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一、概念界定
(一)大学生:在高等学校注册入学和接受教育的群体统称,包括全日制和在职学习两类。通常为在校生,不含自考生。各类高等学校毕业生一般称被认为拥有大学学历。本书中所指的是全日制的本科在校大学生。
(二)身份认同:本书中的身份认同是指“identity”而非“status”,是对人或事物本体、本身的认识,对作为名词和动词两种不同词性使用的具体意义,正是“identity”这个词语所具有的两种基本含义。在社会学、文化学研究实践中,“identity”往往并不能以其名词或动词词性意义中的某一方面单独存在,当作为名词使用时,用“身份”这个词语来表示,是指个体或群体用以确认自己在特定的社会之中所处位置的某些清晰的、显著的依据或尺度;当作为动词使用时,则用“认同”这个词语,用来指当某个个体或群体试图追寻、确认自己在文化上的“身份”。阎嘉指出:“我们必须明白‘identity’这个词语所包含的‘身份’与‘认同’两层含义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时很难将它们截然分开。”“identity”是一种事实判断而非价值判断,它本身并无好和坏、高和低的区分,在此意义上的身份就和同年龄、性别、身高、民族等具有相似的性质。社会身份是依据群体所具有的社会特征、群体特征进行建构的,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在本研究中,我们讨论的是大学生身份建构,在社会声望、地位不断下降的社会背景下探索大学生的自我身份与社会身份的认同,本研究重点关注的是大学生自我身份认同的建构。
(三)ICT产品:ICT产品是融合了CT(通信技术)与IT(信息技术)的类型产品,是(信息通信)产品高速信息化的产物,包括和信息技术关联在一起的所有高科技电子产品及相应的软件。对于信息通信技术产品的主要消费包括:个人电脑、Kindle电子阅览器、互联网;移动电话及相关服务;休闲娱乐类信息技术产品,如数码相机、MP3、各种游戏机、VCD、DVD以及各种软件等。2001年赛迪顾问对中国信息技术产品消费行为的调查中,将信息技术产品分为PC产品、软件产品、外设产品以及信息家电和移动产品四大类。其中PC产品包括台式个人电脑、笔记本电脑、PC服务器三项产品,外设产品主要包括打印机、扫描仪、显示器等产品,软件产品包括ERP软件、CRM软件、防杀毒软件、翻译软件、游戏软件五项产品,信息家电和移动电话产品包括PDA、数码相机和移动电话三项,其中PDA为手持信息产品,也叫作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包括电子词典类产品、记事本类产品、移动信息产品类产品、掌上电脑类产品四项。
赛迪顾问的分类给出了ICT产品的大概范围,但是随着信息通信产品日新月异的发展,好多产品已经被更替。本研究并未完全采用它的分类方式,而是结合目前大学生ICT产品消费的实际情况予以分类。本研究将涉及的大学生ICT产品分为以下三类:一是通信类,主要是与手机消费相关的一系列消费;二是电子阅读类,包括Kindle等电子书智能终端;三是电脑及网络、游戏娱乐类,包括IPAD、PSP2000等游戏智能终端。
正如伊玛·图拜乐提到的,信息和通信技术(ICT)的发展以及全球化扩张正在改变着文化认同的内在性质和价值。同时,ICT已经改变了我们创造和通信的方式,这些进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就像卡斯特所指出的,我们生活在一个断裂和异质的时代,我们寻找能够将我们团结起来的方法,或至少可以理解我们自己的方法。这些方法是信息和表述的代码,“新的力量存在于信息编码中,并存在于围绕社会组织它们的机构设施,人们构筑生活并决定自己行为的表述,新力量来自于人们的内心”。如果我们理解这点,我们就能够理解通信在建立个人和集体认同中的作用。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运用深度观察法、访谈法和文本分析法等方法收集材料,并利用录音记录访谈内容,访谈结束后对这些材料进行编码、整理,其中有部分访谈资料是访谈后笔者根据记忆整理。定性研究的访谈是根据大致的研究计划和受访者之间的互动,不是一组特定的必须使用的字眼和顺序来询问,而是由访者确立对话的方向,再针对受访者提出的若干特殊议题加以追问。此外,笔者还对部分访谈对象进行再次回访,使访谈材料得到进一步的补充。
(一)深度访谈法
本研究采取半结构访谈方式,并将焦点团体法和个别访谈相结合。访谈不是一方客观地向另一方了解情况的过程,而是一个双方相互作用、共同建构事实和行为的过程。在访谈中,双方实际上是在相互探询、相互博弈、相互协调。在进行访谈的过程中,访谈内容不局限于访谈提纲,一般是先就某一主题进行焦点团体访谈,根据访谈对象在团体访谈中的表现,选择个别对象做进一步的个别访谈和深度访谈。本研究在访谈大纲的基础上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并不完全囿于结构化内容,可以让受访者在访谈过程中,感到自在、无约束。对于只有一次接触机会的受访者,本研究一般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如有几次访谈机会的访谈者,则进行深度访谈。访谈时间一般控制在40分钟左右,以了解大学生ICT消费实践以及身份认同的建构资源。为提高访谈效度,部分访谈对象会进行二度访谈。
(二)观察法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观察法可分为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结构式观察与无结构式观察,以及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等。本研究运用观察法对大学生的衣着、表情、言谈等方式进行了解,从而选择深度访谈的访谈对象。
(三)文本法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文本指的是作品中可见可感的表层结构,由一些语句串联而成的连贯序列。在文化研究中,可以把所有的社会现象都视为一个可供分析的文本。就本研究而言,大学生ICT产品消费这一事件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意义上的文本。对这一文本的分析,在描述其构成要素的结构特征的同时,揭示这一表层结构中所蕴含的内在意义和价值取向。另外,本研究具体文案的文本主要指大学生消费各种物品的广告语、关于大学生ICT产品消费的网络评论、网络论坛评述。此外,一些新闻事件、广告素材也是本研究文本材料的重要来源。
本章小结:
在这一章中,通过对大学生群体的关注,笔者确认本研究的核心问题为:在社会身份式微的背景下,大学生如何建构自我身份认同。为此,我们整理了身份建构的相关理论脉络,分别从社会认同理论和认同理论、消费社会学中的消费与认同理论进行讨论。同时,我们也对有关大学生群体不同主题的研究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在整理了与大学生身份认同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章试图对以往研究进行分析和评价,并进一步指出它们对本研究的启示。进一步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分析框架以及章节安排;其次,介绍了调查点范围确定的几点考虑,资料的收集情况和个案的简要概述;最后,讨论了本研究的核心概念,并对研究方法做出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