹,以区别于普通的毛利人。

新西兰受英国文化的影响较深,普遍盛行英国社会的习俗,讲究礼仪和文明,在公共场合不得大声喧哗。在社会活动中讲究女士优先,如进门时,男士开门后,应让女士先进;就座时,男士给女士放椅子。在新西兰,给别人拍照,特别是给毛利人拍照时,一定要先征得对方同意。

新西兰人见面和告别时,一般都要握手,握手时,眼睛要直视对方。男女之间握手要等女方先伸出手来,若不是很熟悉的人,握手不要太使劲。鞠躬也是新西兰人通用的礼节。初次见面时,一般称对方先生或小姐,若是学者,则称他们的职称或学衔,如某某教授或某某博士,但熟悉以后,可以直呼其名。

新西兰人时间观念较强,约会需事先商定,准时赴约,迟到被认为是不礼貌的。交谈时若没有重要话题,可以天气、体育、旅游等作为话题,但要避免谈宗教、种族、收入等涉及隐私的话题。谈话要诚恳,不要装腔作势。若应邀到新西兰人家里做客,一般要带一点小礼物,如给男主人带一瓶葡萄酒,给女主人送一束鲜花,礼物不必过多过于昂贵。当众嚼口香糖和用牙签剔牙被认为是不文明的行为。用餐时,左手拿叉,右手拿刀,动作要轻,吃饭时,不要弄出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