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隋唐五代陕北的突厥、铁勒、稽胡及吐谷浑、党项
(一)突厥、铁勒的徙入
公元6世纪50年代,突厥灭柔然,建立强大政权,统一大漠南北,遂与陕北地区相邻,并不时寇扰陕北等地。隋朝取代北周之后,陕北地区与突厥关系更为密切。至隋开皇十七年(597),隋文帝采纳长孙晟对突厥“远交近攻,离强合弱”之策,使突厥内部分裂。文帝扶植并许婚于突厥北面较弱的突利可汗染干,允其南迁,以抗突厥都蓝可汗。十九年(599),文帝封染干为启民可汗,并迁其民于河南(河套南)夏(治今陕西靖边白城子)、胜(治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二州间,“发徙掘堑数百里,东西扼河,尽为启民畜牧之地”。这是突厥向陕北境内迁徙之始。
突厥大批迁入陕北地区是在唐贞观四年(630)唐朝灭亡东突厥之后。当时,有十万余众突厥归附唐朝,其可汗颉利被擒送长安。如何安置这约十万家突厥降户呢?唐太宗最后采纳了温彦博的建议,将十万余户突厥安置于河南之地,设一系列羁縻府州进行管理。其中在今陕北境内的有定襄都督府,侨治宁朔(治今陕西靖边东),下置州三,后领四州:阿德州,以突厥阿史德部置;执失州,以执失部置;苏农州,以苏农部置;拔延州。云州都督府,侨治朔方(今陕西靖边白城子),置州三,后领五州:舍利州,以舍利吐利部置;阿史那州,以阿史那部置;绰州,以绰部置;思壁州,白登州。到高宗龙朔三年(663),又分定襄都督府置桑乾都督府,仍侨治朔方,领郁射、艺失、卑失、叱略四州,所谓“羁縻府州”,乃是唐朝在灭东突厥之后周边民族纷纷内附,于是在降附部落之地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之地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
居于河套以南(包括陕北)的突厥降户,保持了旧俗,仍以游牧为生。他们在唐朝羁縻府州的管理之下,虽然有一些反复,但总的说来生活还是较为安定,户口羊马,日向增多,并与汉族关系更加密切。
东突厥亡后,原居金山西南的铁勒薛延陀部首领夷男,在唐朝支持下在漠北建立了一个新的政权。铁勒,即南北朝时的敕勒(高车)之讹称,分布极广,部落众多。漠北薛延陀政权臣属于唐,后势力渐盛,与唐朝发生矛盾。贞观二十年(647),唐击灭薛延陀政权,漠北铁勒诸部纷纷附唐,唐在漠北设置六府七州(羁縻府州),进行管理。诸部奉唐太宗为“天可汗”,以其通贡之道为“参天可汗道”。到唐高宗永淳元年(682),附属于唐的漠南突厥首领骨咄禄叛回漠北,重建突厥政权(后突厥汗国),漠北铁勒又为突厥所统治。此后,铁勒诸部反抗突厥统治的斗争不断,也有的南迁附唐,唐朝将他们安置于凉、灵、夏、丰、并五州之地。
其中,在今陕北境内属夏州的铁勒部众,主要是永隆二年(681)漠南突厥阿史那伏念反唐,漠北薛延陀部也乘机而起,为唐军所败。薛延陀达浑等四万余帐降唐,唐设达浑都督府(侨治宁朔),下领姑衍州、步纥若州、嵠弹州(永徽中收薛延陀散亡部落置)、鹘州、低粟州等五州。此外,唐对以后降附的铁勒诸部,还设置有侨治朔方的安化州都督府、宁朔州都督府、仆固州都督府。以上四府五州,均属夏州都督府,为安置铁勒降众而设。河套北的丰州、河东的并州等地还居有大批的铁勒部众。他们与灵、夏等州的铁勒因散居于河套南北,故史多称为“河曲九姓铁勒”。
