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Fe 4.0参考指南:精益软件与系统工程的规模化敏捷框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译者序

《SAFe 4.0参考指南》中文版终于与大家见面了!这是广大敏捷实践者期盼已久的一本书,也是规模化敏捷框架SAFe发展的一次重大飞跃,更是中国敏捷领域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规模化敏捷框架(SAFe, Scaled Agile Framework)于2011年正式发布1.0版本,历经5年时间,融入了敏捷、精益、系统思考等思想,提出并演进成四大核心价值观和九大原则,从团队、项目群、价值流和投资组合等四个层级,全面、立体、系统化地给出了企业级大规模敏捷实施的策略和框架。2016年SAFe 4.0版正式发布,并在全球众多行业的大型企业中得到实践,从生产率、产品上市时间、交付质量、员工满意度等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总结出大量的成功案例。美国财富100强公司中有80%已经开始应用SAFe,全球1000强企业中使用SAFe的比例也在逐渐增加。

与此同时,一大批国内的敏捷实践者和专家也在关注SAFe的发展与应用。早在2009年,我还在诺基亚Symbian研发中心带领敏捷转型时,遇到了Dean Leffingwell先生,我们讨论了敏捷发布火车的执行和SAFe框架的雏形,此后的几年我也一直在关注其演进和发展。2013年,我翻译了Dean Leffingwell的著作《敏捷软件需求:团队、项目群与企业级的精益需求实践》一书。与此同时,中国最早的一批SPC咨询顾问出现了,2014年国内的许多大型企业和跨国企业的中国分部也陆续开始实践SAFe,比如华为、中兴、平安科技、中国银行、IBM、Dell EMC、赛门铁克、飞利浦等企业都先后组织了SAFe的培训或咨询。截至2016年7月,国内的SPC已经超过10位,但是对于中国大型企业敏捷转型的需求来说,SPC的数量仍然是寥若晨星。

2016年11月,作为中国首位SPCT候选人,我应邀前往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市的Scaled Agile, Inc.(SAI)公司总部,与来自全球各国的SAFe专家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习和研讨,并代表光环国际与SAI签署了合作伙伴协议,计划从2017年开始在国内组织SPC培训,成立SAFe社群,推进SAFe在中国的发展。同时,为了帮助国内敏捷实践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SAFe,我与Dean Leffingwell先生达成共识,主持翻译了这本《SAFe 4.0参考指南》,希望在中国培养更多的规模化敏捷咨询顾问SPC,也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中国企业走上规模化敏捷之路。

关于本书

本书详尽介绍了规模化敏捷框架的方方面面,既可以作为学习和了解SAFe 4.0的参考教材,也可以作为企业实施SAFe 4.0框架的指导手册,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经典著作。

全书脉络清晰,以SAFe 4.0全景图为线索展开论述,首先对SAFe 4.0的3层结构和4层结构进行了简介;第1章和第2章是基础部分,介绍了实施SAFe 4.0的基本要素,从精益-敏捷领导者应具备的特质入手,提出了SAFe的价值观、原则、精益-敏捷思维,以及企业实施步骤等内容;第3章~第7章是全书重点,分层详尽描述了团队层、项目群层、价值流层和投资组合层的内容,涵盖了角色、工件、活动、组织结构、实施策略、财务预算、度量指标等各个方面,并给出了具体的参考实例;第8章介绍了敏捷中的重要工程技术实践:持续集成和测试先行,同时也介绍了敏捷合同的管理理念和实施指导。在全书的最后对SAFe的术语表进行了汇总,以帮助读者更加精准地理解和顺畅地阅读。

本书内容全面,篇幅较长,如何有效地进行阅读呢?就这个问题我也曾经跟本书的几位作者进行过深入探讨,这里推荐两种阅读方法:(1)对于SAFe的初学者,建议按章节顺序阅读,每个章节之间是承上启下、前后连贯的,从团队层一直向上进行规模化,直到达到企业的投资组合层。(2)把本书作为参考指南,对照SAFe 4.0全景图,直接跳转到相应的章节进行阅读,有针对性地获得相应的实施指导,当然也可以参考SAI的官方网站(www.scaledagile.com),找到全景图上的每一个活动图标,点击进入,详细阅读。但是,不论采取哪种阅读方法,我强烈建议每位读者都完整阅读第1、2章的内容,因为这两章详细介绍了整个规模化敏捷框架SAFe 4.0的基本要素。

关于术语的翻译

SAFe 4.0中涉及的术语众多,范围很广,既包括一些具有浓厚敏捷色彩的用语,也有一些传统项目管理的用语,还涉及企业架构、组织治理、财务预算、度量指标,甚至合同处理方式等,再加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很难单从字面进行直译,这给术语表的翻译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如SAFe 4.0全景图所示,共涉及四个层级,即Team-Program-Value Stream-Portfolio,其中Team和Value Stream意思比较明确,译成“团队”和“价值流”。但是,对于Program和Portfolio的翻译,本书并未沿用项目管理领域中“项目集”和“项目组合”的译法,因为在SAFe 4.0中没有涉及“项目”的概念,Program经常以PI(Program Increment)的形式出现,旨在代表一个发布周期内所交付的可工作的产品或解决方案,与Scrum中的工件——产品增量(Product Increment)类似,而不是项目集合的概念,所以本书中将Program译成“项目群”,既能让读者联想到Program的原意,也能与“项目集”区分开来。同样,在SAFe 4.0中Portfolio也不是“项目组合”的概念,而是企业中负责组织治理、战略规划和投资的层级,所以本书中将Portfolio译成“投资组合”。

