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管理(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金融风险的监督管理

金融监管是指政府或政府授权的机构或依法成立的其他组织对金融活动以及金融活动的参与者实施监督和管理的统称。狭义的金融监管指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对金融业实施的监管。广义的金融监管还包括金融行业组织的自律性管理与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本章着重介绍狭义的金融监管。

一、金融风险监管的理论根源及其有效性的争论

(一)金融风险监管的理论根源

1.金融风险的外部负效应较大

(1)金融机构的负债率较高,且其债权人分布范围广泛,可能覆盖社会各阶层。一旦某家金融机构因承担了过度的金融风险而破产,受损失的不仅是其所有者,众多债权人也会蒙受损失。而且,由于金融风险的传染性,也可能会波及其他金融机构。因此,金融机构倒闭的外部负效应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放大效应,若这种负效应过大,可能会导致系统性的金融风险,甚至导致大面积的金融市场的震荡乃至崩溃。

(2)金融体系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存款机构是货币的主要供应者,并为社会提供支付体系。金融体系的稳定对货币供给的稳定和支付结算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金融风险引发的金融动荡有可能会造成宏观经济震荡。

2.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难以由市场机制消除

在金融交易中,当事人很难完全掌握与交易相关的全部、准确的信息,因此,普遍存在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现象。资金供求双方拥有的信息量存在显著差异,资金需求者是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为了以尽量低的代价获取资金,可能在借款时隐藏对自身不利的信息。而资金的供给方则难以辨别需求者资信的好坏,只能根据市场平均利率收取利息。在这种情况下,低风险的资金需求者由于其预期收益也偏低,无力承担由市场平均利率计算得到的利息而退出资金借贷市场,余下的是高风险的需求者。资金供给者为了回避风险,只好减少资金供应。这种金融契约签订前的逆向选择,可能导致借贷市场萎缩。金融契约签订之后,资金的安全又面临着道德风险的考验。资金的使用者可能会谋求更高的利益而改变资金的用途,从事高风险高收益的经济活动,或恶意拖欠,进而导致该笔借贷资金的呆坏账,给出借资金的金融机构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3.金融体系具有内在的脆弱性

由于信贷资金使用与偿还上的分离、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性、金融机构的高负债经营等,使金融活动面临诸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多种风险,极易引发金融动荡。

(二)对金融风险监管有效性的争论

许多学者从多角度对金融风险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证,但也有一些学者对其有效性提出了质疑,其中,监管成本论和监管失灵论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

1.监管成本论

金融监管的成本可以分为两类:监管引起的直接资源成本和监管引起的间接效率损失。若金融监管的成本超过了其收益,则意味着金融监管是不经济的,没有实施的必要性。

(1)直接的资源成本。一是行政成本,是指监管机构在执行监管的过程中所耗用的资源。二是奉行成本,是指被监管者为了遵守监管条例而耗用的资源。

(2)间接的效率损失。金融风险监管造成的间接的效率损失表现为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可能因为监管的实施而下降。金融监管也可能导致道德风险,因为监管可能会引发私人部门疏于防范风险或更愿意冒更大的风险以牟取厚利,这可能会导致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更大。

2.监管失灵论

监管的失灵表现为:

(1)监管者也是经济人。从事监管工作的人员是独立的利益个体,也有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要求。监管者可能为少数利益集团所诱,利用手中的职权为其服务。

(2)监管行为的非理想化。即使监管主体的主观意愿是好的,由于对客观规律认识程度和把握能力的差异以及受其他条件所限,其行为也可能是非理想化的,达不到目标效果。

(3)监管的低效率。监管机构作为监管制度的供给者,缺乏竞争和约束,容易出现官僚主义。

二、金融风险监管的目标和原则

(一)金融风险监管的目标

金融风险监管的具体目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安全

金融监管机构应建立和维护金融交易秩序,监督金融机构稳健经营,降低和防范金融风险,维护公众对金融体系的信心,防止系统危机和市场崩溃的发生。

2.保护社会公众利益

银行存款人、证券市场投资者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公众客户作为风险的承受者在信息拥有、资金规模等方面不占优势,容易受到金融风险的负面影响,因此,金融监管机构应对他们的合法权益加以保护。

金融风险监管的总体目标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最优的效果,在稳定、公平、效率三者间寻求均衡。

(二)金融风险监管的原则

金融机构应遵循以下原则。

1.独立原则

独立原则是指金融监管机构或部门应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在职责明确的前提下,拥有制定监管条例和日常操作上的自主权,以避免受到某些利益集团或他人的影响或干预。

2.适度原则

金融监管机构的职能空间必须得到合理的界定。金融机构应以保证金融市场内在调节机制能够正常发挥作用为前提。监管不应干预市场的激励-约束机制。一方面,监管机构不应压制富有活力的、正当的市场竞争。另一方面,监管机构不应承诺将对竞争中的失败者采取拯救措施。

