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大学》

【作者小传】

《大学》是中国古代探讨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北宋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到南宋朱熹时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朱熹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

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结构完整,文辞简约,逻辑清晰,内涵深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亲民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知止而后有定:意思是说,能对目标有明确的了解,然后方能坚守不移。止,指归宿、立场。有定,站稳立场,坚定不移。定,定向。,定而后能静静:静心。,静而后能安安:随处而安。,安而后能虑虑:思考深刻周密。,虑而后能得得:完成、达成之意。。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正其心:动机纯正。;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诚其意:意念诚实。;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致知在格物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壹是:都是。本:根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阅读导航】

本章是儒家展示给人们的修身为学的方法和逻辑秩序,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条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强调修身是最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梁启超先生曾精确概括儒家的修身学问:“儒家哲学,范围广博,概括起来,其功用所在,可以《论语》‘修己安人’一语括之,其学问最高目的,可以《庄子》‘内圣外王’一语括之。做修己的功夫做到极处,就是内圣。做安人的功夫做到极处,就是外王。至于条理次第,以《大学》上说得最简明;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就是修己及内圣的功夫;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安人及外王的功夫。”

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所谓“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光明正大的道德;所谓“在亲民”,是指发扬了善性之后,去教化你的人民,即从事治民;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就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今天,这种立身向学的观念仍然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实践。

文章条理清晰,逻辑关系严密,采用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的方式阐释人生修炼的步骤。


【思考阐释】

一、把三纲八目翻译成文辞精警的白话文。

二、梳理清楚三纲八目的逻辑关系。

三、古人已经分辨出了“小学”与“大学”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我们今天义务教育阶段没能很好地完成学生品行、习惯的培养,造成了时间和资源的浪费,也影响了学生在大学阶段从更广和更深的意义上去学习“治国安邦”的本领。


【相关链接】

大学与小学

朱熹大学章句序云:“大学者,古之太学所以教人之法也。”又云:“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清王夫之则云:“十五入大学,教以内圣外王之道。”自此,大学与小学相对。凡内圣外王之义理之学,天人之学,圣贤之学,明德之学,修己治平之学,即均称之为大学;凡一般词章之学,考诠之学,训诂之学,技艺之学,记诵之学,言语文字之学,皆成了小学。宋人重在义理,故宋学又称理学;汉人重在训诂,故汉学又称小学,或朴学。皆因大学一名分别而来。

“大学”轶事

北宋仁宗时,进士王拱辰殿试第一,仁宗十分赏识他,亲笔御书了《礼记》中的大学一篇赐予他。从此三年大比,凡进士及第者,例请皇上钤印御书赠予大学或中庸一轴。社会上士大夫间及儒家师生亦相效成风,书赠大学、中庸互勉。自是大学与中庸乃脱离《礼记》单独流传,而相沿成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