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第2版)(列国志(新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概况

第一节 国土与人口

一 国土

新西兰位于太平洋西南部,是庞大的波利尼西亚群岛中最大的一个岛国。它地处南纬33度到南纬53度、东经162度到西经173度之间,在澳大利亚的东南方,两国相距约1600公里,由塔斯曼海将两个国家分开。新西兰北边的近邻是新喀里多尼亚、斐济和汤加,它们和新西兰的距离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距离差不多。

新西兰国土面积约为27万平方公里,比日本略小,与英国、意大利的面积相近,南北最长距离1600多公里,东西最宽450公里,海岸线长达15134公里。

新西兰宣布享有200海里大陆架和200海里专属经济区,领海为12海里。专属经济区面积为120万平方公里。

新西兰的国名来源于荷兰航海家塔斯曼的命名。他在这里登陆时,认为这块新发现的土地与荷兰的西兰(Zeeland,现译“泽兰”)相似,故将其命名为“新西兰”(Nieun Zeeland,英文拼写为New Zealand)。新西兰的毛利语名为Aotearoa,音译“奥特亚罗瓦”,意为“长白云之乡”。

新西兰主要组成部分是北岛和南岛,此外还有150多个较小的岛屿零星散落在南太平洋上。斯图尔特岛(Stewart Island)在南岛以南32公里,其间有福沃海峡(Foveaux Strait)。查塔姆群岛(Chatham Islands)也是新西兰的一部分,位于南岛以东850公里。其他大部分小岛距离主要岛屿都有几百公里之遥,从主要岛屿到那些小岛乘船需要几个小时。新西兰大部分岛屿面积很小,有些小岛无人居住。

北岛面积约为11.5万平方公里,多火山和温泉。南岛面积约为15.3万平方公里,遍布冰河和湖泊。南岛和北岛面积之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99%。北岛和南岛蜿蜒曲折向南北两端延伸,由库克海峡将它们隔开,两岛之间的最短距离为32公里。

北岛 按地理特征,北岛可以分为3个主要的陆地区:北部半岛和怀卡托河流域,火山区和西部丘陵,东部丘陵。北部半岛和怀卡托河流域占了北岛北部的大部分地区。这一地区有茂密的森林、肥沃的低地、众多的柑橘园和尚未开发的丘陵乡野。它的西部海岸有很长的沙滩,东部海岸则点缀着海湾和小港。其境内的怀卡托河全长435公里,是新西兰最长的河流,它从新西兰最大的湖泊陶波湖流向西部的塔斯曼海。

北岛的东部和南部是丘陵区。从东角到库克海峡是起伏的山脉,山脉的东坡主要是崎岖不平的山丘。牧场主们利用这里丰盛的牧草放牧牛羊。东部沿海的低地是著名的蔬菜和水果产地。山系的西部是低地和平原,这里有大量的农场和牧场,是饲养奶牛和其他牲畜的理想场所,也是盛产粮食的地方。

南岛 按地理特征,南岛也可以分为3个地区:南阿尔卑斯山和高地地区,坎特伯雷平原,奥塔戈平原及盆地。

南岛中东部沿岸的坎特伯雷平原是新西兰最大的平原,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是全国最大的粮仓。这里种植着大麦、小麦、燕麦和豆类作物。

奥塔戈平原位于南岛的东南角,这里既有起伏的山丘,又有肥沃的平原,畜牧业在这一地区占有重要地位。

其他岛屿 除北岛和南岛以外,斯图尔特岛是比较大的一个岛屿。岛上到处覆盖着矮小的灌木丛。那里曾经有很多森林,后来被大量砍伐,森林资源几乎消耗殆尽。斯图尔特岛的大部分岛民靠捕鱼和采集牡蛎为生。

查塔姆群岛大部分居民是毛利人,捕鱼和养羊是他们的主业。

新西兰的其他岛屿和岛群还有安蒂波迪斯群岛、奥克兰群岛、邦蒂群岛、坎贝尔岛、克马德克群岛、斯奈尔斯群岛、索兰德岛、三王群岛。在这些岛屿中,只有坎贝尔岛有常住居民。

二 地形与气候

地形 新西兰是一个多山和多丘陵的国家,平原狭小,山地和丘陵占全国土地面积的3/4以上。作为一个岛国,新西兰的内陆离海岸都不远,最远距离不超过130公里。新西兰地形非常独特,南北两岛各有特色,主要为山脉和沿海平原,超过3/4的土地都在海拔200米以上。