3.法治原则

金融机构必须有法律作为监管依据,并依法执行。金融机构者同样应该受到约束和监督,以防出现监管过度或监管松懈。监管过度是指监管者为了自身的声望或利益而过于强化监督,监管松懈是指监管者由于工作疏漏或受到利益诱导而放松监管。

4.公正、公平、公开原则

公正原则要求监管者公正地履行其监管职能,以法律或相关规章制度为依据,尊重客观事实,避免主观臆断。公平原则要求监管者应保证交易各方的平等地位,不得给予任何一方任何的偏袒或歧视。公开原则是指监管者应将监管的过程和结果向有关当事人全部公开,提高监管的透明度,保证各方当事人的知情权。

5.效率原则

金融机构必须建立并明确成本-效益观念,尽可能降低监管成本,减少社会支出。这就要求精简监管体系,提高监管人员的整体素质,在监管过程中讲求实效,对监管方案进行优选,并采用现代化的先进的技术手段。

6.动态原则

金融机构应与金融发展保持同步,以免阻碍金融发展。监管机构应尽快对不适应金融发展新形势的规则进行修订,避免压制金融创新的积极性。监管机构还应该具有前瞻性,把握金融市场的走向和演变趋势,提前做出相应的准备,缩短监管时滞,提高监管的先验性。

三、金融风险监管体制

(一)金融风险监管的要素

金融风险监管是指金融风险监管的职责划分与权力分配的方式和组织制度。金融风险监管体制的要素是监管主体、监管客体和监管手段。

金融风险监管的主体是金融风险监管的实施者。根据监管主体的法律性质不同,大致有政府监管机构和行业自律组织。政府监管机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官方机构承担监管职责;另一类则是由民间机构或私人机构接受政府授权从事监管。

金融风险监管的客体是指金融监管的对象,包括金融活动和金融活动的参与者。金融机构是金融机构的主要对象,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投资基金、信托投资公司等。

金融风险监管的手段是指监管主体为了实现监管目标而采用的方法,是监管的具体体现。监管主体主要采取行政手段、法律手段以及经济手段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种类、定价、供应、交易以及金融机构的准入、经营、退出等进行监管。

(二)现代金融风险监管体制发展的新变化

随着近年来经济、金融全球化趋势的逐渐加强,尤其是全球性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越发提高,影响范围越加宽广,程度越发深重,改革和重构监管体制已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现代金融风险监管体制在发展过程中呈现一系列新的变化趋势。

1.政府监管和自律监管趋于融合

根据监管主体的不同,金融风险监管体制可以分为政府型监管体制和自律型监管体制。政府型监管体制是指政府积极参与金融风险监管,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要求各金融机构严格遵守,而行业自律只起到辅助性的作用。自律型监管体制是指政府除了进行某些必要的国家立法之外,较少直接对金融市场进行规范。市场管理主要是依靠行业自律,金融机构也通过自我约束予以配合。

政府型监管体制的优势在于监管机构超脱于金融活动的当事人,且具有公信力,能够公平、公正、公开地发挥其监管作用,保护社会公众的利益,但政府型监管体制也存在不容忽视的劣势:现代社会的金融结构日益复杂,金融工具、交易方式不断创新,金融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增多,监管难度相应增大。政府既要加强监管,又不能过分干预市场,往往处于两难境地。

行业自律型监管体制的优势在于它比政府更熟悉本行业的具体实际情况,但它也同样存在劣势:缺乏强有力的公信力和执行手段、容易从本行业的利益出发而忽视其他各方的利益。

在金融风险监管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政府型监管体制和行业自律型监管体制出现了逐渐融合的趋势。两种体制同时发挥作用,并及时沟通,力求更有效地发挥金融监管效果。

2.外部监管和内部控制相互促进

外部监管主体不再是一味地从外部施加管制而是更加注重促使金融机构强化内部控制制度,提高自我监控水平。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的内控制度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要求其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和制度,具体包括建立科学的企业治理结构、独立于权威的内部监察机构、业务职能部门明确的风险控制分工以及彼此相互制约关系、谨慎的授信审批制度或分级授权制度、严格的会计控制制度、有效的内部监察与稽核制度以及合理的员工管理制度。

3.分业监管向统一监管转变

分业监管是根据金融机构及其业务范围的划分,由多家专业监管机构分别进行监管。统一监管是指一家机关机构承担监管职责,将金融业作为相互连续的整体进行统一监管。虽然目前大多数国家仍然实行分业监管,但是受到混业经营的影响,实行完全分业监管的国家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

4.功能性监管理念对机构型监管理念提出挑战

传统的机构型监管是以金融机构的类别作为标准划分金融机构的,而功能型监管是根据金融产品的特定功能来确定该种金融产品的监管机构。功能型监管能够有效地解决混业经营中金融创新产品监管的归属问题,避免出现监管真空。


