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历史文化暨宋代府州折家将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名将折可适

折氏家族如果从折宗本算起,到折可适应为第九代。折可适之父折克行,戍边三十余年,善待士卒,战功最多,羌人称之为“折家父”脱脱等:《宋史·折德扆传》,中华书局,1979年,第8866页。编者按:折克行与折可适是叔侄关系,并非父子。。父业子承。府州折氏家族,在五代、北宋与契丹、西夏漫长的军事较量中相伴随,持续了数百年之久。如果放在北宋这个大背景下来考量,折可适是府州折氏家族中的重要人物,也是北宋著名的战将。折氏家族属于鲜卑族后裔,北宋称为“蕃将”。治平四年(1067),18岁的折可适随种谔出塞,与祖辈折继世、折继祖和父辈折克柔、折克行等一起攻绥州战罗兀,已成为一名有勇有谋的士兵。元祐七年(1092),西夏梁太后率十万大军入寇,作为将领的折可适参与了这次战役并大获全胜。朝廷论功命折可适为团练使,知兰岷州镇戎军。作为边防将领,他以骁勇善战闻名。元符元年(1098),西夏大军驻天都山,准备来年春发动新的攻势,折可适“谍知之”,遣奇兵夜晚突袭,“俘其族属三千人”,夺取了战略要地天都山。宋哲宗在文德殿为折可适庆功,之后提升为明州观察使、副都总管。宋徽宗时期,折可适已是“泾原路经略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知渭州,负责宋夏戍边防御。在折氏家族历史上,这是最高的军事头衔。

折可适出自折氏九代名门,谙熟军事,刚直不阿,尤其在军事上韬略在胸,敢于坚持己见。在文化传承方面,折可适辈已经完全接受汉文化,传统文化与传统军事文化对他影响极深。他既是边镇名将,也是体恤属下、关心边民的官吏。折可适,是府州折氏家族的一个典型代表,也是府州二百多年来多元文化融合的一个范例。大观四年(1110),61岁的折可适病故于边关。他去世后,不少人都写了怀念他的诗文,如宋人张舜民的《挽折经略》诗:“西河幕下均劳苦,仆射军中若父兄。里巷未容收竹马,牙门已见揭铭旌。尽歼洪德几擒妪,自拓天都便偃兵。藿食野人何不寐,只忧御敌失长城。”评价是非常高的。折可适不但精于武略,而且善于文辞,有文集传世。

如果说折氏家族在折可适之前是所谓的地方“土豪”的话,那么,折可适时代已经不能用地域来界定了,他的视野已经在国家层面上,他的文化经历已完全融入传统的大文化背景之中。


(原文载政协陕西省横山县委员会学教文史委员会编《党项史迹与陕北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