内迁于河套南诸州的铁勒诸部,最初与唐的关系还是较为融洽的。他们为唐守边,从事征战,多立战功。可是,后来唐边将暴虐无道,加重了对铁勒诸部的压榨,引起他们的反抗,有的部众又重返漠北。到开元末,后突厥汗国衰弱,为其统治的铁勒中的回纥部强大。天宝二年(743),唐朝联合回纥灭后突厥汗国,封回纥部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回鹘(回纥后改名为“回鹘”)汗国正式建立。此后,铁勒诸部多并入回纥,称“九姓回纥”(外九姓)。回鹘汗国与唐朝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隋唐时留存于陕北地区的突厥、铁勒、回鹘部人,到宋初则渐次融入汉族或党项族中。如麟州(治今陕西神木北)党项兀巾族首领名“突厥罗”,府州界五族大首领名“折突厥移”者,即透露出突厥融入党项蕃部的信息。
(二)稽胡、羌族的汉化
从隋朝到唐前期,在陕北等地还聚居着大量的稽胡。他们则正处于汉化的过程之中。
稽胡,如前述,是北朝时兴起的一种杂胡,是以匈奴屠各为主体,融合了西域胡、山居土著而形成的。陕北一带是稽胡聚居地区之一。唐初,陕北稽胡十分活跃。武德元年(618),今陕西宜君、富平一带稽胡五万余人反抗唐朝,为窦轨击破,虏男女二万口。可见这里稽胡人口之多。二年(619),唐朝在延州(治今陕西延安)曾招慰稽胡,设基州以安置他们,后改为北基州,贞观八年(634)废。
武德四年(621),又有稽胡刘仚成等数万反于鄜州(治今陕西富县),唐朝诏太子建成率军镇压,仚成等降,建成以修城为名,集稽胡五千多人而杀之,仚成奔梁师都。
到高宗永淳二年(683),绥州(治今陕西绥德)稽胡白铁余等反唐,“伪称尊号,置百官”,攻绥德,后为程务挺、王方翼等击灭。
到武周时,仍见有征发绥、延、丹州稽胡征东北契丹的记载。
元和时(806—820),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卷四《绥州》条记:“春秋时其地为白翟(狄)所居……秦并天下……为上郡……自后汉末已来,荒废年久,俗是稽胡。”说明此时,陕北稽胡已融入汉族,只保留其俗而已。
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三丹州(治今陕西宜川)引《隋图杂记》说:“俗称丹州白窒,胡头汉舌,即言其状似胡而语习中夏。白窒即白翟(狄),语伪耳,近代谓之部落稽胡,自言白翟后也。”既然隋代稽胡已是“胡头汉舌”,已渐汉化,到9世纪以后,他们大部分已融入当地汉族之中。陕北一带自先秦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杂居之地,这种情况至唐,乃至唐后均是如此。而稽胡也可视为自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以来,在陕北地区定居、活动的诸多民族的融合体,再经过稽胡而最终汉化。胡头汉舌之稽胡的汉化过程,正透露出今天陕北汉族在相貌及习俗上,与关中汉族差异的一丝信息。而稽胡的大姓,如刘、白、乔、郝氏等,至今保留在陕北的汉族族姓及地名之中。
在陕北南部及渭北的蒲城、铜川、宜君、黄陵等地,从魏晋南北朝以来还聚居着众多的羌族。他们聚居村邑,保持族内通婚及习俗,故其汉化进程较为缓慢。到唐代,渭北一带的羌村、羌邑之名依然存在。唐大诗人杜甫著名的《羌村三首》,就是记诗人在鄜州(冶今陕西富县)北羌村的生活情景。然而,此时的羌村已是多有其名而无其实了。如渭北发现的隋开皇六年(586)《邑主弥姐后德合邑子州人造像记》碑所记题名,内羌族弥姐氏共22人,羌雷姓二人,姓张、刘及分辨不清姓氏的各一人。显然这是羌人聚居的“羌邑”。然而,过了80余年,同一块造像的磨去部分重新题铭之上,又镌刻了唐乾封元年(666)造像邑人姓名22人,内弥姐(一人)、雷氏(二人)等羌姓才三人,其余均为汉姓或其他族姓名。可见,此时的羌村、羌邑多已杂有汉族或其他族,有名而无其实了。同时,渭北羌族的婚姻关系也大有改变,与汉族通婚已成普遍的现象;其姓氏也多由复姓改为汉字单姓。如屈男氏改屈氏,罕幵氏改井氏,同蹄氏改同氏或周氏,夫蒙氏改蒙氏或马氏,昨和氏改和氏等。这一切说明到唐中叶时,渭北的羌族大部分已汉化,成为汉族的一个组成部分了。