北岛多山和丘陵,在北部半岛和怀卡托河流域以南,火山区和丘陵占据了北岛的西半部。在火山喷发的作用下,北岛布满了火山熔岩,形成许多独特的自然景观。在大一些的高原,到处覆盖着由火山喷发形成的多孔而松软的灰色浮石。有一些火山还处于活动状态,如瑙鲁霍伊火山(Ngauruhoe Volcano)、汤加里罗火山(Tongariro Volcano)和鲁阿佩胡山(Mount Ruapehu)。汤加里罗国家公园占地795平方公里,1990年和1993年先后作为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那里有15座近代活动过或正在活动的火山。鲁阿佩胡山是北岛中部最高的山,海拔2797米。它坐落在排列奇特的4座活火山的山顶,是新西兰最高的火山。那里有全岛优良的滑雪场,又有由蒸汽喷泉、温泉、泥浆泉和间歇泉等组成的著名温泉区。蒸汽喷泉喷出的蒸汽高达15~30米,是新西兰特富魅力的旅游度假胜地。温泉区向东北方向延伸到海边普伦蒂湾的怀特岛。这一地区的地热资源非常丰富。北岛有一个长约240公里、宽约48公里的地热资源集中地区,它是世界三大地热区之一,那里的水温高达120℃。地热被用于发电,这里建有世界上第二大地热发电站。塔拉纳基火山口对称分布在西海岸,与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恰好平行,形成奇妙无穷的自然景象。

南岛著名的山脉是南阿尔卑斯山,它纵贯南岛的西部,占南岛面积的1/2。新西兰最高的山峰库克山就坐落在这里,海拔3764米,山顶终年积雪。毛利人把库克山叫作“奥伦吉山”(Aorangi),意为“穿入云层的山”。库克山区是新西兰最美丽壮观的地区。在山坡的下部是茂密的森林,上部是冰川。在南阿尔卑斯山和高地地区的河谷地带,湖泊星罗棋布,它们在阳光下波光粼粼,吸引着无数游客。南阿尔卑斯山和高地的西坡雨量丰富,森林茂密。东部山坡海拔较低,雨量较少。沿着西南部海岸,一些峡湾切入陆地,从而形成锯齿状的海岸线。南岛的克鲁萨河(Clutha River)长338公里,是新西兰的第二大河流。克鲁萨河是由源自哈威亚湖和瓦纳卡湖的两条支流汇合而成,从南阿尔卑斯山流向太平洋。南岛最大的湖泊蒂阿瑙湖位于南阿尔卑斯山的南部。

除库克山以外,南岛的南阿尔卑斯山有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19座,其中有塔斯曼山、拉彼鲁兹山、塞夫顿山等。南岛北有马尔堡峡湾,南有峡湾国家公园。南岛还有360处冰川,其中有塔斯曼冰川(27公里)、莫申冰川(17公里)和穆勒冰川(13公里)等。

冰雪覆盖的山峰,绿草如茵的低地,细软的沙滩,众多的火山,山顶的温泉,湍急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把新西兰装点得多姿多彩。山顶的雪帽和低地平原的绿草交相辉映,在温暖的阳光照射下,大地色彩斑斓。海边细软的沙滩为夏日休憩提供了理想的场所。湍急的河流是漂流的美妙去处。在鲜花盛开的季节,各种花卉争奇斗艳。在低地森林地区,约有60种不同的花卉装点着各地美丽的公园。在南阿尔卑斯山地区有约500种花卉植物。

