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对外经贸关系
20世纪90年代,贸易开放是经济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开放政策的引导和固定汇率制度的影响下,阿根廷进口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出口,多数年份贸易收支出现不平衡。2003年以后,阿根廷对外贸易再次进入高速增长期,外贸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在利用外资方面,阿根廷也经历了很大变化。进口替代工业化时期,随着大规模国有化运动的兴起,外资的地位大大削弱。90年代,经济开放和私有化使外资大量涌入,阿根廷重新成为外国投资的重点国家。西班牙和美国资本在外资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近年来,外国直接投资的来源和流向出现多元化的趋势。
本节将对阿根廷近年来外贸的主要特点、贸易政策的变化以及利用外资的情况进行分析,以便对阿根廷对外经贸关系的发展有所认识和了解。
一 对外贸易的发展
(一)对外贸易总量和贸易收支状况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阿根廷外贸的发展速度是比较快的。1990—1999年,出口额由123.5亿美元增加到233.1亿美元,增幅88.7%;进口额由40.8亿美元增加到255.1亿美元,增幅达到525.2%。[57]进口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出口,10年中有6年为贸易赤字。2003—2011年,进出口额分别增长4.37倍和1.81倍。对外贸易总额在2007年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2011年已接近1600亿美元。由于进口在2001年经济危机期间严重收缩,已经降到90年代初的水平,而出口几乎没有受到危机的影响,加上出口产品的价格涨幅超过了进口产品,因此虽然出口的增幅不及进口,贸易收支也仍然保持盈余。随着进出口总额的扩大,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著提高。进口额占GDP的比重由1997年的13%上升到2011年的20%,同期出口额占GDP的比重由11%上升到22%。[58]由于近年来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世界贸易的增速,阿根廷在世界贸易总量中的份额有所提高。出口在世界出口总额中的比重由2003年的0.39%上升到2011年的0.46%,同期进口在世界进口总额中的比重由0.18%增加到0.40%。
表2—29 阿根廷进出口总额和贸易收支
续表
资料来源:INDEC,Comercio Exterior Argentino 2012,Buenos Aires,2013.增长率为作者计算得出。
2003年以来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汇率制度的改变使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有所提高,二是国际需求上升,三是阿根廷主要出口产品的国际价格不断攀升。2005—2011年,在拉美国家的出口产品中,农产品价格上涨了85.2%,食品价格上涨了84%,豆油价格上涨了138.4%,大豆价格上涨了96.8%。[59]阿根廷出口从中受益匪浅。进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复苏和生产扩大导致国内市场对原材料的需求旺盛,并且需要大量进口资本货更新生产设备。
(二)对外贸易地理分布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阿根廷出口的地理分布比较集中,出口目的地主要是南方共同市场(南共市)国家、欧盟和美国。1997年,南共市占阿根廷出口总额的36%,[60]欧盟占15%,美国占8%。这3个地区和国家在阿根廷出口中所占比重总计达到59%。2003年以后,阿根廷出口市场更加多元化,地理分布更加均衡。2011年,南共市国家在阿根廷出口中所占比重下降到25%,美国下降到5%,欧盟提高到17%。在原来的非传统出口市场中,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地位明显上升。
在进口方面,阿根廷的主要贸易伙伴仍然是南共市、美国和欧盟。1997年,阿根廷从上述3个地区和国家的进口分别占进口总额的25%、20%和27%。进口的地理分布比出口更加集中。2003年以后,进口的来源地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但是南共市在阿根廷进口中的地位有所提升。2011年,美国和欧盟在阿根廷进口中所占比重分别下降到10%和16%,南共市提高到31%。阿根廷从中国的进口大幅度增加,使中国成为仅次于南共市和欧盟的第三大进口来源地。
值得注意的是,除南美国家、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国家、东南亚国家、日本、中东国家以外,世界其他地区与阿根廷的对外贸易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些地区主要包括非洲、大洋洲、加勒比国家和南亚国家。作为整体,它们在阿根廷进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均有所上升,2011年分别达到16%和18%。
