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基本思路与结构安排
拙著研究的“民初内阁制度”属于政治制度史的研究范畴,也属于宪政史的研究范畴。作为民国初期最重要的政治现象,内阁制度并非本土资源,民初却将这个产生于西方的制度移植于中国本土,原因何在?移植过来后,它是怎样运行的?其历程如何?为何会发生变异并落得一个消亡、失败并被“党国体制”取代的历史命运?这一制度在中国的实践具有什么影响和价值?这是拙著力图要解决的问题。
内阁制度是近代以来较为普遍的一种政治现象,是指由内阁总揽行政权力,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政权组织形式。该制度始于英国,在国际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以至于许多国家都采用了内阁制度。近代以来,这一制度对中国政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末民初,中国出于救亡图存的现实需要和发展民主政治、抑制专制集权的政治需要,也移植了内阁制度,并使之在中国得以实践,成为民国初期最重要的政治现象。拙著以民国初期的内阁制度为基本内容,以其民国初期的运行与演变为基本线索,阐述民初内阁制度的确立、运行、更迭、消亡的过程及被党国体制取代的历史命运,揭示民国初期内阁制度之设计、运行中的矛盾与冲突,更迭及消亡的原因,并对民初内阁制度予以评析,指出其合法性、缺陷及变异,简要阐述了民初内阁制在近代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意义与价值。
拙著立意于历史学的视野和语境,综合运用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和宪政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将内阁制度置于民国初期的政治发展、变迁的背景之下,力求反映客观真实,对民国初期的这一特殊政治现象进行全景式、通论性的研究与考察,希望能够全面、客观地对这一政治现象加以认识和了解。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研究的是近代内阁制的产生与引进。
第一节阐述的是传统中国政治体制中的内阁制,指出传统内阁制经历了封建社会前、后期两个大的阶段,其形成过程实际上是皇权扩张、集权的过程,这种传统内阁制度是以服从于专制皇权的一元集权主义为价值指向的。拙著指出了传统政治体制中皇权和相权关系的演变趋势:时代愈前,相权愈重;时代愈后,相权愈轻。传统的官僚体制效率低下,孕育不出新的政治文明,中国的传统政治制度即将面临一次大变革。
第二节阐述了内阁制度在英国的产生、特征及其变迁。英国的内阁制形成后,对其他国家的政治制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许多国家模仿的范例,先后传播至诸多英联邦国家,其他民主国家也广泛采用。拙著简要介绍了法国、德国和日本国的内阁制度。因国情、历史、文化和法律传统不同,各国所实行的责任内阁制各有不同,但都体现了责任内阁制的理念;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受其监督;内阁总理由议会中的多数党领袖担任;内阁与议会联系的纽带是政党和选民;双方通过解散权和同意权来实现制约与监督。这些内容虽因各国国情不同而表现不同,但都体现了主权在民、有限政府及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理念。
在阐述了传统政治体制中内阁制度和西方内阁制度后,拙著对两者进行了简要的比较,认为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政治体制中的内阁是作为专制主义集权统治的附属物而出现的,是集权的产物,其特点是集权,在以后的政治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深厚的一元主义文化;而责任内阁制是西方民主政治下的分权制的产物,其特点是分权,在内阁与议会之间存在严格的监督制约机制。
第三节从两个方面阐述了清末对近代内阁制的引进,一是分三个时期阐述内阁制思想的引进,认为清末对内阁制的认识不断深入,促进了内阁制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二是从制度上引进,认为清末实施责任内阁制是为了维护摇摇欲坠的皇权,具有欺骗性,但它仍然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只不过是在当时的环境下,责任内阁制度没有来得及真正地运行,清政府就垮台了,机会只好留给新生的共和国。
第二章研究的是共和初建时期的内阁制度。
第一节阐述了民初从多个方面对内阁制的认识、宣传和研究,认为这些认识、宣传和研究,一方面有助于人们对内阁制的了解,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内阁制在民初的确立与实践。
第二节分别对《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中的总统制和《临时约法》中的内阁制进行了研究,论证了《临时约法》所确立的政体是内阁制的原因,并剖析了《临时约法》以内阁制度代替总统制的原因,不仅是“因人立法”、防止专制集权的需要,也是出于国家统一而加强中央集权之需要、革命党人斗争之需要、参议院扩大自身权力的需要,还是清末立宪与当时舆论影响之结果。
第三章论述的是民初内阁制的运行。内阁制是如何运行的?这是以前的学界所没有进行专门研究或是语焉不详的。本章是全书的一个重点,主要从内阁制中两大关系的运行来进行论述。
一是从内阁与议会关系的演变来论述。该部分先阐述内阁与议会关系的文本规定,然后将内阁与国会关系的演变分为四个阶段予以论述。通过论述,可以看出:在早期,国会具有较强的优势,使内阁倒台,或使其失去独立性。到后来,议会地位下降,议员往往据法力争,而内阁往往利用非法手段来抗衡议会,直至解散议会。该部分还分析了内阁与国会关系演变的过程中发生冲突的原因,包括:约法对内阁与国会之间关系的规定欠缺或矛盾、内阁受到实力派人物的操纵、历史上行政权力独大的影响、政府人员对民主缺乏了解、与国会缺乏理解和沟通等。
二是从内阁与总统关系的演变来论述。该部分先介绍内阁与总统关系的文本规定,然后将内阁与总统关系的演变,分为五个阶段进行阐述。民初的府院关系往往表现为“府院之争”,而府院之争有三种形态,其结果往往以各自实力的大小来决定。然后分析了府院关系的演变过程中发生冲突的原因,包括:传统帝王权力观、皇权思想的影响、《临时约法》权力划分上的缺陷、宪政观念的缺乏、政治人物的政治性格缺陷等。