因有辽阔的大海与其他大陆隔绝,新西兰有许多独特的生物,如土生的蜘蛛、蜗牛、蚯蚓和其他动物。这里有一些奇特的鸟类,有些已经灭绝的鸟类比人还要高,恐鸟就是其中之一,它是一种巨大的食草鸟。现在还存在一些不会飞的鸟,如作为新西兰象征的几维鸟、新西兰鹦鹉等。新西兰野生鸟类的种群很多,不少于250种,其中土生土长的鸟类大约有23种。有些在一亿年前就在其他地方灭绝了的物种,如爬行类动物斑点楔齿蜥在新西兰幸存下来。在一千多年前,岛上的哺乳动物还很少,但欧洲白人移民19世纪初到达新西兰时,发现那里有狗和黑鼠,它们是毛利人大约在500年以前带来的。现代留存下来的野生动物是从鹿、兔、山羊、猪、黄鼠狼、雪貂等繁衍而来。一些从外部世界引进的动物,如猫、狗、雪豹和负鼠,对当地的动物群及其栖息地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使得有些动物灭绝,有些动物的数量明显减少了,还有一些动物在附近岛屿上生存下来。新西兰政府对濒危动植物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并已取得成效。

南北两大岛上都有许多平原,多数面积不大,但因雨量充足,温度适宜,土地肥沃,牧草非常茂盛,是放牧牛羊的理想之地。河流短而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适宜发电,但不利于航行。

自然灾害 新西兰常见的自然灾害是地震和火山喷发。

新西兰处在环太平洋连续的地震活动带上,地震比较频繁,每年大约发生400次地震,但通常强度不大,大约只有100次有震感,里氏6级或6级以上的地震大约平均每年1次,7级或7级以上的地震平均约10年1次,8级以上的地震比较罕见。新西兰地震活动带分布较广,在北岛的大部分地区,南岛的班克斯半岛和费尔韦尔角一线以西的地区,南岛的西岸、南岸和奥塔戈地区都常有地震活动。历史上破坏力特大的地震发生在1855年、1929年和1931年。造成损失最大的地震于1931年发生在霍克湾。在这次地震中,有255人遇难,哈斯廷斯(Hastingns)和内皮尔(Napier)两个城市遭到严重破坏。1987年发生在普伦蒂湾附近埃奇克姆的大地震,造成了很大的财产损失。1995年,新西兰的地震活动非常频繁,发生在怀唐伊节(2月6日)的地震达到里氏6.8级,从奥克兰到克赖斯特彻奇都有震感,因其震中位于距东角86公里处,所以造成的损失比较小。这一年6级以上的地震还有4次。近年的强地震发生在克赖斯特彻奇,2010年9月4日发生7.2级地震,2011年2月22日又发生6.3级地震,这两次地震对城市建筑都造成严重破坏,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由于地震活动频繁,新西兰地震科学比较发达,重要的建筑物都安装有减震装置,政府规定高层建筑必须能抗7级地震。

在北岛的西部有一个火山多发区,那里还有一些活火山,如瑙鲁霍伊火山、汤加里罗火山和鲁阿佩胡山。

气候 受大洋的影响,新西兰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夏天20度、冬天12度,除南岛中央地带个别地区以外,新西兰没有极冷或极热的天气。全国大部分地区日照时间很长,特别是夏天,阳光非常强烈。人们被告诫,从10月末到次年4月初的每天上午10时到下午4时,不要在阳光直接照射下活动,以免因紫外线的过度照射而导致皮肤疾病。

因新西兰地处南半球,季节变化与北半球相反,当北半球白雪皑皑的时候,那里却是夏天。新西兰的春天在9~11月;12月至次年2月为夏天,1月是最热的月份;秋天是3~5月;冬天是6~8月,7月是最冷的月份。新西兰各地气候差异比较大,北岛为亚热带气候,南岛为亚极地气候。全国季节变化不大,夏天不太热,气温在18℃~29℃,平均20℃左右;冬天比较暖和,气温在2℃~13℃,平均12℃左右。蒂马鲁1991年最高气温曾达34.1℃。新西兰历史上最低的气温在特卡波湖,曾降到零下11.5℃。全国最大的城市奥克兰最热的1月平均气温23℃,冬天14℃。惠灵顿夏天平均气温26℃,冬天12℃。南岛的纳尔逊夏天平均气温22℃,冬天12℃。全国多数地区的年降雨量为500~1500毫米。冬天的寒风也会给南阿尔卑斯山和北部中央的高地带来瑞雪。在雪线以上的高山终年积雪,形成雪帽。南岛海拔较低的地方偶尔才会降雪。新西兰各地降雨量不同,北岛比南岛温暖、干燥,平均降雨量为130毫米。高山决定了降雨量的分布,西风带来了大洋的暖湿空气,遇到山峰的阻隔,就产生降雨,所以西部山坡的年降雨量要比东部山坡的年降雨量多,西部山坡的年降雨量可以达到2500毫米,南阿尔卑斯山西坡广大地区的年降雨量甚至可以达到5000毫米;而背风的东部山坡的年降雨量则比较少,一般不足600毫米,有的地方甚至少于380毫米。全年各月份的降雨量比较均衡,但地区分布不平衡。

