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做大 华为做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做大还需做强,中国制造更须升级中国创造

创新

习近平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在今年召开的中国第十九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创新”是一个出现了50多次的热词。而说到创新,中国高科技领域的两家著名企业联想与华为,就是先后践行创新实践且成就卓著的代表。

联想早年由中科院计算所创办,曾是一家典型的科技创新企业,凭借“技工贸”战略,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创立“联想”品牌,并一举跃升为中国民族IT业的一面旗帜。

然而,联想的技术创新之路却没有能够坚持下去。转型“贸工技”战略后,一味靠引进组装,再也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现在沦落为一个缺少创新能力的企业,全球PC老大地位不保,只好再次并购挽回危局。但如今已经连年亏损,不得不通过减少员工福利、裁员,甚至出卖办公楼、物业等弥补亏空。

2017年,联想发布公告称,拟收购富士通(2016年亏损100亿)个人PC业务板块。联想此举显然是想通过扩大规模效益,摊薄成本,进而提升业绩水平。

华为最初创业是开小铺子,什么挣钱干什么,甚至卖过减肥药。华为起家凭借的是“贸工技”战略,即帮人代买小型电话交换机掘得第一桶金。在做代理的过程中,华为每每因为没有自主技术而受制于人。痛定思痛之后,毅然尝试技术创新,进而走上自主研发之路,实现了由“贸工技”到“技工贸”的华丽转身。如今,华为连续10年位列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之首,是民营企业500强中的纳税大户。而华为手机在国际市场也成为一张响亮的中国名片。

事实上,放眼天下,华为已经成为中国创造的代名词。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IDC公布的今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的数据,三星的全球手机出货量依然位居榜首,第二到第五位分别为苹果、华为、OPPO和小米。

时任副总理张德江在一次大会讲话中指出:全世界著名企业产品品牌有100个,但中国位列其中的只有一个,就是华为。

那么人们一定想知道,华为是怎么成为中国高科技企业翘楚的?联想又是怎么从创造无数IT辉煌滑下神坛的?这其中都有些怎样的内幕故事?本书对此一一道来。

《联想做大 华为做强》第一版出版一年,发行量即突破5万册,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与好评,笔者为此颇感欣慰。

《联想做大 华为做强》精装版即将推出之际,笔者有感而发,在这里向读者直抒胸臆,汇报撰写这部书的“初心”。


初心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主席在网信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市场换不来核心技术,有钱也买不来核心技术,必须靠自己研发、自己发展。”

“市场换技术”源自改革开放初期,主要是通过开放国内市场,获取国外先进技术,并通过消化吸收,最终形成我国独立自主的研发能力,提高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但是,这项举措最后却基本归于失败:我们让出了大多数市场,却没有换来期望中的技术。

“市场换技术”使中国付出了沉重代价,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市场丢失,真正需要的技术却没有获得。中国在相关技术与制造上,陷入了“越引进越落后、越落后越引进”的恶性循环中。过去,一些学者曾津津乐道:通过引进我们已经制造出自己的电脑、彩电、冰箱、手机、DVD等。但是这些组装、仿造的产品所带来的利润恰似刮刀片般的微薄,甚至到了“毛巾拧水”的地步。高额的技术专利费使国内数量可观的生产企业被迫退出生产领域,或沦为外资企业的贴牌生产企业。所谓“自主品牌”实质上是“中国贴牌”,为此很多知名企业长期处于破产边缘。

由于落入“引进—落后—再引进”陷阱,中国由此形成了对外资的技术依赖,以及对国际垄断资本的依赖。我们长期停留在劳动密集、低技术密集的国际分工序列中。人们难以想像,8亿件中国衬衫才能换回一架波音飞机,这就是“中国制造”的尴尬。

改革开放近40年来,大量的市场沦丧,先进技术欲求之而不得,警示我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那么,迄今为止我们都有哪些经验成就可以总结,哪些东西可以发扬光大,哪些不足应该吸取教训?为此,笔者尝试从高科技领域入手,通过典型企业与典型案例的研究、解剖和分析,探究中国高科技领域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的经验与教训。


比较

在中国高技术产业领域的两家著名企业——联想和华为,在发展历程中经历的人和事颇具代表性,于是笔者的视线聚焦到联想和华为上。联想和华为几乎同时创办,30年来他们对中国与世界IT、通信产业的发展都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也先后上榜全球最具价值品牌100强名录。拥有不同优势的联想和华为先后引领科技创新潮流,成为所在领域的行业翘楚。同时,通过各自的实践证明,科技创新能力是高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作为中国高科技企业样板的联想和华为,30年的发展实践为中国高技术企业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创新经验。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中,联想、华为都与时俱进,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走出国门,把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推向世界,一举成为海内外知名的国际化企业。