第四章阐述了内阁的更迭及内阁制的消亡。本章承接上一章,先对民初内阁更迭进行总体阐述,然后对民初内阁更迭的原因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剖析和研究,包括:政党政治的不成熟与内阁的更迭、武人干政与内阁更迭、《临时约法》的缺陷与内阁更迭等。
本章还对民初内阁成员群体构成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包括内阁成员群体之地域分布、社会构成、新旧官员之构成、社会关系四个方面。这种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我们对内阁成员与民初内阁制关系的了解,包括内阁制度的引进、设置、实践、内阁更迭及变异等。民初内阁制度是当初人们的理想,但在实践过程中被侵蚀、变异,直至消亡,这与内阁成员的影响不无关系。
本章最后阐述了内阁制在运行过程中走向失败、消亡,为“党国体制”所取代的历史命运。关于内阁制消亡的时间有不同的说法,或在熊内阁瓦解,或在段执政解散国会,或是北伐军占领北京。但笔者认为,应分“在实践上”和“在制度上”两个方面来看。在实践上,段执政解散国会,即意味着内阁制消亡了。而真正从制度上使其消亡的是在1931年5月国民会议召开,通过《训政时期约法》,以根本法的形式肯定“党国体制”,从制度上消灭内阁制。这里还简要介绍了从内阁制转为“党国体制”的过程,并对“党国体制”及其确立的原因做了简要的分析。
第五章是对民初内阁制进行的评析。
本章首先分析了作为近代中国客观需要的内阁制的合法性。在民初,内阁制存在合法性的问题,但其合法性并未受到怀疑。因为设计内阁制度的《临时约法》乃民国之法统,那么约法所规定之内阁制度当然具有合法性。
接着拙著从宪法学的角度分析了《临时约法》及其设计的内阁制具有诸多缺陷,这些缺陷使民初内阁制存在文本设计和实践背离的问题。
本章还着重对内阁制度在实践过程中的变异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先阐述的是内阁制变异的表现,如元首与内阁争权、国会压迫内阁、内阁非政党内阁、总理多非多数党领袖、旧阁员留任新阁员而不承担连带责任、内阁会议与国务会议不分,阁员亦不兼任议员、内阁制成为政治斗争或权力斗争的工具。然后分析了内阁制变异的原因,如:内阁制度缺乏特定的环境;中国对内阁制缺乏正确的认识,使其工具化;中国缺乏民主制度的传统;各派政治势力政治道德的缺乏;缺乏健全的实行政党政治之政党;等等。
最后拙著简要分析了内阁制度在中国近代政治史上的价值。
通观全书,拙著有以下几个特色:
1.对民国初期内阁制的存在进行了较为完整的研究和论述,包括内阁制的引进、运行、内容、变异及其消亡等方面,并对各自的原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探讨;而且将研究的范围延长到后期内阁,加大了对后期内阁制度的研究。
目前学术界研究内阁制度的著作,下限只到1913年熊希龄内阁的解散为止,对此后的内阁制度论述不多。实际上,可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内阁制度在袁世凯死后又得以恢复,尽管跌跌撞撞,其在实践上还是延续到1925年4月段祺瑞军政府下令解散议会;另一方面,从制度上来看或者说从宪法文本来看,1923年宪法尽管其效力受到否认,但也没有其他法令来否认或废除这一制度,这一制度应该一直延续到1931年6月。这时,统一全国的南京国民政府召开国民会议,通过《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用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党国体制”,这时才在制度上终止了内阁制度。所以拙著所论述的内阁制度的时间下限延续到国民政府的建立。
2.民国初期的思想界、理论界对内阁制是怎样认识的?过去学界没有或少有涉及。拙著对此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分析和研究,认为: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对内阁制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与细致,反过来促进了民初内阁制的确立及实践。
3.内阁制是如何运行的?过去少有论述。内阁制度的精义在于内阁与国会之间的权力平衡与监督。拙著通过内阁制度下的内阁与议会、总统的关系的演变,探讨了民初内阁制的运行,并对其中的矛盾与冲突的原因,从宪法和文化等角度进行了阐释。通过研究,认为:在内阁与国会的关系上,国会虽然力图控制应该由其控制的国家权力,但由于内阁处于强势的北洋派控制之中,国会处于劣势,反而被内阁玩弄于股掌之中;在内阁与总统的关系上,总统和内阁常常发生争权的现象,双方的斗争表现出三种形式,其实是各自实力的较量,除了在袁世凯时期以外,一般是内阁处于强势。总的来看,民初政治格局是内阁居于主导地位,总统和国会处于劣势。
4.拙著在分析内阁更迭时,对内阁成员群体之构成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认为这个复杂的群体对内阁的设置、更迭、变异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是学界少有的对内阁成员群体进行的研究。
5.民初内阁制是制度移植的产物,《临时约法》在对其进行制度设计时,特别是总统、内阁与议会的权力进行划分时出现了混乱不清的缺陷,这就使民初内阁制存在严重的文本规定与政治实践的背离。内阁制本来是分权的产物,移植到中国后却成为了集权和专制的工具,发生了变异。拙著对此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研究,这种研究可以说是具有探索性的。
[1] 晓州:《内阁平议》,《进步》1912年第2卷第5期。
[2] 丘桐:《责任政府与议会解散权》,《独立周报》1912年第2期。
[3] 亮公:《政党内阁决论》,《国民》1913年第1期。
[4] 吴贯因:《共和国体与责任内阁》,《庸言》1913年第1卷第20号。
[5] 储亚心:《论不信任投票与责任内阁制之关系》,《庸言》1913年第1卷第21号。
[6] 夏天民:《论内阁制度》,《法政杂志》1913年第2卷第11期。
[7] 无名氏:《内阁制度论》,《星期汇报》1913年第2期。
[8] 张东荪:《内阁论》,《正谊杂志》1914年第1卷第1、2期。
[9] 吴昆吾:《内阁制平议》,《法律评论》1925年第18、19期;《学林》1926年第5期。
[10] 无名氏《内阁制度论》,《国民汇报》1913年第1卷第3期。