新西兰国家虽然不大,但各地的气候存在差异。尽管全国气候都比较温和、多雨,但各地的气温和降雨量不一样。在北岛,北部半岛的北端终年都比较潮湿暖和,但中部平原夏天气温较高,日照充足,而在冬天则偶尔下雪,出现霜冻。在南岛,多雨的西部和干燥的东部形成强烈的反差。新西兰北部的气温比南部高,山区的气温比平原的气温低,海拔每升高300米,气温就下降2℃。由于受海洋的影响,沿海地区冬天比内陆地区暖和,夏天比内陆地区凉爽,这在南北两岛都是一样的。

三 行政区划

新西兰全国分16个一级行政单位,有11个大区和5个单一辖区。北岛有7个大区及2个单一辖区,即北部区、怀卡托区、普伦蒂湾区、霍克湾区、塔拉纳基区、马纳瓦图-旺阿努伊区、惠灵顿区及奥克兰辖区和吉斯伯恩辖区。南岛有4个大区及3个单一辖区,即西岸区、坎特伯雷区、奥塔戈区、南部区及纳尔逊辖区、塔斯曼辖区和莫尔伯勒辖区。另外新西兰还对托克劳、纽埃享有领土管辖权。在以上大区和单一辖区下的二级行政单位有13个城市、53个区和查塔姆群岛。

四 人口、民族、语言

人口 新西兰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进行不定期的人口统计,从1851年开始每5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只有战争或严重自然灾害的年份例外。例如,本来应在2011年3月进行的人口普查就因克赖斯特彻奇当年2月发生大地震,推迟到2013年3月进行。根据1996年3月5日的人口普查,新西兰有人口361.8万人。2012年3月31日,新西兰人口已达443万人,其中男性218万人,女性225万人。2013年9月22日,新西兰人口为4483713人。预计到2050年,新西兰人口将达到530万人。1990~2003年,新西兰人口年均增长率为1.2%。2003~2006年,年均增长1.5%。2006~2012年,年均增长0.7%,增长率比上一个普查周期下降了一半还多。2012年新西兰人口的出生率为13.79‰,死亡率为6.79‰,妇女生育率为2.05,婴儿死亡率为4.18‰。2003年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11.7%, 2013年上升到14% Statistics New Zealand, http://www.stats. govt. nz.,新西兰已进入老龄化社会。2012年,城市人口达381.56万人,约87%的居民住在城市,是世界上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新西兰约75%的居民住在北岛。全国人口密度不大,平均每平方公里仅17人。2012年,全国有339681对夫妇和未成年的子女住在一起,另外还有110052个单亲家庭。新西兰人多长寿,2012年居民平均寿命约81岁,女性83岁,男性79.3岁,属世界上人均寿命比较高的国家。

民族 新西兰居民主要是欧洲移民的后裔。大约有80%的新西兰居民称自己是欧洲人的后裔(根据2010年年中统计,欧裔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为67.6%),他们的祖先大多来自英国,也有的来自德国、意大利、荷兰和其他欧洲国家。土著毛利人称白人为“帕克哈”(Pakeha),即“白种人”。近年来,欧裔人口的比例有下降的趋势,原因是欧裔人的出生率比其他族裔人的出生率低,老年人的比例比较大,向外移民数量较多。