阿根廷与欧盟和巴西的贸易收支状况发生了逆转。90年代后半期,阿根廷与巴西贸易保持顺差,但与欧盟保持逆差。2003年以后,阿根廷与巴西贸易转为逆差,与欧盟贸易转为顺差。在与美国的贸易中,阿根廷仍处于逆差地位,而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中,阿根廷仍处于顺差地位。
(三)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
2003年以来,阿根廷出口商品的结构主要出现了以下变化:一是初级产品的出口呈现上升态势,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国际市场对初级产品的需求有所扩大,导致初级产品价格不断走高;二是工业制成品出口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明显提高,这主要得益于食品、金属制品、汽车等产品出口的增长;三是能源出口所占份额大幅度下降,这与阿根廷近年来能源短缺的问题有关。工业制成品出口的份额虽然增加了,但出口产品的结构变化不大(见本章第二节),仍然以中低技术含量的资源加工产品为主。2002—2010年,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平均只有13.6%的产品属于中高技术产品,高科技产品只占3.3%。[61]
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阿根廷进口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燃料所占份额明显提高,这是由于阿根廷能源生产能力停滞,而需求旺盛所致;其次,消费品在进口中的比重明显下降,这与近年来政府不断推出的限制进口措施有直接关系;最后,资本货的比重先升后降,这种趋势与国内生产活动所需要的固定设备投资的增减是一致的。中间产品和零部件在进口中的比重变化不大,仍然占到50%左右。
通过对阿根廷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简要分析,可以看出阿根廷在国际分工中的专业化程度变化不大,在全球价值链中尚处于低端位置。对外贸易具有明显的产业间贸易的特征。出口仍以附加值较低的初级产品和资源加工产品为主,没有出现多样化的趋势和结构性的改变。进口仍以资本货和中间产品为主,除了消费品以外,进口替代的效果并不明显。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明显低于进口产品,工业制成品的竞争力水平仍然不高。虽然进出口结构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如产业结构、产品国际竞争力、国内需求变化以及国际市场行情等,但国内产业布局的调整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是贸易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因素。阿根廷在这些方面还做得远远不够,因此对外贸易虽然发生了“量变”,但“质变”可能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表2—30 阿根廷出口商品结构(亿美元,%)
资料来源:阿根廷国家统计和调查局官方网站,http://www.indec.mecon.ar。
表2—31 阿根廷进口商品结构(亿美元,%)
资料来源:阿根廷国家统计和调查局官方网站,http://www.indec.mecon.ar。
(四)贸易政策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贸易自由化是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贸易政策的目标主要是配合经济全面开放的战略和满足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通过降低关税、减少非关税壁垒等措施推动国内市场的对外开放。这个时期,阿根廷与巴西、乌拉圭和巴拉圭共同组成南方共同市场,以此来扩大区域内贸易,深化地区一体化进程。
2003年以后,随着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贸易政策的目标也发生了变化。首先,对外贸易要服务于宏观经济。政府通过三种途径来实现这一目标。一是保持贸易顺差,利用出口创汇收入积累和充实外汇储备,以增强国家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和偿还外债的能力。二是征收出口税,以扩大财政收入,实施刺激经济的计划。三是通过限制基本生活必需品的出口,改变供求关系,以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其次,外贸政策要有助于“再工业化”和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90年代的贸易开放导致大量廉价进口商品涌入,对国内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导致大批缺乏竞争力的工业企业倒闭破产。因此,为了推动“再工业化”进程,提高工业产品的国产化率,调整后的贸易政策要对部分进口商品有所限制,以保护国内薄弱的工业和就业岗位。