(三)吐谷浑的徙入及活动
吐谷浑,原是辽东慕容部鲜卑首领涉归庶长子名,分有部众1700户(一作700家)。后与弟慕容廆部马斗,发生争夺牧场的矛盾,因而率部西迁至阴山。晋永嘉末(312—313),吐谷浑又率部西迁至枹罕(今甘肃临夏)北,并逐渐征服了甘南、青海及四川西北的羌、氐等族。至吐谷浑孙叶延时,遂以吐谷浑为国号和姓氏。吐谷浑政权建立后,与十六国时的西秦、南凉、北凉,南北朝诸政权均有密切关系。直到唐龙朔三年(663),吐谷浑政权才为兴起于西藏高原的吐蕃所灭。其可汗诺曷钵率数千帐逃入唐境。后来,唐于灵州置安乐州(治今宁夏中宁鸣沙)以处之。留居于青海等地的吐谷浑则为吐蕃所统治。此后,青海等地吐谷浑又多次降附唐朝,其中有一部分被唐朝安置于今陕北地区。
《新唐书》卷四三《地理志》关内道羁縻州记有:
吐谷浑州二
宁朔州初隶乐容都督府,代宗时来属。
右隶夏州都督府
浑州仪凤中自凉州内附者,处于金明西境置。
右隶延州都督府
宁朔州在夏州治所之南,今陕西靖边东。此地吐谷浑何时由何地迁来,史无记载。只是在开元三年(715)有吐谷浑大酋慕容道奴部降唐,被安置于河套南。因此,疑宁朔州的吐谷浑系开元三年迁于河南之吐谷浑慕容道奴部。浑州在延州金明县(今陕西延安北)西。《新唐书》卷三七《地理志》延州:“又仪凤中(676—679),吐谷浑部落自凉州内附,置二府(折冲府)于金明西境,曰羌部落、曰閤门。”寄治延安郡(延州),隶延州都督府(后隶延州节度使)。
此后,陕北的吐谷浑与迁入该地的党项关系密切,安史之乱后,唐朝于永泰元年(765)听从郭子仪的建议,将盐(治今陕西定边)、庆(治今甘肃庆阳)等州党项、吐谷浑各部隔开,分迁吐谷浑迁至夏州以西,党项至银州(治今陕西横山西党岔镇)之北,以免受吐蕃诱胁。至此之后,另有部分陕北吐谷浑迁至北边河套及代北等地。而陕北吐谷浑、党项在唐朝的统治下,多次掀起反抗唐朝统治者的斗争。
今陕北居有吐谷浑,还可从唐以后的一些资料得到证实。如《宋史·夏国传》记陕北有“吐浑川”(即今秃尾河),因吐谷浑原居此,故有是名。又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卷二五〇绥德州山川条记有“吐谷岭”,下注:“在清涧县东二十里。县志:唐以吐谷浑部落侨治州界,故名。”
(四)党项入居陕北及其分布
党项,是羌族的一支,原居今四川西部、甘南和青海等地,系汉魏以来西羌发展、演变而形成的。到隋代,党项分布益广,“东接临洮(今甘肃岷县)、西平(今青海西宁),西扼叶护,南北数千里,处山谷间”。唐初,党项诸部仍处于“每姓别自为部落,一姓之中复分为小部落,大者万余骑,小者数千骑,不相统一”的状况。大姓有八部:“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辞氏(野利氏)、房当氏、米擒氏、拓跋氏,而拓跋最为强族”。