案例分析


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原因分析


一、雷曼兄弟公司及其破产事件

(一)雷曼兄弟公司

雷曼兄弟公司是为全球公司、机构、政府和投资者的金融需求提供服务的一家全方位、多元化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雄厚的财务实力支持其在所从事业务领域的领导地位,并且是全球最具实力的股票和债券承销与交易商之一。同时,公司还担任全球多家跨国公司和政府的重要财务顾问,并拥有多名业界公认的国际最佳分析师。公司为在协助客户成功过程中与之建立的长期互利的关系而深感自豪(有些可追溯到近一个世纪以前)。

由于雷曼兄弟公司的业务能力受到广泛认可,公司因此拥有包括众多世界知名公司的客户群,如阿尔卡特、美国在线时代华纳、戴尔、富士、IBM、英特尔、美国强生、乐金电子、默沙东医药、摩托罗拉、NEC、百事、菲利普莫里斯、壳牌石油、住友银行及沃尔玛等。这个拥有一个半世纪的投资银行是华尔街的“巨无霸”之一,同时还享有“债券之王”的美誉。但是公司却在2008年的金融海啸中,走到了破产的地步。

(二)雷曼兄弟公司破产过程

雷曼兄弟公司在2008年6月16日发布的财务报告显示,第二季度(至5月31日)公司亏损28.7亿美元,是公司1994年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亏损。雷曼兄弟公司净收入为负6.68亿美元,而前年同期为55.1亿美元;亏损28.7亿美元,合每5114美元,前年同期则盈利12.6亿美元。雷曼兄弟公司首席执行官理查德•福尔德(Richard Fuld)马上采取相应措施。通过发行新股募得60亿美元资金,并且撤换了公司首席财务官和首席营运官,6月16日,雷曼兄弟公司股价有所反弹,但股价已经累计下跌了60%。9月9日,韩国产业银行(KDB)收购雷曼兄弟公司的谈判中止,雷曼兄弟公司股价重挫45%。9月10日,雷曼兄弟公司公布第三财季业绩报告以及数项重组战略方案,雷曼兄弟公司第三季度巨亏39亿美元,创下该公司成立158年历史以来最大季度亏损。第三季度雷曼兄弟公司已减值高达78亿美元房地产抵押证券敞口,全年总计减值172亿美元,占相关资产总额的31%。财务报告公布之后,雷曼兄弟公司股价应声下挫7%。雷曼兄弟公司股价从年初超过60美元,跌至7.79美元,短短9个月狂泻近90%,市值仅剩约60亿美元。在从外部投资者获取资金的努力失败后,雷曼兄弟公司正式宣布出售其所持有的英国市场上的住宅房地产抵押证券的投资组合,并期待交易在几周内完成。同时,雷曼兄弟公司计划在2009年一季度剥离250亿~300亿美元的商业房地产(commercial real estate)投资组合,使其独立为一家公开交易的公司,以期在这场金融危机中生存下来。9月14日,由于美国政府拒绝为收购提供保证,美国银行、巴克莱银行等潜在收购者相继退出谈判,拥有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公司面临破产。9月15日,雷曼兄弟公司宣布将申请破产保护。雷曼兄弟公司声称,破产的仅是母公司,旗下的经纪业务和投资银行部门均不在破产之列。公告称,雷曼兄弟公司依照美国银行破产法第十一章,向纽约南部的联邦破产法庭提起破产保护。雷曼兄弟公司所有从事经纪业务的分支机构及雷曼兄弟公司的子公司,包括Neuberger Beman an Holding和LLC等子公司,均不受此影响,将继续正常交易和营业。

二、原因分析

(一)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的背景环境

雷曼兄弟公司的倒闭产生于由次贷危机导致的美国金融危机,反过来又加剧了这场动荡。若要分析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的原因,就要了解美国的次贷危机,而资产证券化又被喻为次贷危机的“温床”。

1.资产证券化带来的潜在风险

资产证券化是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稳定现金收入流的资产汇集起来,通过结构性重组及信用增级将其转变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然而随着资产证券化的衍生层次越来越多,信用链条被越拉越长。例如,从最初的房屋抵押贷款到最后的CDO等衍生产品,中间经过借贷、打包、信用增持、评级、销售等繁杂阶段,整个过程设计有数十个不同机构参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非常突出。一旦市场情况逆转,将会给中间参与各方带来重大损失。