在上述目标指引下,阿根廷贸易政策的保护主义倾向日渐浓厚,贸易开放程度有所下降。在具体措施上,政府实施了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以限制进口。在扩大出口方面,主要通过小幅贬值的汇率政策维持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在改善出口产品结构、增加附加值方面却建树不多。某些措施,如征收出口税、对农产品出口实行配额制,在一定程度上还阻碍了出口。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阿根廷为确保实现贸易顺差,进一步强化了进口限制。具体措施包括:开展反倾销调查和征收反倾销税,实施非自动进口许可证制度,要求企业进口额与出口额等值,为进口商品设置报关参考价格,在经济部下设对外贸易国务秘书处以加强对进口的管理,等等。最近几年,阿根廷对进口的管理更加严格。2011年2月,政府将实行非自动进口许可证管理的产品由412种增加到600种。2012年初,政府宣布所有进口商品都必须提前申报,获得对外贸易国务秘书处的批准后方可进口。进出口等额制度、进口预先申报制度和非自动进口许可证制度成为阿根廷限制进口的最主要手段。进口商必须逐一通过上述3项制度的审核才能购汇用于进口产品。
严厉的进口管制产生了种种不利影响。其一,阿根廷与巴西、欧盟、中国、美国等主要贸易伙伴不断发生贸易摩擦。据统计,阿根廷是目前全球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最多的国家之一。美国和欧盟多次向世界贸易组织提出申诉,要求阿根廷取消非自动进口许可证、贸易平衡等一系列保护主义措施。巴西也曾经采取报复性措施限制从阿根廷的进口。其二,国内工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受到制约。阿根廷装配制造业所需要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依赖进口。进口管制使这类产品供应紧张,企业产能无法正常发挥。其三,对出口产生了间接的影响。由于一些出口产品的生产也要依靠零部件进口,对进口设限导致部分出口受阻。受此影响最大的是汽车制造业。其四,造成国内市场供求失衡,不利于稳定物价。虽然进口限制触及了多方利益,但是在贸易政策的两个主要目标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政府放松管制的可能性并不大。2013年初,阿根廷政府宣布废除饱受诟病的非自动进口许可证制度,但此前已经将百种产品的进口关税上调到35%。由此可见,未来阿根廷仍将继续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但有可能根据国内经济运转情况和贸易收支状况做出细微调整。
二 外国直接投资
20世纪90年代的对外开放和私有化政策极大地增强了阿根廷对外资的吸引力,1992—1995年,外国直接投资年平均流入量达到40亿美元,1996—1998年增加到80亿美元,1999年达到240亿美元。[62]总的来看,90年代外国直接投资主要是通过购买阿根廷国有和私人企业来实现的。从外资的部门流向来看,1992—2000年,41.3%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服务业,石油部门吸收了35.5%的外资,制造业吸引的外资占21.7%。[63]西班牙和美国是阿根廷最重要的投资者,1992—2002年约60%的外资来自这两个国家。90年代外资的繁荣使外国企业在阿根廷经济中的重要性大大提高,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在1000家最大企业中,外企的数量由1992年的199家增加到2000年的427家,销售额所占比重也由39%提高到67%。[64]经过10年的私有化后,阿根廷所有行业的重要企业几乎都被外资所控制,经济对外资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表2—32 2003—2011年阿根廷外国直接投资净流量(亿美元)
资料来源:CEPAL,La Inversión Extranjera Directa en América Latina y el Caribe 2011,p.50.
2001年经济危机对外资产生了极大影响,2003年阿根廷的外国直接投资净流量只有16.5亿美元。[65]从2004年开始,外国直接投资逐渐恢复。但是,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对外政策的调整,外资的来源和流向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外国直接投资的来源趋于多样化。除了美国、西班牙、荷兰、智利等传统国家以外,瑞士、卢森堡、中国、巴西等在90年代对阿根廷投资规模较小的国家都纷纷将阿根廷作为推行其国际化战略的重要舞台,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巴西和中国。巴西已经成为阿根廷外国直接投资重要的来源地之一。其投资主要集中在钢铁、石油、食品、建材、汽车等行业。巴西对阿根廷投资扩大的原因,一是巴西跨国企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国际竞争力和金融实力都有所提高,拥有足够的资金来实施国际化和对外扩张战略;二是巴西开发银行为加强巴西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地位,积极推动并资助企业对外投资;三是南共市为巴西对外投资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四是2003年以后阿根廷经济运行平稳,国内市场繁荣,对外国投资的吸引力有所提高。虽然巴西对阿根廷的投资快速增长,但仍以寻求市场和寻求资源为动因。中国对阿根廷的投资将在本章第四节中做详细分析。
表2—33 2005—2010年阿根廷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来源(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CEPAL,La Inversión Extranjera Directa en América Latina y el Caribe 2011,p.54.