在SAFe 4.0中,把业务需求与四个层级进行了对应,即Story-Feature-Capability-Epic,其中Story、Feature、Epic已经有了约定俗成的翻译,分别是“故事”“特性”和“史诗”。而Capability则是新引入的术语,旨在代表价值流层面较大的业务需求,或者是解决方案中较大的功能,需要进一步拆分成特性,本书中将其译成“能力”。此外,SAFe 4.0中的每个层级都有技术类的需求,用来促成和支持业务需求,称为Enabler,分为三类,包括探索、架构和基础设施的工作。在进行Enabler的中文翻译时,我与业界一些专家进行了多轮沟通,有人建议使用“赋能”“驱动”“促进”“推动”等,但都不太恰当,考虑到在网管领域中已将Enabler翻译成技术术语“使能”,而且近年来很多研究机构也在国家“互联网+”的背景下,提出了“从‘连接’向‘使能’的转型”,所以本书中将Enabler翻译成“使能”,用来体现在技术层面开展的相关工作,为促进后续的研发工作准备良好的技术条件。

翻译本身也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它讲究“信达雅”,在SAFe 4.0术语的翻译过程中,我邀请国内多位敏捷专家和社群实践者一起进行了开放讨论、激烈碰撞、求同存异、联合共创,可以说大家从讨论中获得的收益远远超出了翻译术语表本身。接下来,SAFe社群将在实践应用中将术语具体化、实例化,并计划编撰《SAFe 4.0术语中文版集注》,从而帮助国内的广大读者更准确地理解和应用SAFe 4.0术语。

致谢

敏捷的世界里并不缺乏理论,缺乏的是灵活驾驭理论、付诸实践的人!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我有幸遇到了很多这样的实践者,感谢你们!

首先,我要感谢Dean Leffingwell和本书的其他作者Alex Yakyma、Richard Knaster、Drew Jemilo、Inbar Oren,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我们既有横跨中美时区的电话和邮件交流,也有在美国SAI公司总部的面对面讨论。每一次交流都是中西文化差异的碰撞和融合,每一次交流都让我感到作者们的严谨和热情,每一次交流都让我受益匪浅!

其次,我要感谢国内的SPC和敏捷专家们,我们一起探讨SAFe的实践案例,相互切磋SAFe的术语表达,共同打磨中文译稿,保证了《SAFe 4.0参考指南》中文版的翻译质量。与此同时,来自SAFe社群的上百名志愿者也参与了翻译、试读和审校工作,这又一次让我感受到了“规模化”的力量,感谢各位社群志愿者,没有你们的付出和努力,就没有本书的出版!

这些专家和社群志愿者包括(按姓氏笔画排序):于洪奎、于鹏、马晓玲、王威、王明兰、王立杰、王珂峰、王友强、王真、王凌宇、王云峰、王抒音、王红杰、王伟镜、王炬成、韦恩亮、史进、付大亮、田爽、石磊、刘丛、刘红艳、刘世明、刘军凯、刘军权、刘洋、刘江兵、刘鹏飞、刘杨、师津锦、江山、关远煊、任仲泉、苏春山、李宝伟、李福磊、李永宏、吴舜贤、吴昊、吴非、吴兴国、陈剑、陈勇、陈凤、陈煜、陈韬、张骏、张克强、张潇、张昀、张金海、张国荣、张冬娣、杨锋镝、杨瑞、肖凡、邸富杰、余跃、邹勇、邵宇、金毅、周代兵、周金根、林伟丹、范钢、岳广玲、罗涛、周巍、季炜、武文、欧阳泓、昌中作、宗在俊、陆媛、贺延警、洪佳、段然、钟义杰、赵卫、赵欣桐、徐东伟、钱瑞海、翁云峰、高睿、高桥、高洋文、郭野、黄灵、黄喆、龚正、黄金文、曾菲、梅朝军、蒲甜田、翟永辉、谭锡泉、潘乐、穆祥武、薛梅、霍金健、瞿俊龙等。

我还要特别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的领导和关敏编辑,正是有了你们的支持,本书才得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出版,与广大读者见面。

最后,我要感谢本书的广大读者,只有你们的认可和参与,才能见证规模化敏捷框架的成功。2017年初,我在北京、上海、广州发起了SAFe中国社群,得到了各地SAFe实践者的积极响应。感谢大家的支持!

敏捷实践的采纳和应用,正如跑步运动那样——一个人跑,可以跑得更快;一群人跑,可以跑得更远!希望SAFe能成为企业级敏捷实践的指路明灯,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敏捷的长跑运动中!

李建昊

2017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