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2008年以来,全球经济衰退,中国的日子并不好过。
人力资源的冬天业已袭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趋于稳定,经过裁员和人才重组后,企业招人更为谨慎。你会发现招聘方式已由过去的“人找工作”演变成现在的“工作找人”。
为什么会这样?
随着成本的增加,企业不得不精兵简政,当企业再行招聘时,倾向于选择那些专业能力强、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人才。事实上,高素质人才奇缺,尽管提高了薪资标准,但依然是人才难觅。很多公司开始鼓励员工为公司推荐人才,甚至不惜高额的奖励。一边是就业难,一边是招不到人,二者的矛盾说明中国的职业化人才亟待升级。现实的状态是,社会资源和话语权更加向精英人士倾斜。
不仅企业缺人才,国家也缺人才。多年来,中国的人才外流现象较为严重,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2002年年底,中国出国留学人员共有58万人,截至目前,累计回国的只有15万多,仅占出国留学人员总数的258%。加入WTO前后,中国出现第三次人才外流高峰。人才是国家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比较而言,在中国当前的教育模式和科技创新机制背景下,是难以培育出创新型人才的,而自身培养的优秀人才大多留学国外,其结果造成了中国高层次人才的严重匮乏。
国家求贤若渴,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正出台相关政策吸纳高端人才(见表2.1)。2010年8月2日,北京市发布了《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力争到2020年,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一流、富于创新的人才队伍,确立支撑世界城市建设的人才竞争优势,成为世界一流的“人才之都”,为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表2.1 北京12项重点人才工程
为解决我国顶尖人才匮乏、创新骨干不足以及青年人才难以脱颖而出等问题,国家出台了“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在“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指出,要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可以预测,在未来十年,创新型人才将迎来阔步发展的大好机遇。
人才之战已经上演,但什么是高层次的人才?
首先,专业水平高。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职业结构调整的频率越来越快。据美国劳工局估计,人才在38岁时平均做过10—14份工作,1/4的人在目前的工作岗位上待不到一年,1/2的人则待不到五年。职业更迭,意味着我们在专业上既要有广度更要有深度。而精通某一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通常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如果频繁跳槽、不停变换岗位,是难以在专业上形成竞争力的。
其次,软实力强。过去可以“一招鲜,吃遍天”,而现在不仅需要你有专业能力,还需要你有良好的口碑和与众不同的表现。专业能力仅是一方面,人才的价值决定于他的软实力。
21世纪的核心竞争力是态度,那些拥有成熟思维与健康心态的人将成为社会最为稀缺的资源。一个企业要想取得真经,需要凭借团队的力量,既需要孙悟空式的能人,也需要猪八戒式温和憨厚、沙僧型务实忠诚的员工。马云曾说:“2001年时,我犯了一个错误,我告诉18位共同创业的同仁,他们只能做小组经理,而所有副总裁都得从外面聘请。现在十年过去了,我从外面聘请的人才都走了,而之前曾怀疑过其能力的人都成了副总裁或董事。我相信两个信条:态度比能力重要,选择同样也比能力重要!”
工业时代,我们相信“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我们习惯于线性思维,服从于逻辑与分析。事实上,世界正在向创意、设计、故事、娱乐的概念时代发展,需要感性、寻找意义以及富有创造力。其实,你可以捕捉到这一变化,如风光一时的IT行业风向变了,程序员变成了“程序猿”,而艺术家、咨询师、设计师则开始翻身做主角。
因此,对品牌人而言,既要提高专业能力,又要修炼心智、健全人格,发挥自己的天赋以及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