唐贞观四年至五年(630—631),由于东突厥的衰弱、灭亡,以及唐太宗招抚政策的成功,周边民族纷纷内附于唐。其中也包括党项,史称太宗于贞观五年曾遣太仆寺丞李世南于党项之地设置六州、四十七县,前后党项内属者达三十万口。但是,自贞观以后,吐蕃势力向北扩展,吐谷浑、党项均成为吐蕃征服的对象。龙朔三年(663)吐蕃灭吐谷浑后,党项诸部在吐蕃的侵逼下,大部分内迁。党项的内迁是西北民族史上的重大事件。然而,由于史籍记载阙遗甚多,致使其内迁的具体情况已鲜为人所知。国内有的研究者根据唐初所设党项羁縻府州的变迁,来研究党项内迁的情况,结论是:党项的内迁大致开始于贞观末,主要原因是吐蕃的逼迫。内迁的高潮是在唐永隆元年(680)前后,吐蕃占领党项原居地之时。党项的内徙,并非是唐朝有计划按原党项羁縻府州进行内徙的;而是他们以姓氏、部落为单位自发地陆续向内地迁徙。最后散居于陇右北部诸州及关内道之庆、灵、银、夏、胜等州之内。在这种情况下,唐朝才陆续复置或重置了一批党项羁縻府州,寄治于庆、灵、夏、秦等州。党项的内徙活动是陆续进行的,从贞观末一直到天宝末安史之乱前
。这是党项第一次大规模的内迁。
内迁至关内道庆、灵、夏、银、胜等州的党项最多,内夏、银、胜三州辖境大部分在今陕西关中北部。史载,则天武后天授三年(697)左右,有二十万内迁党项降附,则天以其地置朝、吴、归、浮等十州,“仍散处灵、夏等界内”。此后,十州大部分属静边州都督府,隶夏州,故党项部众在夏州境内者很多。银州(治今陕西横山县党岔镇)内,侨治有两个党项羁縻州,即清塞州和归德州。
胜州(治今内蒙古准格尔旗)的连谷(今陕西神木北)、银城(神木南),也有众多的内迁党项部众。开元九年(721),六胡州(今内蒙古鄂托克族南至盐池以北)突厥降户康待宾等起兵反抗唐朝,与内迁党项联结,“攻银城、连谷,以据仓粮”。唐遣张说领军镇压后,张说“招集党项,复其旧业”,“因奏置麟州(以银城、连谷地),以安置党项余烬”。
此外,唐贞观年间为安置突厥降户在朔方(夏州)所置之云中都督府(领州五),以及曾侨治朔方的呼延州都督府(领州三)内,均有“党项部落”
。

图七 横山党岔镇银州古城城墙
唐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后,吐蕃势力北上,相继占领了陇右、河西,迫使原居于河陇的党项、吐谷浑诸部向东迁入关内道诸州,而原在关内道的党项、吐谷浑部居地也发生了变化。从唐至德元年起到永泰元年(756—765),党项、吐谷浑随吐蕃、回纥、突厥奴剌部等多次向关中进攻,吐蕃等还一度攻入京师长安。永泰元年,诸族进攻京师的活动才暂告停息,吐蕃据守河陇,唐朝得到了喘息的机会,逐渐设法巩固西北边防。措施之一就是竭力想法将关内道北部的党项、吐谷浑与陇右的吐蕃分开,以免为吐蕃所诱胁。同年底,郭子仪建议:因党项、吐谷浑部落散处盐(治今陕西定边)、庆等州,与吐蕃邻,易受其诱胁,故宜“徙静边州都督、夏州乐容等六府党项于银州之北、夏州之东,宁朔州吐谷浑往夏西,以离沮之”。即是说,将原属庆州的静边州都督府、属夏州的乐容等六府党项部落,迁至夏州之北及夏州之东,宁朔州的吐谷浑迁于夏州之西。
内徙党项经过第二次大迁徙之后,逐渐按地域形成几个大的部落集团:即六府(州)部、平夏部、东山部和稍后形成的南山部。六府部以党项野利部落为主,居地在绥、延等州。东山部在庆州。平夏部之得名,应如宋代宋琪所说:“从银、夏至青、白盐两池(在宁夏盐池北),地惟沙硫,俗谓平夏。”夏,指十六国赫连氏曾于此建夏国而言。此两大部落集团,似以拓跋部为主。
南山部出现大致在唐武宗会昌年间(841—846),南山,是指“自鄜延以北,地多土山柏林,谓之南山”
。故其居地在鄜、延二州以北之地。以上四个大的党项部落集团,其中三个(平夏、六府、南山)是在陕北。
至唐末,陕北地区仍主要是党项族居住其间,内也杂有吐谷浑部落。黄巢大起义爆发后,夏州党项宥州刺史拓跋思恭乘机而起,助唐镇压起义军,被唐封为夏州节度使,成为割据夏、绥、银、宥等州的唐末藩镇之一。
