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将对手拖入困境
“囚徒困境”是一把双刃剑,如果陷入其中可能会非常被动。同样,我们如果能将对手陷入其中,便会让对手被动,我们掌握主动。在“囚徒困境”这个博弈模式中,这一点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其中的警察设下了一个“困境”,将两名囚犯置身于其中,完全掌握了主动,最终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使两名罪犯全部招供。
“囚徒困境”毕竟只是一种博弈模型,博弈模型是现实生活的抽象和简化,模型能反映出一些现实问题,但现实问题要远比模型复杂。模型中每一个人有几种选择,每一种选择会有什么后果,这些我们都可以得知。但在现实中,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现实中影响最后结果的干扰因素太多了。正因为现实中干扰因素太多,为人们创造了一种条件,可以设计出困住对手的“囚徒困境”,让对手陷入被动。
这种策略运用的故事从历史中可以找到,《战国策》中记载了一个关于伍子胥的故事,故事中伍子胥运用的恰好就是这一策略。
年轻时的伍子胥性格刚强,文武双全,已经显露出了后来成为军事家的天赋。伍子胥的祖父、父亲和兄长都是楚国的忠臣,但是不幸遭到陷害,被卷入到太子叛乱一案中。最终伍子胥的父亲伍奢和兄长伍尚被处死,伍子胥只身一人逃往吴国。
怎奈逃亡途中伍子胥被镇守边境的斥候捉住,斥候准备带他回去见楚王,邀功请赏。危急关头,伍子胥对斥候说:“且慢,你可知道楚王为什么要抓我?”斥候说:“因为你家辅佐太子叛乱,罪该当诛。”伍子胥哈哈大笑了几声,说道:“看来你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实话告诉你吧,楚王杀我全家是因为我们家有一颗祖传的宝珠,楚王要我们献给他,但是这颗宝珠早已丢失,楚王认为我们不想献上,便杀了我的父亲与兄长。他现在认为这颗宝珠在我手上,便派人捉拿我。我哪里有什么宝珠献给他?如果你把我押回去,献给楚王,我就说我的宝珠被你抢走了,你还将宝珠吞到了肚子里。这样的话,楚王为了拿到宝珠,会将你的肚子割破,然后将肠子一寸一寸地割断,即使找不到宝珠,我死之前也要拉你做垫背的。”
还没等伍子胥说完,斥候已经被吓得大汗淋漓,谁都不想被别人割破肚皮,把肠子一寸寸割断。于是,他赶紧将伍子胥放了。伍子胥趁机逃出了楚国。
在这个故事中,一开始伍子胥处于被动,但是他非常机智,编造了一个谎言,使出了一个策略将斥候置于一个困境中。这样,他化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很快扭转了局面。我们来看一下伍子胥使出这个策略之后,双方将要面临的局面。下面是这场博弈中双方选择和结局的矩阵图:
从这张图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斥候被伍子胥拖入了一个困境。这只是斥候眼中的情况分析,因为现实中根本不存在宝珠这一说,这都是伍子胥编造出来的。伍子胥有言在先,如果他被押送回去,将会污蔑斥候抢了他的宝珠。斥候会想,到时候自己百口难辩,只有死路一条。要想活命,只有将伍子胥释放,这正中伍子胥下怀。
当人们面对危险的时候,大都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谁都不想让自己陷入麻烦,陷入困境。伍子胥正是抓住人的这一心理才敢大胆地编造谎言来骗斥候,使自己摆脱困境。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将自己的困境转化为对方的困境,将自己的劣势转化为优势,将自己的被动转化为主动的故事。这种情况类似于你陷入沼泽的时候紧紧抱住敌人的大腿,迫使他与你采取合作,帮助你成功逃脱困境。
上面这个故事中采用的策略是将别人拖下水,下面这个故事则是单纯地设计一种困境,让对方自己犯错误,从而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唐朝时期,有一位官员接到报案,是当地一个庙中的和尚们控告庙中的主事僧贪污了一块金子,这块金子是一位施主赠与寺庙用于修缮庙宇用的。这些和尚们振振有词,说这块金子在历任主事僧交接的时候都记在账上,但是现在却不见了,他们怀疑是现在的主事僧占为己有,要求官府彻查。后来经过审讯,这位主事僧承认了自己将金子占为己有,但是当问道这块金子的下落时,他却支支吾吾说不出来。
这位官员在审案过程中发现这位主事僧为人和善宽厚,怎么看都不像一个作奸犯科的人。这天夜里,他到大牢中去看望这位僧人,只见他在面壁念佛。他问起这件事情的时候,这位僧人说:“这块金子我从未谋面,寺里面的僧人想把我排挤走,所以编造了一本假账来冤枉我,他们串通一气,我百口莫辩,只得认罪。”听完之后,这位官员说:“这件事让我来处理,如果真的如你所说,你是被冤枉的,我一定还你一个清白。”
第二天,这位官员将这个寺庙中历任主事僧都召集到衙门中,然后告诉他们:“既然你们都曾经见过这块金子,那么你们肯定知道它的形状,现在我每人发给你们一块黄泥,你们将金子的形状捏出来。”说完之后,这些主事僧被分别带进了不同的房间。事情的结果可想而知,原本就凭空编造出来的一块金子,谁知道它的形状?最后,当历任主事僧们拿着不同形状的黄泥出来的时候,这件案子立刻真相大白。
这个故事中的官员采用的策略是,有意地制造信息不平等,使得原本主事僧们之间的合作关系不存在,每个人都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这样的做法很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