其次,外国直接投资的方式更加均衡,利润再投资在外资中所占份额明显提高。如前所述,90年代阿根廷吸收的外资主要是外国企业收购、并购或参股本国企业。绿地投资、利润再投资以及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长期贷款在外国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重都比较低。2003年以后,通过收购、并购、参股、增加股份等方式进行的股权投资的重要性有所下降,而利润再投资越来越成为直接投资的重要形式。外资构成上的变化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私有化进程已经结束,外资的扩张转向收购当地私人资本,因此在规模上受到了制约。其二,2003年以后的几届政府加强了对外资的管理,对外资利润汇回母公司做出了限制,并要求部分行业必须将盈利用于扩大再生产。其三,随着经济复苏和国内市场的恢复,很多企业的生产能力逐渐达到极限,需要追加投资,而经济复苏后利润的增长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
表2—34 2005—2011年阿根廷外国直接投资主要方式(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CEPAL,La Inversión Extranjera Directa en América Latina y el Caribe 2011,p.57.
最后,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发生变化。90年代,服务业和油气开采是最受外资青睐的部门,2003年以后外资更多地流向制造业。对外资最有吸引力的仍然是汽车、化工、金属加工、食品饮料等优势部门。服务业吸收的外资除分布在金融、电信、商业等传统产业外,还开始投向以往外国资本相对薄弱的技术和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如软件业、企业服务、信息技术、旅游业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的某些部门。
表2—35 2005—2011年阿根廷外国直接投资的部门流向(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CEPAL,La Inversión Extranjera Directa en América Latina y el Caribe 2011,p.51.
以上三个变化表明近10年来阿根廷外国直接投资的来源和流向都趋于多元化,这有利于合理利用外资、拓宽外部融资渠道、分散风险、吸收和借鉴更多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但是,阿根廷在吸收和利用外资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外资规模相对于经济总量而言并不大。虽然2004年以后外资流量有所扩大,但没有超过90年代中后期的水平。外国直接投资占GDP的比重在2011年不到2%,也没有恢复到90年代的水平。在拉美国家中,阿根廷的外资规模不仅远小于巴西和墨西哥,而且不及智利、哥伦比亚等中等国家。
第二,阿根廷的外国直接投资以寻求资源和寻求市场为主要目标,这就决定了阿根廷无法融入全球价值链或者只能参与到价值链的低端环节中。虽然阿根廷的汽车业在外资的推动下发展较快,但价值链中的高端环节,如产品技术研发和关键零部件生产基本上由跨国公司所掌握。阿根廷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汽车制造中心,而更多的是利用跨国公司已经成熟的技术和设计进行组装,零部件大多依赖进口,自主研发和创新含量非常低。而且阿根廷生产的汽车主要在国内销售或向巴西出口,因此在汽车业的国际分工中作用有限。
第三,对外国投资的限制和管理有所加强,某些宏观调控措施与跨国公司利益出现冲突。比如,对公用事业价格实行“冻结”或“比索化”的做法曾招致欧洲企业的强烈不满,此后的价格管制和提高出口税等都对企业利润产生了影响,导致企业投资动力不足。近几年来陆续实施的国有化举措,以及对企业扩大投资的要求和利润汇出的限制,都加重了投资者对投资安全和利益保障的担忧。
第四,投资环境有待改善。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2—2013年全球竞争力报告》(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2—2013),阿根廷的全球竞争力排名比上一年下滑了9位,在144个国家中列第94位,处于偏后位置,在拉美国家中甚至排在危地马拉之后。在衡量竞争力水平的12项指标中只有医疗卫生和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培训,以及市场规模3项得分较高,而竞争劣势非常明显,包括制度不够健全、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效率较低、金融市场不够发达、创新能力较弱等。在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发布的《2012年营商环境报告》(Doing Business in 2012)中,阿根廷营商环境在183个国家排名第113位,也处于中等偏后的位置。报告认为阿根廷在投资环境方面的薄弱之处在于“开办企业”“申请建筑许可”“注册财产”“缴纳税款”“投资者保护”等方面。总的来看,阿根廷的投资环境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