[11] 章丘桐:《责任内阁论》,《丙辰》1917年第3期。
[12] 谷钟秀:《中华民国开国史》,泰东书局1914年版。
[13] 章熊:《中华民国的内阁》,古城书社编译所1928年版,第31、83、77、86页。
[14] 顾敦鍒:《中国议会史》,苏州木椟正心堂1931年版。
[15] 谢彬:《民国政党史》,上海学术研究总会1926年版。
[16] 南海胤子:《安福祸国记》,《近代稗海》第四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7] 钱实甫:《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上、下),中华书局1984年版。
[18] 张玉法:《民国初年的国会》,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版。
[19] 张玉法:《民国初年的内阁》,载《中国现代史论集》(第四辑),台北经联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0年版。
[20] 张玉法:《民初对制宪问题争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83年第12期。
[21] 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岳麓书社2004年版。
[22] 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58页。
[23] 徐炳宪:《段祺瑞的三次组阁》,《中国近现代史论集》(23),台北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4] 徐炳宪:《段祺瑞与民国初年的内阁》,台北传贤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4年版。
[25] 徐炳宪:《段祺瑞与民国初年的内阁》,台北传贤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4年版,第205页。
[26] 罗志渊:《论责任内阁制在中国的发展》,《宪政思潮》(季刊)1972年1月第17期。
[27] 罗志渊:《论施政五十天的唐内阁》,《政治学报》1971年9月第1期。
[28] 刘景泉:《北京民国政府的议会政治》,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29] 程舒伟:《议会政治与近代中国》,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30] 李建新、李锦顺:《近代中国的议会与宪政》,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1] 张朋园:《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晚清以来历届议会选举述论(1909—1949)》,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
[32] 耿云志:《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版。
[33] 蒋碧坤:《中国近代宪法宪政史略》,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
[34] 殷啸虎:《近代中园宪政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5] 王人博:《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36] 姜平:《中国百年民主宪政运动》,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7] 张学仁、陈宁生:《二十世纪之中国宪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8] 徐样民:《中国宪政史》,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9] 周叶中、江国华:《从工具选择到价值认同——民国立宪评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0] 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涉及与规划》,《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1期。
[41] 齐盛:《是内阁制还是总统制》,《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5月。
[42] 郑素一:《民初内阁倒台的法学透视》,《汕头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43] 夏新华、王小飞:《内阁制与总统制之争》,《学习与探索》2009年第2期。
[44] 邹小站:《民初宪法争衡中的几个问题》,载郑大华主编《思想家与近代中国思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45] 汪朝光:《北京政治的常态和异态》,《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3期。
[46] 经先静:《内阁、国会与实力派军阀——20世纪20年代罗文干案始末》,《史学月刊》2004年第4期。
[47] 鲁卫东:《军阀与内阁——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内阁阁员群体构成与分析(1916—1928)》,《史学集刊》2009年第2期。
[48] 薛恒:《民国议会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49] 张睿丽:《议会政治与近代中国政治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50] 张永:《民国初年的进步党与议会政党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1] 分别为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52] [英]戴雪:《英宪精义》,雷南宾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53] [英]维尔:《宪政与分权》,苏力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