五代时,党项族日益繁衍,分布愈广。《新五代史·党项传》所说:“部有大姓而无君长,不相统一,散处邠宁、鄜延、灵武、河西,东至麟、府之间。自同光(后唐年号)以后,大姓之强者各自来朝。”其中,党项在陕西境内的州府有:夏(治今靖边白城子)、绥(治今绥德)、麟(治今神木北)、府(治今府谷)、丰(治今府谷哈镇南)、邠(治今彬县)、鄜(治今富县)、延(治今延安)、银(治今米脂党岔)、宥(治今定边西)等州。可以说,在今陕北(包括彬县、富县)地区均有党项部众与汉人杂居。
其中,势力最强、人口众多的陕北党项有两支:
一支是唐末以来割据夏、绥、银、宥四州的藩镇夏州节度使党项拓跋李氏,五代时虽然遭到岐王李茂真及后唐明宗两次大的进攻,但仍然得以存在于夏、绥、银、宥、静等州之地,其族子弟均兼任州刺史等要职,长期以来,真可谓盘根错节,树大根深,且日益发展、壮大。它名义上先后依附于内地梁、唐、晋、汉、周五个政权,接受其封号,定期朝贡,而实际上保持着相对的自立,特别是在后唐长兴四年用武力挫败了后唐朝廷“除移”阴谋之后,开始参与了内地各割据势力的争斗,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另一支是五代以来崛起于麟、府州的党项折氏。府州折氏,史称其为党项羌。然而,据出土碑志及一些史籍记载,折氏其源出于代北,“世居云中”,“出自河西折掘姓”。此说有一定的真实性,不能视之为“伪托”。因为与拓跋部鲜卑同起于代北的鲜卑部落中,确有鲜卑折掘部,亦作叠掘。十六国时,“鲜卑叠掘河内率户五千,自魏降乾归”
。此后,又有鲜卑折掘氏出现于南凉境内,南凉秃发傉檀王后即折掘氏。可见,原在代北的折掘部确曾迁于河西。然而,自十六国后,再未见有关于折掘氏的记载。直到唐安史之乱前后,吐蕃势力北上,四川西北、甘南和青海等地的党项纷纷内迁。或于此时,鲜卑折掘氏也随之内迁,最后定居于麟、府一带,改姓折氏。因其与内迁党项诸部长期杂处,共同生活,逐渐党项化,成为党项诸部之一。唐末,折氏开始兴起于府州,首领折宗本任唐缘河五镇兵马使。其子嗣伦(嗣祚)为唐末割据于河东的沙陀晋王李克用的麟州刺史。嗣伦有子五人,三子从远,于晋王天祐八年(911)被召从回鹘归来,任刚由府谷县升为州的府州刺史。
这是党项折氏据府州之始。后唐长兴元年(930)明宗曾“以党项折家族五镇都知兵马使折文正(一作‘折之正’)检校仆射”
。后晋建立后,府州折氏一度为契丹所控制,后因不愿迁徙辽东,降后晋,助其攻契丹。后晋开运四年(947)契丹灭后晋,折从远又投附后汉,刘知远为笼络从远,以对付契丹,置永安军于府州,析振武之胜州并沿河五镇以隶之,以从远为永安军节度使、行府州刺史,更名为从阮(避讳改)。
此为党项折氏节镇的开始。
后汉乾祐元年(948),汉隐帝以从阮为武胜军节度使(镇邓州,今河南邓县),罢永安军,以从阮子德扆为府州团练使。这一措施,一方面是后汉欲借府州折氏的势力,分镇其他地区;另一方面也有削弱府州折氏势力的用意在内。后周建立后,又加封从阮为“同平章事”。此时,麟州为当地土豪杨信所据,信自称麟州刺史。其子杨业,即民间传说故事《杨家将》中的杨老令公,其妻佘太君,即府州党项折德扆女。折,后传讹为“佘”。周广顺二年(952),重训为党项所攻,求救于夏、府二州,欲归后周。后又转投北汉,直到显德四年(957)冬,重训才以麟州附后周。
麟、府两地邻近,杨氏与折氏关系密切,世为姻亲;后周时.两者虽各投一主,但最终全部归附于后周。后周显德元年(954),折德扆到京师朝见,周世宗为对付北汉,复置永安军,以德扆为节度使。这样,折氏父子俱领节镇,“时人荣之”
。为此,引起邻近府州的夏州节度使党项拓跋氏的妒恨,曾断府州入京师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