2.次贷危机导致的金融动荡

从2000年起,美国政府利用低利率及减税政策,鼓励居民购房,以此来拉动经济增长,从而带动美国房地产大涨。在激烈的竞争面前,金融机构不惜降低住房信贷者准入标准,大量发放次级贷款。随后,金融机构将这些贷款出售给投资银行,投资银行打包成次级房贷债券进行出售。房价上涨时,风险不会显现,然而随着美国联邦利率上升,房地产市场逆转,房价开始下跌。利率大幅攀升使很多贷款人无法按期偿还借款;同时,住房市场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于是,引发次级抵押贷款机构亏损或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

(二)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的内在原因

除了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之外,美国独立投资银行的营运模式和雷曼兄弟公司经营的主要业务,资产结构都是导致其破产的原因。

1.高杠杆经营

不同于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不经营储蓄业务,也就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投资银行的主要的资金来自债券市场和银行间拆借市场。据统计,国际前十大投资银行的财务杠杆比率在2007年达到了30倍左右的高比率。雷曼兄弟公司的财务报表显示,自2007年7月次贷危机开始,其财务杠杆率(总资产/总股东权益)仍然在20倍以上,2007年8月31日其杠杆率为30.3倍,在2008年2月底达到了31.7倍的高峰,直到2008年8月31日,这一比率才降至21.1倍。以30倍的财务杠杆率为例。在资产价格上涨情况下,只要赚1%就相当于赚到股本的30%的收益,而一旦价格下跌导致亏损3.3%,即意味着破产。2007年夏天到现在,美国住房市场价格已经下降了20%,商业房产的价格的降幅稍小,持有大量相关资产的雷曼兄弟公司的资本金很快就被不断贬值的资产所侵蚀。资本金的不足过度举债以及监管的放任最终使雷曼兄弟公司在这场危机中没有坚持下来。

2.高风险业务占主导地位

在华尔街,虽然美国大型证券公司和投资银行都经营债券业务,但五大投资银行各有分工,雷曼兄弟公司是以债券和债券衍生品为主要业务方向的。2006年,雷曼兄弟公司居次级债券承销商之首,大约占全美抵押债券市场份额的11%,2007年上升到12.1%,成为华尔街打包发放住房抵押贷款证券最多的银行。次贷危机爆发后,由于次级抵押贷款违约率上升,造成次级债金融产品的信用评级和市场价值直线下降。雷曼兄弟公司持有的债券总额在2008年第一季度是6394亿美元,占总资产的比重达到82.4%,第二季度是5167亿美元,占总资产比重达到80.8%。雷曼兄弟公司为这类资产计提的减值大幅影响了雷曼兄弟公司的利润。最终,这一曾经是雷曼兄弟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拖垮了雷曼兄弟公司。对固定收益类业务的过分依赖使雷曼兄弟公司在整个金融环境极不利的情况下难以脱身。

3.难于消化的垃圾资产

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第三级资产。第三级资产是最难估价的资产,因为这类资产基本上是无法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它的市场价值是根据一系列假设建立模型计算出来的,通常是些经过多次打包和分割后的衍生产品。雷曼兄弟公司第二季度末持有的第三级资产有413亿美元,其中房产抵押和资产抵押债权共206亿美元。这400多亿美元的资产在市场总体情况恶化、信用降低的情况下价值下跌,给雷曼兄弟公司带来减值损失,从而影响雷曼兄弟公司的利润,同时因为在市场上难以找到买家,又无法变现。雷曼兄弟公司的股东权益仅有263亿美元,第三级资产成了无法消化的“垃圾资产”。

三、启示

(1)合理选择运营和管理模式。企业应运用波特的五种力量和SWOT等先进的科学方法进行环境分析,根据环境分析和企业愿景、使命进行战略选择,确定战略目标,以战略目标为导向,确定适合本企业的运营模式和管理模式。

(2)完善风险管理系统。风险管理是中国企业实现战略目标,保持盈利、发展和履行社会责任强有力的保证。企业要从战略高度认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实施三维度的综合评价,即权衡企业在增长、盈利及风险之间的平衡。目前,企业吸收、消化先进的风险管理理论,落实《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法规要求,完善风险管理制度,构建科学风险管理机制,防止权力绕过制度,合理利用风险管理工具来识别、评估和管理风险,并对风险管理的效果进行监控,十分必要,十分迫切。

(3)优化风险预警体系,使危机管理成为常态。企业应该完善预警理论,选择预警工具,吸引与培养风险预警管理人才,优化预警体系,使危机管理成为常态。


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金融风险 信用风险 市场风险 操作风险 国家主权风险 汇率风险 利率风险战略风险 法律风险 金融风险监管 监管成本论 监管失灵论

二、问答题

1.金融风险的含义是什么?它会对经济产生哪些影响?

2.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分析我国金融风险的产生有哪些特殊的原因。

3.金融风险管理的发展大致分为哪些阶段?

4.简述《巴塞尔协议》是从哪些方面管理金融风险的。

5.金融机构监管和目标和原则是什么?

三、讨论题

现代金融风险监管体制发展出现了哪些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