新西兰土著居民多为毛利人,他们属棕色人种。在1991年人口统计时,申明自己是毛利人的有434847人;2006年人口普查时毛利人增加到565329人,占总人口的14.6%; 2013年毛利人增加到598605人,在过去22年中增长了37.66%。95%以上的毛利人住在北岛,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城市。毛利人的平均年龄比欧洲人后裔的平均年龄低,60岁以上的毛利人只占毛利人总数的4.4%(全国的比例为15.5%), 15岁以下的占37.5%(全国的比例是23.2%),这主要是因为毛利人出生率比白人出生率高。毛利人妇女平均生育率为2.28(全国为2.05),开始生育的年龄平均为24.6岁;而非毛利人妇女则为28岁。由于毛利人在新西兰社会中的特殊性,政府专设了一个毛利人事务部,负责处理有关毛利人的事务,特别是有关毛利人的教育、就业、培训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事务。

新西兰人口中的第三大族群是来自太平洋岛国的移民及其后裔。他们主要来自萨摩亚、库克群岛、纽埃、托克劳、汤加和斐济,约占新西兰人口总数的9.2%(2010年)。目前住在新西兰的太平洋群岛人的后裔有16万人,纽埃人、托克劳人、库克群岛人比住在他们自己国家的人还多。太平洋群岛人的平均年龄比较低,其中15岁以下的人口占38.7%,只有3.8%的人年龄超过60岁。太平洋群岛人有他们的特殊利益和要求。新西兰政府重视这部分移民的利益,特别设立了太平洋事务部,帮助他们解决教育、就业、卫生、职业培训等问题,吸引他们参与公众决策,使他们逐渐融入新西兰主流社会。

新西兰的人口构成非常复杂,除前面提到的以外,还有来自中国、印度和其他亚洲国家的移民。华人占全国人口的1.3%,印度人占0.9%。亚裔人口是新西兰人口中增长最快的族群,2010年亚裔人口占9.2%,预计到2026年将达到16%。中东、拉丁美洲和非洲裔人口占0.9%。可以说,在新西兰这个多民族国家中,几乎能找到来自世界各国的人。

新西兰对移民采取欢迎态度。近年来,移民人数不断增加,他们在新西兰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移民多为青壮年,文化程度比较高,来新西兰前大多已完成职业训练,他们一到新西兰就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大批移民的涌入为新西兰节省了大量的抚养和教育费用。同时,移民往往会带来必需的资金。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还带来了各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使新西兰具有多元文化的优势,给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欧洲移民到来之前,毛利人就在这里休养生息。毛利人是波利尼西亚人的一部分,他们究竟来自何方,至今尚无确切结论。根据一位研究新西兰史的毛利人后裔彼得·巴克爵士的说法,在远古时代,波利尼西亚人可能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的某个地区,后来南迁到太平洋的岛屿。其根据是,波利尼西亚语和印度尼西亚语有某些相似的地方。在太平洋岛屿上的生活使他们练就了一身航海本领。在来自亚洲大陆的蒙古人种的压力下,波利尼西亚人的祖先乘独木舟南下探险,来到了南太平洋的一些岛屿,为大批同族人的迁徙开辟了南下的海道。从今天波利尼西亚人广泛分布于夏威夷群岛以南的各个岛屿的情况来看,他们来到新西兰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这一过程可能长达几个世纪之久。今天新西兰毛利人的祖先,可能来自库克群岛、马克萨斯群岛或社会群岛。新西兰岛屿的第一批居民是在公元100年前后到达这里的,他们是皮肤黝黑的莫里奥里族人(The Moriori),居住在北岛的东海岸。关于莫里奥里族的起源,至今还是一个谜。据信,他们来这里是为了捕捉恐鸟,这是一种高可达4米的无翅巨鸟,现在已经绝迹。

根据传说,毛利人的祖先是乘独木舟从哈瓦基(Hawaiki)穿越太平洋到达他们的部落所在地奥特亚罗瓦的。大约在9世纪初,毛利人水手从太平洋上的岛屿乘由7条独木舟组成的船队到达新西兰,开始在这里定居。这7条独木舟上的毛利人繁衍成了7个部落,每条独木舟的名字便成为各部落的名称。毛利人的居住地从海岸和河谷逐渐向内陆延伸。他们到达这块新的土地后,同原来居住的地方失去了联系。最后一批毛利人移居新西兰是在1350年前后。原来居住在这里的莫里奥里族人逐渐被毛利人同化,余下一部分人被赶出原来居住的地方,有些人被允许定居在查塔姆群岛,在那里,他们中的最后一个幸存者在20世纪中期死去。

