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3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阶段
自ENIAC诞生以来,随着计算机所采用的电子元器件的演变,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已经历了4个阶段,相继出现了不同逻辑元器件的4代计算机。
1.第1代计算机(1946—1957年)
第1代计算机称为电子管计算机。电子管计算机的基本逻辑元器件是电子管(Electronic Tube),内存储器采用汞延迟线或磁鼓,外存储器采用磁带等。其特点是:速度慢,可靠性差,体积庞大,功耗高,价格昂贵。这一代的产品包括ENIAC、EDVAC、EDSAC、UNIVAC-Ⅰ,以及由IBM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 Corporation,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研制的用于科学计算的IBM 701、IBM 705(IBM 700系列)等。编程语言主要采用机器语言,稍后有了汇编语言。编程调试工作十分烦琐,其用途局限于军事研究中的科学计算。
2.第2代计算机(1958—1964年)
第2代计算机称为晶体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的基本逻辑元器件由电子管改为晶体管(Transistor),内存储器大量使用磁性材料制成的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磁盘。与此同时,计算机软件技术也有了较大发展,提出了操作系统的概念;编程语言除了汇编语言外,还开发了Ada、FORTRAN、COBOL等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使计算机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IBM 700系列是第2代计算机的典型代表。与第1代电子管计算机相比,晶体管计算机体积小,重量轻,速度快,逻辑运算功能强,可靠性大大提高。其应用从军事及尖端技术扩展到数据处理和工业控制方面。
3.第3代计算机(1965—1970年)
第3代计算机称为集成电路计算机。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当时的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工艺已可在几平方毫米的硅片上集成数十个甚至数百个电子元器件。用这些小规模集成电路(Smaller Scale Integration,SSI)和中规模集成电路(Medium Scale Integration,MSI)作为基本逻辑元器件,用半导体存储器作内存储器,而外存储器大量使用高速磁盘,从而使计算机的体积、功耗进一步减小,可靠性、运行速度进一步提高,内存储器容量大大增加,价格也大幅降低,其应用范围已扩大到各个领域。软件方面,操作系统进一步普及和发展,出现了对话式高级语言BASIC,提出了结构化、模块化的程序设计思想,出现了结构化的程序设计语言Pascal。代表产品有IBM 360和PDP-11等。
4.第4代计算机(1971年至今)
第4代计算机称为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进入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的基本逻辑元器件逐渐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Large Scale Integration,LSI)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ion,VLSI)。在硅半导体芯片上集成了大量的电子元器件。内存储器采用集成度很高的半导体芯片,外存储器使用了更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制造出的大容量磁盘和光盘,计算机的速度达到每秒千万亿次浮点运算。
1982年,日本提出“第5代计算机”,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都宣布开始新一代计算机的研究。一般认为,新一代计算机应该是智能型的,能模拟人的行为,理解自然语言,继续向微型化、网络化方向发展。目前,主要有以下研究热点:生物计算机、光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