[54] [英]洛克:《政府论》(下),叶启芳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55] [英]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56] [英]詹宁斯:《英国议会》,蓬勃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57] [法]狄冀:《宪法学教程》,王文利等译,辽海出版社1999年版。
[58] Harold M.Vinacke:Modern Co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6,p.25.
[59] 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99、311、221、228、310、250—252、300页。
[60] 齐盛:《是内阁制还是总统制》,《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5期。
[61] 张玉法:《张玉法自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15页。
[62] 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58页。
[63] 夏新华:《近代中国宪法与宪政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207页。
[64] 刘伟:《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与制度变迁》,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68—274页。
[65] 董力:《近现代中国责任内阁体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12年,第1页。
[66] 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66页。
[67] 不管:《民国以来内阁之更迭》,《新青年》1940年第11期。
[68] 顾敦鍒:《中国议会史》,苏州木椟正心堂1931年版,第407页。
[69] 张朴民:《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列传》,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版,第6页。
[70] 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15页。
[71] 陈中如:《“府院之争”之由来及实质》,《文史资料》2001年1月号中旬刊。
[72] 许驰:《民初“府院之争”的宪政反思》,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06年。
[73] 汪朝光:《北京政治的常态和异态》,《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3期。
[74] 刘艳:《民初责任内阁制述论》,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
[75] 杨绪盟:《移植与异化——民国初年中国政党政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21页。
[76] 高路:《论唐绍仪内阁执政短暂的成因》,《湖北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77] 荆知仁:《中国立宪史》,台北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4年版。
[78] 张朋园:《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晚清以来理解议会选举述论》,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
[79] 王人博:《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80] 周叶中:《从工具选择到价值认同——民国立宪评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81] 徐祥民:《中国宪政史》,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2] 章开沅:《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3] 张玉法:《民国初年的国会》,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84] 张玉法:《民国初年的内阁》,《复兴岗学报》第14期;《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十九编《民初政治》,台北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85] 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岳麓书社2004年版。
[86] 罗志渊:《论施政五十天的唐内阁》,《政治学报》1971年9月第1期。
[87] 姚琦:《唐绍仪内阁述评》,《贵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88] 李书源:《“超然内阁”风波与民初党争》,《学术交流》1992年第2期。
[89] 周建林:《宋教仁“政党内阁”思想述评》,《四川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90] 陈晓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文化透视》,《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91]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