毛利人中盛行关于天地起源的神话故事:天父兰基努伊(Ranginui)和地母帕普托努库(Papatuanuku)是诸神的父母,他们的儿子塔内(Tane)创造了灌木丛和其中的精灵,还用泥土创造出了第一个女人。今天的人类就由他们繁衍而来。还有一个传说是关于北岛的起源。根据该传说,北岛是由莫依(Maui)创造的。莫依法力无边,机智聪明,许多物质,例如火就是他发明的。一次,莫依和他的兄弟们一起去钓鱼,结果他抓住了一条大鱼,后来这条大鱼就成了新西兰的北岛。

毛利人有结实的体魄,棕色的皮肤,黑色或棕色的头发,前额倾斜,眉骨稍显突出,嘴唇较厚,胡须浓密,他们在头上插着装饰用的白色羽毛。毛利人外形类似非洲黑人,但肤色比非洲黑人要浅一些。

毛利人在接受西方生活方式的同时,仍保留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毛利文化给新西兰社会增添了丰富多彩的色调,使其更具魅力。许多新西兰独具特色的文化大都与毛利人的文化传统有关。

在毛利部落聚居的地方,毛利文化的传统得到了较好的保存。毛利人在会见客人时,有一种特别的习俗,即行碰鼻礼。他们有一种独特的舞蹈,叫“哈卡舞”(Haka)。这是古时毛利人部落在战斗前为鼓舞士气、震慑敌人而跳的一种节奏很快的舞蹈。跳舞时,男性舞者脸上贴有类似古人文面的花纹,上身赤裸,下身穿黑黄色相间的草裙,手持长矛和盾牌,和着战鼓的声音,瞪眼吐舌,拍胸顿足,做鬼脸,一边呐喊一边跳舞,动作刚劲有力,充分表现了毛利人勇敢豪放的性格。这一传统一直保存下来,如今新西兰“全黑”橄榄球队(因该球队队员穿黑色球衣而得名)在每场国际比赛前都要跳哈卡舞。新西兰在接待重要外国客人时,也以跳哈卡舞来表示对客人的隆重欢迎。

新西兰全国有79个传统的毛利人聚居点。他们的生活是建立在相互协作、忠诚和彼此尊重的基础之上的。毛利人精心地保留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习俗,这在毛利人聚居的奥特亚罗瓦表现得非常突出。大量的毛利人迁移到城市以后,也在城市建立了许多毛利人聚会的场所——马拉埃(Marae),以保证毛利人的传统世代相传。在马拉埃,房屋用毛利人祖先典型风格的雕塑布置起来。在这里,毛利人必须严格遵守本民族的礼俗,在举行婚礼、葬礼和庆祝节日时尤其如此。为了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与和谐相处,非毛利人在进行在职培训时,常组织去毛利人的村庄参观,以了解毛利人的风俗习惯。

在新西兰北岛的罗托鲁阿有一个毛利人村,那里有一个展示毛利人习俗和艺术品的博物馆,村里有典型的毛利人小屋和储藏食物的地方,很直观地反映了这个民族过去的生活状况。

毛利人经过多年流血的和不流血的斗争,已经争得政治上的平等权利。他们的政治领袖和职业人士在新西兰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有些国家相比较,新西兰在给予少数民族平等权利方面做得比较多,相对来说,民族关系比较和谐,一个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平等社会已基本上建立起来。

但是,公民权利上的平等并不意味着事实上的完全平等。和白人相比较,现在毛利人的人均收入、就业状况、住房、受教育程度以及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都还是比较差的。他们的失业率比白人高,所从事的职业没有白人的职业好。毛利人的政治领袖们为改善他们在这些方面的处境,进行不懈的斗争。

语言 新西兰的官方语言为英语和毛利语。英语是绝大多数新西兰人使用的语言。几乎所有的毛利人都能说英语,他们同时也使用毛利语,但只有约5万名毛利人(约占15%)能流利地说毛利语。从国外移居到新西兰的少数民族也使用他们本民族的语言。

