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曾记得10年前,一个清秀、端庄、腼腆的白族女孩考取我的硕士研究生,她就是张慧。进校后她不仅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专业基础理论,而且能团结同学,尊敬师长;同时,她又是一个作风踏实、思维严谨,勇于实践的学生。她曾经多次参与我主持的多项国际、国家、省部级课题,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提升了能力和积累了经验,三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到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任教。在从事两年多的教学科研工作后,她又考到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社会学博士;博士毕业后在教学中她坚持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地找差距、不断进取;同时,利用教学之余,她还坚持深入云南民族社区做社会调查,了解各个民族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融入状况。在实际工作中,她总认为还有许多知识要学习,于是在2014年,她又申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攻读社会学博士后。现在她将要出版她的第一本专著,作为她的硕士生导师,学生能著书立说了,我甚感欣慰。
该书是张慧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进行扩展、深化而成的,具有以下特点。
该书题为“边疆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入”,全书以研究现实社会问题为目标,核心在于理论的建构与分析,故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的双重属性。该书的理论价值在于:应用布迪厄的实践理论研究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入问题,有助于拓展失地农民研究的思路和视野,有助于了解失地农民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现实价值在于通过深入了解和分析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入现状,了解他们的需求,为有效解决失地农民城市融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当前失地农民的现实状况进行反思,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理念,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以推动失地农民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该书共分为七个部分,首先是绪论,介绍了研究问题的缘起、研究的价值及文献回顾,包括对国内外失地农民研究现状和融入理论进行梳理;第一章是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阐述了论文采用的理论分析视角、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并简要说明了调查对象的基本状况;第二章从经济融入方面阐述失地农民在各种经济利益中的权益争取及行动策略的选择;第三章从文化融入方面探讨了失地农民在文化教育、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行动取向,分析了失地农民惯习的调适;第四章从社会融入方面分析失地农民的社会支持网络、失地农民社区参与及社会资本的缺失和培育;第五章从失地农民心理融入的轨迹,包括身份认同、归属感,思想意识的转变、生活满意度及对未来的规划和期待;第六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对融入的前景进行分析和展望。
张慧在完成著作的调查、研究与撰写过程中,不仅收集了大量文献资料和实证资料,认真整理、细心筛选,仔细研读并加以理解;而且通过对实证个案与理论文献的认真剖析,最后得出相应的结论。
同时,该书以日益凸显的失地农民城市融入问题为研究论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他们研究中的不足,选取边疆省会城市昆明市的三个社区为调查点,以布迪厄的场域与惯习理论作为理论分析工具,阐述了失地农民在经济、文化、社会、心理四个融入维度的状况。认为“城市融入”其实质是场域变迁过程中失地农民惯习的调适,这种惯习的调适表现为行动者采取的不同的“惯习行动策略”,这种“惯习行动策略”是源于长期惯习的习得及现实需求而生成的。并通过对访谈案例的分析发现:城市化对失地农民最大的好处,是使失地农民基本摆脱了城乡二元差别,逐渐实现城乡一体化。
总之,该书不仅选题新颖、视角独特、内容丰富;而且应用了多学科的参与,包含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等方面的知识,展示了作者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功底;不仅对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运用严谨规范、分析深入细致、观点鲜明;而且结构较合理、层次清楚、文笔流畅;还能遵守学术规范,凡引文均注明了出处。当然,失地农民问题,城市化过程中农民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城乡一体化问题是社会学研究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不可能通过一次调查、一本书就能够完成。它必须经过几代人的探索,必须不断地学习,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提升。
作为导师、长辈、同行,我非常高兴自己的学生在孜孜不倦地要求学习和科研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也希望所有的学生继续脚踏实地、认真读书、诚实做人做事,关注社会问题,关注失地农民,为社会学研究添砖加瓦!我期待着一位又一位同学的大作问世!
是为序。
杨国才
2014年12月26日于昆明荷叶山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