联想则针对消费者市场,主营PC机和笔记本,成为全球第一大PC厂商。

华为针对运营商市场,提供通信设备和解决方案,成为全球第一大通信设备供应商。

作为曾经的中国民族IT产业旗帜,联想对中国信息革命具有独特贡献。在其创立初期推出联想汉卡,为华人较好地解决了在电脑中使用汉字的难题;开发、出品了联想微机,极大地推动了个人计算机在中国的迅速普及和应用。由于联想汉卡与联想微机产品系列成就瞩目,尤其联想微机形成产品系列后延续至今,联想也因此成为中国制造的龙头企业。

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达7.51亿,这意味着网民人数最多、联网区域最广、全球第一大网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水平又获得了长足进步,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当今中国历史和社会产生着前所未有的积极影响。而在奔涌而来的中国信息化革命浪潮中,联想汉卡与联想微机对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可谓“功勋卓著”。

华为则是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典范。作为中国高科技企业后起之秀,华为二十多年来坚持“技工贸”战略,把强化自主创新研发作为重中之重。华为聚焦中高端市场,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将技术研发国际化,以不断的技术创新,开拓市场,赢得用户。为此,华为成为财富500强唯一的非上市公司,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国民营企业。

与此同时,华为不仅是中国制造业的代表者,更是推动中国制造业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典范。

截至2016年12月31日,华为累计获得专利授权62519件,累计申请中国专利57632件,累计申请外国专利39613件。其中90%以上为发明专利。

早在2016年,华为的专利申请总量就是全球第一。苹果那时就向华为支付专利费用,每年高达数亿美元。

华为坚持每年将10%以上的销售收入投入研究与开发。2016年,从事研究与开发的人员约8万名,约占公司总人数的45%。研发费用支出约为人民币764亿元,占总收入的14.6%。近十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人民币3130亿元。

作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标杆,华为对中国与世界通信业做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华为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本书选择联想与华为互为参照系,是因为它们之间的发展路径、发展过程、发展目标既有相似、相交,又有相向、相对。但是,最后却殊途同归,在云计算时代向着一个方向努力奋进,并成为彼此的竞争者之一。

从历史来看,联想和华为的出身有云泥之别。

联想具有国家科学院的传承血统,是中央科研单位的嫡系,可谓“高大上”。因此,联想创业团队属于“国家队”。

出身“高贵”的联想秉承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有形与无形资产,初出茅庐就身手不凡,凭借计算所历经20年研发之成果——联想汉卡打天下,进而引领国内行业的潮流。

与联想的不凡出身相比,华为缔造者任正非纯属草根创业,靠几个创业伙伴凑份子钱2万元开办公司。因此,华为是典型的“矮穷矬”,完全靠自己东拼西杀,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其创办过程颇具悲情性与戏剧性色彩。

今天,人们不会想到,甚至难以相信,华为在初创的时候甚至还卖过减肥药。一次,听说在深圳卖墓碑的生意很火,赚钱快,任正非还派人去调研过。

任正非创立的华为公司,起步生意是“倒卖”电信设备,用那个年代的贬义说法,是“二道贩子”。然而,正是任正非华为这个“二道贩子”,在涉足通信领域之初,就画了一张大饼:“20年后,华为要成为世界级的电信制造企业。”

华为公司由一个销售代理公司成功转型为一个具有高新技术开发能力的综合性信息技术产业集团,公司运营起步的第一个项目自主开发PBX成功为其奠定了重要基础。华为PBX项目起点低目标高,制定了正确的长期发展规划指导思想,先占领低端市场,再慢慢向高端市场转移,打好企业技术基础,步步为营。

最重要的是华为公司在企业创始之初就深刻认识到了企业技术创新开发能力是一个企业能长期发展的命脉,坚持不懈地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也是华为公司能够在市场上独占鳌头的重要保证。

世事沧桑、时光易逝。30年的时间对于人类发展进程而言,只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但对于企业发展历史来说,却是一个值得记载的创业历程。

经过30年的长足发展,联想和与华为都成为中国高技术企业的代表,它们分别实践了“贸工技”和“技工贸”两种发展路线,两者的业绩和发展路径也成为其他企业仿效的目标。

由于华为与联想的发展路径与成就,为中国产业界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堪称教科书般的经典。为此,本书尝试从管理实践、行业竞争力、国际化能力、企业智能化程度、产业链效应、品牌建设、创新能力七个方面比较分析联想和华为各自的优势、特点与成就,为关心中国企业发展、产业进步的人们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参考。

陶勇

201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