在欧洲人来到新西兰以前,毛利人还没有自己的文字,毛利语仅仅是一种口头语言。在欧洲人统治期间,逐渐形成了以拼音字母为基础的毛利语。现在毛利语也是新西兰人可以在法庭上使用的官方语言,一些白人也开始学习毛利语。新西兰的许多地名、植物和鸟类的名字出自毛利语。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新西兰建立了许多毛利语学校,使毛利语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学习毛利语的人迅速增加。为了鼓励人民学习毛利语,促进其发展,新西兰政府宣布1995年为毛利语年。政府还成立了毛利语委员会,电台和电视台播放的毛利语节目越来越多。这使这一曾经濒临消失的语言焕发了勃勃生机。现在约5万人的母语是毛利语,另有15万人将毛利语作为第二语言。除上述两种语言外,来自其他国家的移民也可在以自己母语开办的学校、夜校及周末学习班中学习母语。

五 国家象征

国旗 新西兰的国旗为蓝底,右边有4颗镶白边的红色五角星组成的南十字星座,它代表新西兰的国土、政府和人民,南十字星座突出了新西兰的地理位置。左上角1/4为红色米字的英国国旗图案,这是英联邦成员国的共同标志。新西兰国旗由1865年开始使用的蓝色海军旗演变而来,最初作为新西兰船只的国籍象征,悬挂在新西兰船舶上。从1867年起,在蓝色海军旗的下方标有红色白边的新西兰缩写字母“N. Z. ”,以与英国海军旗相区别。1869年,取消了旗帜上的“N. Z. ”字母,代之以由四个红色五角星组成的南十字星座。1901年通过的《新西兰国旗法》正式把带有南十字星座的蓝色海军旗定为新西兰国旗。1981年通过的《国旗国徽国名保护法》再次确认带有南十字星座的蓝色海军旗为新西兰国旗,并对国旗的图案和国旗的使用做了明文规定。

国徽 国徽中间是一个盾牌,顶上是王冠,右侧是毛利酋长、左侧是欧洲裔妇女的图像,代表了新西兰民族的基本构成。国徽下部饰有新西兰的标志性植物和国花银蕨叶。《国旗国徽国名保护法》规定,只有在正式场合才可以悬挂国徽。

国歌 新西兰国歌有两首,一首是《上帝保佑新西兰》(God Defend New Zealand);一首是《上帝保佑吾王》(God Save the King),若女王当政,国歌即改为《上帝保佑女王》(God Save the Queen)。两首国歌具有同等的地位。《上帝保佑新西兰》首尾的大意是:


国民相亲相爱,

聚在上帝脚下,

恳听我们的呼声:

保护我们的自由国家。

捍卫太平洋的三星,

免遭战祸与厮杀。

让赞美之声远扬,

上帝保护新西兰。

……

愿海边的峻岭高山,

永为我们的自由护栏。

坚信我主忠贞不渝,

保护我们的自由国土。

引导国民的先驱,

向人类播施真理与仁爱,

实现那伟大的宏图,

上帝保护新西兰。陈文照:《新西兰》,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第8~9页。


国花 新西兰特有的银蕨是新西兰的国花,亦是新西兰国家的标志。根据毛利人的传说,银蕨是生活在森林里的毛利人的指路植物,从前的毛利猎人是靠银蕨叶背面闪闪的银光来认路回家的。

国树 新西兰国树为四翅槐(Fourwings Sophora)。四翅槐多生长于山谷、路旁、村落附近。该树生长较迅速,木材坚硬,有弹性,是制造船舶、车辆、器具和用于雕刻等的好木料,其花蕾称“四翅槐花”,果实可入药,有凉血、止血等功效,主治肠风、痔血。

国鸟 土生土长的不会飞的几维鸟(Kiwi Bird)常被作为新西兰国家的象征,称为新西兰的国鸟。几维鸟又称奇异鸟,学名为鹬鸵,这种鸟如母鸡大小,不会飞,不喜欢亮光,有一个细长的喙,羽毛细如毛发,力量惊人。Kiwi也是新西兰人的别称。

国石 国石为绿石,又称绿玉,也称翡翠玉、翠玉、硬玉、缅甸玉,是玉的一种,颜色呈翠绿色(称之翠)或红色(称之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