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校武术与生命教育的内涵释义
“生命教育”最早是由杰·唐纳·化特士(美国)于1968年提出,之后经过30多年的传播,中国才开始出现“生命教育”一词,并且在当时只是将环境教育和安全教育视为一种生命教育。到了21世纪,随着教育改革深度的不断推进,生命教育成为教育本质回归的主题因子。经过多年对“生命教育”的延伸与发展,关于生命教育内涵的研究成果颇丰,学者以不同视角对生命教育作出界定,汇总如下:生命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价值追求;一种生活教育;一种道德教育;一种持续过程;一种全人教育”。生命教育是由“生命”与“教育”的结合,生命偏重于探讨存在的自然生命与意义的价值生命,教育则是教化生命存在的形式,它重在强调理念与方法。因为生命议题的多元性和教育过程的持续性,所以对于生命教育内涵的理解有不同的界定,但是不管怎么延伸,其在解决问题的本源上却出现了高度的一致性,即:“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呼吁人文素养的涓涓细流。因此,对于生命教育的理解就是“透过教育的机制去体验生命的意义及价值,以求学生能够发展深化人生观,内化价值观之生命修养,并培养整合‘知情意行’,发展多元智慧与潜能”。
学校武术是中国武术的子概念,是从活动人群角度为出发点划分出来的。它的活动主体是大中小学的学生,其技术简单易学,它主要发挥的是武术的教育功能,通过学习武术增强体魄、培养精神、塑造品质。中国武术虽在古代已经把“射”、“御”等技能作为教育内容,但真正走进学校是在辛亥革命之后。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依然面临着“国势衰弱、内忧外患、体质羸弱”的局面。武术在起初是作为“欲弱为强必先谋种族强盛”的教育手段向学校挺进,在此阶段,武术被提升为“强国强种”的利器,即所谓的“尚武强国”。在通过1918年的“全国中学一律添习武术”的决议之后,武术正式成为学校体育课程的一部分。为此,学校武术兼具着多种属性,它的文化、艺术、体育等属性不断地和学校领域的教育属性相互融合和互补。正是中国武术主张的“生命整体观、形神兼备观、养练结合观、择季择时观”的健身理念,这不仅丰富了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也深化了学校体育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